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皱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4:58: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除皱分离器
1.本技术为2021年08月1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21912721.1、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用于机体粘连组织的分离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美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皱分离器。


背景技术:

3.目前,众多女性对美肤美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皮肤修复和抗衰老。皮肤修复领域,比如痘坑修复、烧伤疤痕、烫伤疤痕等,抗衰老领域,比如除皱、除颈纹等。现有技术在处理机体皱纹组织时,先使用剥离子或专用刀具剥离皱纹组织,再向剥离处注射营养物质或修复药液。由于现有的剥离子多为尖头结构,刀具也较为锋利,所以在使用剥离子或专用刀具剥离皱纹组织时,很容易将表皮刺破,很容易漏药,从而延缓对机体皱纹组织的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效果。而且,先剥离皱纹组织,再更换器具专门注射药物,不仅步骤繁琐,而且注射药物时,由于剥离子或专用刀具已经脱离机体皱纹组织,注射器很难找准之前的剥离点位,从而导致皱纹组织的修复效果较差。此外,由于同一机体皱纹组织前后至少经过两次挑拨,很容易损伤机体组织,不利于手术项目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皱分离器,结构新颖合理,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步骤繁琐、剥离部位漏药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皱分离器,主要包括:
7.注射器管,所述注射器管上设置有注射针头,所述注射器管内设置有注射腔和与所述注射腔隔离设置的剥离腔,且所述注射腔能够与所述注射针头连通;
8.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设置于所述剥离腔内,包括第一分离件和与所述第一分离件铰接的第二分离件;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头部外侧均设置有钝性分离头,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尾部之间连接有复位弹性件,将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尾部相对挤压,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分别向远离对方的方向摆动,以实现对机体皱纹组织的分离或剥离;其中,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头部及尾部均贯穿所述剥离腔的侧壁设置;
9.注射活塞,所述注射活塞包括按压推板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头部能够与所述注射腔匹配,以完成对所述注射腔内液体的推注;所述活塞杆的尾部与所述按压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
10.可选的,所述注射器管内沿其宽度方向依次分隔为第一注射腔、剥离腔和第二注射腔,所述第一注射腔和所述第二注射腔均能够与所述注射针头连通;所述按压推板上连
接有两根所述活塞杆,以分别与所述第一注射腔和所述第二注射腔匹配。上述“宽度”是指与活塞杆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
11.可选的,所述注射针头为钝性针头,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对称分布于所述钝性针头的两侧;且当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相离最近时,所述第一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所述钝性针头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的外轮廓依次平滑过渡连接,共同组成一钝性剥离头,以实现分离器头部向机体皱纹组织内的推进及剥离。
12.可选的,所述注射器管为圆柱状管结构。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分离件和所述第二分离件的尾部外侧均设置有手指环,所述手指环贯穿所述剥离腔的侧壁设置。
14.可选的,所述按压推板的另一侧设置有拇指环。
15.可选的,所述注射针头上设置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为斜切式注射孔。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分离件为合金钢杆结构,所述第一分离件的所述钝性分离头由所述合金钢杆结构的头部弯折而成;所述第二分离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分离件完全相同。
17.可选的,所述合金钢杆结构为圆杆,所述圆杆的直径为2mm~5mm。
18.可选的,所述注射针头与所述注射器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19.可选的,所述注射器管为透明塑料管。
