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睡眠用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9:44: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睡眠用器具。


背景技术:

2.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229966号(jp 2004-229966 a)公开了一种多个空气室(air cell)沿气垫的纵向方向布置的结构。在jp2004-229966a公开的结构中,通过将床垫的两个纵向端部固定到空气室来增强体压分散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能够通过按压用户的腰部等来施加拉伸效果的按摩椅是本领域已知的。能够施加拉伸效果的睡眠用器具的一个可能示例是构造为通过使jp2004-229966a的空气室充气来按压用户的腰部等的睡眠用器具。然而,由于腰部的位置根据用户的体形变化,因此有效施加拉伸效果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睡眠用器具,不管用户的体形如何,所述睡眠用器具都能有效地施加拉伸效果。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睡眠用器具包括:垫子本体,其包括构造为支撑用户的臀部的中间支撑部、构造为支撑所述用户的背部和头部的上支撑部,以及构造为支撑所述用户的大腿的下支撑部;可动机构,其构造为使所述垫子本体在床模式和舒适模式之间切换,所述床模式为所述垫子本体具有所述中间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彼此连续的平坦形状的模式,并且所述舒适模式为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相对于所述中间支撑部向上倾斜的模式;以及腰部按压机构,其设置于所述上支撑部的与所述舒适模式下的用户的腰部对应的部分中,所述腰部按压机构构造为在所述舒适模式下朝向所述用户凸出。
6.根据上述方案,垫子本体包括中间支撑部、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垫子本体构造为通过可动机构在床模式和舒适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床模式中,垫子本体具有中间支撑部、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彼此连续的平坦形状。另一方面,在舒适模式下,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相对于中间支撑部向上倾斜。用户因此能通过操作可动机构从睡眠姿势转变为舒适姿势。
7.通过腰部按压机构使上支撑部的与舒适模式下的用户的腰部对应的部分朝向用户凸出。在舒适模式下,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相对于中间支撑部向上倾斜。因此,在舒适模式下,不管用户的体形如何,由中间支撑部支撑臀部(臀点)。由于腰部相对靠近臀部,所以不管用户的体形如何,腰部都落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能够通过操作腰部按压机构来按压腰部。
8.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睡眠用器具可进一步包括脊柱按压机构,所述脊柱按压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支撑部的横向方向上的中间并构造成朝向所述用户凸出。
9.根据上述构造,通过用脊柱按压机构按压用户的脊柱,能够扩展用户的胸部。这允许用户吸入大量空气,并因此能够促进呼吸。
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睡眠用器具可进一步包括生物传感器,所述生物传感器配置成检测所述用户的生物信息。所述脊柱按压机构可配置成基于来自所述生物传感器的所述生物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的呼吸模式进行操作。
11.根据上述构造,脊柱按压机构根据用户的呼吸模式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有效地促进用户的呼吸。
12.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腰部按压机构和所述脊柱按压机构可构造为当基于来自所述生物传感器的所述生物信息做出所述用户处于紧张(stress)状态的判定时进行操作。
13.根据上述构造,当用户处于紧张状态时,腰部按压机构和脊柱按压机构被操作以对用户的身体进行拉伸。因此能够减轻压力。
14.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腰部按压机构和所述脊柱按压机构可构造为当基于来自所述生物传感器的所述生物信息做出所述用户已经从睡眠中醒来的判定时进行操作。
15.根据上述构造,用户能够在其从睡眠中醒来时将大量空气吸入其身体中。因此用户能够舒畅地醒来。
1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腰部按压机构可包括布置在所述上支撑部内的腰部囊状物,以及构造为向所述腰部囊状物中供应空气的空气供给单元。
17.根据上述构造,空气从空气供给单元供给到腰部囊状物(气囊)中以使腰部囊状物充气,从而按压用户的腰部。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按压用户的腰部。而且,与机械按压腰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18.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无论用户的体形如何,都能有效地施加拉伸效果。
附图说明
