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6-05 16:5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褐煤阻化剂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一般来说,煤炭自燃发火是由煤炭的碳化度、挥发分、水分、杂质引起的氧化,氧吸附等多种因素复合产生的。其中煤炭的碳化度即煤炭变质程度对煤自燃发火影响较大,越是低变质程度的煤(如褐煤),越容易自燃。
3.目前褐煤在电厂、钢铁厂等使用需求越来越大,通常,在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地,大量褐煤堆积在堆场中,其中大多是露天放置,且堆积存放时间一般在30~60天。在这堆放过程中,空气大量灌入煤堆内部,褐煤中的碳基活性基团(羟基、羰基、活泼氢等)、硫、金属离子、杂质等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并在煤炭堆内部积累,随着时间推移,煤炭内部温度逐渐上升,并逐渐加快催化氧化放热,最后热量累积达到煤堆煤自燃着火点,产生自燃发火,引起火灾。这类情况对于褐煤堆场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另外,即使在没有达到着火点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引起褐煤表面的氧化,煤炭的质量恶化,作为煤炭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下降。
5.针对于电厂、钢铁厂、港口等堆储周期在30~60天,如何在最佳性价比下防止煤炭自燃发火,引起广泛重视。目前针对褐煤自燃采取的对策有:
6.专利cn103602339a,通过合成高分子基树脂材料,并加入分散剂、渗透剂和成膜剂,制得高分子基阻化剂。通过喷淋高分子材料,在褐煤堆表面覆盖一层隔氧层,隔绝氧气与煤炭接触反应放热。但是由于褐煤异形,体积、比表面积大,喷洒的阻化剂干后无法形成完整的隔氧膜,且薄膜有一定的透气性,无法完全隔绝氧气。在实际应用中,喷上高分子基阻化剂相对于褐煤浓度在1000ppm时,其阻化时间短,效果较差。
7.专利cn108641266a,公开了一种由高分子共聚物、酮胺类防老剂和渗透剂通过优化筛选的特定比例复配而成,高分子共聚物是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得到丙烯酸-丙烯酰胺-瓜儿胶共聚物,并疏水改性,得到二茂铁丁酰氯接枝改性的丙烯酸-丙烯酰胺-瓜儿胶共聚物,并添加胺类抗氧剂、渗透剂干燥研磨后得到的固体粉末。该专利阻化剂稀释困难,容易形成“水包粉”,稀释后为粘度大的溶胶,不易喷淋。对于带坡度褐煤堆表面会径流,而无法均匀渗透至褐煤堆里层,阻化时间短,效果一般。
8.因此,发明一种水溶性好,适用周期在60天以上的,不影响煤炭燃烧性能,且性价比高的(有效成分于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褐煤自燃抑制的阻化剂,用于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的储煤堆场中,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9.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一种水溶性好,施工简便,适用周期在60天以上的,不影响煤炭燃烧性能,且性价比高的(有效成分于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褐煤自燃抑制的阻
化剂,用于防止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的储煤堆场中的褐煤自燃。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1.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离子水0~50%、复合抗氧剂乳液30%~60%、发热抑制剂0%~40%、保水剂1%~8%、渗透剂0%~15%、杀菌剂0.1%~3%、抗冻剂0~5%组成。
12.优选的,所述在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在使用时与水兑稀使用,稀释比例为1:20~1:100,有效成分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
13.优选的,所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1~2),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添加比例为10:(1~5)。
14.优选的,所述酚类抗氧剂为2-(1-甲基环己基)-4-6-二甲基苯酚、2-甲基-4,6-二壬基苯酚、对甲酚和双环戊二烯丁基化反应物的一种或多种;磷酸酯类抗氧剂为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二亚磷酸季戊四醇酯二异癸酯、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抗氧剂的一种或多种,硫代酯类抗氧剂为硫代二丙酸二异十三醇酯、硫代二丙酸双十二醇酯的至少一种,所述酚类抗氧剂与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代酯类抗氧剂的比例为4:(3~8)。
15.优选的,所述乳化剂比例在复合抗氧剂乳液的占比为1%~10%,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为2:(2~8)。