20.可选的,所述注射器管的外壁设置有刻度线。
21.可选的,任意一所述活塞杆的头部均设置有密封圈。
2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皱分离器,结构新颖合理,其集钝性剥离、注射营养液或修复液等功能于一体,可用于面部、颈部等机体皱纹组织的治疗与修复,分离组件将皱纹组织剥离后可直接推注活塞完成营养液或修复液等物质的注射,不仅节省了更换器械的步骤和时间,而且提升了注射点位的精准度;分离组件采用钝性剥离头,可避免在剥离皱纹组织时将机体组织刺破,从而有效解决剥离部位漏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皱分离器,整体呈注射器状,操作简便,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除皱分离器的主视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除皱分离器的侧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除皱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的a-a剖面图;
29.图5为图1的b-b剖面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分离组件的主视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分离组件的分解结构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注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33.其中,附图标记为:1、除皱分离器;2、注射器管;3、注射针头;4、第一注射腔;5、剥离腔;6、第二注射腔;7、分离组件;71、第一分离件;72、第二分离件;73、钝性分离头;74、复位弹性件;8、注射活塞;81、按压推板;82、活塞杆;9、钝性剥离头;10、手指环;11、拇指环;12、注射孔;13、密封圈;14、头部贯穿孔;15、尾部贯穿孔;16、限位块;17、针托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除皱分离器,结构新颖合理,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步骤繁琐、剥离部位漏药的问题。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7.实施例一:
38.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除皱的分离器,即除皱分离器1。该除皱分离器1主要包括注射器管2、分离组件7和注射活塞8。其中,注射器管2上设置有注射针头3,注射器管2内设置有注射腔和与注射腔隔离设置的剥离腔5,且注射腔能够与注射针头3连通,而剥离腔5与注射针头3不连通;分离组件7设置于剥离腔5内,包括第一分离件71和与第一分离件71铰接的第二分离件72,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头部外侧均设置有钝性分离头73,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之间连接有复位弹性件74,如图6所示,按照图中箭头方向将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相对挤压,能够带动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钝性分离头73分别向远离对方的方向摆动,以实现钝性分离头73对皱纹组织的分离(或称之为剥离);注射活塞8包括按压推板81和活塞杆82,活塞杆82的头部能够与注射腔匹配,以完成对注射腔内液体的推注,此处的液体是指预先灌注进来的修复液或营养物质,用于对剥离部分的凹坑或塌陷结构等进行修复、治疗或消毒,活塞杆82的尾部与按压推板81的一侧固定连接。其中,活塞杆82与按压推板81垂直,在注射器管2的底部边缘向四周延展形成有针托结构17,如图1~2所示,针托结构17主要在分离器整体向机体皱纹组织内推进时,供人手指夹持,有利于人手稳定握持注射器管2。
39.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头部及尾部均贯穿剥离腔5的侧壁设置。剥离腔5的侧壁,实质上也是注射器管2的外壁开设有头部贯穿孔14和尾部贯穿孔15,头部贯穿孔14位于顶部,供钝性分离头73伸出,尾部贯穿孔15位于底部,供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露出,方便对其进行施力;除上述结构外,分离组件7的其他部分基本位于剥离腔5的内部。头部贯穿孔14为条形孔,沿注射器管2的轴向延伸,其长度决定了钝性分离头73向外翻转的角度,相对来说,头部贯穿孔14的长度越长,钝性分离头73向外翻转的角度越大,剥离范围越大,反之剥离范围越小,实际操作中,注射器管2的管壁并不会对钝性分离头73的翻转形成干涉。
40.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注射器管2优选为圆柱状管结构。在此基础上,注射器
管2内沿其宽度方向依次分隔为第一注射腔4、剥离腔5和第二注射腔6,第一注射腔4和第二注射腔6均能够与注射针头3连通;如图8所示,按压推板81上对应设置了两根活塞杆82,以分别与第一注射腔4和第二注射腔6匹配。作为优选方式,第一注射腔4、剥离腔5和第二注射腔6沿注射器管2的径向均匀分布,即三部分分别占据注射器管2直径的三分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注射器管2还可以是除上述圆柱状管结构之外的其他形状,比如棱柱状管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一注射腔4、剥离腔5和第二注射腔6的设置个数以及分布形式可适应性改变,比如将注射腔与剥离腔设置为环套结构等。
