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03:31: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背景技术:

2.痘是痤疮的俗称,又叫青春痘、面疱、粉刺、酒刺或暗疮等。痘是美容皮肤病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发病率为70~80%,会在皮肤表面形成凹陷、斑痕,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产生极大的影响。
3.临床上治疗痤疮使用的产品主要是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抗生素等,使用过多皮肤会出现过敏及局部红斑、脱屑、灼烧感等刺激性反应,对皮肤造成二次伤害。同时,痤疮丙酸杆菌存在耐药性并对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目前抗生素并不能完全清楚痤疮丙酸杆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日化用品的环保型、安全性和天然性,因此,有必要研发一款天然无害的祛痘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祛痘产品对皮肤刺激性较大且很容易对皮肤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5.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成分:
7.水40~65份、保湿剂9~15份、增稠剂4~6份、乳化剂3~6份、润肤剂8~12份、防腐剂0.4~0.9份、芳香剂0.02~0.05份、清凉剂0.1~0.4份、ph调节剂0.2~0.8份、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1.8~3.6份和皮肤调理剂2~7份。
8.优选地,所述保湿剂为丁二醇、甘油、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9.优选地,所述增稠剂为鲸蜡硬脂醇、聚丙烯酸铵、月桂醇聚醚-7,c13-14异链烷烃中的至少一种。
10.优选地,所述乳化剂为硬脂醇聚醚-2、硬脂醇聚醚-21中的至少一种。
11.优选地,所述润肤剂为辛酸甘油三酯、葵酸甘油三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聚二甲基硅氧烷、霍霍巴籽油中的至少一种。
12.优选地,所述防腐剂为对羟基苯乙酮、氯苯甘醚、苯氧乙醇中的至少一种。
13.优选地,所述芳香剂为香精。
14.优选地,所述清凉剂为冰片。
15.优选地,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
16.优选地,所述皮肤调理剂为苦参根提取物、蛇床果提取物、植物甾醇、炉甘石、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积雪草提取物、黄岑根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季铵盐-73中的至少一种。
17.优选地,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是以山莴苣多酚和木质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球。
18.优选地,所述山莴苣多酚提取自山莴苣的根茎。
19.优选地,所述山莴苣多酚的提取方法为:
20.步骤1,取新鲜的山莴苣,将其叶片采摘去除取其根茎部,并将根部的表面清洗干净,沥干后切块,得到山莴苣块,保鲜处理备用;
21.步骤2,将山莴苣块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水处理后,得到山莴苣干;
22.步骤3,将山莴苣干捣成粉状后,置于超细粉磨机中处理,得到山莴苣粉末;
23.步骤4,将山莴苣粉末置于乙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
24.步骤5,将第一滤渣先置于碱液中处理,再滴加酸液调节ph小于2,之后离心收集上清液,经过萃取和再溶解后,得到第二提取液;
25.步骤6.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蒸发至完全干燥后,得到山莴苣多酚。
26.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切块是切成体积大小为8~12mm3。
27.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保鲜处理的温度为0~4℃,保鲜处理时使用保鲜膜包裹。
28.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干燥除水的过程中,真空度设置为-0.08~-0.1mpa,温度设置为65~85℃,干燥除水时间为3~5h。
29.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山莴苣粉末的粒径为1~5μm。
30.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80%;山莴苣粉末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20~50。
31.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山莴苣粉末与乙醇溶液混合后,在室温下以200~400rpm的速度搅拌处理0.5~1h,进行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滤渣重复提取三次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
32.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碱液为浓度为1~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酸液为浓度为1~3mol/l的盐酸溶液;第一滤渣与碱液的质量比为1:30~50。
33.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第一滤渣与碱液混合后,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升温至35~50℃,保温处理3~6h后,再滴加酸液调节ph小于2。
34.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萃取使用的是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再溶解使用的是使用乙醇作为溶剂;再溶解加入的乙醇溶剂是第一滤渣质量的10~20倍。
