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2:1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2.pvc材料是一种自重轻、耐腐蚀、耐压强度高、安全方便的工程常用材料,目前家庭园艺市场因其优异的性能发展出pvc管道栽培技术。pvc管道栽培是指在管道内部填充栽培介质,用来种植植物的新型栽培方式。
3.中国专利cn201920375803.3公开了一种管式阳台用环保栽培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两端设置有密封堵片的栽培管道,栽培管道设置在阳台上;所述栽培管道上面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栽培孔以及开口向下的排水孔,栽培管道内填充有泥土,所述栽培管道的排水孔上设置有滤网,但是管道栽培装置主要为固定管道,在管道上开设开口进行种植,固定的管道栽培在种植过程中难以对栽培管道内的栽培介质进行松动,在连续种植过程中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栽培装置,旨在解决固定的管道栽培在种植过程中难以对栽培管道内的栽培介质进行松动,在连续种植过程中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品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包括管体以及开设在管体管壁的第一栽培孔,所述管体的底部贴合有防止管体转动时孔内栽培介质流出的承托组件。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通过设置管体和第一栽培孔便于进行日常的管道栽培工作,通过设置承托组件,承托组件用于承托管体,便于在换季需要松土时,将管体贴着承托组件旋转一定角度,然后轻轻敲击管体,从而能够便捷完成松土作业,承托组件的设计便于在满足管体旋转松土的基础上,避免翻土后松散的泥土在反复翻转的过程中洒出,进而易于种植管理,活动式的设置不仅便于进行松土,还能便捷完成移栽、采摘、清洁、更换等操作。
7.优选地,所述第一栽培孔开设在管体远离承托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栽培孔沿着管体轴向间隔布设且数量为多个。
8.优选地,所述管体的侧面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内部滑动安装可有带动管体沿着承托组件翻转的转动件。
9.优选地,进一步的,所述承托组件包括贴合在所述管体底部的支撑套以及对称安装在所述支撑套的两端的承载部,且支撑套半径大于所述管体的半径。
10.优选地,所述承载部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通孔与限位槽相平齐,所述转动件卡接在限位槽内部。
11.优选地,所述管体的端部延伸到承载部内部。
12.优选地,所述承载部的内部开设有与支撑套相通的蓄液腔,且承载部的直径大于
所述支撑套的直径。
13.优选地,所述承载部设置为半开口端盖,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半开口端盖顶部。
14.优选地,所述管体靠近支撑套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栽培孔。
15.优选地,所述第二栽培孔与第一栽培孔沿管体轴向交错分布。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承托组件的设计便于在满足管体旋转松土的基础上,避免翻土后松散的泥土在反复翻转的过程中洒出,进而易于种植管理,活动式的设置不仅便于进行松土,还能便捷完成移栽、采摘、清洁、更换等操作,转动件主要用于带动管体转动,同时可以对栽培管进行定位和限制,避免在种植过程中栽培管发生滚动或移位,第二栽培孔与第一栽培孔沿管体轴向交错分布,能够进一步改善管道松土的过程中泥土掉落的问题,进而能够避免传统栽培管水肥流通不畅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效率和品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管体的立体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承托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管体侧视图。
22.附图中:1管体、101通孔、2承托组件、201支撑套、3转动件、401承载部、402限位槽、403蓄液腔、5第一栽培孔、6第二栽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5.实施例1
26.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管道栽培装置的结构图,包括管体1以及开设在管体1管壁的第一栽培孔5,所述管体1的底部贴合有防止管体1转动时孔内栽培介质流出的承托组件2。
27.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设置管体1和第一栽培孔5便于进行日常的管道栽培工作,通过设置承托组件2,便于在换季需要松土时,将管体1贴着承托组件2旋转一定的角度,然后轻轻敲击管体1,从而能够便捷完成松土作业,承托组件2的设计便于在满足管体1旋转松土的基础上,避免翻土后松散的泥土在反复翻转的过程中洒出,进而易于种植管理,活动式的设置不仅便于进行松土,还能便捷完成移栽、采摘、清洁、更换等操作。
