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01:4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气体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


背景技术:

2.我国每年需要大量的煤炭用于发电,其中高硫煤所占比例较高,高硫煤燃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能够污染大气、造成酸雨以及其他负面作用。
3.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脱硫塔进行脱硫,可是脱硫气体中的烟气通常携带大量的浆体液滴,因此除雾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备,但是由于脱硫塔的高强度使用,可能会导致除雾器有所损坏,或者由于更精细的脱硫需求需要对除雾器中的气腔的大小进行调整。
4.但是传统的板式除雾器通常为弯折的板状材料依次连接而成,不止不易更换,而且形成的气腔也比较狭窄,结果导致除雾器使用不方便、维修和更换成本较高并且除雾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可以解决过往板式除雾器使用不方便、维修和更换成本较高并且除雾效率较低的问题。
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设置在壳体内,包括:
7.叶片,所述叶片的设置形状为规律弯折延伸的片状体;
8.第一翅片,包括设置形状为伞把状的弯曲片和与所述弯曲片的弧形端连接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叶片弯折处所呈角度大于80
°
的一侧连接;所述弯曲片与所述叶片的侧壁形成开口的第一气腔;
9.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形;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叶片弯折处所呈角度小于80
°
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叶片形成开口的第二气腔;
10.所述第一气腔的开口处和第二气腔的开口处相对设置在所述叶片相邻的两个弯折处之间。
11.可选地,所述叶片的设置数量为若干个;
12.若干个所述叶片平行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13.可选地,所述叶片的一个边沿处设置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回弯端;
14.所述回弯端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形并且与所述叶片形成开口的第三腔体;
15.所述第三腔体的开口处与一个所述第二气腔的开口处相对设置。
16.可选地,所述叶片在远离所述回弯端的一端设置有弯折的弯片;
17.所述弯片与壳体连接。
18.可选地,所述叶片设置有五个所述弯折处;
19.以及,形成所述弯折处的两个侧面的设置长度相等。
20.可选地,所述弯曲片的直线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
21.可选地,所述第二翅片的自由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所述第二翅片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
22.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设置在壳体内,包括叶片、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第一翅片包括设置形状为伞把状的弯曲片和与所述弯曲片的弧形端连接的固定片,所述弯曲片与所述叶片的侧壁形成开口的第一气腔。第二翅片与所述叶片形成开口的第二气腔。其中,第一气腔由第一翅片与叶片连接形成,第二气腔由第二翅片与叶片连接形成,可以根据使用工况及分离要求,灵活设置气腔空间,因此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减少了原料消耗并且使结构设置更加灵活;另外弯曲片中弧形端的设置能使气相转道更加流畅,压降更小,所以,本技术能够解决过往板式除雾器使用不方便、维修和更换成本较高并且除雾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壳体和叶片的连接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第一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第二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气液分离示意图;
30.其中:1-壳体、2-叶片、3-第一翅片;4-第二翅片;21-回弯端;22-第三腔体;31-弯曲片;32-固定片;33-第一气腔;41-第二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设置在壳体1内,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壳体和叶片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第一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第二翅片的结构示意图,除雾器包括叶片2、若干个第一翅片3和若干个第二翅片4。
33.叶片2,叶片2的设置形状为规律弯折延伸的片状体。
34.具体地,叶片2为规律弯折延伸的片状体,弯折的角度一般大于90
°

