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6-06 04:27: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更详细地说,涉及如下的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在连接具有相互不同直径的管道的情况下,也可降低流动于管道内部的流体受到的阻力,并且能够在利用紧固部件临时组装联接器的状态下设置,而且在紧固过程中也未发生变形,因此在紧固之后也能够稳定地固定。


背景技术:

2.通常,为了连接沿轴方向连续配置的管道,利用联接器连接管道和管道之间。
3.这种联接器包括沿着管道的圆周方向配置且能够相互连接的多个节段,在将这种节段配置在管道端部的状态下,利用单独的紧固部件将多个节段相互紧固,进而连接连续的管道。
4.此时,在管道的两端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紧固槽,以插入于这种紧固槽的状态紧固联接器一部分。这是为了即使在因管道内部流体的压力而朝向扩张相互连续的管道之间的间隔的方向施加力量时也可以通过联接器支撑管道以防止管道张开。
5.同时,在这种联接器的内部具有诸如橡胶的合成树脂材料的密封部,以提高水密性,在这种密封部形成有舌部,所述舌部限制管道的插入长度,以在将管道以轴方向插入于联接器内部时使管道端部位于联接器的中心。如专利文献1所示,这种舌部沿着密封部的内周面周围连续形成,以在插入管道时有效支撑管道端部。
6.这种联接器也可以是为了连接具有相互不同直径的管道而使用。即,在连接具有第一直径的管道和具有第二直径的管道的情况下,其中所述第二直径小于第一直径,也使用上述的联接器,如上所述,在密封部的内周面形成舌部时,舌部有必要内径小于第二直径地从密封部的内周面延伸形成,进而能够限制具有第二直径的管道的插入长度。
7.但是,如上述构成的情况下,流动于具有第二直径的管道内部的流体从舌部受到较小的阻力,但是流动于具有第一直径的管道内部的流体从这种舌部受到相对更大的阻力,这存在流体无法流畅地流动的问题。
8.另外,在现有联接器的情况下,在节段形成有插入于这种紧固槽的拱形表面,而紧固槽以凹陷管道的一部分外周面的形状形成,此时配置成使节段的拱形表面安装在这种紧固槽的状态下紧固节段。拱形表面的曲率半径与紧固槽的外周面半径相同,以稳定地固定节段。
9.但是,因为管道的外周面半径大于紧固槽的外周面半径的结构特性,在将各个节段配置在紧固槽上部的状态下以管道的半径方向向下移动的方式将节段的拱形表面安装在紧固槽,之后利用紧固部件将这种节段相互紧固,在以如此的方式配置及紧固节段的情况下,需要在保持多个节段的配置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紧固部件紧固节段,因此工作人员难以单独工作,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10.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可通过将节段的拱形表面的曲率半径形成得大于管道的外周面半径来提高操作性的结构。即,由于节段的拱形表面的曲率半径
大于管道的外周面半径,因此在利用紧固部件临时组装的状态下可向管道的轴方向移动这种节段,由此临时组装的节段经过管道的外周面可移动至形成紧固槽的位置。
11.但是,如上所述,由于紧固槽的外周面半径小于管道的外周面半径,因此,为了将这种节段的拱形表面安装在紧固槽的外周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拧紧紧固部件时可变形的节段,以使这种拱形表面的曲率半径与紧固槽的外周面半径一致。
12.通常在施工现场使用的联接器用铸铁材质形成。在实现联接器的复杂形状的同时考虑制造成本,通过利用铸铁的铸造加工进行生产。
13.然而,若在以与专利文献1相同的结构形成铸铁材质的节段的状态下进行紧固,则因为高碳含量的铸铁材料的特性,存在节段在变形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同时受损的问题,因此存在在实际现场中无法使用的局限性。
14.因此,处于迫切需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实情。
15.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07-0012723号(2007.01.26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16.(要解决的问题)
1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连接具有相互不同直径的管道的情况下也可减少流动于管道内部的流体受到的阻力的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
18.另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可在利用紧固部件临时组装联接器的状态下设置,并且在紧固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因此在紧固之后也可稳定地固定。
19.(解决问题的手段)
