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3: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大。电子设备中各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目前,各功能模块之间多采用板对板(board to board,btb)连接器进行连接,以在简化连接组装过程、提高其连接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省电子设备内部的安装空间。
3.但是,随着电子设备内部功能模块的急剧增加,在各功能模块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btb连接器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为了能够在电子设备的有限空间内安装足够多的btb连接器,就要求btb连接器的尺寸较小。
4.而btb连接器尺寸的减小很可能会造成其整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在电子设备组装的过程中,容易导致btb连接器的损坏,进而造成接触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座、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以提高连接器的结构可靠性,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产品良率。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母座,该连接器母座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器母座包括第一壳体、两排第一连接端子、中岛金具以及母座端部金具,其中:第一壳体包括容置腔以及中岛,中岛为设置于容置腔的底壁的凸起结构,且中岛沿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两排第一连接端子固定于第一壳体,且分别位于中岛的两侧,每排第一连接端子沿支撑部的延伸方向排列,可以理解的是,每排第一连接端子最少为两个,另外两排第一连接端子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中岛金具设置于中岛的端部,中岛金具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端、第二支撑端以及弹性臂,第一支撑端覆盖中岛的端部的各个表面,弹性臂通过第二支撑端与第一支撑端连接。弹性臂为两个,且两个弹性臂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端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弹性臂具有触点,两个弹性臂的触点相对设置。母座端部金具覆盖于第一壳体的端部的表面,母座端部金具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中岛的延伸方向相同;两个弹性臂中的一个与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另一个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
7.采用本技术的连接器母座,通过在中岛的端部设置用于覆盖中岛的各个表面的中岛金具,以及在第一壳体的端部设置覆盖第一壳体的端部表面的母座端部金具,可以有效的提高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稳定性。另外,通过在中岛金具中设置带有触点的弹性臂,可以将中岛金具作为连接器母座的电极端子,其中,中岛金具的第二支撑端可从第一壳体的底壁
穿出,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从而将中岛金具与电极连接。在将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插接时,中岛金具可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导电接触,从而有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大电流导通。
8.由于弹性臂具有弹性性能,在将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时,会挤压弹性臂,从而使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使二者接触较为可靠。为了减小连接器公座在插接于连接器母座的过程中,对弹性臂造成的压损,可以使与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弹性臂的部分隐藏于述第一连接部。另外,还可以使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弹性臂的部分隐藏于第二连接部,从而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弹性臂起到保护的作用。
9.另外,在具体设置弹性臂时,弹性臂可以但不限于为由第二支撑端向远离容置腔的底壁的方向弯折形成的折弯结构,从而可简化弹性臂的形成工艺,提高其加工效率。弹性臂的触点可以但不限于为由弹性臂的远离容置腔的底壁的端部弯折形成的折弯结构,此时,两个弹性臂的触点均可朝向对方弯曲。另外,弹性臂的触点还可为设置于弹性臂的远离容置腔的底壁的端部的凸起,这样可提高该触点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10.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时,中岛金具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有效的提高中岛金具的结构强度。另外,可以使中岛金具的第一支撑端包括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端侧面覆盖中岛的端面,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分别与端侧面的相对设置的两条边连接,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自端侧面朝向中岛的方向延伸;第三周侧面与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位于端侧面的同一侧,并与端侧面的位于第一周侧面与第二周侧面之间的边相连接。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第一支撑端的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分别覆盖中岛的端部的一个表面。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使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均为无缝连接,从而可有利于实现中岛金具对中岛的端部的全覆盖。
11.中岛还可以具有承载面,该承载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其可以在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的过程中,对连接器公座起到支撑的作用。另外,中岛金具的第一支撑端的第三周侧面可以自中岛的承载面嵌入中岛,从而可避免中岛金具对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的插接到位造成影响。
12.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设置于中岛的两侧,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与中岛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具体实现两排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壳体的固定时,可使一排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一限位部与中岛之间,且与第一限位部固定;另一排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二限位部与中岛之间,且与第二限位部固定。
13.为了将母座端部金具安装于第一壳体,可使第一壳体的端部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边框、第二安装边框,以及第三安装边框,第一安装边框与第二安装边框通过第三安装边框连接,第一安装边框与第二安装边框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一限位部,并与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二限位部,并与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母座端部金具安装于第一安装部,第一连接部安装于第一安装边框,第二连接部安装于第二安装边框,第三连接部安装于第三安装边框。通过将母座端部金具安装于第一安装部,可有效的提高第一壳体的端部的结构稳定性。又由于安装部的第一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一限位部,并与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二限位部,并与第二
限位部固定连接,这样,可使母座端部金具对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可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的结构可靠性。
