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矫正坐姿的课椅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2:17: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课椅,尤其涉及一种可矫正坐姿的课椅。


背景技术:

2.课桌椅是学生放置课本和埋头写作的主要工具,良好的坐姿可以预防学生近视,矫正坐姿,避免学生前倾驼背。
3.专利申请cn210696579u,公开日为20200609,公开了一种具有坐姿矫正功能的课桌椅,包括载台和螺纹柱,所述载台的底面安装有抽屉,且抽屉的两侧均设置有螺纹管,所述螺纹柱位于螺纹管的底端,且螺纹柱的底端设置有底脚,所述底脚的外侧安装有支撑板,所述载台的正面和背面均安装有侧台,且侧台的一侧设置有靠背,所述靠背与载台之间安装有螺纹轴,所述载台的上方设置有挡板,且挡板的一端安装有滑片,所述滑片与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轴。该具有坐姿矫正功能的课桌椅设有坐垫和抽屉,抽屉中便于放置常用的物件,使得该课桌椅具有储物功能,从而增强该装置的实用性,坐垫质地柔软,配合弹簧的弹性,使得该课桌椅的坐垫富有弹性,增强该课桌椅的舒适性。虽然上述专利能够调节课桌椅的高度,适宜不同高度的学生进行坐姿矫正作业的使用,但是上述专利是通过弹性皮带套在学生腹部,从而对学生的坐姿进行矫正,弹性皮带富有弹性,使得学生还能够随意移动,如此的矫正方式不能够完全限制学生的坐姿。
4.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限制学生坐姿,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正确坐姿,提高矫正学生坐姿效率的可矫正坐姿的课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专利的矫正方式不能够完全限制学生的坐姿,学生还能够随意移动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限制学生坐姿,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正确坐姿,提高矫正学生坐姿效率的可矫正坐姿的课椅。
6.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一种可矫正坐姿的课椅,包括:
7.第一支撑柱,座板底部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一支撑柱;
8.靠板,座板后侧设有靠板;
9.支撑杆,靠板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杆;
10.限位杆,两个支撑杆前侧均滑动式设有限位杆;
11.第一夹紧环,两个限位杆底部均设有第一夹紧环;
12.转轴,两个第一夹紧环下部后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轴;
13.第二夹紧环,两个转轴上均设有第二夹紧环,两个第二夹紧环转动后会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接触;
14.第一扭力弹簧,两个第二夹紧环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之间均设有两个第一扭力弹簧,第一扭力弹簧共有四个,四个第一扭力弹簧分别绕接在同侧的转轴上;
15.螺杆,两个支撑杆上均螺纹式设有螺杆,两个螺杆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转动式连
接;
16.缓冲机构,座板上设有用于缓解学生就坐在座板上时的重力的缓冲机构;
17.夹紧机构,两个转轴上设有用于对学生进行手臂进行自动化夹紧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与缓冲机构配合;
18.矫正机构,缓冲机构上设有用于矫正学生的坐姿的矫正机构。
19.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缓冲机构包括:
20.限位柱,座板底部中间设有限位柱;
21.软垫,座板上部滑动式设有软垫,软垫与限位柱滑动式连接,软垫与靠板接触;
22.拉伸弹簧,软垫与限位柱之间设有拉伸弹簧。
23.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夹紧机构包括:
24.第一绕线轮,两个转轴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绕线轮,第一绕线轮共有四个;
25.限位架,两个支撑杆顶部后侧均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有限位架;
26.支撑座,靠板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座;
27.支撑块,两个支撑座外侧均设有支撑块;
28.第二绕线轮,两个支撑块上均转动式设有第二绕线轮;
29.拉绳,四个第一绕线轮上均绕接有拉绳,四根拉绳均滑动式贯穿同侧的限位架,同侧的两根拉绳绞线为一根,绞在一起的两根拉绳绕过同侧的第二绕线轮,且两根拉绳滑动式贯穿同侧的支撑座,两根拉绳均滑动式贯穿座板,两根拉绳均与软垫连接。