20.用于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本发明的联接组件连接沿着轴方向连续配置的管道,而且用于连接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管道和具有第二直径的第二管道,其中所述第二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直径,所述联接组件包括:彼此相向配置的两个以上的联接器;及水密部件,配置在所述联接器的内部,在紧固所述联接器时,紧贴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的同时保持水密。在所述联接器形成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分别插入于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的紧固槽;在所述水密部件形成有底部、凸出部和紧贴部,所述底部被紧贴支撑在所述联接器的内周面,所述凸出部从所述底部向所述管道的端部凸出形成,所述紧贴部从所述底部的两端延伸形成以紧贴于各个所述管道的外周面;在所述底部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围相互间隔配置的多个所述凸出部。
21.此时,在所述凸出部可具有加固部件,所述加固部件限制所述凸出部的变形,以在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时防止所述第二管道的端部在加压所述凸出部的同时超过所述联接器的中心。
22.此时,所述紧贴部包括第一紧贴部和第二紧贴部,所述第一紧贴部紧贴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紧贴部紧贴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所述加固部件可形成在与所述第二紧贴部相邻的位置。
23.此时,在所述紧贴部形成有紧贴面,所述紧贴面紧贴于所述管道的外周面;所述紧贴面包括第一紧贴面和第二紧贴面,所述第一紧贴面紧贴于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紧贴面紧贴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紧贴面的长度可大于所述第二紧贴面
的长度。
24.此时,在所述第一紧贴面可延长形成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以支撑所述凸出部,进而在插入所述第一管道的状态下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时防止所述凸出部发生变形。
25.此时,所述加固部件的直径可小于所述第一管道的所述第一直径。
26.此时,所述加固部件的直径可大于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第二直径。
27.此时,所述加固部件形成有多个以与多个所述凸出部相对应,各个所述加固部件的周长方向的长度可大于所述凸出部的周长方向的长度。
28.此时,所述联接组件具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在为了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而彼此相向配置两个以上的所述联接器的状态下临时组装多个所述联接器;在所述卡止部的两侧可形成有防干涉槽,所述防干涉槽防止所述卡止部和所述管道的干涉,以使所述管道的外周面能够贯通至所述联接器之间。
29.此时,在所述卡止部形成有拱形面,所述拱形面与所述紧固槽的外周面相向;在所述防干涉槽可形成有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一延伸面从所述拱形面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
30.此时,在所述防干涉槽可形成第二延伸面,所述第二延伸面从所述第一延伸面向下延伸形成,而且具有与所述拱形面配置在同心圆上的曲率。
31.此时,在所述防干涉槽可形成有辅助支撑面,所述辅助支撑面支撑所述水密部件的侧面,以在对所述联接器的内部施加水压时防止所述水密部件的侧面通过所述防干涉槽向外部凸出。
32.此时,所述辅助支撑面可具有由连接面、所述第一延伸面和所述第二延伸面形成的闭合曲线形状的剖面,所述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面上的任意一处位置和所述第二延伸面上的另一处位置。
33.此时,所述拱形面和所述第一延伸面相接的位置以所述联接器的底面为准可形成在大于0
°
且小于或等于24
°
的范围内。
34.此时,所述拱形面和所述第一延伸面相接的位置以所述联接器的底面为准可形成在大于或等于12
°
且小于或等于20
°
的范围内。
35.(发明的效果)
36.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用于连接管道的联接组件,形成在水密部件的凸出部分割成多个,因此可将流动于管道内部的流体受到的阻力最小化,具有可使流体流畅地流动的优点。
37.另外,在用紧固部件临时组装两个以上的联接器的状态下可设置在管道,因此具有提高操作性的优点。