19.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20.图1是在睡眠用器具的横向方向上观看时根据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的示意性侧视图,其图示出了舒适模式;
21.图2是腰部按压机构从图1的状态向外凸出时睡眠用器具的示意性侧视图;
22.图3是在睡眠用器具的横向方向上观看时根据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的示意性侧视图,其图示出了床模式;
23.图4是从上方观看时根据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的示意性平面图;
24.图5是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25.图6是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的功能配置的框图;以及
26.图7是在睡眠用器具的横向方向上观看时根据变型例的睡眠用器具的示意性侧视图,其图示出了舒适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27.第一实施例
28.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前”(fr)、“上”(up)以及“右”(rh)分别表示睡眠用器具10的向前方向、向上方向和横向的右侧。此后,当简单地使用指示纵向、竖向和横向方向的术语进行描述时,其表示睡眠用器具10的
纵向上的前后、睡眠用器具10的竖直方向上的上下以及睡眠用器具10的横向上的左右。睡眠用器具10的向前方向是当用户使用睡眠用器具10时在水平方向上从头到腿的方向。
29.整体构造
30.如图1至图3中所示,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包括垫子本体12。垫子本体12被构造为在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和图3中所示的床模式之间切换。在舒适模式中,用户p1能够以舒适的姿势坐在垫子本体12上。在床模式中,能够由垫子本体12支撑平躺的用户p1。图1中还示出了比用户p1矮小的用户p2。例如,用户p1是具有平均体形的男性,而用户p2是矮小的女人。
31.垫子本体12包括中间支撑部14、上支撑部16、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中间支撑部14设置在垫子本体12的纵向上的中间部,并被构造为支撑用户p1的臀部。
32.上支撑部16在中间支撑部14的后面,与中间支撑部14连续地设置。在图3中所示的床模式中,上支撑部16在水平方向上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上支撑部16被构造为支撑用户p1的背部和头部。
33.下支撑部18在中间支撑部14的前面,与中间支撑部14连续地设置。在图3中所示的床模式中,下支撑部18在水平方向上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下支撑部18被构造为支撑用户p1的大腿。
34.腿部支撑部20在下支撑部18的前面,与下支撑部18连续地设置。在图3中所示的床模式中,腿部支撑部20在水平方向上基本上直线地延伸。腿部支撑部20被构造为支撑用户p1的腿部。如上所述,在床模式中,垫子本体12具有中间支撑部14、上支撑部16、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彼此连续的平坦形状。
35.如图1中所示,在舒适模式中,从横向上观看,垫子本体12的中间支撑部14弯曲成顶端向下的大致v字形。在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中,上支撑部16在其后端高于其在中间支撑部14侧的前端的状态下倾斜。
36.在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中,下支撑部18在其前端高于其在中间支撑部14侧的后端的状态下倾斜。因此,在舒适模式中,垫子本体12具有在横向上观看时中间支撑部14位于最低位置的大致v字形,其中上支撑部16、中间支撑部14和下支撑部18彼此连续。
37.在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中,腿部支撑部20向下倾斜,其前端低于其位于下支撑部18的前端的后端。因此,从横向上观看,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弯曲成顶端向上的大致v字形。
38.在垫子本体12下方设置有用于使垫子本体12在舒适模式和床模式之间切换的可动机构22。可动机构22包括连杆机构24、升降用囊状物(lifting bladder)26和支撑底座28。
39.支撑底座28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基本上呈板状的框架构件,使得其厚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匹配。支撑底座28被放置在未示出的地板表面上,并从下方支撑垫子本体12。连杆机构24设置在支撑底座28的后部。该连杆机构24包括第一连杆24a、第二连杆24b和第三连杆24c。
40.第一连杆24a附接到垫子本体12的上支撑部16的下表面。第一连杆24a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支撑底座28。第二连杆24b具有细长的形状。第二连杆24b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24a的后部,并且第二连杆24b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支撑底座28。