14.在具体设置母座端部金具时,母座端部金具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有效的提高母座端部金具的结构强度。另外,可使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弧面,第一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一弧面自第一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端面以及与第二端面连接的第二弧面,第二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二弧面自第二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端面以及与第三端面连接的第三弧面,第三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三弧面自第三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一弧面、第二弧面以及第三弧面均向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围成的区域内弯曲。另外,第一弧面与第三弧面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连接,第三弧面与第二弧面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面连接,第一弧面、第一过渡面、第三弧面、第二过渡面与第二弧面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该接触面可为插接于该连接器母座的连接器公座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的插接到位,以减少施加于连接器母座上的与插接方向之间存在较大夹角的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连接端子的损坏。
15.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面、抛物线曲面或者拱形面等。可能的,可以使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的弯曲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可使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均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弯曲半径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08mm、0.10mm、0.12mm、0.15mm或0.20mm。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其依次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导向作用。
16.第一连接部除了第一端面和第一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一弧面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的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部除了第二端面和第二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二弧面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面的相对的两侧,第二侧面。第三连接部除了第三端面和第三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三侧面,第三侧面与第三弧面分别设置于第三端面的相对的两侧。这样可使第一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一侧面、第一端面以及第一弧面围成的第一凹槽内;第二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一侧面、第二端面以及第二弧面围成的第二凹槽内;第三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三侧面、第三端面以及第三弧面围成的第三凹槽内。从而提高母座端部金具对于第一壳体的端部的保护作用。
17.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座端部金具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的延伸长度越长,其越有利于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的结构强度。其中,可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尽可能的靠近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示例性的,可使第一连接部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h1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相类似的,可使第二连接部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0.21~0.2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这样可在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提高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母座端部金具与连接端子接触导致二者之间的短路。
1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母座,该连接器母座包括连接器母座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器母座包括第一壳体、两排第一连接端子、中岛金具以及母座端部金具。其中:第一壳体包括容置腔、中岛、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第一安装
部,中岛为形成于容置腔的底壁的凸起结构,且中岛沿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设置于中岛的两侧,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与中岛的延伸方向相同;一排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一限位部与中岛之间,且与第一限位部固定;另一排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二限位部与中岛之间,且与第二限位部固定,从而实现两排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壳体的固定连接。
19.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时,中岛金具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有效的提高中岛金具的结构强度。中岛金具设置于中岛的端部,中岛金具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端和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覆盖中岛的端部的各个表面,第二支撑端设置于第一支撑端的远离中岛的一侧。从而实现中岛金具对中岛的保护。
20.另外,为了实现母座端部金具与第一壳体的固定连接,可以在第一壳体的端部设置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作为第一壳体用于安装母座端部金具的安装部位,可以包括第一安装边框、第二安装边框,以及第三安装边框,第一安装边框与第二安装边框通过第三安装边框连接,第一安装边框与第二安装边框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一限位部,并与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二限位部,并与第二限位部固定连接。
21.母座端部金具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且覆盖于第一壳体的端部的表面。在具体设置母座端部金具时,母座端部金具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弹性臂,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中岛的延伸方向相同。
22.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连接的第一弧面,第一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一弧面自第一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端面以及与第二端面连接的第二弧面,第二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二弧面自第二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端面以及与第三端面连接的第三弧面,第三端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第三弧面自第三端面向容置腔内延伸;第一弧面、第二弧面以及第三弧面均向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围成的区域内弯曲;第一弧面与第三弧面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连接,第三弧面与第二弧面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面连接,第一弧面、第一过渡面、第三弧面、第二过渡面与第二弧面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该接触面可为插接于该连接器母座的连接器公座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的插接到位,以减少施加于连接器母座上的与插接方向之间存在较大夹角的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连接端子的损坏。
