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01:04: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空调行业中,贯流风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送风量大,气流平稳,常被用于空调内机的送风。空调内机换热一般是通过贯流风机的运转,将外部空气抽吸进来,经过内机的蒸发器进行换热,再将换热后的气流排出。
3.在上述换热方式中却存在以下问题:气流在经过蒸发器时,气流受阻使得流速非常缓慢,导致换热效果变差,进而需要在蒸发器上增加很多的铜管和翅片,但由此不仅增加了风阻还大大提高了空调内机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结构简易,能够使得气流充分接受换热作用的室内机。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内设于所述壳体的风道,且所述贯流风机设有贯流风叶;第一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气流空间,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其中,所述贯流风机转动时,所述贯流风机带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转动。
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实际情况,传统的贯流风机内部为中空设置,一方面,造成对形成该中空结构的空间浪费;另一方面,易使得贯流风机在运行中,其内部会产生气流漩涡,损耗一部分气流能量,甚至还会增加噪音。于是,结合本技术方案内容,通过合理利用贯流风机的内部空间,也即将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其中,使得减少贯流风机内部用于容纳气流的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了上述提及的产生气流漩涡和出现噪音的问题;此外,由于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则可使得由第一换热组件将温度直接传递给贯流风叶,从而使得贯流风叶在转动过程中,将温度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气流上,并且将该气流引流排出至室内环境。换句话说,通过贯流风机与第一换热组件的结合,以替代了传统室内机中的贯流风机与蒸发器的结合。相比较下,可缩短了风道的整体长度,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尺寸更加小巧,节约成本支出。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于所述贯流风叶靠近所述气流空间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贯流风叶的该端相接触。
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贯流风机的转动过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换热组件是设置在气流空间内,于是,随着贯流风机作转动运动,使得设于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在离心作用下,分布于第一换热组件的内壁上,结合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的连接关系,能够将冷媒能量顺利传递至贯流风叶的表面,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与之接触的气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分布,且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在所述贯流风机的相对两端形成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
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常见的,贯流风机的轴向长度要长于其径向直径,于是,使得第一换热组件沿着贯流风机的轴向分布且与贯流风机的轴向长度保持相适应时,能够使得沿着贯流风机轴向排布的贯流风叶都能够与第一换热组件相接触,进而能够使得每一个贯流风叶都能够参与与气流的换热过程,以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管路,围绕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圆周分布于所述贯流风机;且每一个所述换热管路在所述贯流风机相对的两端形成第一冷媒进口和第一冷媒出口;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冷媒进口与所述冷媒总进口连通;所述多个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总出口连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室内机正常运行情况,贯流风机在壳体内进行转动,于是,为了使得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顺利参与循环过程,以避免受到贯流风机转动的影响,可使得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分别位于贯流风机的两端对应的圆心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导通第一换热组件的冷媒管道的导管端口也在相应的圆心位置上,防止贯流风机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导管端口的偏心设置使得冷媒循环的整体管路都处于动态环境中,易造成冷媒泄露的意外发生。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贯流风机对应所述冷媒总出口和对应所述冷媒总进口的端部分别设有轴承套;所述室内机包括:轴承结构,内设于相应的所述轴承套;支撑管路,一端与相应的所述轴承结构的内圈插接配合,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冷媒依次通过所述支撑管路、所述冷媒总进口和所述冷媒总出口。
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室内机在正常运行过程时,贯流风机在壳体内进行转动,于是,为了使得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顺利参与循环过程,以避免受到贯流风机转动的影响,可使得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分别位于贯流风机的两端对应的圆心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导通第一换热组件的冷媒管道的导管端口也在相应的圆心位置上,防止贯流风机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导管端口的偏心设置使得冷媒循环的整体管路都处于动态环境中,易造成冷媒泄露的意外发生。同时也避免了多个第一冷媒进口和多个第一冷媒出口在贯流风机的相应端部上形成多个开口设置,一方面,则需要多根外接管路与之一一导通,使得增大了对风道的占用空间,减少了可供气流通过的空间,同时,还使得增大了对气流的阻碍,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另一方面,还易使得用于分别导通第一冷媒进口或者第一冷媒出口的导管因随着贯流风机转动,而导致相互之间缠绕或者使得导管扭曲而发生破损,不利于冷媒的正常循环往复。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传动组件,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一端;驱动组件,内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其中,驱动组件通过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带动所述贯流风机转动。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固定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一端;第二齿轮,配合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使得贯流风机的运转更加稳定可靠。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包括:第二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风道,且所述第二