38.另外,在联接器的紧固过程中,联接器未发生变形也可安装在形成在管道的紧固槽,因此在紧固之后也可稳定地固定,并且也具有可充分满足用于适用现场的要求水压的优点。
附图说明
39.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之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40.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状态的剖面图。
41.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水密部件的图,(a)是整体的立体图,(b)是部分立体图。
42.图4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防干涉槽扩大示出的剖面图。
43.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之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44.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组件的第一延伸面形成位置的允许水压的相互关系的性能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容易实施。本发明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为了明确说明本发明,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并且在说明书全文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46.在本说明书中,应当理解为“包括”或“具有”等的用语旨在表示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件、部件或这些组合的存在,并不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件、部件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47.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之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48.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状态的剖面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水密部件的图,(a)是整体的立体图,(b)是部分立体图;图4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防干涉槽扩大示出的剖面图;
49.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接组件的紧固之前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组件的第一延伸面形成位置的允许水压的相互关系的性能曲线图。
5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联接组件连接沿着轴方向连续配置的管道10,而且是用于连接具有第一直径d1的第一管道11和具有第二直径d3的第二管道12的联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直径d3小于所述第一直径d1。
51.这种联接组件包括:彼此相向配置的两个以上的联接器100;及水密部件30,配置在联接器100的内部,以在紧固联接器100时紧贴于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的外周面的同时保持水密性。在联接器100形成有卡止部110,所述卡止部110分别插入于分别形成在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的外周面的紧固槽11a、12a;在水密部件30形成有底部31、凸出部33和紧贴部32,所述底部31被紧贴支撑在联接器100的内周面,所述凸出部33从这种底部31向管道10的端部凸出形成,所述紧贴部32从底部31的两端延伸形成以紧贴于各个管道10的外周面;在底部31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围相互间隔配置的多个凸出部33。
52.此时,如图1所示,在联接器100具有主体部120,所述主体部120为延伸卡止部110,在这种主体部120形成有后方支撑面121和侧方支撑面122,所述后方支撑面121支撑水密部件30的后方,所述侧方支撑面122支撑水密部件30的侧方;侧方支撑面122可包括形成在第一管道11侧的第一侧方支撑面122a和形成在第二管道12侧的第二侧方支撑面122b。
53.如上所述,在水密部件30的内周面形成凸出部33时,凸出部33有必要从水密部件30的内周面延伸形成,以使内径小于第二直径d3,进而能够限制具有第二直径d3的第二管道12的插入长度。