41.第三连杆24c具有在横向上观看时的大致圆弧的形状。第三连杆24c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连杆24a的前部,并且第三连杆24c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支撑底座28。
42.在第二连杆24b和支撑底座28之间的连接部处设置有未示出的电机。第二连杆24b被构造为在电机被操作时绕其一端旋转。虽然设置了一对左右第一连杆24a、一对左右第二连杆24b和一对左右第三连杆24c,但图1至图3中仅显示了左侧。
43.升降用囊状物26包括下囊状物26a和上囊状物26b。下囊状物26a和上囊状物26b布置在支撑底座28和垫子本体12之间。具体而言,下囊状物26a和上囊状物26b位于垫子本体12的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之间的连接部处。
44.下囊状物26a附接到支撑底座28。上囊状物26b附接到下囊状物26a的上表面,并且上囊状物26b的内部空间与下囊状物26a的内部空间连通。空气供给单元(未示出)被构造为将空气供给到下囊状物26a中。当空气被供给到下囊状物26a时,下囊状物26a和上囊状物26b充气并提升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之间的连接部。
45.腿部囊状物30设置在升降用囊状物26的前方。腿部囊状物30附接到后面将描述的旋转框架32。腿部囊状物30被构造为当空气被供给到腿部囊状物30时充气,从而在倾斜状态下支撑腿部支撑部20的前部。
46.旋转框架32可旋转地附接到支撑底座28的前端。旋转框架32设置有锁定机构(未示出)。旋转框架32被锁定在旋转框架32与支撑底座28对齐的位置。当解锁时,旋转框架32可相对于支撑底座28向下旋转。例如,在放置有支撑底座28的地板表面有台阶并且在旋转框架32下有空间的情况下,当旋转框架32向下旋转时,旋转框架32的前端位于支撑底座28的下方。当升降用囊状物26和腿部囊状物30在此状态下放气时,腿部支撑部20向下移动,并且垫子本体12变成椅子的形状。
47.支撑囊状物
48.如图4中所示,支撑囊状物34布置在垫子本体12内。支撑囊状物34包括支撑囊状物34a、支撑囊状物34b、支撑囊状物34c、支撑囊状物34d和支撑囊状物34e。
49.支撑囊状物34a设置在垫子本体12的后端部中,并由在纵向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三个气囊(air bag)组成。气囊在横向方向上长。在舒适姿势下,支撑囊状物34a在与用户p1的头部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上支撑部16内(参见图1)。
50.支撑囊状物34b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a的前面,并且由在纵向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四个气囊组成。气囊在横向方向上长。在舒适姿势下,支撑囊状物34b在与用户p1的背部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上支撑部16内。
51.支撑囊状物34c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b的前面,并且由在纵向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四个气囊组成。气囊在横向方向上长。在舒适姿势下,支撑囊状物34c在与用户p1的臀部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中间支撑部14内(参见图1)。
52.支撑囊状物34d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c的前面,并且由在纵向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三个气囊组成。气囊在横向方向上长。在舒适姿势下,支撑囊状物34d在与用户p1的大腿(thighs)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下支撑部18内(参见图1)。
53.支撑囊状物34e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d的前面,并且由在纵向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6个气囊组成。气囊在横向方向上长。在舒适姿势下,支撑囊状物34e在与用户p1的腿部(legs)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腿部支撑部20内(参见图1)。
54.如上所述,支撑囊状物34从垫子本体12的前端向后端设置,并且构造为当空气从图5中所示的整体空气供给单元60供给到支撑囊状物34中时充气。支撑囊状物34的气囊的数量不受限制。
55.摇动囊状物
56.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b的下表面侧。右摇动囊状物36r相对于上支撑部16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右侧。左摇动囊状物36l相对于上支撑部16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左侧。
57.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被构造为当空气从图5中所示的摇动用空气供给单元66供给到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时充气。当空气从摇动用空气供给单元66供给到右摇动囊状物36r时,上支撑部16的右侧被提升。当空气从摇动用空气供给单元66供给到左摇动囊状物36l时,上支撑部16的左侧被提升。控制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以便在预定条件下操作并交替地且反复地充气和放气。