16.优选的,所述发热抑制剂为钼酸氨、钼酸钠、钨酸钾、钨酸钠的至少一种,所述保水剂为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的至少一种,其平均分子量≤5000,所述渗透剂为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盐的至少一种,所述ph调节剂为质量分数5%~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的一种,调节使阻化剂ph为7~8,所述抗冻剂为乙二醇和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杀菌剂为甲基异噻唑啉酮。
17.优选的,所述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自制的复合抗氧剂乳液,开启搅拌装置;
19.步骤二:加入发热抑制剂、保水剂,搅拌30分钟,搅拌速率为70r/min;
20.步骤三:搅拌同时依次加入渗透剂、抗冻剂、杀菌剂,调节ph至8;
21.步骤四:对混合后的液体过滤出料得到褐煤抑制阻化剂。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3.1、本发明中,阻化剂水溶性好,施工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快捷,工程劳动强度低
24.2、本发明中,阻化剂渗透性好,有效成分充分渗入煤层中,能有效与褐煤中的多种活泼基团反应,及时终止煤氧反应放热,抑制热量积累;且阻化剂溶液干后能形成粘稠的胶膜,使褐煤粉尘小颗粒黏粘、凝并、结壳,起到抑尘、封闭褐煤孔隙率,降低褐煤比表面积,减少煤氧接触。
25.3、本发明中,经济实惠,有效成分对煤炭浓度在400ppm即可起到抑制作用,阻化周期大于60天,适合大面积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8.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离子水25.2重量份、复合抗氧剂乳液48重量份、发热抑制剂10重量份、保水剂6重量份、渗透剂5重量份、杀菌剂0.8重量份、抗冻剂2重量份组成。
29.所述在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在使用时与水兑稀使用,稀释比例为1:20~1:100,有效成分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
30.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1.2。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添加比例为10:2.08。
31.所述酚类抗氧剂为2-(1-甲基环己基)-4-6-二甲基苯酚、2-甲基-4,6-二壬基苯酚、对甲酚和双环戊二烯丁基化反应物的一种或多种;磷酸酯类抗氧剂为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二亚磷酸季戊四醇酯二异癸酯、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抗氧剂的一种或多种,硫代酯类抗氧剂为硫代二丙酸二异十三醇酯、硫代二丙酸双十二醇酯的至少一种,所述酚类抗氧剂与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代酯类抗氧剂的比例为4:5。
32.所述乳化剂比例在复合抗氧剂乳液的占比为6%,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为2:3.3。
33.所述发热抑制剂为钼酸氨、钼酸钠、钨酸钾、钨酸钠的至少一种,所述保水剂为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的至少一种,其平均分子量≤5000,所述渗透剂为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盐的至少一种,所述ph调节剂为质量分数7%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的一种,调节使阻化剂ph为8,所述抗冻剂为乙二醇和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杀菌剂为甲基异噻唑啉酮。
34.所述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5.步骤一:在150l反应釜中加入自制的复合抗氧剂乳液48kg和去离子水25.2kg,开启搅拌装置,搅拌20分钟;
36.步骤二:加入钨酸钾8kg、钼酸铵2kg、聚丙烯酰胺6kg,搅拌30分钟,搅拌速率为70r/min;
37.步骤三:搅拌同时依次加入氨基磺酸钠3kg、脂肪胺聚氧乙烯醚5kg、丙二醇2kg、异噻唑啉酮0.8kg,调节ph至8;
38.步骤四:对混合后的液体过滤出料得到褐煤抑制阻化剂。
39.实施例2:
4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41.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离子水28.4重量份、复合抗氧剂乳液40重量份、发热抑制剂16重量份、保水剂4重量份、渗透剂2重量份、杀菌剂0.6重量份、抗冻剂2重量份组成。
42.所述在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在使用时与水兑稀使用,稀释比例为1:20~1:100,有效成分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
43.所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2,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
添加比例为10:4;单独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或发热抑制剂添加比例在整个抑制剂的占比≥30%。
44.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2,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添加比例为10:4。