54.但是,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在具有第二直径d3的第二管道12内部流动的流体从
凸出部33受到较小的阻力,但是在具有第一直径d1的第一管道11内部流动的流体从这种凸出部33受到相对更大的阻力,可使流体无法流畅地流动,因此使多个凸出部33沿着底部31的内周面周围相互间隔配置。
55.如此,若凸出部33分割成多个,则流动于管道10内部的流体受到的阻力降低,因此可使流体流畅地流动。
56.此时,如图1所示,在凸出部33可具有加固部件33a,所述加固部件33a限制凸出部33的变形,以在插入第二管道12时防止第二管道12的端部在加压凸出部33的同时超过联接器100的中心。
57.即,凸出部33从底部31的内周面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形成,凸出部33向半径方向延伸的长度必然延伸成支撑直径小于第一管道11的第二管道12的端部的程度,在该情况下,若具有在插入第二管道12时限制凸出部33变形的加固部件33a,则有效支撑第二管道12,以使第二管道12的端部配置在联接器100的中心。
58.此时,如图1所示,紧贴部32包括第一紧贴部32a和第二紧贴部32b,所述第一紧贴部32a紧贴于第一管道11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紧贴部32b紧贴于第二管道12的外周面,上述的加固部件33a可形成在与第二紧贴部32b相邻的位置。
59.对此,对于第二紧贴部32b的情况,相比于第一紧贴部32a向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延长形成,以紧贴于小直径的第二管道12的外周面,因此在底部31和第二紧贴部32b之间形成比底部31和第一紧贴部32a之间相对更大的间隔空间,在这种间隔空间形成加固部件33a。如此,若在底部31和第二紧贴部32b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加固部件33a,则如图2所示,即使插入第二管道12,也可防止第二紧贴部32b和加固部件33a之间发生相互干涉。
60.另外,若这种加固部件33a形成在第二紧贴部32b侧,则在随着插入第二管道12由第二管道12的端部加压凸出部33的同时超过联接器100的中心的状况下以由加固部件33a拉动凸出部33的方式限制凸出部33变形,因此可有效支撑第二管道12的端部。
61.此时,在紧贴部32形成紧贴面34,所述紧贴面34紧贴于管道10的外周面,这种紧贴面34包括第一紧贴面34a和第二紧贴面34b,所述第一紧贴面34a紧贴于第一管道11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紧贴面34b紧贴于第二管道12的外周面;第一紧贴面34a的长度l1可大于第二紧贴面34b的长度l2,如此若将第二紧贴面34b形成得比第一紧贴面34a更长,则可确保稳定的水密性。
62.更进一步地,若将上述的第一紧贴面34a的长度形成得足够长,则在插入第一管道11的状态下使这种第一紧贴部32a支撑凸出部33的侧面,进而在插入第二管道12时防止凸出部33被第二管道12的端部推动的同时发生变形,为此在第一紧贴部32a可具有从第一紧贴面34a延伸形成的支撑面34c。
63.此时,如图2所示,上述的加固部件33a的直径d2可小于第一管道11的第一直径d1。即,如此构成,加固部件33a的内周面相比于第一管道11的内周面位于半径方向内侧,进而在插入第一管道11时加固部件33a有效支撑凸出部33,因此可防止第一管道11超过联接器100的中心。
64.另外,如图2所示,上述的加固部件33a的直径d2大于第二管道12的第二直径d3,可与第二管道12间隔配置。即,如此构成,第二管道12的内周面相比于加固部件33a的内周面位于半径方向内侧,进而在插入第二管道12时可有效防止加固部件33a和第二管道12发生
干涉。
65.此时,如图3所示,加固部件33a形成有多个以与多个凸出部33相对应,而且各个加固部件33a的周长方向的长度可大于凸出部33的周长方向的长度。
66.即,如上所述,加固部件33a的直径d2大于第二管道12的第二直径d3,因此不会影响流动于第二管道12内部的流体的流动,若在这种状态下加固部件33a的周长方向的长度大于凸出部33的周长方向的长度,则加固部件33a能够更加有效支撑凸出部33。
67.此时,具有紧固部件20,所述紧固部件20在为了连接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而相向配置两个以上的联接器100的状态下临时组装多个联接器100;在卡止部110的两侧可形成防干涉槽112,所述防干涉槽112防止卡止部110和管道10之间的干涉,以使管道10的外周面可贯通至临时组装的联接器100之间。
68.即,为了连接沿着轴方向连续配置的管道10,相向配置两个以上的联接器100,在多个联接器100临时组装紧固部件20的状态下可连接管道10。
69.此时,在联接器100形成卡止部110,所述卡止部110插入于形成在各个管道10的紧固槽11a、12a,这种卡止部110的内径可形成为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径相对应的大小。