35.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减压蒸发的温度设置为55~65℃。
36.优选地,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37.步骤s1.将木质素粉末混合至碱液中,加入硬脂酰乳酸钠,超声分散至均匀后,得到羟基化木质素混液;
38.步骤s2.将山莴苣多酚混入至乙醇溶液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溶液;
39.步骤s3.室温条件下,将山莴苣多酚溶液逐滴加入至羟基化木质素混液中,滴加完毕后搅拌1~2h,滴加乙酸溶液至体系的ph为5.0~6.0,静置6~8h,离心收集固体,水洗和干燥处理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
40.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碱液为浓度为1~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木质素粉末、硬脂酰乳酸钠与碱液的质量比为1:0.02~0.05:10~20。
41.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乙醇溶液是由乙醇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4混合后得到;山莴苣多酚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10~15。
42.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山莴苣多酚溶液与羟基化木质素混液的质量比为1:3.2~5.8。
43.优选地,所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的制备方法为:
44.步骤p1.按量称取水、保湿剂、增稠剂、乳化剂和润肤剂混合至第一容器内,升温至70~8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一混合分散液;
45.步骤p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防腐剂、芳香剂、清凉剂和ph调节剂混合至第二容器内,升温至70~8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二混合分散液;
46.步骤p3.将第一混合分散液与第二混合分散液混合至乳化装置内,升温至70~80℃,混合分散均匀后,得到第三混合分散液;
47.步骤p4.待第三混合分散液冷却至45~50℃后,依次加入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的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和皮肤调理剂,混合分散均匀后,降温至室温,得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4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9.本发明以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和皮肤调理剂作为消炎祛痘的活性成分,其中,皮肤调理剂中包括了苦参根提取物、蛇床果提取物、植物甾醇、炉甘石、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积雪草提取物、黄岑根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季铵盐-73,且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具有缓释消炎祛痘的作用,从而具有较好的祛痘和消炎作用。
50.本发明中皮肤调理剂中都是天然提取的抗菌物质,具备深入毛囊深处,消除皮肤油脂和污垢,杀灭痤疮棒状杆菌和其他痤疮相关菌群。本发明的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具有缓释作用,通过延长作用时间,从而提升消炎效果。皮肤调理剂和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协同作用,相比较于市场上刺激性较强的消炎祛痘膏,本发明的祛痘膏具有刺激性小、消炎效果好、滋润皮肤且能够具有较长作用的消炎性,非常适合敏感的皮肤使用。
51.本发明使用的皮肤调理剂中添加的多种植物提取物添加物,比如苦参根提取物、蛇床果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黄岑根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功能,可溶解角质层,强力渗透杀菌消炎的作用,控制局部感染,同时具有疏通毛孔、疏通堵塞的毛囊皮脂腺导管和收敛等作用,因此对于反复性发作红肿痘痘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加速修护,以起到消炎红肿痘痘的作用。
52.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消炎祛痘膏具有较好的消炎作用,其活性成分为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是以山莴苣多酚和木质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球,该复合微球能够通过逐渐缓释作用,从而起到长久消炎祛痘的效果。
53.木质素是由四种醇单体(对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松柏醇、芥子醇)形成的一种复杂酚类聚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还能清除人体内的各种毒素,预防癌症。本发明以木质素作为基础,通过对其表面羟基功能化,从而提升了其与山莴苣多酚的结合性,之后经过酸化处理后形成微球结构。该方法形成的微球相比较与单独的木质素微球具有更好的消炎祛痘作用。
附图说明
54.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5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山莴苣多酚对raw264.7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57.本发明所提及的苦参根提取物、蛇床果提取物、积雪草提取物、黄岑根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均购买自浙江惠松制药有限公司。
