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螺钉式引出端子和速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07:1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螺钉式引出端子和具有该螺钉式引出端子的速动开关。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电子元器件如继电器、低压开关等都有用来连接外部设备的引出端,引出端形式多种多样,如螺钉式、快速插接式、pcb式、电线式等。其中螺钉式引出端因抗冲击振动的连接可靠性较强而广泛应用于速动开关,其与外部设备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通过螺钉2和引出端1的配合连接,固定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3。现有技术的螺钉式引出端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种如图2所示,包含两个零件:螺钉4和引出端5,引出端5上设有螺纹孔,螺钉4和螺纹孔形成配合连接。第一种的优点是:需求空间较小;缺点是:螺纹和引出端一体,一旦螺纹滑牙或者螺纹生产制造出错就会造成整个引出端报废,而引出端附有银触点,零件价格昂贵。第二种如图3所示,包含三个零件:螺钉6、引出端8和螺母7,螺钉6和螺母7的螺纹孔形成配合连接。第二种的缺点是:螺母外形需求空间较大;优点是:螺纹和引出端分离,一旦螺纹滑牙或者螺纹生产制造出错不会造成整个引出端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钉式引出端子和具有该螺钉式引出端子的速动开关。该螺钉式引出端子既能适应局促的内部空间又能降低引出端报废成本。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螺钉式引出端子,包括:引出端、螺钉和螺母;所述引出端具有相连且互成角度设置的引出部和伸入部,所述引出部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钉穿过连接孔并与螺母螺接配合,进而固定引出端;所述引出端的伸入部开设有容纳所述螺母的让位开口。
6.进一步的,所述引出端的引出部向让位开口方向延伸有支撑螺母的支撑部。
7.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相对应的动触点以及控制动触点动作的推动杆,所述引出端子为上述所述的螺钉式引出端子。
8.进一步的,所述引出端子的引出端呈c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作为所述引出部;所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为伸入部;所述让位开口形成于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部分的末端设置静触点与所述动触点相对应。
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相盖合的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围合形成作业腔,所述引出端子固定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所述引出端子的伸入部伸入所述作业腔内并设有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和推动杆均设置于作业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引出端子固定装配于容纳槽内;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均延伸出顶块,前壳体和后壳体的顶块分别抵接在所述螺母的前后侧;所述外壳在引出端子的外围还设置有挡墙。
11.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结构相同,且用于装配引出端子的装配结构呈左右对称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引出端子和动触点的配合组数为四组,分别为二组常开触点和二组常闭触点,二组常开触点和二组常闭触点分别呈左右对称设置。
13.进一步的,速动开关还包括第一动簧片、第二动簧片和翘板,所述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均固定在一固定架上,二组常开触点的动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动簧片的两端;二组常闭触点的动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簧片的两端;所述翘板的中部位置可转动的设置在外壳体上,其第一端对应固定架,其第二端对应推动杆的触发凸部,当所述推动杆下压到位时,通过触发凸部作用于翘板的第二端,而驱使翘板的第一端作用于固定架;最终驱使发生意外粘结的常闭触点分开。
14.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凹槽,所述翘板的中部位置凸起有凸台,所述翘板通过中部位置两侧的凸台插设于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凹槽内实现可转动设置,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凹槽的外围凸起有凸筋。
15.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设有相抵接的顶柱。
16.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设置有相对应的导柱和导柱孔,所述导柱过盈插接于导柱孔内实现插接固定。
17.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设有焊接结构,并通过焊接结构实现焊接固定。
18.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引出端设有让位开口以提供空间容纳螺母,达到适应所述速动开关等器件中局促的内部空间,同时,将引出端的螺纹孔转移至螺母上避免了螺纹滑牙或者螺纹生产制造出错造成整个引出端报废。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需要大的改动即能够巧妙的集上述两种方案的优点于一身,又能有效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方案的缺点。
附图说明
20.图1所示为背景技术中引出端子的运用示意图;
21.图2所示为背景技术中第一种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所示为背景技术中第二种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螺钉式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所示为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25.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螺钉式引出端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6.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引出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支撑部时螺钉式引出端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不具有支撑部时螺钉式引出端子的异常结构示意图;
29.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外观示意图;