41.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注射针头3为钝性针头,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钝性分离头73对称分布于钝性针头的两侧;且当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钝性分离头73相离最近时,第一分离件71的钝性分离头73、钝性针头和第二分离件72的钝性分离头73的外轮廓依次平滑过渡连接,共同组成一钝性剥离头9,以实现分离器头部向机体皱纹组织内的推进及剥离。在分离器整体向机体皱纹组织内推进的过程中,且钝性分离头73未达到剥离点位时,两侧的钝性分离头73会在复位弹性件74的复位作用下基本保持相互聚拢的状态,同时为了避免复位弹性件74带来的不确定性,可在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头部之间设置限位块16,用来限定两钝性分离头73之间的最近距离,防止使用过程中,由于复位弹性件74的弹力失效,导致两钝性分离头73向注射器管2内部收拢,从而使得钝性剥离头9的两侧缺失,原本圆润的轮廓线出现棱角,导致在分离器推进的过程中损伤机体。
42.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外侧均设置有手指环10,手指环10贯穿剥离腔5侧壁的尾部贯穿孔15设置。同时,按压推板8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拇指环11,便于在使用时人手拇指勾持,防止分离器整体滑脱,有利于提高分离器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样的,手指环10也是方便人手勾持,无论是推进过程中,还是对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杆柄施力时,手指环10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手指滑脱,有利于精准控制分离组件对机体皱纹组织剥离的力度以及程度。实际操作中,推进结构可由人单手握持分离器,其中拇指套于拇指环11内,食指和中指分别套于两手指环10内,或者食指和中指夹持于针托结构17处,本装置在于一物多用性,食指和中指直接套于两手指环10内,可避免在后续的注射步骤中调换手姿,更有利于提升操作效率。当然,实际操作中并不限于上述使用方式,医生可根据自身习惯和需求进行使用,由于同时设置了手指环10和针托结构17,也便于两手配合操控分离器。上述的针托结构17现有注射器中常见的结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43.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注射针头3上设置有注射孔12;注射孔12为斜切式注射孔12,有利于提升药液的弥散效果,提升治疗或修复效果。
44.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第一分离件71优选为合金钢杆结构,且合金钢杆结构优选为圆杆,圆杆的直径为2mm~5mm。第一分离件71的钝性分离头73由合金钢杆结构的头部弯折而成。第二分离件72的结构与第一分离件71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5.本实施例中,注射针头3与注射器管2优选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更换针头方便,也可将注射针头3与注射器管2设置为分体结构,分体结构时,可采用螺纹连接、铰接、伸缩套接等多种设置方式。
46.本实施例中,注射器管2优选设置为透明塑料管或其他透明材质结构,并在注射器管2的位于注射腔部位的外壁设置刻度线,以显示注射腔内待注射液体(营养液或修复液)的体积。
47.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复位弹性件74优选为弹簧结构,正常情况下,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在复位弹性件74的支撑下保持间距,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受力相互挤压后,复位弹性件74被压缩,待外力消除后,复位弹性件74复位,第一分离件71和第二分离件72的尾部杆柄恢复至初始状态,该初始状态下形成有钝性剥离头9。
48.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8所示,任意一活塞杆82的头部均设置有密封圈13,以确保活塞杆82的头部与注射腔内壁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注射液反流或从活塞杆82与注射腔内壁之间的缝隙漏出。
49.本实施例提出的用于皱纹组织的分离器,结构新颖合理,其集钝性剥离、注射营养液或修复液等功能于一体,可用于面部、颈部等多处皱纹组织的修复及治疗,分离组件将皱纹组织剥离后可直接推注活塞完成营养液或修复液等物质的注射,不仅节省了更换器械的步骤和时间,而且提升了注射点位的精准度;分离组件采用钝性剥离头,可避免在剥离皱纹组织时将机体组织刺破,从而有效解决剥离部位漏药的问题。上述除皱分离器,整体呈注射器状,操作简便,功能多样,实用性强。
5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51.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