58.本发明通过使用植物山莴苣的根茎进行提取处理,最终得到了山莴苣多酚。其中,山莴苣多酚的提取过程区别于常规的植物提取,本发明是先将山莴苣的根茎部切块、干燥、磨粉处理后再进行醇提,目的在于,真空干燥磨粉后的山莴苣细胞会遭到更大的破坏,细胞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莴苣中酚类的释放,从而使得后续的提取过程能够变得更加高效;之后再进行醇提和碱提的双向提取法,醇提是为了使得游离酚和黄酮类的产物溶出,而碱提是为了使得结合酚的溶出,双向提取法的合理利用能够更加促进山莴苣中大多数酚类的溶出和提取,从而得到更多的提取物。
59.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60.下面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61.实施例1
62.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成分:
63.水54份、保湿剂12份、增稠剂5份、乳化剂4份、润肤剂10份、防腐剂0.6份、芳香剂0.03份、清凉剂0.3份、ph调节剂0.5份、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2.4份和皮肤调理剂5份。
64.所述保湿剂为丁二醇。所述乳化剂为硬脂醇聚醚-2。所述防腐剂为对羟基苯乙酮。所述芳香剂为香精。所述清凉剂为冰片。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所述皮肤调理剂为苦参(sophora flavescens)根提取物。
65.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是以山莴苣多酚和木质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球。
66.所述山莴苣多酚提取自山莴苣的根茎。
67.所述山莴苣多酚的提取方法为:
68.步骤1,取新鲜的山莴苣,将其叶片采摘去除取其根茎部,并将根部的表面清洗干净,沥干后切成体积大小为10mm3,得到山莴苣块,在温度为0~4℃下使用保鲜膜包裹处理备用;
69.步骤2,将山莴苣块置于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度设置为-0.1mpa,温度设置为75℃,干燥除水时间为4h,得到山莴苣干;
70.步骤3,将山莴苣干捣成粉状后,置于超细粉磨机中处理,得到粒径为1~5μm山莴苣粉末;
71.步骤4,将山莴苣粉末置于质量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山莴苣粉
末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35,在室温下以300rpm的速度搅拌处理0.5h,进行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滤渣重复提取三次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
72.步骤5,将第一滤渣先置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处理,第一滤渣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40,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升温至45℃,保温处理5h后,再滴加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小于2,之后离心收集上清液,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再加入第一滤渣质量的15倍的乙醇再溶解后,得到第二提取液;
73.步骤6.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在60℃下减压蒸发至完全干燥后,得到山莴苣多酚。
74.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75.步骤s1.将木质素粉末混合至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硬脂酰乳酸钠,木质素粉末、硬脂酰乳酸钠与碱液的质量比为1:0.03:15,超声分散至均匀后,得到羟基化木质素混液;
76.步骤s2.将山莴苣多酚混入至乙醇溶液中,乙醇溶液是由乙醇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3混合后得到;山莴苣多酚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12,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溶液;
77.步骤s3.室温条件下,将山莴苣多酚溶液逐滴加入至羟基化木质素混液中,滴加完毕后搅拌1.5h,山莴苣多酚溶液与羟基化木质素混液的质量比为1:4.6,滴加乙酸溶液至体系的ph为5.0~6.0,静置7h,离心收集固体,水洗和干燥处理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
78.所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的制备方法为:
79.步骤p1.按量称取水、保湿剂、增稠剂、乳化剂和润肤剂混合至第一容器内,升温至75℃,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一混合分散液;
80.步骤p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防腐剂、芳香剂、清凉剂和ph调节剂混合至第二容器内,升温至75℃,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二混合分散液;
81.步骤p3.将第一混合分散液与第二混合分散液混合至乳化装置内,升温至75℃,混合分散均匀后,得到第三混合分散液;
82.步骤p4.待第三混合分散液冷却至48℃后,依次加入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的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和皮肤调理剂,混合分散均匀后,降温至室温,得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83.实施例2
84.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成分:
85.水40份、保湿剂9份、增稠剂4份、乳化剂3份、润肤剂8份、防腐剂0.4份、芳香剂0.02份、清凉剂0.1份、ph调节剂0.2份、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1.8份和皮肤调理剂2份。
86.所述保湿剂为甘油。所述增稠剂为聚丙烯酸铵。所述乳化剂为硬脂醇聚醚-21。所述润肤剂为葵酸甘油三酯。所述防腐剂为氯苯甘醚。所述芳香剂为香精。所述清凉剂为冰片。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所述皮肤调理剂为蛇床果提取物。