58.例如,在用户p1、p2已经入睡的条件下,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交替地并且反复地充气和放气。因此,上支撑部16左右摇动,使得上支撑部16的作用有用户p1、p2的体压的部分周期性变化。因此,促进了用户p1、p2的血液循环,并且在用户p1、p2未翻转的情况下,能够令人满意地维持睡眠状态。
59.腰部囊状物
60.形成腰部按压机构的腰部囊状物38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b的上表面侧。腰部囊状物38具有在平面上观看时其在横向方向上长并且比形成上支撑部16的气囊在纵向方向上宽的大致矩形形状。
61.如图1中所示,在舒适模式中,腰部囊状物38布置在上支撑部16的与用户p1、p2的腰部对应的部分内。腰部囊状物38被构造为当空气从图5中所示的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供给到腰部囊状物38中时充气。如图2中所示,当腰部囊状物38充气时,上支撑部16的与腰部对应的部分向用户p1、p2凸出。当腰部囊状物38充气时,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
62.脊柱囊状物
63.如图4中所示,脊柱囊状物39设置在支撑囊状物34b和腰部囊状物38之间。脊柱囊状物39具有在平面中观看时在纵向方向上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布置成以便与腰部囊状物38交叉。
64.脊柱囊状物39位于上支撑部16的横向方向的中间,并且在舒适姿势下沿着用户p1、p2的脊柱,即脊骨,延伸。脊柱囊状物39被构造为当空气从图5中所示的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供给到脊柱囊状物39中时充气。当脊柱囊状物39充气时,上支撑部16的与脊柱对应的部分朝向用户p1、p2凸出。因此,当脊柱囊状物39充气时,用户p1、p2的脊柱被按压。
65.如图1中所示,体压传感器40设置在上支撑部16中。体压传感器40是生物传感器。体压传感器40布置在与用户p1、p2的心脏对应的位置处,并被配置为检测用户p1、p2的心跳。通过用体压传感器40检测用户p1、p2呼吸期间的压力变化,能够获得用户p1、p2的呼吸周期。
66.睡眠用器具10的硬件配置
67.图5是图示出睡眠用器具10的硬件配置的框图。如图5中所示,睡眠用器具10包括控制单元42。控制单元42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处理器)44、只读存储器(rom)46、随机存
取存储器(ram)48、存储器50和输入和输出接口52。这些配置经由总线43进行连接,以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
68.cpu 44是中央运算处理单元。cpu 44执行各种程序并控制每个单元。即,cpu 44从rom 46或存储器50读取程序,并使用作为工作区域的ram 48执行该程序。cpu 44根据存储在rom 46或存储器50中的程序控制上述配置并执行各种运算处理。
69.rom 46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ram 48用作工作区域,并临时存储程序或数据。存储器50是非暂时性记录介质,其由硬盘驱动器(hdd)或固态驱动器(ssd)组成并存储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在本实施例中,rom 46或存储器50存储用于执行囊状物控制处理的程序、各种数据等。
70.输入和输出接口52电连接到体压传感器40、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室内相机54、连杆机构56、升降用囊状物58、整体空气供给单元60、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和摇动用空气供给单元66。体压传感器40检测由于用户p1、p2的心跳和呼吸而引起的压力变化,并将检测到的压力变化发送给控制单元42。
71.室内相机54安装在车厢中并朝向坐在睡眠用器具10上的用户p1、p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室内相机54被配置为拍摄用户p1、p2的面部的图像,并将拍摄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单元42。
72.睡眠用器具10的功能配置
73.睡眠用器具10通过使用上述硬件资源来实现各种功能。将参照图6描述由睡眠用器具10实现的功能配置。
74.如图6中所示,睡眠用器具10包括作为功能配置的接收单元68、垫子变形单元70、清醒度(alertness level)判定单元72、摇动控制单元74、腰部按压单元76和脊柱按压单元78。各功能配置由读取并执行存储在rom 46或存储器50中的程序的cpu 44来实现。
75.接收单元68接收从体压传感器40、室内相机54等发送的信号。垫子变形单元70通过操作可动机构22使垫子本体12在舒适模式和床模式之间切换。例如,垫子变形单元70可通过从用户p1、p2接收操作来操作可动机构22。可选地,垫子变形单元70可在当用户p1、p2已经入睡时通过操作可动机构22来将垫子本体12从舒适模式切换到床模式。垫子变形单元70可在当用户p1、p2已经睡醒时通过操作可动机构22来将垫子本体12从床模式切换到舒适模式。
76.清醒度判定单元72判定用户p1、p2的清醒度。具体地,清醒度判定单元72基于从体压传感器40和室内相机54接收的信息来判定用户p1、p2的清醒度。例如,当清醒度判定单元72由从室内相机54接收到的信号中检测到用户p1、p2已经闭眼预定时间或更长时间时,清醒度判定单元72可判定用户p1、p2已经入睡。当用户p1、p2从睡眠中睁开眼睛时,清醒度判定单元72可判定其已经睡醒。
