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电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12:37: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的装置;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烟、医疗、美容等技术领域。
3.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包括雾化组件及供电组件。其中,雾化组件内设置有储液腔及雾化芯;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芯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供电组件内设置有电池及气流感应器,电池与雾化芯及气流感应器电连接,用于向雾化芯及气流感应器供电。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对准雾化组件的吸嘴进行吸气时,形成的气流触发气流感应器,气流感应器控制电池给雾化芯供电,使雾化芯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4.然而,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较易渗漏至供电组件,且随着抽吸时间的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积累的气溶胶越多,形成的冷凝液也就越多,这些冷凝液也较易滴露至供电组件,从而损坏供电组件中的电池和/或气流感应器,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使用寿命较短,且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的供电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较易渗漏至供电组件,且气溶胶冷凝液较易滴露至供电组件,从而损坏供电组件中的电池和/或气流感应器,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使用寿命较短,且浪费资源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雾化芯、雾化底座、气流感应器及电池;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储液腔及电池容纳腔;所述雾化芯位于所述雾化底座内;所述雾化底座位于所述储液腔与所述电池容纳腔之间;所述雾化底座包括第一通气孔、漏液收集腔及感应器容纳腔,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雾化芯与所述漏液收集腔之间并与所述雾化芯及所述漏液收集腔连通;其中,所述漏液收集腔与所述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与所述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所述气流感应器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内;所述雾化底座面向所述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池容纳腔的腔壁,所述电池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
7.其中,所述雾化底座还包括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漏液收集腔及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相连通,所述漏液收集腔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通气孔与所述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漏液收集腔的底壁与所述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
8.其中,所述第二通气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气段及第二通气段,所述第一通气段与所述漏液收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气段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通气段与所述第二通气段形成的角度大于0
°
,所述第二通气段背向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一端继续
延伸形成有连接孔;
9.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感应器支架,所述感应器支架包括套体部及第一连接耳,所述套体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内,所述气流感应器位于所述套体部内,所述第一连接耳的第一端与所述套体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耳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孔插接相连。
10.其中,所述雾化底座还包括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第一侧,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第二侧;所述感应器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二连接耳的第一端与所述套体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耳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槽插接相连。
11.其中,所述连接槽的槽壁设置有卡板,所述第二连接耳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板插入所述卡槽内。
12.其中,所述卡板的数量为两片,两片所述卡板间隔设置,所述卡槽的槽壁与每片所述卡板弹性抵接。
13.其中,所述套体部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套体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处设置有阻挡壁,所述阻挡壁处设置有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与所述第二通气孔相连通,所述阻挡壁朝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腔壁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顶柱。
14.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及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及所述第二密封圈均套设在所述雾化底座的外周面处,所述漏液收集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
15.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密封罩,所述密封罩盖设在所述漏液收集腔的腔口处,并与所述漏液收集腔的腔口弹性抵接。
16.其中,所述漏液收集腔的腔壁处设置有若干毛细槽。