30.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矫正机构包括:
31.连接杆,软垫下部前侧设有连接杆;
32.齿条,连接杆上部前侧设有齿条;
33.支撑环,限位柱中部设有支撑环;
34.转杆,支撑环前侧转动式设有转杆;
35.齿轮,转杆上设有齿轮,齿条向下侧移动与齿轮相啮合;
36.转动架,转杆上设有转动架;
37.滑动块,转动架中部前侧滑动式设有滑动块;
38.挡杆,滑动块内部滑动式设有挡杆;
39.第一卡杆,滑动块底部前侧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卡杆;
40.卡块,两个第一卡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块,卡块与挡杆接触,卡块对挡杆进行卡紧;
41.回力弹簧,卡块与两个第一卡杆之间均设有回力弹簧。
42.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
43.第二支撑柱,四个第一支撑柱下部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支撑柱;
44.第二卡杆,四个第一支撑柱内下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第二卡杆,第二卡杆共有八个,八个第一卡杆与同侧的第二支撑柱接触;
45.复位弹簧,八个第二卡杆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之间均设有复位弹簧;
46.第一楔形块,八个第二卡杆内侧面均设有第一楔形块,八个第一楔形块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滑动式连接。
47.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卡位机构,卡位机构包括:
48.拉动环,四个第一支撑柱中部内侧面均滑动式设有拉动环;
49.固定杆,四个拉动环外侧均转动式设有固定杆,四个固定杆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滑动式连接;
50.第二楔形块,四个固定杆底部均设有第二楔形块,四个第二楔形块与同侧的两个第一楔形块接触。
51.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悬挂机构,悬挂机构包括:
52.转动块,靠板后侧中间转动式设有转动块;
53.第二扭力弹簧,转动块与靠板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扭力弹簧;
54.挂钩,转动块顶部设有挂钩。
55.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夹紧环内壁均设有海绵块。
5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学生对软垫施加重力,软垫向下侧移动,拉伸弹簧被压缩,通过软垫质地柔软,配合拉伸弹簧的弹性,使得软垫富有弹性,增强软垫的舒适性;
57.2、通过软垫向下侧移动使得拉绳放松,在第一扭力弹簧的复位作用下,转轴带动第二夹紧环转动与第一夹紧环接触,第一夹紧环和第二夹紧环便能够对学生手臂进行夹紧,如此夹紧学生手臂,能够防止学生弯腰,避免学生不正确的坐姿;
58.3、软垫带动齿条向下侧移动与齿轮接触,齿轮便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转动架转动,转动架带动滑动块转动,滑动块带动挡杆转动,将挡杆转动至竖直状态,通过挡杆挡住学生,避免学生在进行上课时,身体过分前倾;
59.4、通过拉动第二支撑柱向下侧移动,将第二支撑柱调节至适宜学生的高度,第二卡杆便能够对第二支撑柱进行卡紧,如此便能够根据学生的高度进行调控,便于不同高度的学生进行就坐。
附图说明
60.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2.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63.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64.图5为本发明的缓冲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65.图6为本发明的缓冲机构局部剖视图。
66.图7为本发明的夹紧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67.图8为本发明的a部分放大图。
68.图9为本发明的夹紧机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69.图10为本发明的矫正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70.图11为本发明的矫正机构局部剖视图。
71.图12为本发明的b部分放大图。
72.图13为本发明的调节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73.图14为本发明的调节机构局部剖视图。
