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四肢康复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2:32: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肢康复机。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设备的美好需求日益提升,目前我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改善因身体虚弱卧床不起,或因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的家庭照料与看护,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课题。如何陪护失去运动能力的患者,如何提高失去运动能力的患者体力,如何增强锻炼,更好地维护生命。对于突然因故失去运动功能的壮年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是所有患者的心声和愿望,也是患者家人的心愿。为了患者重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获得重生的信心,社会需要更多关爱,满足患者的需求,全社会要与患者亲人一起,助患者重新站立,重获自由,这是和谐温馨的小康社会应有的场景,我们都在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3.因此,康复器材应运而生,目前市场上一般都以骑车式主动锻炼器材为主,患者可以自已实现,无需护理员陪护,这样器材是根据轻度患者的生活习性和治疗需要设计,大小形式多样。
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康复器材,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肢康复机,其能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具有功能多样、使用形态可转换的有益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四肢康复机,包括机架和机体,机架与机体转动连接,机架包括底架和支撑架,底架与支撑架相互配合构成了高度和倾角的调节机构;机体包括机身部、下肢运动部和上肢运动部,机身部与下肢运动部连接,上肢运动部与机身部连接,机身部与机架通过轴体转动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机架设置有底架和支撑架,底架包括前底架、中架、下撑杆、后底架和保险扣板,前底架与中架和下撑杆连接,前底架设有前卡位和后卡位,下撑杆的一端与前卡位或后卡位连接;支撑架包括平板固定架、平板及上撑杆,平板固定架与机体连接,平板安装在平板固定架上面并与机身部中板构成用户的支撑面,的上撑杆一端与平板固定架连接,上撑杆的另一端与后底架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机体设置有机身部、下肢运动部、上肢运动部,机身部设有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动力装置包括用于控制下肢运动和上肢运动的动力系统,传动机构包括左下肢、右下肢、左上肢、右上肢四个独立运动单元的驱动服务。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机身部包括彼此连接的机身部中板、机身部侧板和座台机构,机身部中板与机身部侧板呈工字形结构,机身部中板与机架连接,机身部侧板与机架通过轴体连接,座台机构与机身部中板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座台机构包括座台架,座台转耳,座垫固定杆及座垫,座台架设有限位孔a,座台转耳设有多个限位孔b,限位孔a与任意一个限位孔b通过插销连接,座台架与的机身部中板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下肢运动部包括左下肢运动部和右下肢运动部,左下肢运动部包括左下肢主骨架、下肢副骨架、胫骨架、左踏板和左下肢护板机构,左下肢主骨架和下肢副骨架与机身部侧板连接,左下肢主骨架、下肢副骨架和胫骨架连接,机身部侧板、左下肢主骨架、下肢副骨架及胫骨架构成四边形结构;右下肢运动部包括右下肢主骨架、下肢副骨架、胫骨架、右踏板和右下肢护板机构,右下肢主骨架和下肢副骨架与机身部侧板连接,右下肢主骨架、下肢副骨架和胫骨架连接;右下肢运动部与左下肢运动部对称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左下肢护板机构设置有左下肢主骨架盖板、左下肢护板、下肢护板a、下肢护板b、下肢护板c和胫骨架护板,左下肢护板、下肢护板a、下肢护板b、下肢护板c和胫骨架护板均与左下肢主骨架盖板活动连接,左下肢主骨架盖板固定于左下肢主骨架,胫骨架护板与胫骨架相连;右下肢护板机构设置有右下肢主骨架盖板、右下肢护板、下肢护板a、下肢护板b、下肢护板c和胫骨架护板,右下肢护板、下肢护板a、下肢护板b、下肢护板c和胫骨架护板均与右下肢主骨架盖板活动连接,右下肢主骨架盖板固定于右下肢主骨架,胫骨架护板与胫骨架相连;左下肢护板机构与右下肢护板机构对称设置。