17.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吸附件,所述吸附件设置于所述漏液收集腔内。
18.其中,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腔口面向所述壳体内壁设置。
1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供电组件,用于与雾化组件连接,该供电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形成有电池容纳腔;电池,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雾化底座,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电池容纳腔的一侧;且所述雾化底座面向所述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并作为所述电池容纳腔的腔壁;所述雾化底座包括雾化槽、第一通气孔、漏液收集腔及感应器容纳腔;其中,所述雾化槽用于与所述雾化组件配合形成雾化腔;所述第一通气孔位于所述雾化槽与所述漏液收集腔之间并与所述雾化槽及所述漏液收集腔连通;所述漏液收集腔与所述雾化槽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与所述雾化槽之间的直线距离;气流感应器,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内。
20.其中,还包括感应器支架,所述感应器支架包括套体部;所述套体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感应器容纳腔内,所述气流感应器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套体部内;
21.其中,所述套体部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套体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处设置有阻挡壁,所述阻挡壁处设置有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与所述漏液收集腔相连通,且所述阻挡壁朝所述感应器容纳腔的腔壁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顶柱。
22.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供电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设置漏液收集腔,并通过第一通气孔与雾化芯连通,能够利
用该漏液收集腔存储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供电组件的电池或气流感应器而损坏电池或气流感应器的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使漏液收集腔与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感应器容纳腔与雾化芯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在感应器容纳腔内存在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时,可以使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因自身重力的原因向漏液收集腔流动,减少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感应器容纳腔的集聚,从而起到保护设置在感应器容纳腔内的气流感应器的作用。另外,通过使气流感应器可拆卸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内,便于回收利用气流感应器,较为环保。此外,通过使雾化底座面向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壳体密封连接,并作为电池容纳腔的腔壁,能够通过该腔壁将设置于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与储液腔隔离,防止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电池容纳腔内,对电池造成损坏;进而有效延长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图;
24.图2为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a-a向剖视图;
25.图3为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b-b向剖视图;
26.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气孔和连接孔的示意图;
32.图10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觉下感应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觉下感应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套体部的部分位于感应器容纳腔内的示意图;
35.图12为密封盖盖设在雾化支架面向储液腔的端面处的示意图;
36.图13为密封座与雾化支架抵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
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9.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41.请参阅图1至图6;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b-b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视觉下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可用于医疗、美容、电子烟、家电等技术领域,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为某种药品分散于液态溶剂中形成的药液、烟油或者其它任何适合于电子雾化的液体。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具体包括壳体1、雾化支架2、雾化芯3、雾化底座4、气流感应器5及电池6。
42.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进气孔111和一端开口的收容腔;收容腔背离开口的一端界定出电池容纳腔,电池6位于该电池容纳腔内。雾化底座4通过第一壳体11的开口收容于第一壳体11内,并位于电池容纳腔朝向第二壳体12的一侧;且雾化底座4面向电池容纳腔的端壁,即面向电池6的端壁与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密封连接,并作为电池容纳腔的腔壁,以下定义该腔壁为隔板41。该隔板41能够将设置于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6与第二壳体12形成的储液腔121隔离,从而能够防止储液腔1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电池容纳腔内,对电池6造成损坏。