45.所述酚类抗氧剂为2-(1-甲基环己基)-4-6-二甲基苯酚、2-甲基-4,6-二壬基苯酚、对甲酚和双环戊二烯丁基化反应物的一种或多种;磷酸酯类抗氧剂为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二亚磷酸季戊四醇酯二异癸酯、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抗氧剂的一种或多种,硫代酯类抗氧剂为硫代二丙酸二异十三醇酯、硫代二丙酸双十二醇酯的至少一种,所述酚类抗氧剂与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代酯类抗氧剂的比例为4:5。
46.所述乳化剂比例在复合抗氧剂乳液的占比为8%,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为2:5。
47.所述发热抑制剂为钼酸氨、钼酸钠、钨酸钾、钨酸钠的至少一种,所述保水剂为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的至少一种,其平均分子量≤5000,所述渗透剂为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盐的至少一种,所述ph调节剂为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的一种,调节使阻化剂ph为8,所述抗冻剂为乙二醇和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杀菌剂为甲基异噻唑啉酮。
48.所述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9.步骤一:在150l反应釜中加入自制的复合抗氧剂乳液40kg和去离子水28.4kg,开启搅拌装置,搅拌20分钟;
50.步骤二:加入钨酸钾12kg、钼酸铵4kg、聚丙烯酰胺4kg,搅拌30分钟,搅拌速率为70r/min;
51.步骤三:加入氨基磺酸钠2kg、琥珀酸烷基酯磺酸钠7kg、丙二醇2kg、异噻唑啉酮0.6kg,调节ph至8;
52.步骤四:对混合后的液体过滤出料得到褐煤抑制阻化剂。
53.实施例3:
5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55.一种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离子水48.5重量份、复合抗氧剂乳液10重量份、发热抑制剂20重量份、保水剂12重量份、渗透剂3重量份、杀菌剂0.1重量份、抗冻剂0.4重量份组成。
56.所述在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在使用时与水兑稀使用,稀释比例为1:20~1:100,有效成分对褐煤浓度在1000ppm以内。
57.所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4,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添加比例为10:2;单独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或发热抑制剂添加比例在整个抑制剂的占比≥30%。
58.述复合抗氧剂乳液由酚类抗氧剂、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酯类抗氧剂的至少两种复合乳化而成,不挥发份重量在40%~60%,渗透剂与保水剂的添加比例在1:4。抗氧剂乳液
与发热抑制剂配合使用时,复合抗氧剂乳液与发热抑制剂的添加比例为10:2。
59.所述酚类抗氧剂为2-(1-甲基环己基)-4-6-二甲基苯酚、2-甲基-4,6-二壬基苯酚、对甲酚和双环戊二烯丁基化反应物的一种或多种;磷酸酯类抗氧剂为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二亚磷酸季戊四醇酯二异癸酯、季戊四醇双亚磷酸酯抗氧剂的一种或多种,硫代酯类抗氧剂为硫代二丙酸二异十三醇酯、硫代二丙酸双十二醇酯的至少一种,所述酚类抗氧剂与磷酸酯类抗氧剂或硫代酯类抗氧剂的比例为4:7。
60.所述乳化剂比例在复合抗氧剂乳液的占比为10%,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为2:5。
61.所述发热抑制剂为钼酸氨、钼酸钠、钨酸钾、钨酸钠的至少一种,所述保水剂为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的至少一种,其平均分子量≤5000,所述渗透剂为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盐的至少一种,所述ph调节剂为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的一种,调节使阻化剂ph为8,所述抗冻剂为乙二醇和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所述杀菌剂为甲基异噻唑啉酮。
62.所述水溶性褐煤自燃抑制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3.步骤一:在150l反应釜中加入自制的复合抗氧剂乳液10kg和去离子水48.5kg,开启搅拌装置,搅拌20分钟;
64.步骤二:加入钨酸钾12kg、钼酸铵8kg、聚丙烯酰胺12kg,搅拌0.5h,搅拌速率为70r/min;
65.步骤三:加入氨基磺酸钠6kg、琥珀酸烷基酯磺酸钠3kg、丙二醇0.4kg、异噻唑啉酮0.1kg,调节ph至8;
66.步骤四:对混合后的液体过滤出料得到褐煤抑制阻化剂。
67.以上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当喷淋阻化剂时采用水为1:50的混合液,煤堆90天局部温度大于60℃,累积温度报警次数为0次,当喷淋阻化剂时采用水为1:70的混合液,煤堆60天局部温度大于60℃,累计温度报警次数为1次,因此可以用于防止电厂、钢铁厂、矿山、港口等的储煤堆场中的褐煤自燃。
68.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