23.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面、抛物线曲面或者拱形面等。可能的,可以使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的弯曲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可使第一弧面、第二弧面、第三弧面、第一过渡面以及第二过渡面均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弯曲半径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08mm、0.10mm、0.12mm、0.15mm或0.20mm。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其依次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导向作用。
24.第一连接部除了第一端面和第一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一弧面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的相对的两侧。第二连接部除了第二端面和第二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二弧面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面的相对的两侧,第二侧面。第三连接部除了第三端面和第三弧面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三侧面,第三侧面与第三弧面分别
设置于第三端面的相对的两侧。这样可使第一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一侧面、第一端面以及第一弧面围成的第一凹槽内;第二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一侧面、第二端面以及第二弧面围成的第二凹槽内;第三安装边框容置于第三侧面、第三端面以及第三弧面围成的第三凹槽内。从而提高母座端部金具对于第一壳体的端部的保护作用。
25.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座端部金具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的延伸长度越长,其越有利于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的结构强度。其中,可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尽可能的靠近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示例性的,可使第一连接部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h1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相类似的,可使第二连接部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0.21~0.2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这样可在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提高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母座端部金具与连接端子接触导致二者之间的短路。
26.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臂可以为两个,该两个弹性臂中的一个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弹性臂具有触点,该触点可为弹性臂弯折形成,也可以为固定于弹性臂的独立的结构,两个弹性臂的触点相对设置。本技术的母座端部金具可以作为连接器母座的电极端子,其中,母座端部金具的第二支撑端可从第一壳体的底壁穿出,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从而将母座端部金具与电极连接。将母座端部金具作为电极端子,其电流导通路径面积较大,从而在将其通过弹性臂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进行连接后,二者之间的阻抗较小,其可满足二者之间的大电流流通需求。
27.另外,在具体设置弹性臂时,还可使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弹性臂的部分隐藏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弹性臂的部分隐藏于第二连接部。这样可使弹性臂的长度设计的较长,从而有利于提高其弹性性能。另外,通过将弹性臂的部分隐藏于与其连接的连接部,可实现对弹性臂的保护作用。
28.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时,中岛金具可为一体结构,这样可有效的提高中岛金具的结构强度。另外,可以使中岛金具的第一支撑端包括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端侧面覆盖中岛的端面,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分别与端侧面的相对设置的两条边连接,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自端侧面朝向中岛的方向延伸;第三周侧面与第一周侧面和第二周侧面位于端侧面的同一侧,并与端侧面的位于第一周侧面与第二周侧面之间的边相连接。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第一支撑端的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分别覆盖中岛的端部的一个表面。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使端侧面、第一周侧面、第二周侧面和第三周侧面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均为无缝连接,从而可有利于实现中岛金具对中岛的端部的全覆盖。
29.中岛还可以具有承载面,该承载面朝向中岛凸起的方向,其可以在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的过程中,对连接器公座起到支撑的作用。另外,中岛金具的第一支撑端的第三周侧面可以自中岛的承载面嵌入中岛,从而可避免中岛金具对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的插接到位造成影响。
30.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岛金具还包括两个支撑脚,两个支撑脚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端的两侧,两个支撑脚中的一个与第一周侧面连接,两个支撑脚中的另一
个与第二周侧面连接。与第一周侧面连接的支撑脚向远离第二周侧面的方向延伸,两个支撑脚的延伸方向相反。在本技术中,可使中岛金具的两个支撑脚以及第二支撑端均与电路板进行连接,从而可提高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的连接可靠性。
31.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公座,该连接器公座包括第二壳体、两排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公座端部金具,其中:
32.第二壳体,包括第三限位部、第四限位部以及第二安装部,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沿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第二安装部设置于第二壳体的端部,第二安装部包括第四安装边框、第五安装边框,以及第六安装边框,第四安装边框与第五安装边框通过第六安装边框连接,第四安装边框与第五安装边框相对设置,且第四安装边框自第六安装边框延伸至第三限位部,并与第三限位部固定连接;第五安装边框自第六安装边框延伸至第四限位部,并与第四限位部固定连接。
33.一排第二连接端子固定于第三限位部,另一排第二连接端子固定于第四限位部。
34.公座端部金具,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且公座端部金具包括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以及第六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与第五连接部通过第六连接部连接,第四连接部与第五连接部相对设置;第四连接部安装于第四安装边框,第四连接部具有向第二壳体的外侧弯曲的第四弧面;第五连接部安装于第五安装边框,第五连接部具有向第二壳体的外侧弯曲的第五弧面;第六连接部安装于第六安装边框,第六连接部具有向第二壳体的外侧弯曲的第六弧面,第四弧面、第六弧面和第五弧面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