87.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是以山莴苣多酚和木质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球。
88.所述山莴苣多酚提取自山莴苣的根茎。
89.所述山莴苣多酚的提取方法为:
90.步骤1,取新鲜的山莴苣,将其叶片采摘去除取其根茎部,并将根部的表面清洗干
净,沥干后切成体积大小为8mm3,得到山莴苣块,在温度为0~4℃下使用保鲜膜包裹处理备用;
91.步骤2,将山莴苣块置于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度设置为-0.08mpa,温度设置为65℃,干燥除水时间为3h,得到山莴苣干;
92.步骤3,将山莴苣干捣成粉状后,置于超细粉磨机中处理,得到粒径为1~5μm山莴苣粉末;
93.步骤4,将山莴苣粉末置于质量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山莴苣粉末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20,在室温下以200rpm的速度搅拌处理0.5h,进行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滤渣重复提取三次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
94.步骤5,将第一滤渣先置于1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处理,第一滤渣与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比为1:30,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升温至35℃,保温处理3h后,再滴加浓度为1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小于2,之后离心收集上清液,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再加入第一滤渣质量的10倍的乙醇再溶解后,得到第二提取液;
95.步骤6.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在55℃下减压蒸发至完全干燥后,得到山莴苣多酚。
96.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97.步骤s1.将木质素粉末混合至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硬脂酰乳酸钠,木质素粉末、硬脂酰乳酸钠与碱液的质量比为1:0.02:10,超声分散至均匀后,得到羟基化木质素混液;
98.步骤s2.将山莴苣多酚混入至乙醇溶液中,乙醇溶液是由乙醇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混合后得到;山莴苣多酚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10,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溶液;
99.步骤s3.室温条件下,将山莴苣多酚溶液逐滴加入至羟基化木质素混液中,滴加完毕后搅拌1h,山莴苣多酚溶液与羟基化木质素混液的质量比为1:3.2,滴加乙酸溶液至体系的ph为5.0~6.0,静置6h,离心收集固体,水洗和干燥处理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
100.所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的制备方法为:
101.步骤p1.按量称取水、保湿剂、增稠剂、乳化剂和润肤剂混合至第一容器内,升温至7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一混合分散液;
102.步骤p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防腐剂、芳香剂、清凉剂和ph调节剂混合至第二容器内,升温至7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二混合分散液;
103.步骤p3.将第一混合分散液与第二混合分散液混合至乳化装置内,升温至70℃,混合分散均匀后,得到第三混合分散液;
104.步骤p4.待第三混合分散液冷却至45℃后,依次加入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的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和皮肤调理剂,混合分散均匀后,降温至室温,得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105.实施例3
106.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以下成分:
107.水65份、保湿剂15份、增稠剂6份、乳化剂6份、润肤剂12份、防腐剂0.9份、芳香剂0.05份、清凉剂0.4份、ph调节剂0.8份、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3.6份和皮肤调理剂7份。
108.所述保湿剂为丙二醇。所述增稠剂为月桂醇聚醚-7。所述乳化剂为硬脂醇聚醚-2。所述润肤剂为肉豆蔻酸异丙酯。所述防腐剂为苯氧乙醇。所述芳香剂为香精。所述清凉剂为冰片。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所述皮肤调理剂为植物甾醇。
109.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是以山莴苣多酚和木质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微球。
110.所述山莴苣多酚提取自山莴苣的根茎。
111.所述山莴苣多酚的提取方法为:
112.步骤1,取新鲜的山莴苣,将其叶片采摘去除取其根茎部,并将根部的表面清洗干净,沥干后切成体积大小为12mm3,得到山莴苣块,在温度为0~4℃下使用保鲜膜包裹处理备用;
113.步骤2,将山莴苣块置于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度设置为-0.1mpa,温度设置为85℃,干燥除水时间为5h,得到山莴苣干;
114.步骤3,将山莴苣干捣成粉状后,置于超细粉磨机中处理,得到粒径为1~5μm山莴苣粉末;
115.步骤4,将山莴苣粉末置于质量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中进行提取处理,山莴苣粉末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50,在室温下以400rpm的速度搅拌处理1h,进行离心分离,将得到的滤渣重复提取三次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