43.具体的,该第一壳体1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第一壳体11也可以是前后或左右扣合而成的中空结构。第一壳体11还可以由透光材料制成,以便于观测第一壳体11内的情况。透光材料可为耐高温玻璃或塑胶等。当然,第一壳体11也可以由非透光材料制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4.第二壳体12还形成有中空腔体、吸嘴120以及与吸嘴120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122(见图2);且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以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不可拆卸,这样能够避免气溶胶生成装置拆卸时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弄脏使用者;且能够在使用者进行抽吸时,减少形成的气流中来自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间隙的气流所占的比例,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气流感应器5的灵敏度。具体的,第一壳体11上可设置有卡接槽,第二壳体12的外侧壁上可设置卡接扣,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通过卡接扣卡合在卡接槽内以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当然,卡接扣可为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卡接槽设置在第二壳体12;或者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焊接等其它方式进行固定。
45.雾化支架2位于储液腔121与电池容纳腔之间,并与雾化底座4配合形成雾化腔。在具体实施例中,可参阅图1,雾化支架2上形成有与储液腔121连通的进液孔21、与第一出气
通道122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22、分别连通第二出气通道22和雾化腔的气溶胶流过槽23以及固定槽25(见图3)。固定槽25位于雾化支架2朝向电池容纳腔的端面处,雾化芯3收容于该固定槽25内并遮盖进液孔21,以使储液腔121内通过进液孔21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直接到达雾化芯3表面,进而通过雾化芯3在通电时雾化该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形成的气溶胶依次通过气溶胶流过槽23、第二出气通道22以及第一出气通道122流出。
46.在具体实施例中,可参阅图2,雾化底座4沿其轴向方向d位于储液腔121与电池容纳腔之间。可参阅图1和图4,雾化底座4具体包括雾化槽42、漏液收集腔43、密封罩433、感应器容纳腔44及第一通气孔422。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雾化槽42位于雾化底座4朝向储液腔121的一侧,雾化支架2具体盖设在雾化槽42背离电池容纳腔的一端并延伸至雾化槽42内,雾化支架2的底部与雾化槽42的底部配合形成雾化腔。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雾化槽42的底壁还形成有锁液槽421,用于存储雾化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如图4所示,第一通气孔422开设于雾化槽42的底壁,并位于雾化槽42与漏液收集腔43之间;第一通气孔422分别与雾化槽42和漏液收集腔43连通;且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竖向放置时,即沿雾化底座4的轴向方向d,第一通气孔422与雾化槽42连通的开口所在位置的高度高于锁液槽421的槽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以避免锁液槽4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通过第一通气孔422渗漏。
47.如图4至图6所示,漏液收集腔43和感应器容纳腔44均位于隔板41与雾化槽42之间。其中,漏液收集腔43用于收集雾化槽42内从第一通气孔422渗漏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气溶胶冷凝液,以避免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气溶胶冷凝液进入电池容纳腔而对电池6造成损坏。
48.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漏液收集腔43的腔口朝向第一壳体11的内侧壁设置,密封罩433盖设在漏液收集腔43的腔口处,并与漏液收集腔43的腔口弹性抵接,以密封漏液收集腔43;这样在雾化结束后,能够防止扩散至漏液收集腔43内的剩余气溶胶扩散至其它地方进行冷凝,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气溶胶冷凝液泄露。密封罩433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孔4331,第二进气孔4331的第一端与第一进气孔111连通,且第二进气孔4331沿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二进气孔4331的第二端与漏液收集腔43连通;在具体实施例中,用户吸食气溶胶时,外部气流依次经由第一进气孔111、第二进气孔4331进入漏液收集腔43、然后经由第一通气孔422进入雾化腔。
4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地密封漏液收集腔43,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可包括第一密封圈7a及第二密封圈7b,第一密封圈7a及第二密封圈7b均套设置在雾化底座4的外周面处,漏液收集腔43位于第一密封圈7a与第二密封圈7b之间,以通过第一密封圈7a和第二密封圈7b进一步密封该漏液收集腔43。具体的,如图5所示,雾化底座4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429a和密封槽429b,第一密封圈7a卡接密封槽429a中以进行固定;第二密封圈7b卡接密封槽429b中以进行固定。
50.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漏液收集腔43的锁液效果,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从该漏液收集腔43内漏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可进一步在漏液收集腔43的腔壁处设置若干毛细槽431,以通过毛细槽431的毛细作用力进行锁液。其中,漏液收集腔43的腔壁可包括底壁和/或侧壁。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8,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可
进一步在漏液收集腔43内设置吸附件432,以通过该吸附件432吸收进入漏液收集腔43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其中,吸附件432可为棉布、海绵等可以吸收液体的部件。
51.可参阅图1至图3,感应器容纳腔44用于放置气流感应器5;相比于现有方案,气流感应器5安装在雾化底座4上,而不是安装在用于安装电池6的支架上,因而气流感应器5距离雾化腔的距离较近,能够有效提高气流感应器5的感应灵敏度,而且整体结构较紧凑,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便于用户携带。在具体实施例中,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口面向第一壳体11的内侧壁设置,气流感应器5可拆卸式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这样便于回收利用气流感应器5,较为环保。具体的,气流感应器5的径向方向与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即,气流感应器5的径向方向与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不平行;这样能够防止气流感应器5被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浸泡,从而进一步保护气流感应器5。其中,倾斜角度可大于0