35.本身请提供的连接器公座,其公座端部金具的第四弧面、第六弧面和第五弧面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可对连接器公座的端部外表面进行全包覆,从而有利于提高该连接器公头的结构可靠性。另外,连接器公座的第四弧面、第六弧面和第五弧面依次连接形成的连续的接触面,可在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的过程中,为连接器公座提供导向作用,其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的插接到位。
36.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第一方面的连接器母座和第三方面的连接器公座。该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较佳。
37.本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第二方面的连接器母座和第三方面的连接器公座。该连接器具有较为可靠的结构稳定性。
38.本技术的第六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母座通过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连接器公座通过第二连接端子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由于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器母座与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在将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时,可使二者对应位置处的连接端子可靠接触,从而可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有效连接。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爆炸图;
42.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43.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44.图6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45.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8a和图8b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中岛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47.图9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0为图6中的a-a剖视图;
49.图11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爆炸图;
50.图12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51.图1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5为图14中的b-b剖视图;
54.图16a至图16g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中岛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7至图19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56.图20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爆炸图;
57.图2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的插接过程示意图;
61.图2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63.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为用户提供的功能越来越多,例如手机的拍照、录像以及音乐播放等功能,这就意味着电子设备中功能模块的增加。电子设备中各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目前,各功能模块之间多采用板对板(board to board,btb)连接器进行连接,以在简化连接组装过程、提高其连接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省电子设备内部的安装空间。
64.传统的btb连接器包括可信号连接的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其中,参照图1,图1提供了一种传统的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器母座0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011,该第一壳体011的容置腔0111中具有中岛0112,连接器母座01的连接端子012的部分隐藏于该中岛0112。其中,第一壳体011通常采用塑胶注塑成型,其可在对连接器母座01的连接端子012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对各连接端子012进行固定。
65.相类似的,可以参照图2,图2提供了一种传统的连接器公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器公座02可以包括第二壳体021,连接器公座02的连接端子022的部分隐藏于第二壳体021,该第二壳体021通常采用塑胶注塑成型,其主要起到对连接端子022进行固定的作用。
66.在将btb连接器用于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时,可将图2中的连接器公座02与一个功能模块的电路板信号连接,将图1中的连接器母座01与另一个功能模块的电路板信号连接,从而通过将连接器公座02插接于连接器母座01,并使连接器公座02的连接端子022与连接器母座01的连接端子012电连接来实现两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另外,在btb连接器
的连接器公座02插接于连接器母座01的过程中,第一壳体011的中岛0112可在对连接器公座02起到支撑的作用的同时,对连接器公座02插入至连接器母座01的第一壳体011内的深度进行限位,以使连接器公座02插接到位,实现连接器公座02的连接端子022和连接器母座01的连接端子012之间的有效接触。
67.随着电子设备内部功能模块的急剧增加,在各功能模块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btb连接器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为了能够在电子设备的有限空间内安装足够多的btb连接器,就要求btb连接器的尺寸较小。
68.而btb连接器尺寸的减小很可能会导致其整体的强度降低,从而在将btb连接器的连接器公座02与连接器母座01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容易导致btb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倾斜,进而造成接触不良等问题,其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产品良率。
69.另外,由于btb连接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连接器公座02插接于连接器母座01,则连接器母座01作为插接力的主要承受部件,其结构的可靠性对整个btb连接器的结构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70.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母座,旨在提高连接器母座的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连接器的结构可靠性,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产品良率。另外,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可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示例性的,可以但并不限于为手机、笔记本电脑、一体机、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
71.首先,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母座的爆炸图。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母座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两排连接端子12、母座端部金具13、以及中岛金具14。其中,连接器母座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母座端部金具13可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的端部,中岛金具14可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的端部。