116.步骤5,将第一滤渣先置于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处理,第一滤渣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50,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升温至50℃,保温处理6h后,再滴加浓度为3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小于2,之后离心收集上清液,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再加入第一滤渣质量的20倍的乙醇再溶解后,得到第二提取液;
117.步骤6.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在65℃下减压蒸发至完全干燥后,得到山莴苣多酚。
118.所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119.步骤s1.将木质素粉末混合至浓度为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硬脂酰乳酸钠,木质素粉末、硬脂酰乳酸钠与碱液的质量比为1:0.05:20,超声分散至均匀后,得到羟基化木质素混液;
120.步骤s2.将山莴苣多酚混入至乙醇溶液中,乙醇溶液是由乙醇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4混合后得到;山莴苣多酚与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15,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溶液;
121.步骤s3.室温条件下,将山莴苣多酚溶液逐滴加入至羟基化木质素混液中,滴加完毕后搅拌2h,山莴苣多酚溶液与羟基化木质素混液的质量比为1:5.8,滴加乙酸溶液至体系的ph为5.0~6.0,静置8h,离心收集固体,水洗和干燥处理后,得到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
122.所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的制备方法为:
123.步骤p1.按量称取水、保湿剂、增稠剂、乳化剂和润肤剂混合至第一容器内,升温至8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一混合分散液;
124.步骤p2.按照重量份数称取防腐剂、芳香剂、清凉剂和ph调节剂混合至第二容器内,升温至80℃,混合分散均匀,得到第二混合分散液;
125.步骤p3.将第一混合分散液与第二混合分散液混合至乳化装置内,升温至80℃,混
合分散均匀后,得到第三混合分散液;
126.步骤p4.待第三混合分散液冷却至50℃后,依次加入按照重量份数称取的山莴苣多酚/木质素微球和皮肤调理剂,混合分散均匀后,降温至室温,得到消炎祛痘的祛痘膏。
127.实施例4
128.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29.所述增稠剂为c13-14异链烷烃。所述润肤剂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所述皮肤调理剂为炉甘石。
130.实施例5
131.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32.所述润肤剂为霍霍巴籽油。所述皮肤调理剂为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
133.实施例6
134.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35.所述皮肤调理剂为积雪草提取物。
136.实施例7
137.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38.所述皮肤调理剂为黄岑根提取物。
139.实施例8
140.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41.所述皮肤调理剂为红花提取物。
142.实施例9
143.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44.所述皮肤调理剂为光果甘草根提取物。
145.实施例10
146.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47.所述皮肤调理剂为白鲜根皮提取物。
148.实施例11
149.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50.所述皮肤调理剂为季铵盐-73。
151.实施例12
152.一种消炎祛痘的祛痘膏,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153.所述皮肤调理剂为苦参根提取物、蛇床果提取物、植物甾醇、炉甘石、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积雪草提取物、黄岑根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季铵盐-73中的至少两种。
154.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还针对实施例1制备的山莴苣多酚做了以下相关实验:
155.一、测试目的
156.本测试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通过检测样品作用后,相关炎症因子分泌量的变化评价待测样品的舒缓功效。
157.二、试验材料
158.2.1测试系统
159.本次测试所用细胞为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系),购于中国科学细胞库。
160.2.2试剂
161.高糖dmem培养液(gibco)、胎牛血清(四季青)、pbs(博士德)、mtt(sigma)、dmso(sigma)、胰蛋白酶(gibco)、lps(sigma)、地塞米松(中检所)、mouse il-1αelisa试剂盒(abcam)、pge2 elisa试剂盒(abcam)。
162.2.3主要设备
163.c02培养箱(thermo,150i)、超净工作台(苏净安泰,sw-cj-1j)、倒置显微镜(olympus,ckx41)、酶标仪(biotek,epoch)、微量振荡器(其林贝尔,mm-1)、恒温箱(泰斯特,gh4000bii)。
164.三、实验方法
165.3.1细胞毒性测试
166.1.细胞接种:按1
×
104个/孔的接种密度接种细胞至96孔板,培养箱(37c、5%c02)中孵育过夜。