°
小于等于90
°
。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气流感应器5的径向方向与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垂直。
52.在具体实施例中,漏液收集腔43与雾化芯3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芯3之间的直线距离;这样能够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存在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时,可以使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漏液收集腔43流动,减少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感应器容纳腔44的集聚,从而起到保护设置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流感应器5的作用。其中,漏液收集腔43和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芯3的直线距离均指沿雾化底座4的轴向方向d,对应腔体远离雾化芯3的侧壁与雾化芯3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
5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漏液收集腔43和感应器容纳腔44沿雾化底座4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二者距离雾化芯3的直线距离相同,即,漏液收集腔43与感应器容纳腔44沿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并列设置;这样不仅便于加工,且产品结构紧凑,能够较小产品体积。具体的,参阅图4和图5,雾化槽42的底壁与隔板41间隔设置,并通过一挡板45连接;该挡板45将雾化槽42的底壁与隔板41之间的空间分割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漏液收集腔43,第二部分用于设置感应器容纳腔44,且该挡板45兼做漏液收集腔43的侧壁和感应器容纳腔44的底壁。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漏液收集腔43和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芯3的直线距离均指隔板41与雾化芯3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
54.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挡板45上还开设有第二通气孔451,第二通气孔451与漏液收集腔43及感应器容纳腔44相连通,并作为安装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流感应器5工作的气压触发通道。其中,感应器容纳腔44通过第二通气孔451及漏液收集腔43与第一通气孔422连通,进而连通雾化槽42,相比于第一通气孔422直接连通雾化槽42和感应器容纳腔44的方案,不仅能够在使用者抽吸时触发气流感应器5工作,且能够防止通过第一通气孔422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直接进入感应器容纳腔44,导致气流感应器5损坏的问题发生。较佳地,第一通气孔422沿雾化底座4的轴向方向d延伸设置,第二通气孔451沿雾化底座4的径向方向延伸设置,因而避免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直接进入感应器容纳腔44。
55.具体的,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竖向放置时,即,沿雾化底座4的轴向方向d,第二通气孔451与雾化芯3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小于漏液收集腔43的底壁(即隔板41)与雾化芯3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这样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时,能够有效避免收集在漏液收集腔43内的
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通过第二通气孔451溢流至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问题发生,防止气流感应器5被损坏。进一步地,第二通气孔451可靠近第一通气孔422设置;这样在第一通气孔422有气流经过时,能够很快触发气流感应器5工作,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气流感应器5的灵敏度。
56.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9,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气孔和连接孔的示意图;第二通气孔451具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气段451a及第二通气段451b。第一通气段451a与漏液收集腔43相连通,第二通气段451b与感应器容纳腔44连通;且第一通气段451a与第二通气段451b形成的角度α大于0
°
且小于180
°
。其中,通过使第二通气孔451包括呈一定夹角设置的第一通气段451a及第二通气段451b,能够延长第二通气孔451的通气路径,以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工作时使扩散至第二通气孔451内气溶胶,其尽可能地在该第二通气孔451中形成冷凝液,从而有效减少剩余的气溶胶扩散至感应器容纳腔44导致气流感应器5损坏的损坏率。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通气段451b与第一通气段451a垂直;且如图5和图9所示,第二通气段451b背向感应器容纳腔44的一端继续延伸还形成有连接孔452。
57.参见图1、图3以及图10a至图10b,其中,图10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视觉下感应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视觉下感应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套体部的部分位于感应器容纳腔内的示意图。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感应器支架8,感应器支架8部分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气流感应器5具体可拆卸式设置于感应器支架8上,以通过该感应器支架8可拆卸式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