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上肢运动部包括左上肢运动部和右上肢运动部,左上肢运动部包括左上肢主骨架、左把手、左把手转轴、左把手连杆和左上肢主骨架盖板,左上肢主骨架与机身部侧板连接,左把手与左把手转轴通过轴承连接,左把手转轴与左上肢主骨架连接,左上肢主骨架盖板固定于左上肢主骨架;右上肢运动部包括右上肢主骨架、右把手、右把手转轴、右把手连杆和右上肢主骨架盖板,右上肢主骨架与机身部侧板连接,右把手与右把手转轴通过轴承连接,右把手转轴与右上肢主骨架连接,右上肢主骨架盖板固定于右上肢主骨架;左上肢运动部和右上肢运动部对称设置。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机架和机体,机架对机体起支撑作用,与地面具有一定距离,方便护理人员对躺卧在机体的使用者进行照顾护理;机架设置底架和支撑架,底架通过一级变化与支撑架通过二级变化相互配合,实现机身高度及平板倾角的多种变化,让使用者上机变得相对轻松,并在运动过程中调节运动强度;机体包括机身部、下肢运动部和上肢运动部,机身部对应使用者的上半身,下肢运动部对应使用者的下半身,上肢运动部对应使用者的双手;机身部与下肢运动部连接,机身部与上肢运动部连接,因此上肢运动部和下肢运动部都以机身部为转动基准做转动,且机身部与底架通过轴体连接,机身部设有动力装置和动力传动机构,带动下肢运动部、上肢运动部运动,把使用者的双脚固定在下肢动部,同时把使用者的双手固定在上肢运动部,实现用户四肢的被动运动,是重大患者实现康复的基础训练,同时也是患者增强体质的有益运动;机架的调节机构可以实现平板从水平状态到垂直状态的多种型态,能实现使用者从平躺状态开始训练,按计划调节平板的倾斜度,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当平板调节到垂直状态时,使用者是在有保护的环境下直立迈步,到这个阶段使用者的康复效果可佳,独立行走大有希望;座台机构位置和方向均可调,座垫
向上就是座椅,可以保护使用者,向下收起时不占有效空间,是实用的人性化设计;四肢康复机专为行动失能者设计,兼顾体弱多病,久卧不起的人群服务,具有多级强度训练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康复器材,功能更加多样,覆盖面更广,实用性更强。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肢康复机具有功能多样、使用形态可转换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肢康复机的水平形态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肢康复机的倾斜状态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肢康复机的垂直形态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架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身部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下肢运动部抬腿状态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下肢运动部伸腿状态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下肢护板机构抬腿状态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下肢护板机构伸腿状态示意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肢运动部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侧传动布置示意图;
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右侧传动布置示意图。
