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水下探测的仿鳐鱼框架结构

2022-06-02 07:33: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探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下探测的仿鳐鱼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2.鳐鱼主要由头、鱼体、两侧胸鳍、尾鳍几部分构成,鳐鱼平稳前进游动时,其尾鳍部分不对鳐鱼的运动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通过胸鳍的波动来获得推进,且鳐鱼在游动时,身体部分也是不产生主动运动的。
3.目前仿鳐鱼框架的水下探测设备主要是将动力传送到鳐鱼的鱼鳍位置,使鱼鳍发生柔性变形,进而产生自前往后的传递波来推动鳐鱼的前进,然而由于长期在水中使用,鱼鳍上容易粘附水草或水中杂质,不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容易影响鱼鳍的柔性变形,从而影响传动效率,不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水下探测的仿鳐鱼框架结构,通过与水的接触,使撞击板在承托柱的外壁左右移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下探测的仿鳐鱼框架结构,包括鳐鱼身体框架,所述鳐鱼身体框架的两侧固定安装有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包括多个第一胸鳍框架,所述第一胸鳍框架的两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贯穿设有衔接架,且多个所述第一胸鳍框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胸鳍框架,所述第一胸鳍框架的两侧插接有撞击板,所述第一胸鳍框架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的之间活动插接有承托柱,且所述第一胸鳍框架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胸鳍框架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插槽,且多个所述插槽的内部均插接有第一插块,所述第一插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插块,所述第二插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衔接套,所述衔接套套接在第一胸鳍框架的外壁上。
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撞击板呈t字型设置,且所述第一插块插接在第一胸鳍框架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之间。
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胸鳍框架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之间的距离长度与第一插块的宽度一致,且所述第二插块的宽度大于第一插块的宽度。
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柱与第一弹簧呈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承托柱的外壁上。
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柱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承托柱关于撞击板的竖直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胸鳍框架外壁上所设置的衔接套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衔接套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可塑型软杆,且所述可塑型软杆的外壁上固定
安装有第二弹簧。
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衔接套的两侧铰接有承托杆,所述承托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弧形防滑卡套,所述弧形防滑卡套呈半圆状设置,且所述弧形防滑卡套卡在衔接架的外壁上。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与水的接触,对衔接套进行冲击,使得撞击板在承托柱的外壁左右移动,从而对衔接套及衔接套外壁的防水薄膜套形成一定的撞击和振动,从而减小杂质的粘附,避免影响工作效率;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衔接架的外壁卡上弧形防滑卡套,结合承托杆和衔接套对衔接架进行卡合固定,从而提升衔接架与第一胸鳍框架之间的拆装便捷性,更便于后续的拆装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摆动机构的结构透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胸鳍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a部结构放大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胸鳍框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的b部结构放大图。
21.附图标记为:1鳐鱼身体框架、2摆动机构、21第一胸鳍框架、22衔接架、23第二胸鳍框架、24撞击板、25承托柱、26第一弹簧、27插槽、28第一插块、29衔接套、210第二插块、211可塑型软杆、212第二弹簧、213卡槽、214承托杆、215弧形防滑卡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参照说明书附图1-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水下探测的仿鳐鱼框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鳐鱼身体框架1,鳐鱼身体框架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摆动机构2,摆动机构2包括多个第一胸鳍框架21,第一胸鳍框架21的两侧开设有卡槽213,卡槽213的内部贯穿设有衔接架22,且多个第一胸鳍框架2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胸鳍框架23,第一胸鳍框架21的两侧插接有撞击板24,第一胸鳍框架21、衔接架22和第二胸鳍框架23的外壁包覆有一层防水薄膜套,其中,鳐鱼身体框架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主控imx6ull核心板,以用于将上位机的运动指令进行解析,将具体鳍波动参数传输至运动控制模块,且摆动机构2通与鳐鱼身体框架1之间固定连接有水深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及gps模块,在实际使用时,通过水深和姿态传感器来实时控制衔接架22和第二胸鳍框架23的运动状态参数,当第二胸鳍框架23收缩时,衔接架22拉伸,摆动机构2整体则将向上移动,反之,若衔接架22收缩,第二胸鳍框架23则进行拉伸,使得摆动机构2整体向下移动。
24.参照图5-6所示,为了避免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摆动机构2的表面粘附上杂质而影响摆动机构2整体的摆动,在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24的之间活动插接有承托柱25,同时,承托柱25与第一弹簧26呈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弹簧26套接在承托柱25的外壁上,承托柱25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承托柱25关于撞击板24的竖直向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使得撞击板24的受力更加均匀,且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24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26,第一胸鳍框架21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插槽27,且多个插槽27的内部均插接有第一插块28,其中,如图6所示,撞击板24呈t字型设置,且第一插块28插接在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24之间,第一插块2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插块210,为了能够使撞击板24在第一胸鳍框架21内来回插接,对第一胸鳍框架21形成撞击,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所设置的撞击板24之间的距离长度与第一插块28的宽度一致,且第二插块210的宽度大于第一插块28的宽度。
25.结合图4所示,第二插块2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衔接套29,衔接套29套接在第一胸鳍框架21的外壁上,且衔接套29与第一胸鳍框架21、衔接架22和第二胸鳍框架23的外壁上包覆的防水薄膜套相连接,当摆动机构2在水中摆动时,水对衔接套29进行冲击,使得衔接套29带动第二插块210和第一插块28来回插接在撞击板24之间,对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的撞击板24形成挤压冲击,而使得撞击板24在承托柱25的外壁通过第一弹簧26的弹性拉扯左右移动,从而对衔接套29及衔接套29外壁的防水薄膜套形成一定的振动,从而减小杂质的粘附。
26.其中,为了避免第一胸鳍框架21受力结合第二胸鳍框架23进行来回伸缩摆动时,会影响衔接套29的支撑稳定性,第一胸鳍框架21外壁上所设置的衔接套29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衔接套29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可塑型软杆211,且可塑型软杆211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212,通过可塑型软杆211和第二弹簧212使得两个衔接套29之间具有延展性,从而更贴合与第一胸鳍框架21进行扩张收缩。
27.同时,为了使得衔接架22与第一胸鳍框架2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在衔接套29的两侧铰接有承托杆214,承托杆21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弧形防滑卡套215,弧形防滑卡套215呈半圆状设置,且弧形防滑卡套215卡在衔接架22的外壁上,在需要拆卸衔接架22时,通过将弧形防滑卡套215从衔接架22外壁上移除,然后将衔接架22从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的卡槽213内腔拔出即可完成衔接架22与第一胸鳍框架21之间的拆卸,更便于后续维修使用。
28.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相应的第一胸鳍框架21套接在衔接架22的外壁,然后将弧形防滑卡套215卡在衔接架22的外壁完成第一胸鳍框架21与衔接架22之间的连接固定,当摆动机构2整体在运行摆动时,通过与水的接触,对衔接套29进行冲击,使得衔接套29带动其外壁的防水薄膜套一同带动第二插块210和第一插块28来回插接在撞击板24之间,对第一胸鳍框架21两侧的撞击板24形成挤压冲击,而使得撞击板24在承托柱25的外壁通过第一弹簧26的弹性拉扯左右移动,从而对衔接套29及衔接套29外壁的防水薄膜套形成一定的撞击和振动,一方面减小杂质的粘附,一方面将已粘附的杂质通过振动掉落。
29.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0.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1.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