72.第一壳体11作为连接器母座1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用于起到对连接器母座1的其它组成部分进行固定、限位以及保护的作用。继续参照图3,该第一壳体11包括容置腔111,以及设置于容置腔111内的中岛112。其中,容置腔111为一端开口的非封闭腔体,中岛112为设置于容置腔111的底壁的凸起结构,该中岛112沿从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延伸,且中岛112具有承载面,该承载面朝向中岛112的凸起的方向,其可以用于对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的连接器公座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容置腔111的底壁为与其开口相对的表面,其可作为连接器母座1与功能模块的电路板进行连接的连接面。第一壳体11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塑胶等可塑性材料注塑成型,以在有效的简化第一壳体11的加工工艺的同时,提高第一壳体11的一体化程度,从而有利于实现连接器母座1的小型化设计。
73.继续参照图3,第一壳体11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第一限位部113、第二限位部114的延伸方向与中岛112的延伸方向相同。另外,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14设置于中岛112的两侧。为了简化第一壳体11的结构,还可以使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相对于中岛112对称设置。第一限位部113的朝向中岛11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口1131,中岛112朝向第一限位部11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口1121(图3未示出,可参照图4),第一安装口1131与第二安装口1121一一对应设置。相类似的,第二限位部114朝向中岛11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口1141,中岛112朝向第二限位部114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四安装口1122,第三安装口1141与第四安装口1122一一对应设置。
74.一排连接端子12可设置于第一限位部113与中岛112之间,且分别插设至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1131和第二安装口1121,以通过第一限位部113对其进行固定,同时可以通过中岛112对其进行限位。另一排连接端子12可设置于第二限位部114与中岛112之间,且分别插设至第三安装口1141和第四安装口1122,以通过第二限位部114对其进行固定,同时可以通过中岛112对其进行限位。从而使两排连接端子12分设于中岛112的两侧,每排连接端子12沿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间隔排列。
75.可一并参照图3和图4,图4为图3中所示的连接器母座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在将连接端子12固定至第一限位部113和中岛112后,其部分可隐藏至第一限位部113和中岛112。相类似的,在将连接端子12固定至第二限位部114和中岛112后,其部分可隐藏至第二限位部114和中岛112,从而使第一限位部113、中岛112以及第二限位部114对连接端子12起到保护作用。
76.另外,可参照图4,设置于第一限位部113与中岛112之间的连接端子12的露出于第一限位部113和中岛112的部分,和/或设置于第二限位部114和中岛112之间的连接端子12的露出于第二限位部114和中岛112的部分可作为接触端,用于与连接器公座进行电连接。而连接端子12从容置腔111的底壁伸出至第一壳体11外的部分可作为引脚,用于与功能模块的电路板上对应的焊盘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由图4可以看出,位于中岛112的同侧的连接端子12的引脚沿从第一端1a到第二端1b的方向并排设置。在本技术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引脚的用于与电路板进行连接的表面与中岛112的承载面相背设置。
77.一并参照图3和图4,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一端1a的端部具有安装部115,安装部115包括第一安装边框1151、第二安装边框1152,以及第三安装边框1153。其中,第一安装边框1151与第二安装边框1152通过第三安装边框1153连接,第一安装边框1151与第二安装边框1152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边框1151沿从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延伸至第一限位部113,并与第一限位部113固定连接。第二安装边框1152沿从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延伸至第二限位部114,并与第二限位部114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二端1b的端部具有安装部116,该安装部116与安装部115对称设置,则安装部116可参照安装部115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赘述。
78.继续参照图3和图4,在本技术中,可将一个母座端部金具13安装于安装部115,并覆盖第一安装边框1151、第二安装边框1152,以及第三安装边框1153。另一个母座端部金具13安装于安装部116,并覆盖安装部116的各个安装边框。在具体设置母座端部金具13时,母座端部金具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抽引工艺形成的抽引壳结构,该抽引壳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其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铁或者钢等硬度较大的金属。母座端部金具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其中,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通过第三连接部133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相对设置。为了简化母座端部金具13的结构,还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对称设置。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通过第三连接部133连接之后呈u型结构。
79.可参照图5,第一连接部131包括第一端面131a以及与第一端面131a连接的第一弧面131b,第二连接部132包括第二端面132a以及与第二端面132a连接的第二弧面132b,第三连接部133包括第三端面133a以及与第三端面133a连接的第三弧面133b。其中,第一端面131a、第三端面133a以及第二端面132a依次连接,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31a、
第二端面132a和第三端面133a可共面设置。继续参照图5,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端面131a、第二端面132a和第三端面133a与中岛112的朝向相同。另外,第一弧面131b自第一端面131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弧面132b自第二端面132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弧面133b自第三端面133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以及第三弧面133b均向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围成的区域内弯曲。第一弧面131b与第三弧面133b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1312连接,第三弧面133b与第二弧面132b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从而使第一弧面131b、第一过渡面1312、第三弧面133b、第二过渡面1323与第二弧面132b依次连接形成平滑过渡的接触面。
80.在本技术中,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面、抛物线曲面或者拱形面等。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的弯曲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可使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均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弯曲半径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08mm、0.10mm、0.12mm、0.15mm或0.20mm。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其依次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导向作用。