30.图标:100、机架;110、底架;111、前底架;112、中架;113、下撑杆;114、后底架;115、保险扣板;120、支撑架;121、平板固定架;122、平板;123、上撑杆;200、机体;201、链条;202、链轮;210、机身部;211、机身部中板;212、机身部侧板;213、机身部加强板;214、座台架;215、座台转耳;216、座垫;217、座垫固定杆;218、限位孔a;219、限位孔b;220、下肢运动部;221、左下肢主骨架;222、下肢副骨架;223、胫骨架;224、胫骨架加强架;225、左踏板;226、副连杆;227、骨架连接轴;228、主连杆;230、上肢运动部;231、上肢主骨架;232、上肢主骨架盖板;233、把手;234、把手转轴;235、把手连杆;240、左下肢护板机构;241、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2、左下肢护板;243、下肢护板a;244、下肢护板b;245、下肢护板c;246、胫骨架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实施例
39.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四肢康复机,其包括机架100和机体200,机架100对机体200起支撑作用,与地面具有一定距离,方便护理人员对躺卧在机体200的使用者进行照顾护理;机架100设置有底架110,支撑架120,使得机架100和机体200实现不同运动强度的多种运动模式;机体200包括机身部210、下肢运动部220以及上肢运动部230,机身部210对应使用者的上半身,下肢运动部220对应使用者的下半身,上肢运动部230对应使用者的双手;机身部210与下肢运动部220连接,同时机身部210与上肢运动部230连接,因此上肢运动部230和下肢运动部220都以机身部210为基准做运动;且机身部210与机架100通过多重连接,实现机体200与地面呈现多种角度的运动场景;前底架111设有前卡位和后卡位,当下撑杆113与前底架111的前卡位连接时,这时机身水平高度为最低,调节上撑杆123在后底架114上的不同卡位,就能实现0-35度以内的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不同,脚部承受重力就不同,实现不同运动强度递进效果;当下撑杆113与前底架111的后卡位连接时,这时中架112成垂直状态,机身水平高度为最高,调节上撑杆123在后底架114上的不同卡位,能实现多角度的倾斜,主要是为35-90度倾斜角度设计,这时脚部承受重力较大,运动强度也大,能进入这个阶段的运动,康复效果较佳;上撑杆123在卡位上,用保险扣板115扣好,并拧紧手拧螺母,让机身100的各个构件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机架100和机身的稳定以及用户的安全;平板固定架121与机身部中板211连接,这样机身部中板211和平板122连成一面,是支撑用户的主平面,户用群体为老弱病残或失去运动能力者,在平板122上躺着运动也有掉落的风险,在平板固定架121设有绑带安装孔,用户可自由选择绑带;机架100设置多级形变,结构紧凑,效果明显;机身部210是本实例的中心,机身部中板211与平板固定架121连接,机身部侧板212是安装下肢运动部220和上肢运动部230的地方,机身部侧板212也与机架100连接,并可以实现机身上下不同角度的转动,机身的动力系统和动力传递系统主要安
装在机身部侧板212上;在动力作用下,左下肢主骨架221和下肢副骨架222一端与机身部侧板212铰接,另一端与胫骨架223对应位置铰接,胫骨架223下连左踏板225,形如下肢,以平行四边形的形变原理实现抬腿和伸腿运动,抬腿的高低可以调节左踏板225的高度,也可以调节座台架214的位置,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下肢运动过程中,左下肢主骨架221、下肢副骨架222、胫骨架223以及机身部侧板212相互周期性剪切,如有异物进入,会损坏机身,若肢体靠近,会造成伤害,所以设置了左下肢护板242机构,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1与左下肢护板242、下肢护板a243、下肢护板b244、下肢护板c245及胫骨架护板246连接,在运动过程中,左下肢护板242进入下肢护板a243内部,下肢护板a243进入下肢护板b244内部,下肢护板b244进入下肢护板c245内部,下肢护板c245进入胫骨架护板246内部,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1与左下肢主骨架221连接,胫骨架护板246与胫骨架加强架224连接,配合完成左下肢运动;上肢运动部230与机身部210相连,上肢主骨架231与机身部侧板212连接,可转动便于调节把手233的高度,调节好高度后锁紧锁块,设计初衷定义用户是被动运动,把手233可绕把手转轴234转动,把手233有绑带接入孔,需要时,要把用户的手与把手固定好,这样运动时手与把手一起运动不会脱落。上肢运动是独立的动力系统,左右侧动力传递同步,遵循多数人的运动习惯,左右手打圈运动要异步进行,相差半个运动周期。