167.2.实验分组:实验设置调零组、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样品组。样品组中,每个样品设置8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梯度下设置3个重复孔。
168.3.配液:按测试浓度设定表(表1)配制不同浓度的样品工作液。
169.表1测试浓度设定表
[0170][0171]
4.给药:待96孔板中细胞铺板率达到40%~60%时进行给药。溶剂对照组每孔加入200μl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每孔加入200μl含10%dmso的培养液;样品组每孔加入200μl含有相应浓度样品的培养液:调零组无细胞接种,仅加入200μl细胞培养液。给药完成后将96孔板放置在培养箱(37℃、5%c02)中培养。
[0172]
5.检测:细胞孵育培养24h后,弃掉上清,加入mtt工作液(0.5mg/ml),37℃避光孵育4h,孵育结束后,弃掉上清,每孔加150ul dmso,在490nm处读取od值。
[0173]
6.细胞相对活力计算:根据公式计算,
[0174][0175]
3.2抗炎功效测试
[0176]
1.细胞接种:按6.4x105个/孔的接种密度接种细胞至6孔板,培养箱(37℃、5%co2)中孵育过夜。
[0177]
2.配液:按照实验设计(表2)配置受试物工作液。
[0178]
表2实验设计
[0179][0180]
3.给药:根据表2实验设计,待6孔板中细胞铺板率达到40%~60%时,进行分组给药,每孔给药量为1.8l,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箱(37c、5%c02)继续培养2h。
[0181]
4.lps刺激:培养2h后,根据实验设计分别向已给药的孔板中加入200l由相应受试物工作液配制的lps工作液,左右摇晃孔板,使得孔板内药物混匀,lps终浓度为1μgml,培养箱(37℃、5%co2)继续培养22h。
[0182]
5.收样:孵育结束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于ep管中(备注:根据检测指标确定收集样品的量),收集完后将样品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
[0183]
6.il-1a含量的检测:根据mouse il-la 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7.pge2含量检测:根据pge2 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
[0184]
四、结果统计分析
[0185]
应用graphpad prism program软件作图,各组间采用t-test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0186]
五、实验结果
[0187]
5.1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0188]
样品设定8个给药浓度,利用raw264.7细胞进行细胞活率试验,原始数据见表3,检测结果分析见表4,浓度梯度下细胞活性变化趋势见图1(图1为样品山莴苣多酚对raw264.7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0189]
表3raw264.7细胞活率检测原始数据
[0190][0191]
表4细胞活率检测结果分析(作用24h)
[0192][0193]
样品山莴苣多酚在浓度小于等于0.16%(v/v)时作用24小时,对raw264.7细胞无细胞毒性。
[0194]
5.2il-1a含量的检测结果
[0195]
基于实验方法,收集细胞上清,进行il-1a含量检测,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0196]
表5il-1a数据汇总表
[0197][0198][0199]
备注:用t-yest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时,nc组与bc组相比,显著性以#表示,p-value《0.05表示为#,p-value《0.01表示为##。样品组、pc组与nc组相比,显著性以*表示,p-value《0.05表示为*,p-value《0.01表示为**。
[0200]
与bc组相比,nc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a分泌量显著上升,说明本次实验lps刺激条件有效。
[0201]
与nc组相比,pc组地塞米松在10oug/ml的给药浓度下,巨噬细胞炎症因il-1a分泌量显著降低,说明本次实验有效。
[0202]
与nc组相此,样品山莴苣多酚在给药浓度为0.0025%、0.003%及0.005%时,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a的分泌量均显著降低。
[0203]
5.3pge2含量的检测结果
[0204]
基于实验方法,收集细胞上清,进行pge2含量检测,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
[0205]
表6pge2数据汇总表
[0206]
样品名称平均浓度(pg/ml)sdp-valuebc1741.2694.50/nc34117.25794.650.000##pc24943.211105.860.000**山莴苣多酚-0.0025%14130.091349.270.000**山莴苣多酚-0.003%10617.23415.360.000**山莴苣多酚-0.005%6445.86506.420.000**
[0207]
备注:用t-yest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时,nc组与bc组相比,显著性以#表示,p-value《0.05表示为#,p-value《0.01表示为##。样品组、pc组与nc组相比,显著性以*表示,p-value《0.05表示为*,p-value《0.01表示为**。
[0208]
与bc组相比,nc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pge2分泌量显著上升,说明本次实验lps刺激条件有效。
[0209]
与nc组相比,pc组地塞米松在10oμgml的给药浓度下,巨噬细胞炎性介质pge2分泌量显著降低,说明本次实验有效。
[0210]
与nc组相比,样品山莴苣多酚在给药浓度为0.0025%、0.003%及0.005%时,巨噬细胞炎性介质pge2分泌量均显著降低。
[0211]
6、结论
[0212]
样品山莴苣多酚在浓度为0.0025%、0.003%和0.005%时,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a和pge2的分必量均显著性下降,因此具有消炎祛痘的功效。
[0213]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