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和/或,第三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风道,且所述第三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风道内增设换热组件,例如增加第二换热组件和/或第三换热组件,以使得进入风道内的气流能够经过多次换热,以确保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的温度更贴近空调器所设定的温度,进而带给用户更舒适的体验。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贯流风叶为金属材质或陶瓷材质。
2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贯流风叶需要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则需要贯流风叶具备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举例来说,贯流风叶可以为金属材质,结合贯流风叶所处的环境特点,需要贯流风叶除了具备上述所提及的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外,还需要满足耐低温和耐高温的性能要求,以对应室内机运行制冷或者制热模式。因此,可选用贯流风叶为不锈钢材质。
22.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例所述的室内机;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配合连接。
2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实现如上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24.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5.(1)通过合理利用贯流风机的内部空间,也即将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其中,使得减少贯流风机内部用于容纳气流的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了上述提及的产生气流漩涡和出现噪音的问题;此外,由于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则可使得由第一换热组件将温度直接传递给贯流风叶,从而使得贯流风叶在转动过程中,将温度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气流上,并且将该气流引流排出至室内环境。换句话说,通过贯流风机与第一换热组件的结合,以替代了传统室内机中的贯流风机与蒸发器的结合。相比较下,可缩短了风道的整体长度,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尺寸更加小巧,节约成本支出;
26.(2)结合贯流风机的转动过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换热组件是设置在气流空间内,于是,随着贯流风机作转动运动,使得设于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在离心作用下,分布于第一换热组件的内壁上,结合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的连接关系,能够将冷媒能量顺利传递至贯流风叶的表面,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与之接触的气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27.(3)通过在风道内增设换热组件,例如增加第二换热组件和/或第三换热组件,以使得进入风道内的气流能够经过多次换热,以确保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的温度更贴近空调器所设定的温度,进而带给用户更舒适的体验。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贯流风机与第一换热组件的配合连接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放大图。
31.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32.图5为图1中再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图5中c-c方向的剖视图。
34.图7为图6中d处的放大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贯流风机;11-贯流风叶;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气流空间;20-第一换热组件;21-换热管路;22-冷媒总进口;23-冷媒总出口;24-第一冷媒出口;25-第一冷媒进口;30-传动组件;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40-驱动组件;51-轴承套;52-支撑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8.实施例一:
39.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室内机中的贯流风机10和第一换热组件20的配合连接示意图。结合图2-图7,室内机例如包括壳体、贯流风机10和第一换热组件20。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10内设于壳体的风道,且贯流风机10设有贯流风叶11;第一换热组件20内设于贯流风机10的气流空间12,且第一换热组件20与贯流叶片配合接触;其中,贯流风机10转动时,贯流风机10带动第一换热组件20转动。
40.具体的,进风口、风道、气流空间12与出风口导通,且贯流风机10夹设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结合气流实际流经室内机的过程,例如气流先通过进风口进入风道,再经由贯流风机10靠近进风口的一端进入气流空间12内,之后再从贯流风机10远离进风口的一端从气流空间12出来,最后经过第一换热组件20的换热作用,使得换热后的气流从出风口吹出至室内环境。
41.在一个具体实例中,例如使得贯流风机10的转动方向为正转,进而带动贯流风叶11也进行正转,以使得气流能够从出风口顺利排出至室内环境中。常见的是,壳体具有蜗壳状的内腔,结合贯流风机10在壳体内的设置方式,例如使得内腔的蜗舌对应壳体在出风口的方向,使得贯流风机1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使得气流能够流畅地从出风口排出,避免了壳体的内部腔体具有棱角或者不规整,而导致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大部分仍存留在风道内,无法从出风口排出而降低了出风效率。此外,结合本技术方案的内容,可以理解的是,传统的贯流风机10内部为中空设置,一方面,造成对形成该中空结构的空间浪费;另一方面,易使得贯流风机10在运行中,其内部会产生气流漩涡,损耗一部分气流能量,甚至还会增加噪音。
42.于是,结合本技术方案内容,通过合理利用贯流风机10的内部空间,也即将第一换热组件20设置其中,使得减少贯流风机10内部用于容纳气流的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了上述提及的产生气流漩涡和出现噪音的问题。
43.进一步的,在挂壁式室内机中,常见的是,在其内部往往同时具有蒸发器和贯流风机10两个结构。其中,贯流风机10仅起到引导气流从室内机的内部排出至室内环境的作用,而气流的换热则通过蒸发器实现换热作用。而结合本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换热组件20与贯流风叶11配合接触,则可使得由第一换热组件20将温度直接传递给贯流风叶11,从而使得贯流风叶11在转动过程中,将温度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气流上,并且将该气流引流排出至室内环境。换句话说,通过贯流风机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的结合,以替代了传统室内机中的贯
流风机10与蒸发器的结合。相比较下,可缩短了风道的整体长度,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尺寸更加小巧,节约成本支出。