35.第一翅片3,包括设置形状为伞把状的弯曲片31和与弯曲片31的弧形端连接的固定片32;固定片32与叶片2弯折处所呈角度大于180
°
的一侧连接;弯曲片31与叶片2的侧壁
形成开口的第一气腔33。
36.具体地,固定片32与弯曲片31的弧形端连接时,固定片32与弯曲片31的直线端不平行并且形成一定角度。固定片32与叶片2弯折处所呈角度大于180
°
的一侧贴合连接,弯曲片31的弧形端和直线端均不与所述叶片2接触,并且弯曲片31的弧形端和直线端与叶片2形成第一气腔33。
37.第二翅片4,第二翅片4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形;第二翅片4与叶片2弯折处所呈角度小于180
°
的一侧连接;第二翅片4与叶片2形成开口的第二气腔41。
38.具体地,第二翅片4与叶片2弯折处所呈角度小于180
°
的一侧连接,第二翅片4与叶片2形成开口的第二气腔41。一般情况下,一个第一气腔33对应一个第二气腔41。
39.第一气腔33的开口处和第二气腔41的开口处相对设置在叶片2相邻的两个弯折处之间。
40.具体地,能够配合使用的第一气腔33和第二气腔41设置在叶片2相邻的两个弯折处之间,并且第一气腔33的开口处和第二气腔41的开口处相对设置,以及,能够配合使用的第一气腔33和第二气腔41联合形成一个开口的分离腔。
41.工作原理:具体地,如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中气液分离示意图,将除雾器中分离腔的开口朝向的方向设置为进气方向。气液混合物带着速度撞击到叶片2、第一翅片3的外侧或者第二翅片4的外侧,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会改变运动速度,而气液混合物中的一部分液体则因为惯性作用而留在叶片2、第一翅片3的外侧或者第二翅片4的外侧,实现第一次气液分离。
42.由于第一气腔33和第二气腔41联合形成的分离腔具有开口,所以气液混合物进入分离腔后,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能在第一气腔33中产生旋流,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气液混合物中的液体甩到第一翅片3和第二翅片4上,实现第二次气液分离。第二气腔41为低压区,可以提高第一气腔33内旋流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气液分离效率。其中,弯曲片31中弧形端的设置增大了第一气腔33的体积,所以增强了第一气腔33中气体的旋流运动,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
43.第一次气液分离和第二次气液分离中被分离的液体会聚集然后从叶片2、第一翅片3和第二翅片4上滑落。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2的设置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叶片2平行且均匀地设置在壳体1内。
45.具体地,一个壳体1内可以设置多个叶片2。叶片2的具体设置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2的一个边沿处设置有与壳体1连接的回弯端21;回弯端21的设置形状为弯折形并且与叶片2形成开口的第三腔体22;第三腔体22的开口处与一个第二气腔41的开口处相对设置。
47.具体地,回弯端21的设置既增强了和壳体1的连接,加强了除雾器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第三腔体22的设置可以提高气液分离效率,使叶片2的边沿处无需再安装第二翅片3形成第二气腔41,节省了空间。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2在远离回弯端21的一端设置有弯折的弯片;弯片与壳体1连接。
49.具体地,弯片的设置提高了叶片2与壳体1连接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2设置有五个弯折处;以及,形成弯折处的两个侧面的设置长度相等。
51.具体地,叶片2中弯折处的设置数量为五个。并且,叶片2中形成弯折处的两个侧面的设置长度相等。叶片2中弯折处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叶片2中形成弯折处的两个侧面的设置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亦不做具体限定。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片31的直线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固定片32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第二翅片4的自由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第二翅片4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
53.具体地,弯曲片31的直线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固定片32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以及,第二翅片4的自由端的延伸方向与连接第二翅片4的侧壁的相邻侧壁的设置方向平行,兼顾了的气液混合物进入第一气腔33的体积和进入了第一气腔33中气液混合物的气液分离效率。
54.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叶片除雾器,设置在壳体1内,包括叶片2、第一翅片3和第二翅片4。第一翅片3包括设置形状为伞把状的弯曲片31和与所述弯曲片31的弧形端连接的固定片32,所述弯曲片31与所述叶片2的侧壁形成开口的第一气腔33。第二翅片4与所述叶片2形成开口的第二气腔41。其中,第一气腔33由第一翅片3与叶片2连接形成,第二气腔41由第二翅片4与叶片2连接形成,所以当第一翅片3或者第二翅片4有所损坏时或者需要调节第一气腔33或者第二气腔41的大小或者位置时,可以针对性地对第一翅片3或者第二翅片4进行拆除和更换,因此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减少了原料消耗并且使结构设置更加灵活;另外弯曲片31中弧形端的设置能使气相转道更加流畅,压降更小,所以,本技术能够解决过往板式除雾器使用不方便、维修和更换成本较高并且除雾效率较低的问题。
55.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