28.具体的来说,所述管体1的侧面开设有通孔101,且通孔101的内部滑动安装可有带动管体1沿着承托组件2翻转的转动件3。
29.进一步的,所述承托组件2包括贴合在所述管体1底部的支撑套201以及对称安装在所述支撑套201的两端的承载部401,且支撑套201半径大于所述管体1的半径。
30.更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401顶部开设有限位槽402,所述通孔101与限位槽402相平齐,所述转动件3卡接在限位槽402内部,所述管体1的端部延伸到承载部401内部。
31.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当需要进行翻土时,首先将转动件3从管体1侧面的通孔101中移出,然后翻转时将转动件3移出限位槽402,从而解除对转动件3的限位,管体1贴着支撑套201翻转,完成翻土之后,再将转动件3与限位槽402卡合限位。
32.可以得知的是,通过设置转动件3在进行松土时更加便于转动管体1,支撑套201是管径稍大于管体1的管道,在与管体1能较好贴合的同时,可以利用支撑套201与管体1之间预留出的小缝隙进行水循环的渗透给水或者排水;所述通孔101与限位槽402相平齐转动件3可以活动安装在管体1的两端,也可以安装在管体1的其他位置,主要用于栽培管的定位和限制,避免在种植过程中栽培管发生滚动或移位。
33.示例性的,所述承载部401的内部开设有与支撑套201相通的蓄液腔403,且承载部401的直径大于所述支撑套201的直径,所述承载部401设置为半开口端盖,所述限位槽402开设在所述半开口端盖顶部,通过设置蓄液腔403便于进行水肥的存蓄,承载部401直径稍大一些便于对转动件3的限位,转动件3可以是转动把手,或者限位杆,同时通过承托组件2半开式的整体设计使栽培管能够活动,为栽培管实现便捷操作提供可能,当然承载部401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比如圆形端盖,顶部预设有转动件3转动的开口,只要能够进行转动件3的限位以及蓄水堆肥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34.实施例2
35.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栽培孔5开设在管体1远离承托组件2的一侧,所述第一栽培孔5沿着管体1轴向间隔布设且数量为多个。
36.具体的来说,第一栽培孔5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同时可以沿着管体1轴向间隔布设,从而便于进行农作物的栽培,也更便于进行后续翻土时可以直接旋转管体1到另一面,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可靠。
37.进一步的,所述管体1靠近支撑套20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栽培孔6。
3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栽培孔6与第一栽培孔5沿管体1轴向交错分布。
39.可以得知的是,管体1双面均有种植孔可以方便翻转后,直接使用另外一面进行下一轮种植,进一步避免了单面开孔翻转松土后,再次翻转时松散的土壤四处散落的问题,减少了工作且易于清理,种植过程中,一面的栽培孔用于种植的同时,另一面的孔亦可用作水循环的交换孔,从而能够避免传统栽培管水肥流通不畅的问题,进而改善了栽培环境,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效率和品质。
40.示例性的,第二栽培管可以与第一栽培孔5相对设置,也可以两者沿着管体1轴向交错分布,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管道松土的过程中泥土掉落的问题,第一栽培孔5和第二栽培孔6的形状为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状,主要根据种植需要进行选择,栽培孔的分布也可以是其他分布方式,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41.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还可以与现有的各种水循环系统进行结合,即可完成整套栽培系统的配置,适用于各种栽培环境,在栽培过程中使用更少的人力即可保证土壤或栽培基质疏松适合植物根系生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42.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管道栽培装置,通过设置管体1和第一栽培孔5便于进行日常的管道栽培工作,通过设置承托组件2,便于在换季需要松土时,将管体1
沿着承托组件2旋转一定角度,然后轻轻敲击管体1,从而能够便捷完成松土作业,承托组件2的设计便于在满足管体1旋转松土的基础上,避免翻土后松散的泥土在反复翻转的过程中洒出,进而易于种植管理,活动式的设置不仅便于进行松土,还能便捷完成移栽、采摘、清洁、更换等操作,管体1双面均有种植孔可以方便翻转后,直接使用另外一面进行下一轮种植,进一步避免了单面开孔翻转松土后,再次翻转时松散的土壤四处散落的问题,减少了工作且易于清理,种植过程中,一面的栽培孔用于种植的同时,另一面的孔亦可用作水循环的交换孔,进而能够避免传统栽培管水肥流通不畅的问题,进而改善了栽培环境,进而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栽培效率和品质。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