74.图15为本发明的卡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75.图16为本发明的卡位机构局部剖视图。
76.图17为本发明的c部分放大图。
77.图18为本发明的悬挂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7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第一支撑柱,2、座板,3、靠板,4、支撑杆,5、限位杆,6、第一夹紧环,7、第二夹紧环,8、转轴,9、第一扭力弹簧,10、螺杆,11、缓冲机构,110、限位柱,111、软垫,112、拉伸弹簧,12、夹紧机构,120、第一绕线轮,121、限位架,122、支撑块,123、第二绕线轮,124、支撑座,125、拉绳,13、矫正机构,130、连接杆,131、齿条,1310、支撑环,132、转杆,133、齿轮,134、转动架,135、滑动块,136、挡杆,137、卡块,138、第一卡杆,139、回力弹簧,14、调节机构,140、第二支撑柱,141、第二卡杆,142、复位弹簧,143、第一楔形块,15、卡位机构,150、拉动环,151、固定杆,152、第二楔形块,16、悬挂机构,160、转动块,161、第二扭力弹簧,162、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79.首先要指出,在不同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同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其中,在整个说明书中包含的公开内容能够按意义转用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上。在说明书中所选择的位置说明、例如上、下、侧向等等也参考直接描述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改变时按意义转用到新的位置上。
80.实施例1
81.一种可矫正坐姿的课椅,如图1-图12所示,包括有第一支撑柱1、座板2、靠板3、支撑杆4、限位杆5、第一夹紧环6、第二夹紧环7、转轴8、第一扭力弹簧9、螺杆10、缓冲机构11、夹紧机构12和矫正机构13,座板2底部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一支撑柱1,座板2后侧设有靠板3,用于学生进行靠背,靠板3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杆4,两个支撑杆4前侧均滑动式设有限位杆5,两个限位杆5底部均设有第一夹紧环6,两个第一夹紧环6内壁均设有海绵块,第一夹紧环6与学生手臂接触时,能够对学生手臂起到防护的作用,两个第一夹紧环6下部后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轴8,两个转轴8上均设有第二夹紧环7,两个第二夹紧环7转动后会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6接触,两个第二夹紧环7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6之间均设有两个第一扭力弹簧9,第一扭力弹簧9共有四个,四个第一扭力弹簧9分别绕接在同侧的转轴8上,两个支撑杆4上均螺纹式设有螺杆10,两个螺杆10与同侧的第一夹紧环6转动式连接,座板2上设有缓冲机构11,用于缓解学生就坐在座板2上时的重力,两个转轴8上设有夹紧机构12,夹紧机构12与缓冲机构11配合,用于对学生进行手臂进行自动化夹紧,缓冲机构11上设有矫正机构13,用于矫正学生的坐姿。
82.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缓冲机构11包括有限位柱110、软垫111和拉伸弹簧112,座板2底部中间设有限位柱110,座板2上部滑动式设有软垫111,软垫111与限位柱110滑动式连接,软垫111与靠板3接触,软垫111与限位柱110之间设有拉伸弹簧112。
83.如图1、图2、图7、图8和图9所示,夹紧机构12包括有第一绕线轮120、限位架121、支撑块122、第二绕线轮123、支撑座124和拉绳125,两个转轴8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绕线轮120,第一绕线轮120共有四个,两个支撑杆4顶部后侧均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有限位架121,靠板3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座124,两个支撑座124外侧均设有支撑块122,两个支撑块122上均转动式设有第二绕线轮123,四个第一绕线轮120上均绕接有拉绳125,四根拉
绳125均滑动式贯穿同侧的限位架121,同侧的两根拉绳125绞线为一根,绞在一起的两根拉绳125绕过同侧的第二绕线轮123,且两根拉绳125滑动式贯穿同侧的支撑座124,两根拉绳125均滑动式贯穿座板2,两根拉绳125均与软垫111连接。