本实施例中左下肢运动机构与右下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时,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同理,左上肢运动机构与右上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时,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下肢运动与上肢运动也要遵循人类的运动习惯,左脚伸直时,左手也到达离身体最远的位置,抬腿时,手靠近胸部,下肢运动部220与上肢运动部230运动要协调统一,若是多个动力系统,在延时的控制中更要精准,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运动现象。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平板122位于最低的水平档位,这时下撑杆113与前底架111的前卡位连接,而上撑杆123与后底架114的最低卡位连接,把保险扣板115扣上,拧紧手拧螺母,这个状态是常规状态,运动结束后应保持这种状态;如图2所示,平板122在低位档倾斜,这时下撑杆113与前底架111的前卡位连接,而上撑杆123与后底架114的中间卡位连接,把保险扣板115扣上,拧紧手拧螺母,这个状态是加强运动强度的一种方式,运动结束后应恢复到图1状态;如图3所示,平板122调至与地面垂直的状态,这时下撑杆113与前底架111的后卡位连接,中架112也处在垂直地面的状态,上撑杆123与后底架114的最高卡位连接,把保险扣板115的上卡槽扣上,拧紧手拧螺母,这个状态是使用者直立运动状态,机体200稳定性不如其他状态好,在运动结束后应恢复到图1这种状态,本实施例中保险扣板115双边开槽,每个位置都有对应的卡槽,运动时要拧紧手拧螺母,这样机架100及机体200的结构才会稳定,使用者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41.如图4所示,机架100有变形金钢的变形功能,这里有二级变形设置,中架112有前倾和垂直两种位置,因为机身部中板211的位置相当于人的臀部,当人直立时,臀部离地较高,如果以臀部高度的轴转成水平时,这时的平板122离地高,使用者上机和下机都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设计中架112形变;前架111设有两个卡位,前卡位或称低位卡位,后卡位或称高位卡位,当下撑杆113位于前卡位时,后底架114上有多个卡位,就是多种运动状态,而当下撑杆113位于后卡位时,上撑杆123同样可以在后底架114不同的卡位连接,又增加了多种运动模式,甚至使用者可以选择头朝下脚朝上的倾斜运动模式;为了安全起见,在
前底架111的后卡位上设了后卡位锁片,当中架112垂直时,整体的重心较高,比较而言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需要下撑杆113固定,后卡位锁片的作用就是固定下撑杆113。下撑杆113在前底架111的前后卡位上变化称为一级变化,上撑杆123在后底架114的卡位上变化称为二级变化,通过一级变化和二级变化的相互配合,实现多种运动姿态和多种运动强度的功能。
42.如图5所示,机身部210是整机的核心部位,功能多样,结构复杂,集动力系统、动力传输机构、标准件配置、各部位的防护装置及座台机构于一体;座台的功能就是座椅,作用就像自行车座垫216,座垫216采用圆柱体,直径适当,不能占用双腿之间太多的空间,且座垫216并不是人人必需的,当使用者能稳定运动时,就不需要座台,座台是为了很弱的人群,在被动训练时需要保护,需要座台支撑身体重量时才起作用;座台架214与机身部中板211连接,位置可调节,座台架214上设有一个限位孔a218,座台转耳215也设有多个限位孔b219,当限位孔a218与座台转耳215上面的某一个限位孔b219同心时,插入限位销钉,这时就是一种状态;座台转耳215连接座垫固定杆217,座垫固定杆217外接座垫216,座垫216随座台转耳215实现180度调节,使用相当方便。
43.图6所示,是类人抬腿的状态,左下肢主骨架221,下肢副骨架222,胫骨架223以及中架112构成一个四边形,这就是抬腿和伸腿的运动原理;图7所示,是类人伸腿的状态,这时的左下肢主骨架221,下肢副骨架222,胫骨架223向线形收窄,收窄过程中,剪切效果明显,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要有防护机构;图8所示,类人下肢弯曲状态,左下肢护板242机构,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1与左下肢护板242、下肢护板a243、下肢护板b244、下肢护板c245及胫骨架护板246连接,在运动过程中,左下肢护板242进入下肢护板a243内部,下肢护板a243进入下肢护板b244内部,下肢护板b244进入下肢护板c245内部,下肢护板c245进入胫骨架护板246内部,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1与左下肢主骨架221连接,胫骨架护板246与胫骨架加强架224连接,配合完成左下肢运动;图9所示,类人下肢伸直状态,各护板相互叠加,向线型收窄;护板与下肢副骨架222连接,各护板也参与了四边形形变的过程,加工精度越高,运动越精准。