44.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相关技术中,已出现了在贯流风机10内部设置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但是,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区别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第一换热组件20是与贯流风叶11相接触,也即当第一换热组件20内部填充冷媒时,可由第一换热组件20将冷媒带有的能量直接传递给相应的贯流风叶11上,一方面,提高了对冷媒能量的利用率,降低了能量的损耗;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换热组件20是随着贯流风机10同步转动的,使得能够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以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温度保持一致,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45.优选的,第一换热组件20设于贯流风机10靠近气流空间12的一端,且第一换热组件20与贯流风叶11的该端相接触。具体的,贯流风叶11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自气流空间12中心朝向贯流风叶11的方向依次为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于是,第一换热组件20与第一端111相接触。结合贯流风机10的转动过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换热组件20是设置在气流空间12内,于是,随着贯流风机10作转动运动,使得设于第一换热组件20内部的冷媒在离心作用下,分布于第一换热组件20的内壁上,结合第一换热组件20与贯流风叶11的连接关系,能够将冷媒能量顺利传递至贯流风叶11的表面,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与之接触的气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46.优选的,第一换热组件20沿着贯流风机10的轴向分布,且第一换热组件20在贯流风机10的相对两端形成冷媒总进口22和冷媒总出口23。
47.在一个具体实例中,贯流风机10的轴向长度要长于其径向直径,于是,使得第一换热组件20沿着贯流风机10的轴向分布且与贯流风机10的轴向长度保持相适应时,能够使得沿着贯流风机10轴向排布的贯流风叶11都能够与第一换热组件20相接触,进而能够使得每一个贯流风叶11都能够参与与气流的换热过程,以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48.优选的,第一换热组件20例如包括多个换热管路21。每一个换热管路21都是围绕着贯流风机10的轴线圆周分布于贯流风机10上,且每一个换热管路21在贯流风机10相对的两端形成第一冷媒进口25和第一冷媒出口24;其中,所有的第一冷媒进口25与冷媒总进口22连通;同样的,所有的第一冷媒出口24与冷媒总出口23连通。
49.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室内机在正常运行过程时,贯流风机10在壳体内进行转动,于是,为了使得第一换热组件20内部的冷媒顺利参与循环过程,以避免受到贯流风机10转动的影响,可使得冷媒总进口22和冷媒总出口23分别位于贯流风机10的两端对应的圆心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导通第一换热组件20的冷媒管道的导管端口也在相应的圆心位置上,防止贯流风机10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导管端口的偏心设置使得冷媒循环的整体管路都处于动态环境中,易造成冷媒泄露的意外发生。同时也避免了多个第一冷媒进口25和多个第一冷媒出口24在贯流风机10的相应端部上形成多个开口设置,一方面,则需要多根外接管路与之一一导通,使得增大了对风道的占用空间,减少了可供气流通过的空间,同时,还使得增大了对气流的阻碍,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另一方面,还易使得用于分别导通第一冷媒进口25或者第一冷媒出口24的导管因随着贯流风机10转动,而导致相互之间缠绕或者使得导管扭曲而发生破损,不利于冷媒的正常循环往复。
50.优选的,贯流风机10对应冷媒总出口23和对应冷媒总进口22的端部分别设有轴承
套51;室内机例如包括轴承结构和支撑管路52。轴承结构内设于相应的轴承套51内;支撑管路52的一端与相应的轴承结构的内圈插接配合,相对的另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冷媒依次通过支撑管路52、冷媒总进口22和冷媒总出口23。
51.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第一换热组件20例如包括多根可通冷媒流通的铜管,每一根铜管相互之间平行,且相互之间按照与之接触连接的贯流风叶11的排布方式设置,为了使得贯流风机10能够稳定进行转动,则可使得每一根铜管围绕着贯流风机10的旋转轴作等间距分布。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冷媒在循环流动过程中保持密封性,使得支撑管路52与轴承结构的内圈配合连接,而支撑管路52连通换热管路21。在贯流风机10转动的过程中,由于轴承结构内设于轴承套51,使得贯流风机10带动轴承结构的外圈进行转动,而能够确保轴承结构的内圈和与之配合连接的支撑管路52保持固定不动。
52.优选的,室内机例如还包括传动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传动组件30设于贯流风机10的一端;驱动组件40内设于壳体,且驱动组件40与传动组件30驱动连接;其中,驱动组件40通过与传动组件30驱动连接,带动贯流风机10转动。
53.优选的,传动组件30例如包括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1固定设于贯流风机10的一端;第二齿轮32配合连接于驱动组件40的输出轴。
54.优选的,室内机例如包括第二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内设于风道,且第二换热组件位于贯流风机10于进风口之间;和/或,室内机例如包括第三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内设于风道,且第三换热组件位于贯流风机10与出风口之间。
55.优选的,贯流风叶11例如为金属材质或陶瓷材质。由于贯流风叶11需要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则需要贯流风叶11具备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举例来说,贯流风叶11可以为金属材质,结合贯流风叶11所处的环境特点,需要贯流风叶11除了具备上述所提及的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外,还需要满足耐低温和耐高温的性能要求,以对应室内机运行制冷或者制热模式。因此,可选用贯流风叶11为不锈钢材质。
56.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室内机例如包括第二换热组件,于是,进入室内机的风道的气流先后经过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一换热组件20的换热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机的换热效率。第二换热组件例如为蒸发器,考虑到室内机存在第一换热组件20,于是为了使得提高气流的整体流速,可适量减少蒸发器上的翅片和铜管数量,一方面,降低了对气流的阻碍,能够使得气流保持良好的速率进入气流空间12内;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57.当然,在另一个具体实例中,室内机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三换热组件,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此处不再赘述。
58.实施例二:
5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例如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与室内机配合连接以形成完整的冷媒循环。
60.具体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中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61.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