70.即,在从管道10的中心至管道10外周面的距离为ro,以及从管道10中心至紧固槽11a、12a外周面的距离为rg时,卡止部110的内径形成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径相对应的大小,以使卡止部110可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此时,卡止部110的内径也可以略微大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径。这是因为卡止部110相比于紧固槽11a、12a在半径方向外侧紧贴紧固槽11a、12a。优选为,卡止部110的内径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径的大小差仅形成为使卡止部110能够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紧贴的程度。
71.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卡止部110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进而能够确保结构稳定性。
72.但是,虽然在卡止部110构成为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的情况下可以确保结构稳定性,但是因此在通过紧固部件20临时组装多个联接器100的状态下多个联接器100沿着轴方向插入于管道10的外周面10a的情况下,可出现卡止部110卡止于管道10的外周面10a的同时无法插入临时组装的多个联接器100的问题。
73.据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如图4及图5所示,在卡止部110的两侧形成有防干涉槽112。间隔形成这种防干涉槽112,以使管道10的外周面可贯通至临时组装的联接器100之间。
74.即,由于卡止部110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因此不仅确保结构稳定性,而且在卡止部110两侧还形成防干涉槽112,进而使联接器100以临时组装的状态以轴方向贯通管道10地设置,因此还可提高操作性。
75.如上所述,在这种联接器100形成有第一卡止部110a和第二卡止部110b,所述第一卡止部110a插入于形成在第一管道11的紧固槽11a,所述第二卡止部110b插入于形成在第二管道12的紧固槽12a,并且形成主体部120,所述主体部120连接这种第一卡止部110a和第二卡止部110b。另外,在通过这种主体部120和卡止部110形成的空间内部配置具有弹性的水密部件30,以防止流动于管道10内部的流体泄漏。
76.另外,如图5所示,在这种联接器100形成有由紧固部件20贯通的紧固部130,在用紧固部件20同时贯通形成在彼此相向的联接器100的紧固部130之后进行紧固。如此,若联
接器100配置在原位置,则工作人员在利用紧固部件20紧固之前通过将彼此相向配置的联接器100朝向管道10的径向内侧平行移动以使形成在紧固部130的底面131彼此相接的方式确认联接器100是否正常紧固。此时,联接器100形成为即使没有另外的变形也可使形成在紧固部130的底面131彼此相接。
77.若连续配置的管道10和临时组装的联接器100设置在原位置,则在这之后利用紧固部件20施加紧固力。若如此施加紧固力,则彼此相向配置的联接器100向管道10的半径方向内侧平行移动,若形成在联接器100的紧固部130相接,则联接器100不再移动,在该状态下,在紧固部件20施加预定水平的紧固扭矩。此时,卡止部110的内径以卡止部110可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的程度略微大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径,因此在形成在联接器100的紧固部130相接的过程中联接器100不发生变形。
78.同时,如上所述,若联接器100向管道10的半径方向内侧平行移动,则形成在联接器100的卡止部110插入于紧固槽11a、12a,之后支撑管道10以防止管道10因为管道10内部的流体压力而沿着轴方向张开。
79.此时,如图1及图2所示,在卡止部110形成有拱形面111,所述拱形面111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相向;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防干涉槽112可形成第一延伸面112a,所述第一延伸面112a从拱形面1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
80.即,由于这种第一延伸面112a从拱形面1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因此容易确保卡止部110与管道10的外周面10a之间的间隔。
81.另外,在防干涉槽112可形成第二延伸面112b,所述第二延伸面112b从第一延伸面112a向下延伸形成,而且具有与拱形面111配置在同心圆上的曲率。
82.即,在第一延伸面112a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状态下,第二延伸面112b从这种第一延伸面112a进一步延伸形成,在卡止部110与管道10的外周面10a之间确保与形成有第一延伸面112a和第二延伸面112b的部分相当的间隔。