30.图11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1.图12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常规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3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按压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图14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按压到位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5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前视图;其中部分内部结构采用虚线表示;
35.图16所示为图15中b-b线的剖视图;
36.图17所示为图15中c-c线的剖视图;
37.图18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38.图19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0所示为图19中d区域放大示意图;
40.图21所示为实施例中翘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41.图22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顶柱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3所示为实施例中不具有顶柱时被挤压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44.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等,均是以一个参照位置的相对方位,并非代表使用状态的下方位。
45.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46.参照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螺钉式引出端子10,包括:引出端13、螺钉11和螺母12;所述引出端13具有相连且互成角度设置的引出部131和伸入部13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引出端13呈c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321和第三部分1322,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1322相对设置,第一部分位于第三部分1322的下方,所述第二部分1321连接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1322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作为所述引出部131;所述第二部分1321和第三部分1322作为伸入部132,即第二部分1321和第三部分1322类似“г”形结构。所述伸入部132的第二部分1321与引出部131(即第一部分)互呈90
°
夹角。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引出端13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呈“l”形、“z”形等等,伸入部132与引出部131的夹角也可以选择其它角度。
47.所述引出部131上开设有连接孔1303,所述螺钉11穿过连接孔1303并与螺母12螺接配合,进而固定外部连接端子;所述引出端13的伸入部132(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伸入部132的第二部分1321)开设有容纳所述螺母12的让位开口1301。完成装配后,螺母12能够容纳在让位开口1301内,使得引出端13能够在小的体积下容纳螺母12,使得整体体积得到有效控制;达到适应所述速动开关等器件中局促的内部空间,同时,将引出端13的螺纹孔转移至螺母12上避免了螺纹滑牙或者螺纹生产制造出错造成整个引出端报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等特点。
48.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螺母12在超出引出部131的部分因无法得到有效支撑导致如图9所示出现螺母12扭动的不可靠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端13的引出部131向让位开口1302方向延伸有支撑螺母12的支撑部1302,这样,在螺母12超出引出部131的部分也能够通过支撑部1302进行支撑,有效保证螺母不会扭动,使得连接更为可靠、稳定,如图8所示。
49.继续参照图10至图2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外壳20、设置在外壳20内的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相对应的动触点(下述的常开动触点412和常闭动触点422)
以及控制动触点动作的推动杆31,所述引出端子为上述所述的螺钉式引出端子10。
50.上述的螺钉式引出端子10运用于该速动开关中,能够适应该速动开关中局促的内部空间,不需要增大速动开关的体积,使得该速动开关的稳定性更好。
51.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装配,所述外壳20包括相盖合的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围合形成作业腔(未标示出),如此,引出端子10以及其它的部件就可以先装配预固定在前壳体21或后壳体22上,然后再盖合,方便装配。该围合形成的作业腔用于容纳推动杆31和相应需要动作的其它部件(如动触点等),即所述动触点和推动杆31均设置于作业腔内;所述引出端子10固定于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之间;所述引出端子10的伸入部132伸入所述作业腔内并设置静触点(下述的常开式静触点411和常闭式静触点421),以使静触点对应动触点。
52.所述外壳20上开设有容纳槽(未示出),具体的,该容纳槽是由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共同围合而成,所述引出端子10固定装配于容纳槽内,便于引出端子10的装配,更具体的,便于引出端子10中螺钉11的装配。
53.在客户端,客户会根据需求会对螺钉11进行反复旋紧和调松操作,这样容易使螺母12抵顶引出端13的开口1301的边而导致引出端13变形,继而使触点接触异常;为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具有抵触在所述螺母12外周侧的顶块203(如图16所示),以限制所述螺母12转动,保证螺母12在装配状态下的稳定;抵顶引出端13的开口1301的边而导致其变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顶块203分别由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延伸出,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顶块203分别抵接在所述螺母12前后侧,实现固定。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顶块203也可以限制螺母12的左右两侧,或者限制螺母12的四周侧。