44.图10所示,就是类人双手打圈圈运动,上肢运动部230与机身部210相连,上肢主骨架231与机身部侧板212连接,可转动便于调节把手233的高度,调节好把手233高度后锁紧锁块,设计初衷定义用户是被动运动,把手233可绕把手转轴234转动,把手233有绑带接入孔,需要时,要把用户的手与把手固定好,这样运动时手与把手一起运动不会脱落。上肢运动是独立的动力系统,左右侧动力传递速度相同,遵循多数人的运动习惯,左右手打圈运动要异步进行,相差半个运动周期。本实施例中左下肢运动机构与右下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时,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同理,左上肢运动机构与右上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时,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下肢运动与上肢运动也要遵循人类的运动习惯,左脚伸直时,左手也到达离身体最远的位置,抬腿时,手靠近胸部,下肢运动部220与上肢运动部230运动要协调统一,因为是多个动力系统,在延时的控制中要精准,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运动现象。
45.图11是机身部210左侧板设置的传动机构示间图,左侧的动力设置是为下肢运动部220服务,通过传动轴传给右侧的传动机构,一个动力源实现左右下肢同步运动;图12是
机身部210右侧板设置的传动机构示意图,右侧的动力设置是为了上肢运动部230服务,通过传动轴传给左侧的传动机构,一个动力源实现左右上肢同步运动;每一个动力源带动两组运动单元,容易实现左右同步,上肢与下肢运动协调需在延时开关等可控元件实现。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链条201,链轮202,机身部加强板213,主连杆228,上肢主骨架盖板232,240-左下肢护板机构240,副连杆226,骨架连接轴227,把手连杆235的连接关系如附图所示。
47.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肢康复机,包括机架100和机体200,机架100对机体200起支撑作用,与地面具有一定距离,方便护理人员对躺卧在机体200的使用者进行照顾护理;机架100设置有底架110和支撑架120,前底架111设置有两个一级卡位,后底架114设置多个二级卡位,下撑杆113可在一级卡位上变动,上撑杆123可在二级卡位上变动,一级变化和二级变化结合实现多种运动状态,上述过程就是高度和倾角的调节机构;机体200包括机身部210、下肢运动部220以及上肢运动部230,机身部210对应使用者的上半身,下肢运动部220对应使用者的下半身,上肢运动部230对应使用者的上肢;机身部210与下肢运动部220连接,下肢运动部220与机身部210连接,因此上肢运动部230和下肢运动部220都以机身部210为转动基准做转动;且机身部210,与机架100通过轴体连接,机身部中板211与平板固定架121连接,机架100的二级形变可实现机身从水平到垂直的转动,为使用者提供不同强度的运动模式;机身部侧板212是下肢运动部220和上肢运动部230的固定板,也是动力系统和动力传动机构的安装板,机身部侧板212内外都设置有防护罩,机身部210是核心部位;下肢运动部220是类人双脚设计,左下肢主骨架221和下肢副骨架222一端与机身部侧板212连接,另一端与胫骨架223连接,构成四边形结构,四边形的形变原理就是本实施例的下肢运动原理;由于运动过程中,四边形的四边有剪切现象,所以设置了左下肢防护机构240,左下肢主骨架盖板241与左下肢主骨架221连接,胫骨架护板246与胫骨架223连接,所以下肢防护机构、下肢运动机构同步参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组成构件;上肢运动部230与机身部210相连,上肢主骨架231与机身部侧板212连接,可转动便于调节把手233的高度,把手233可绕把手转轴234转动,把手233有绑带接入孔,要把用户的手与把手233固定好,这样运动时手与把手233一起运动不会脱落。上肢运动是独立的动力系统,左右侧动力传递同步,遵循多数人的运动习惯,左右手打圈运动要异步进行,相差半个运动周期。本实施例中左下肢运动机构与右下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步,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同理,左上肢运动机构与右上肢运动机构,结构相同,对称布置,为一个独立动力系统,动力传递同步,在初始相位的安装上做到精准,相位是180度;下肢运动与上肢运动也要遵循人类的运动习惯,左脚伸直时,左手也到达离身体最远的位置,抬腿时,手靠近胸部,下肢运动部220与上肢运动部230运动要协调统一,因为是两个动力系统,在延时的控制中要精准,不能出现手忙脚乱的运动现象。
4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