77.清醒度判定单元72可从体压传感器40接收的信号获取关于心率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基于获取的关于心率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当交感神经活动和心率降低时可以判定用户p1、p2入睡了。当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并且副交感神经活动降低时,清醒度判定单元72可判定用户p1、p2是醒着的。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由室内相机54获取的用户p1、p2的面部图像数据和由体压传感器40获取的用户p1、p2的心跳数据,判定用户p1、p2的清醒度。
78.当清醒度判定单元72判定用户p1、p2已经入睡时,摇动控制单元74操作摇动用空
气供给单元66。当由摇动控制单元74操作摇动用空气供给单元66时,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交替地且反复地充气和放气。例如,摇动控制单元74使右摇动囊状物36r和左摇动囊状物36l每90分钟交替地充气和放气。
79.当满足预定条件时,腰部按压单元76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当垫子本体12处于舒适模式时,本实施例的腰部按压单元76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当基于接收单元68接收到的体压传感器40和室内相机54的信号判定用户p1、p2处于紧张状态时,腰部按压单元76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以使腰部囊状物38充气。例如,由关于心率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用户p1、p2的紧张状态。用户p1、p2是否处于紧张状态可通过由室内相机54读取用户p1、p2的面部表情来判定。
80.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p1、p2从睡眠中醒来时,腰部按压单元76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
81.当满足预定条件时,脊柱按压单元78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当垫子本体12处于舒适模式时,本实施例的脊柱按压单元78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当判定用户p1、p2处于紧张状态时,脊柱按压单元78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以使脊柱囊状物39充气。
82.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p1、p2从睡眠中醒来时,脊柱按压单元78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由腰部按压单元76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的时机和由脊柱按压单元78按压用户p1、p2的脊柱的时机可以相互转换。例如,可控制腰部按压单元76和脊柱按压单元78,使得腰部囊状物38和脊柱囊状物39交替地充气和放气。例如,可控制腰部按压单元76和脊柱按压单元78,使得腰部囊状物38和脊柱囊状物39同时充气和放气。
83.本实施例的脊柱按压单元78根据用户p1、p2的呼吸模式来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例如,体压传感器40和室内相机54检测用户p1、p2的呼吸周期。当用户p1、p2吸气并且胸部扩张时,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以使脊柱囊状物39充气。
84.功能
85.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
86.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可动机构22使垫子本体12在床模式和舒适模式之间切换。在图3中所示的床模式中,垫子本体12具有中间支撑部14、上支撑部16和下支撑部18彼此连续的平坦的形状。另一方面,在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中,上支撑部16和下支撑部18相对于中间支撑部14向上倾斜。用户p1、p2因此能够通过操作可动机构22而从睡眠姿势改变为舒适姿势。
87.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中,腰部囊状物38在舒适模式下设置在上支撑部16的对应于用户的腰部的部分中。随着腰部囊状物38充气,用户的腰部被按压。如图1中所示,在舒适模式下,上支撑部16和下支撑部18相对于中间支撑部14向上倾斜。因此,在舒适模式下,不管用户的体形如何,都由中间支撑部14支撑臀部(臀点)。即,尽管用户p1和用户p2具有不同的体形,但腰部的位置落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通过腰部按压单元76的功能在舒适模式下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能够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结果,不管用户的体形如何,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能够有效地施加拉伸效果。
88.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中,能够通过使用脊柱按压单元78按压用户p1、p2的脊柱来扩大用户p1、p2的胸部。这允许用户p1、p2吸入大量空气,从而能够促进呼吸。特别地,通过如本实施例那样根据用户p1、p2的呼吸模式来操作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能够有
效地促进用户的呼吸。