54.同时,为了防止螺钉11在旋开时,螺母12脱落而丢失,如从引出端13的让位开口1301脱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在引出端子10的外围还设置有挡墙204(如图18所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因螺母12的前后侧被顶块203所限制,因此,挡墙204对应螺母12的左右两侧,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若顶块203限制螺母12的左右两侧,则挡墙204对应螺母12的前后两侧;若顶块203限制螺母12的四周,则可以取消挡墙204的结构等。
55.具体的,该速动开关具体还包括第一动簧片34、第二动簧片35和翘板36,所述引出端子10和动触点的配合组数为四组,分别为二组常开触点401和二组常闭触点402,二组常开触点401和二组常闭触点402分别呈左右对称设置,二组常开触点401位于上方的左右两侧,二组常闭触点402位于下方的左右两侧。如图12所示,定义:配合形成常开触点401的引出端子10为常开引出端子101,配合形成常开触点401的静触点和动触点分别为常开静触点411和常开动触点412;配合形成常闭触点402的引出端子10为常闭引出端子102,配合形成常闭触点402的静触点和动触点分别为常闭静触点421和常闭动触点422。
56.所述第一动簧片34和第二动簧片35均固定在一固定架38上,二组常开触点401的动触点(即常开动触点412)设置在所述第一动簧片34的两端;二组常闭触点402的动触点(常闭动触点422)设置在所述第二动簧片35的两端。
57.该引出端子10的引出端13呈c形结构,第三部分1322可以横向延伸入作业腔,并设有静触点,实现对应动触点。其结构如图12所示;这样,c形结构的常开引出端子101,相较于申请号为201920015621.5、名称为一种机械开关的密封结构及其机械开关中公开的z形常
开引出端子,能够很大程度上缩小体积,能够空出充足的空间供常闭引出端子102布局。
58.再进一步的,如图12至图14所示,常闭引出端子102也采用c形结构的的引出端13,能够很好的设置在由常开引出端子101空出的空间内,与翘板36错开,不会对翘板36进行干涉,即不需要因避让翘板36而将引出端子下移,这样就进一步的减小了闭引出端子102的高度;另外也可以节省引出端子横向占用的空间,结构紧凑,产品高度低,使得产品矮型化。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即使运用至其它开关中,c形结构的引出端13也能够进一步的缩小整体尺寸,实现小尺寸开关的运用。
59.所述推动杆31插入作业腔内,其中部位置通过二侧的弹片32实现支撑,其底部位置抵接在一弹簧33上。所述推动杆31的侧边还凸出有触发凸部311。
60.所述翘板36的中部位置可转动的设置在外壳20上,其第一端对应固定架38,其第二端对应推动杆31的触发凸部311,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推动杆31下压,使弹片32变形,固定架38向上移动,带动触点上移,常开触点401闭合,常闭触点402断开;同时,为了保证发生意外粘结的常闭触点402能够断开;当所述推动杆31下压到位时,通过触发凸部311作用于翘板36的第二端,而驱使翘板36的第一端作用于固定架38,固定架38向上移动,带动触点上移;最终驱使发生意外粘结的常闭触点402强制分开。
61.进一步的,如图19至图21所示,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凹槽205,所述翘板36的中部位置凸起有凸台361,所述翘板36通过中部位置两侧的凸台361插设于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凹槽205内实现可转动设置;凹槽205用于约束翘板36上设置的凸台361,从而约束翘板36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920663418.9、名称为一种翘板式触点控制的开关中采用凸起的支撑部结构,该凹槽205的设置能够空出更多的空间以让位常闭引出端子102的设置,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62.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在凹槽205的外围凸起有凸筋206,凸筋206与翘板36接触,避免了翘板36和外壳20大面接触摩擦。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翘板36的铰接结构不局限于此。
63.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设有相抵接的顶柱207,如图22所示,即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对扣后顶柱207对顶,避免了外壳20受外力挤压后变形而阻碍推动杆31的滑动。如图23所示,若不采用该顶柱207的结构,外壳20容易受外力挤压向内弯曲变形,外壳20与推动杆31直接接触,摩擦力增大,推动杆31的动作受影响。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如加强筋的加强结构来增强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抗挤压变形能力等。
64.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设置有相对应的导柱202和导柱孔201,所述导柱202过盈插接于导柱孔201内实现插接固定。同时,为了进一步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还设有焊接结构,并通过焊接结构实现焊接固定。如图15和图17所示,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均设置有焊接条37,当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盖合并实现导柱202和导柱孔201的插接固定后,通过焊接条37进行焊接固定。再具体的,焊接条37分布在引出端子10周边,具有一尖端头部,尖端头部使焊接热量容易传导,焊接效果更好。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固定结构不局限于此。
65.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结构相同,且用于装配引出端子10的装配结构(如容纳槽、顶块203和挡墙204等)呈左右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当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进行盖合时,装配引出端子10的装配结构也能够实现一一对应,不仅如此,顶柱207和焊接
结构也均呈左右对称设置。同时,如图12和图19所示,同一个壳体(如前壳体21,后壳体22相同)上的导柱202和导柱孔201的位置也呈左右对称,前壳体21的左侧位置设置有导柱孔201,在右侧的对称位置上设置导柱202,如此,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时,导柱202和导柱孔201即可以实现对扣。可以理解成: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对扣时,除了导柱202和导柱孔201相对应之外,其它的结构均为镜面对称结构。如此,前壳体和后壳体可以用一个模具直接制备成型,可以节省开发成本。
66.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结构也可以不相同。
67.本实施例中的速动开关以翘板式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技术,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速动开关也可以不局限于翘板式的结构,也可以运用于如申请号为201920663221.5公开的悬空式结构中等。
68.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