83.此时,如图4所示,第二延伸面112b具有与拱形面111配置在同心圆上的曲率。如此,若第二延伸面112b形成为具有与拱形面111配置在同心圆上的曲率,则第二延伸面112b可与形成在管道10的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及管道10的外周面10a配置在同心圆上;若第二延伸面112b相比于管道10的外周面10a位于半径方向外侧,则工作人员通过管道10的外周面10a和第二延伸面112b的配置状态可用肉眼容易确认卡止部110是否稳定地紧贴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
84.同时,优选为,第一延伸面112a形成为相比于管道10的外周面10a第二延伸面112b可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长度。
85.此时,如图4所示,在防干涉槽112可形成辅助支撑面126,所述辅助支撑面126支撑紧贴部32,以在联接器100的内部施加水压的情况下防止上述的水密部件30的紧贴部32通过防干涉槽112凸出到外部。
86.即,在对联接器100的内部施加100bar以上的压力的情况下,水密部件30的紧贴部32通过由第一延伸面112a和第二延伸面112b形成的防干涉槽112可向外部凸出的同时受损,但是若如上所述在防干涉槽112形成支撑水密部件30的紧贴部32的辅助支撑面126,则防止紧贴部32凸出,进而不损坏水密部件30,可稳定地防止流体泄漏。
87.这种辅助支撑面126可构成为具有由连接面112c、第一延伸面112a和第二延伸面
112b形成的闭合曲线形状的剖面,所述连接面112c连接第一延伸面112a上的任意一处位置和第二延伸面112b上的另一处位置。
88.即,上述的辅助支撑面126具有由连接面112c、第一延伸面112a及第二延伸面112b形成的闭合曲线形状的剖面,因此在施加水压时辅助支撑面126支撑紧贴部32,可有效防止水密部件30通过防干涉槽112凸出到外部。
89.这种连接面112c连接第一延伸面112a上的任意一处的位置和第二延伸面112b上的另一处位置,即,如图4所示,可构成为从第一延伸面112a的一端开始连接第二延伸面112b上的任意一处的位置。
90.尤其是,若连接面112c连接第二延伸面112b上的任意一处的位置,而且连接第二延伸面112b的一端和第二延伸面112b的另一端之间的位置,则如图4所示,在连接面112c接连形成第二延伸面112b,若如此构成,则如上所述,工作人员通过管道10的外周面10a和第二延伸面112b的配置状态可用肉眼容易确认在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是否稳定紧贴卡止部110。
91.或者,也可构成为从第一延伸面112a的一端开始连接至第二延伸面112b的另一端,或者从第一延伸面112a上的任意一处的位置开始连接至第二延伸面112b的另一端。若如此形成辅助支撑面126,则封闭防干涉槽112的预定区域可支撑水密部件30的紧贴部32。
92.同时,优选为,这种辅助支撑面126以连接面112c为准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以在临时组装联接器100之后紧固管道10时防止与管道10的外周面发生干涉。
93.此时,对于在形成有第一延伸面112a的部分,卡止部110的拱形面111与紧固槽11a、12a的外周面11a相互间隔,因此在该部分卡止部110无法支撑管道10。这意味着因为形成第一延伸面112a可降低联接器100可支撑的水压。从而,优选为,这种第一延伸面112a形成在在紧固联接器100后可满足允许水压的范围内。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位置不仅决定在临时组装联接器100的状态下设置在管道10时是否可以将这种联接器100以轴方向容易插入于管道10,还决定在以通过管道10内部流体的压力以相互连续的管道10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方向施加力量时能否有效进行支撑,因此有必要慎重决定这种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位置。
94.在以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位置,即联接器100的底面131为基准形成至拱形面111与第一延伸面112a相接的位置的角度定义为α时,如图6所示,可以确认到第一延伸面112a越以小角度形成就越增加允许水压。即,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位置与允许水压处于反比例的关系。
95.另外,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角度越大就越降低允许水压;若这种角度超过24
°
,则允许水压急剧减小,因此这种角度优选形成在24
°
以下。
96.同时,通常作为与用于连接管道10的联接器100相关的代表性标准可举例美国的保险商实验室(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标准,根据这种ul标准,规定对于用于连接管道10的联接器100的情况必须承受相当于使用水压的5倍的水压。