89.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中,当用户p1、p2处于紧张状态时,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和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以拉伸用户p1、p2的身体。因此能够减轻压力。
90.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中,当用户p1、p2已经睡醒时,操作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和脊柱空气供给单元64。这允许用户p1、p2在从睡眠中醒来时吸入大量空气进入身体中。结果,用户p1、p2能够舒畅地醒来。
91.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中,空气从腰部空气供给单元62供给到腰部囊状物38以对腰部囊状物38充气,从而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因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来按压用户的腰部。而且,与机械地按压腰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减少重量。
92.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垫子本体12通过包括连杆机构56和升降用囊状物26的可动机构22而变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使用图7中所示的变型的结构。
93.变型例
94.如图7中所示,在根据变型例的睡眠用器具80中,可动机构81包括连杆机构24、下框架88、腿部框架90、第一调角器(recliner)82、第二调角器84和第三调角器86。第一调角器82设置在连杆机构24中的第二连杆24b和支撑底座28之间的连接部处。第二连杆24b被构造为当操作第一调角器82时,第二连杆24b绕其一端旋转。
95.下框架88设置在垫子本体12的下支撑部18的下表面侧。下框架88沿着下支撑部18延伸并支撑下支撑部18。
96.下框架88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到支撑底座28,并且第二调角器84设置在下框架88和支撑底座28之间的连接部处。下框架88被构造为当操作第二调角器84时绕一端旋转。
97.腿部框架90设置在下支撑部18的前面。腿部框架90沿着腿部支撑部20延伸并支撑腿部支撑部20。下框架88和腿部框架90可旋转地彼此连接,并且第三调角器86设置在下框架88和腿部框架90之间的连接部处。腿部框架90被构造为当操作第三调角器86时相对于下部框架88旋转。
98.如上所述,在根据变型例的睡眠用器具80中,通过操作第一调角器82、第二调角器84和第三调角器86,能够使垫子本体12在舒适模式和床模式之间切换。由于能够使用相同的部件作为第一调角器82、第二调角器84和第三调角器86,所以能够减少部件的类型的数量。
99.尽管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睡眠用器具10,但应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以各种模式实施本发明。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垫子本体12由彼此连续的中间支撑部14、上支撑部16、下支撑部18和腿部支撑部20组成。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支撑用户p1、p2的臀部的部分和支撑用户p1、p2的背部和头部的部分可以是连接在一起的单独的部分。
100.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支撑囊状物34布置在垫子本体12内。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睡眠用器具10可以不包括支撑囊状物34。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腰部囊状物38和脊柱囊状物39充气来拉伸用户p1、p2的腰部和背部。
101.在上述实施例中,垫子本体12被构造为通过可动机构22在舒适模式和床模式之间切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垫子本体12可构造为通过可动机构22在三种模式之间切换,即,在舒适模式、床模式和椅子模式之间切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旋转框架32从
图1中所示的舒适模式向下旋转并将升降用囊状物26和腿部囊状物30放气,下支撑部18变成水平并且腿部支撑部20从下支撑部18向下延伸。通过操作连杆机构24以使上支撑部16直立,垫子本体12变成椅子的形状。由于垫子本体12因此被构造为在三种模式之间切换,即,在舒适模式、床模式和椅子模式之间切换,睡眠用器具10能够被广泛使用,诸如安装在车辆上。
102.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包括脊柱囊状物39的构造,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睡眠用器具10可仅包括腰部囊状物38而可不包括脊柱囊状物39。在这种情况下,与包括脊柱囊状物39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垫子本体12的厚度。
103.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腰部囊状物38充气来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使用气缸等机械地按压用户p1、p2的腰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