84.如图1、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矫正机构13包括有连接杆130、齿条131、支撑环1310、转杆132、齿轮133、转动架134、滑动块135、挡杆136、卡块137、第一卡杆138和回力弹簧139,软垫111下部前侧设有连接杆130,连接杆130上部前侧设有齿条131,限位柱110中部设有支撑环1310,支撑环1310前侧转动式设有转杆132,转杆132上设有齿轮133,齿条131向下侧移动与齿轮133相啮合,转杆132上设有转动架134,转动架134中部前侧滑动式设有滑动块135,滑动块135与转动架134之间有阻尼,使得滑动块135不易随意移动,滑动块135内部滑动式设有挡杆136,挡杆136上均匀间隔开有五个定位孔,滑动块135底部前侧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卡杆138,两个第一卡杆138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块137,卡块137与挡杆136接触,卡块137对挡杆136进行卡紧,卡块137与两个第一卡杆138之间均设有回力弹簧139。
85.初始时,第二夹紧环7与第一夹紧环6不接触,第一扭力弹簧9的初始状态呈形变状态,当学生需要使用可矫正坐姿的课椅时,学生先转动螺杆10,螺杆10转动并向上侧移动,螺杆10带动第一夹紧环6向上侧移动,第一夹紧环6带动限位杆5向上侧移动,限位杆5起到导向的作用,将第一夹紧环6调节至适宜的高度后,学生便停止转动螺杆10,然后学生就坐在软垫111上,学生自身体重对软垫111施加重力,使得软垫111沿限位柱110向下侧移动,拉伸弹簧112被拉伸,软垫111质地柔软,配合拉伸弹簧112的弹性,使得软垫111富有弹性,增强软垫111的舒适性,然后学生将手臂放置在第一夹紧环6下方,通过软垫111向下侧移动过程中拉绳125放松,随后在第一扭力弹簧9的复位作用下,转轴8带动第二夹紧环7转动,第二夹紧环7转动至与第一夹紧环6接触,这时第一夹紧环6和第二夹紧环7便对学生手臂进行夹紧,学生便无法随意移动,以确保学生的正确坐姿,同时转轴8带动第一绕线轮120转动,第一绕线轮120转动拉动拉绳125进行移动,拉绳125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二绕线轮123转动,第二绕线轮123转动便能够辅助拉绳125进行移动,同时软垫111带动连接杆130向下侧移动,连接杆130带动齿条131向下侧移动,齿条131向下侧移动与齿轮133接触,从而齿轮133便转动,齿轮133带动转杆132转动,转杆132带动转动架134转动,转动架134带动滑动块135转动,滑动块135带动挡杆136转动至竖直状态,这时挡杆136便位于学生前侧方,学生推动滑动块135沿转动架134前后移动,将滑动块135移动至适宜学生的距离,接着学生拉动卡块137沿第一卡杆138向滑动块135相互远离的一侧移动,卡块137与挡杆136上的定位孔脱离接触,回力弹簧139被压缩,然后学生便拉动挡杆136沿滑动块135向上侧移动,将挡杆136调节至适宜学生的高度后,学生便不再对卡块137施加力,在回力弹簧139的复位作用下,卡块137沿滑动块135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从而卡块137移动至与挡杆136上的定位孔接触,卡块137便对挡杆136进行卡紧,使得挡杆136无法随意移动,通过挡杆136挡住学生,避免学生在上课时,身体过分前倾,长期如此,学生容易造成驼背,坐姿不端正,影响学生风貌,当学生结束上课,不需要使用课椅时,学生拉动卡块137沿第一卡杆138与滑动块135相互远离的一侧移动,卡块137与挡杆136上的定位孔脱离接触,回力弹簧139被压缩,然后学生便拉动挡杆136沿滑动块135向下侧移动复位,接着学生便不再对卡块137施加力,在回力弹簧139的复位作用下,卡块137沿滑动块135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从而卡块137移动至与挡杆136上的定位孔接触,卡块137便对挡杆136进行卡紧,收起后的挡杆136能够节省空间,随后学
生起身与软垫111脱离接触,在拉伸弹簧112的复位作用下,软垫111沿限位柱110向上侧移动,软垫111带动拉绳125进行移动,拉绳125沿支撑座124和第二绕线轮123进行移动,拉绳125在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一绕线轮120和第二绕线轮123反转,第二绕线轮123反转辅助拉绳125进行移动,第一绕线轮120带动转轴8反转,转轴8便带动第二夹紧环7反转,第二夹紧环7反转至与第一夹紧环6脱离接触,在此时,第一夹紧环6和第二夹紧环7便不会对学生的手臂进行夹紧,同时软垫111带动连接杆130向上侧移动,连接杆130带动齿条131向上侧移动,齿条131向上侧移动与齿轮133接触,齿轮133便带动转杆132反转,转杆132带动转动架134反转,转动架134带动滑动块135反转,滑动块135带动挡杆136反转,最终便可实现对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坐姿进行矫正,避免学生在进行上课时,低头看书本或低头写字,造成学生驼背,使得学生就坐的更加端正。
86.实施例2