97.即,由于通常使用于建筑物的使用水压在21bar左右,因此根据ul标准必须能够承受至少105bar的水压。
98.据此,若改变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角度的同时确认联接器100的允许水压,则如图6所示,在第一延伸面112a的形成角度超过20
°
的情况下,联接器100的允许水压不满足美
国的ul标准,因此更加优选为第一延伸面112a形成在α为20
°
以下的位置。
99.此时,第一延伸面112a越以小角度形成就越增加允许水压,但是第一延伸面112a越以小角度形成,则在临时组装联接器100的状态下越难以设置在管道10。从而,第一延伸面112a有必要形成在在临时组装联接器100的状态下可设置在管道10的最低限的位置或者至少形成在比该位置更高的位置。
100.用于导出这种α的最小值的过程如下。
101.首先,若将联接器100从管道10的外周面10a上部向下移动,则因为卡止部110的拱形面111的曲率半径小于管道10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ro,卡止部110以仅包围管道10的外周面10a的一部分的状态无法再向下移动,而是在该位置固定联接器100的高度。
102.即,如上所述,固定联接器100的高度的状态下,对于相比于这种联接器100的两端位于垂直下方的管道10的另一半部分,因为管道10外周面10a的曲率半径ro更大意味着无法插入到联接器100内部的部分。
103.从而,如上所述,为使无法插入到联接器100内部的管道10的另一部分可插入于联接器100内部,需要形成防干涉槽112,从管道10的中心延伸至固定高度的联接器100一端的线与贯通管道10中心的水平线构成的角度成为α的最小值,通过如此的过程导出的α的最小值为12
°

104.结果,优选为,α的形成角度在12
°
至20
°
之间的范围内。
105.如上所述,在管道10与联接器100之间具有用于防止流体泄漏的水密部件30,在联接器100的内部形成有后方支撑面121和侧方支撑面122,所述后方支撑面121用于支撑并固定这种水密部件30的底部31,所述侧方支撑面122支撑并固定水密部件30的紧贴部32。
106.即,若在管道10与联接器100之间配置水密部件30的状态下利用紧固部件20组装联接器100,则水密部件30被联接器100挤压的同时加压管道10的外周面10a。如此,水密部件30被挤压的同时防止流体泄漏,若按照设计规格适当加压水密部件30的同时弹性变形水密部件30,则有效地防止流体泄漏,但是如果在加压水密部件30的过程中因为超过设计规格的加压力在水密部件30发生变形,则因为这种过度变形可出现在水密部件30和管道10相接的部分发生流体泄漏的问题。
107.从而,形成有变形余量槽125,所述变形余量槽125从后方支撑面121的两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进而即使在水密部件30被联接器100挤压的过程中因为超过设计规格的加压力而在水密部件30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这种水密部件30被联接器100挤压也不再加压管道10的外周面。
108.即,若按照设计规格对水密部件30施加加压力,则这种水密部件30弹性变形的同时加压管道10的外周面施加压力,但是如果超过设计规格的加压力施加于水密部件30,则水密部件30沿着变形余量槽125向半径方向外侧变形的同时不再加压管道10的外周面,进而可解决因为水密部件30的过度变形导致流体泄漏的问题。
109.另外,在组装联接器100的过程中,摩擦力作用于后方支撑面121与水密部件30的外周面之间,尤其是较大的摩擦力作用于在后方支撑面121中与联接器100的两端相邻形成的后方支撑面121,因为这种摩擦力加压水密部件30成沿着联接器100的组装方向挤压的状态的同时在水密部件30发生过度变形,因此可发生流体泄漏,但是若如上所述,形成从后方支撑面121的两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变形余量槽125,则后方支撑面121的两端与
水密部件30的外周面间隔,因此可解决因为摩擦力导致水密部件30过度变形的问题。
110.此时,如图4及图5所示,在联接器100的主体部120的外周面123两端可形成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加固部124。
111.如上所述,在形成从后方支撑面12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变形余量槽125的情况下,因为联接器100的主体部120的厚度减小而可出现耐久性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种问题,在联接器100的主体部120的外周面123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加固部124。
112.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提出的实施例,而是理解本发明的思想的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通过构件的附加、变更、删除、增加等可容易提出其他实施例,且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