58.如图10a所示,感应器支架8包括套体部81及第一连接耳82。其中,如图3所示,套体部81至少部分位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且如图10a至图11所示,套体部81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气流感应器5通过该开口端安装于该套体部81内;且套体部81的第二端有阻挡壁812,且阻挡壁812处设置有第三通气孔813,第三通气孔813与第二通气孔451的第二通气段451b相连通,以通过该第三通气孔813连通处于套体部81内的气流感应器5与第二通气孔451;同时能够利用阻挡壁812对气流感应器5进行限位。
59.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阻挡壁812朝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壁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顶柱814,并通过至少两个顶柱814抵持于感应器容纳腔44的底壁。其中,通过顶柱814与感应器容纳腔44的底壁抵接,能够使阻挡壁812与感应器容纳腔44间隔设置,不仅可保证气道不容易被堵塞,且能够避免通过第二通气孔451进入至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与气流感应器5直接接触而损坏气流感应器5的问题发生;如图11所示,同时能够使阻挡壁812与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壁和侧壁配合形成一气压腔815,该气压腔815不仅能够存储部分进入至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且由于该气压腔815的体积较小,一般为20cm
3-200cm3,因此,只要该气压腔815内的气压发生轻微变化就能够被感应到,从而有效避免了气流感应器5因没接收到触发信号而误以为损坏的问题发生,有效提高了气流感应器5的灵敏度。
60.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连接耳82的第一端与套体部81相连,第一连接耳82的第二端朝向雾化底座4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固定柱821,固定柱821与连接孔452插接相连,以实现第一连接耳82与雾化底座4的固定。通过固定柱821与连接的插接固定,不仅连接稳固,且简化了制造工艺。
61.在一实施例中,请同时结合图5和图10a,雾化底座4还形成有连接槽441,连接槽
441位于感应器容纳腔44的第一侧,连接孔452位于感应器容纳腔44的第二侧,感应器容纳腔44的第一侧与感应器容纳腔44的第二侧分别位于感应器容纳腔44位置相对的两侧;感应器支架8还包括第二连接耳83,第二连接耳83的第一端与套体部81相连,第二连接耳83的第二端与连接槽441插接相连。在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槽441的槽壁设置有卡板441a,第二连接耳83设置有卡槽831,卡板441a插入卡槽831内以实现第二连接耳83与雾化底座4的固定,从而增加感应器支架8与雾化底座4的连接可靠性。具体的,卡板441a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卡板441a间隔设置,卡槽831的槽壁与每片卡板441a弹性抵接,以进一步增强连接可靠性,并避免卡槽831的槽壁与卡板441a刚性接触导致第二连接耳83或连接槽441损坏的问题发生。
62.在具体实施例中,可参阅图1和图2,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电极91、电子导线92、密封盖93、密封座94以及第三密封圈7c。其中,电极91固定在雾化底座4的雾化槽42内,并与雾化芯3抵接,且通过电子导线92与电池6连接,以向雾化芯3供电。具体的,如图2所示,电极91包括导电柱部及阻挡环部;导电柱部的第一端与雾化槽42的底壁相连,导电柱部的第二端与雾化芯3相抵接;阻挡环部环绕导电柱部的外周面设置并与导电柱部相连;且位于雾化槽42的底壁面上,用于对电极91进行限位,避免电极91与雾化芯3接触不良。
63.如图1、图2和图12,图12为密封盖盖设在雾化支架面向储液腔的端面处的示意图;密封盖93盖设在雾化支架2朝向储液腔121的一侧,并包裹雾化底座4朝向储液腔121的一端,因而提高雾化腔的密封性。具体的,密封盖93为弹性材质。如图12所示,密封盖93包括端壁931及环形的侧壁932;其中,侧壁932套设在雾化支架2及雾化底座4的外周面处;端壁931位于侧壁932的端面并与侧壁932相连,端壁931盖设在雾化支架2面向储液腔121的端面处。
64.具体的,密封盖93对应雾化支架2的进液孔21的位置具有第一开口933,以保证储液腔1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顺利进入进液孔21。密封盖93对应雾化支架2的第二出气通道22的具有第二开口934,以保证第一出气通道122能够穿过该第二开口934与第二出气通道22连通。
65.如图1至图3以及图13所示,图13为密封座与雾化支架抵接的示意图;密封座94设置于固定槽25内并包裹雾化芯3的周向侧边,位于雾化芯3与进液孔21之间,用于防止从进液孔21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直接从雾化芯3与雾化支架2之间的间隙流出至雾化腔的问题发生。具体的,如图1所示,密封座94对应进液孔21的位置开设有导液孔941,以将从进液孔21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流至雾化芯3表面。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13,密封座94背向电池容纳腔的端面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弹性抵柱942,弹性抵柱942与固定槽25的槽壁弹性抵接。通过设置弹性抵柱942,在将雾化芯3装入雾化支架2内时,弹性抵柱942相对能够较平整地与固定槽25的槽壁抵接,从而使密封座94的位于弹性抵柱942的区域弹性形变更加均匀,避免密封座94内的雾化芯3因受力不均匀而开裂。
66.第三密封圈7c嵌设于雾化底座4外围的密封槽429c内,并沿雾化底座4的轴向方向d位于储液腔121与漏液收集腔43之间,以避免储液腔1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从雾化底座4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缝隙渗漏至电池容纳腔或感应器容纳腔44。其中,第一密封圈7a、第二密封圈7b、第三密封圈7c、密封盖93和密封座94均可为硅胶或橡胶等材质。
67.当然,在具体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固定件、密封件等其它现有结构,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
赘述。
68.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设置漏液收集腔43,并通过第一通气孔422与雾化芯3连通,能够利用该漏液收集腔43存储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供电组件的电池6或气流感应器5而损坏电池6或气流感应器5的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使漏液收集腔43与雾化芯3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芯3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存在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时,可以使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因重力的原因向漏液收集腔43流动,减少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感应器容纳腔44的集聚,从而起到保护设置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流感应器5的作用。