87.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2、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调节机构14,调节机构14包括有第二支撑柱140、第二卡杆141、复位弹簧142和第一楔形块143,四个第一支撑柱1下部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支撑柱140,四个第二支撑柱140内壁左右两侧均匀间隔开有七个卡位孔,四个第一支撑柱1内下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第二卡杆141,第二卡杆141共有八个,八个第一卡杆138与同侧的第二支撑柱140接触,八个第二卡杆141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1之间均设有复位弹簧142,八个第二卡杆141内侧面均设有第一楔形块143,八个第一楔形块143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1滑动式连接。
88.当学生需要调节课椅的高度时,学生拉动第二支撑柱140沿第一支撑柱1向下侧移动,第二支撑柱140向下侧移动对第二卡杆141进行挤压,第二卡杆141便沿第一支撑柱1向内侧移动,复位弹簧142被压缩,第二卡杆141带动第一楔形块143向内侧移动,学生继续拉动第二支撑柱140沿第一支撑柱1向下侧移动,将课椅调节至适宜学生的高度后,学生再微调第二支撑柱140,让第二支撑柱140上的卡位孔与第二卡杆141对应,在复位弹簧142的复位作用下,第二卡杆141沿第一支撑柱1向外侧移动,第二卡杆141便与第二支撑柱140内壁的卡位孔接触,从而第二卡杆141对第二支撑柱140进行卡紧,使得第二支撑柱140无法随意移动,第二支撑柱140能够更加稳固的支撑学生就坐,同时第二卡杆141带动第一楔形块143向外侧移动复位,最终便可实现根据学生自身的高度对课椅进行调节,适宜不同高度的学生进行使用。
89.如图1、图15、图16和图17所示,还包括有卡位机构15,卡位机构15包括有拉动环150、固定杆151和第二楔形块152,四个第一支撑柱1中部内侧面均滑动式设有拉动环150,第一支撑柱1中部均设有滑槽,四个拉动环150外侧均转动式设有固定杆151,四个固定杆151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柱1滑动式连接,四个固定杆151底部均设有第二楔形块152,四个第二楔形块152与同侧的两个第一楔形块143接触。
90.初始时,拉动环150位于第一支撑柱1中部滑槽的下侧,第二楔形块152是对第一楔形块143进行抵住的,使得第一楔形块143不易随意移动,由此,能够避免学生体重过重对第二支撑柱140造成自动化移动,影响学生就坐的稳定性,当学生需要对第二支撑柱140进行调节高度时,学生便拉动拉动环150沿第一支撑柱1的滑槽向外侧移动,使得第一支撑柱1不再卡住拉动环150,随后拉动拉动环150向上移动,使得其位于第一支撑柱1滑槽的上侧,同时拉动环150带动固定杆151向上侧移动,固定杆151带动第二楔形块152向上侧移动,第二
楔形块152向上侧移动至与第一楔形块143脱离接触,然后学生便拉动拉动环150沿第一支撑柱1的滑槽向内侧移动,使得第一支撑柱1卡住拉动环150,在此时,第二楔形块152不会对第一楔形块143进行抵住,学生便拉动第二支撑柱140沿第一支撑柱1向下侧移动,第二支撑柱140向下侧移动对第二卡杆141进行挤压,第二卡杆141便沿第一支撑柱1向内侧移动,复位弹簧142被压缩,第二卡杆141带动第一楔形块143向内侧移动,学生继续拉动第二支撑柱140沿第一支撑柱1向下侧移动,学生再微调第二支撑柱140,让第二支撑柱140上的卡位孔与第二卡杆141对应,在复位弹簧142的复位作用下,第二卡杆141沿第一支撑柱1向外侧移动,第二卡杆141便与第二支撑柱140内壁的卡位孔接触,从而第二卡杆141对第二支撑柱140进行卡紧,接着学生拉动拉动环150沿第一支撑柱1的滑槽向外侧移动,这时拉动环150不被第一支撑柱1卡住,学生便推动拉动环150沿第一支撑柱1向下侧移动,拉动环150带动固定杆151向下侧移动,固定杆151带动第二楔形块152向下侧移动,第二楔形块152移动至与第一楔形块143接触,随后学生拉动拉动环150沿第一支撑柱1的滑槽向内侧移动,使得第一支撑柱1卡住拉动环150,第二楔形块152便能够对第一楔形块143进行抵住,使得第一楔形块143无法随意移动,最终便可实现加强对课椅的稳定性,使得学生就坐的更加稳固。
91.如图2和图18所示,还包括有悬挂机构16,悬挂机构16包括有转动块160、第二扭力弹簧161和挂钩162,靠板3后侧中间转动式设有转动块160,转动块160与靠板3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扭力弹簧161,转动块160顶部设有挂钩162,用于学生对书包进行悬挂。
92.当学生需要对书包进行放置时,学生可以转动转动块160,第二扭力弹簧161发生形变,然后学生便将书包挂在挂钩162上,书包如此悬挂能够节省空间,避免书包占有较多的空间,同时便于对书包进行分类悬挂,防止学生拿错,当学生下课时,学生便将书包从挂钩162上取下,使得书包不对挂钩162施加重力,在第二扭力弹簧161的复位作用下,转动块160反向转动复位,最终便可实现对学生的书包进行悬挂,节省空间。
93.应当理解,以上的描述仅仅用于示例性目的,并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的变型形式将包含在本文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