69.另外,通过使气流感应器5可拆卸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便于回收利用气流感应器5,较为环保。此外,通过使雾化底座4面向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第一壳体11密封连接,并作为电池容纳腔的腔壁,能够通过该腔壁将设置于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6与储液腔121隔离,防止储液腔1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电池容纳腔内,对电池6造成损坏。再者,通过使感应器支架8通过顶柱814抵接于感应器容纳腔44的底壁,不仅可保证气道不容易被堵塞,且能够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与气流感应器5直接接触而损坏气流感应器5的问题发生;同时能够使阻挡壁812与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壁和侧壁配合形成一气压腔815,该气压腔815不仅能够存储部分进入至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且能够有效避免气流感应器5因没接收到触发信号而误以为损坏的问题发生,有效提高了气流感应器5的灵敏度。
70.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13;还提供一种供电组件,该供电组件用于与雾化组件连接。该供电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1、电池6、雾化底座4、气流感应器5以及感应器支架8。其中,第一壳体11形成有电池容纳腔;电池6位于电池容纳腔内;雾化底座4收容于第一壳体11内,并位于电池容纳腔的一侧;且雾化底座4面向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第一壳体11密封连接,并作为电池容纳腔的腔壁;雾化底座4包括雾化槽42、第一通气孔422、漏液收集腔43及感应器容纳腔44;其中,雾化槽42用于与雾化组件配合形成雾化腔;第一通气孔422位于雾化槽42与漏液收集腔43之间并与雾化槽42及漏液收集腔43连通;漏液收集腔43与雾化槽42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槽42之间的直线距离;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口面向第一壳体11的内壁设置;气流感应器5可拆卸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电池6位于电池容纳腔内。其中,漏液收集腔43和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槽42之间的直线距离均至隔板41与雾化槽42底壁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
71.感应器支架8包括套体部81;套体部81至少部分位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且套体部81形成有容置腔811,气流感应器5可拆卸设置于套体部81的容置腔811内;且容置腔811的第一端为开口端,容置腔811的第二端的端面处设置有阻挡壁812,阻挡壁812处设置有第三通气孔813,第三通气孔813与漏液收集腔43相连通,且阻挡壁812朝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壁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顶柱814。
72.具体的,该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壳体11、电池6、雾化底座4、气流感应器5以及感应器支架8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第一壳体11、电池6、雾化底座4、气流感应器5以及感应器支架8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当然,该供电组件还包括其它与雾化底座4配合的部件,比如密封
罩433、第一至第三密封圈7c等,具体可参见上述相关文字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73.雾化组件包括第二壳体12、雾化支架2、雾化芯3、密封罩433、雾化座以及电极91;其中,第二壳体12、雾化支架2、雾化芯3、雾化套、雾化座以及电极9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第二壳体12、雾化支架2、雾化芯3、密封罩433、雾化座以及电极9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4.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组件,通过设置漏液收集腔43,并通过第一通气孔422与雾化槽42连通,能够利用该漏液收集腔43存储渗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供电组件的电池6或气流感应器5而损坏电池6或气流感应器5的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使漏液收集腔43与雾化槽42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感应器容纳腔44与雾化槽42之间的直线距离,能够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存在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时,可以使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因重力的原因向漏液收集腔43流动,减少气溶胶冷凝液或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感应器容纳腔44的集聚,从而起到保护设置在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流感应器5的作用。另外,通过使气流感应器5可拆卸设置于感应器容纳腔44内,便于回收利用气流感应器5,较为环保。此外,通过使雾化底座4面向电池容纳腔的端壁与第一壳体11密封连接,并作为电池容纳腔的腔壁,能够通过该腔壁将设置于电池容纳腔内的电池6与储液腔121隔离,防止储液腔12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渗漏至电池容纳腔内,对电池6造成损坏。再者,通过使感应器支架8通过顶柱814抵接于感应器容纳腔44的底壁,不仅可保证气道不容易被堵塞,且能够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冷凝液与气流感应器5直接接触而损坏气流感应器5的问题发生;同时能够使阻挡壁812与感应器容纳腔44的腔壁和侧壁配合形成一气压腔815,该气压腔815不仅能够存储部分进入至感应器容纳腔4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或气溶胶冷凝液,且能够有效避免气流感应器5因没接收到触发信号而误以为损坏的问题发生,有效提高了气流感应器5的灵敏度。
7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