81.参照图6,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1还可以包括第一侧面131c,第一侧面131c与第一弧面131b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131a的相对的两侧,第一侧面131c自第一端面131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32还可以包括第二侧面132c,第二侧面132c与第二弧面132b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面132a的相对的两侧,第二侧面132c自第二端面132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133还可以包括第三侧面133c,第三侧面133c与第三弧面133b分别设置于第三端面133a的相对的两侧,第三侧面133c自第三端面133a沿第一方向延伸。
82.一并参照图3和图6,由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部115与安装部116对称设置,在将母座端部金具13安装于第一壳体11时,仍以母座端部金具13与安装部115为例,对母座端部金具13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母座端部金具13与安装部116的连接方式可参照第一端侧。具体实施时,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连接部131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一安装边框1151,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二连接部132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二安装边框1152,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三连接部133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三安装边框1153。另外,还可使第一安装边框1151容置于第一侧面131c、第一端面131a以及第一弧面131b围成的第一凹槽内。第二安装边框1152容置于第二侧面132c、第二端面132a以及第二弧面132b围成的第二凹槽内。第三安装边框1153容置于第三侧面133c、第三端面133a以及第三弧面133b围成的第三凹槽内。
83.由图6可以看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31a、第二端面132a以及第三端面133a均可朝向中岛112凸起的方向。另外,第一弧面131b自第一端面131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二弧面132b自第二端面132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三弧面133b自第三端面133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以及第三弧面133b均向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围成的区域内弯曲。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形成的平滑过渡的接触面,可为插接于该连接器母座1的连
接器公座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1的插接到位,以减少施加于连接器母座1上的与插接方向之间存在较大夹角的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连接端子12的损坏。
85.另外,在将两个母座端部金具13分别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部115和安装部116后,安装部115和安装部116分别被对应的母座端部金具13覆盖,由于母座端部金具13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壳体11的结构强度。
86.继续参照图6,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1可以延伸至第一限位部113,且与第一限位部113固定连接。相类似的,第二连接部132可以延伸至第二限位结构,且与第二限位部114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限位部113、第二限位部114与母座端部金具13连接,可起到提高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14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从而可提高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14对连接端子12的保护作用。
87.可以理解的是,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连接部131以及第二连接部132的延伸长度越长,其越有利于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强度。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5,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尽可能的靠近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示例性的,参照图6,可使第一连接部131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之间的最小间距h1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另外,可使第二连接部132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0.21~0.2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这样可在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的长度,提高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母座端部金具13与连接端子12接触导致二者之间的短路。
88.在了解了母座端部金具13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关系之后,接下来介绍中岛金具14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关系。
89.首先,可参照图7,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1的结构示意图。在中岛112的位于第一端的端部1123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设置于中岛112的该端部1123周侧的凹陷区11231。在本技术中,中岛112的端部1123的周侧可理解为中岛112的承载面,以及中岛112的与第一限位部113、第二限位部114相对的侧面。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中岛112的位于第二端的端部1124与端部1123对称设置,其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端部1123,在此不进行赘述。为便于说明,以下均以中岛金具14与端部1123的连接方式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90.参照图8a,图8a为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中岛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14时,中岛金具14可以但不限于为由铁、钢等硬度较大的材料制成。中岛金具14可以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端141和第二支撑端142,中岛金具14的第一支撑端141包括端侧面1411、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其中,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位于端侧面1411的同一侧且相对设置,另外,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分别与端侧面1411的相对设置的两条边连接。周侧面1414与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位于端侧面1411的同一侧,并与端侧面1411的位于周侧面1412与周侧面1413之间的边相连接。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均可与端侧面1411相垂直。
91.另外,第二支撑端142与周侧面1414位于端侧面1411的两侧,第二支撑端142连接于端侧面1411的与周侧面1414相对的一端,且第二支撑端142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可与周侧面1414所在的平面相平行。
9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还可以包括弹性臂134,弹性臂134与第一支撑端141位于第二支撑端142的同侧,弹性臂134通过第二支撑端142与第一支撑端141连接。在具体设置弹性臂134时,可以继续参照图8a,其中,弹性臂134可为两个,两个弹性臂134相对设置。另外,两个弹性臂134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端141和第二支撑端142的两侧。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弹性臂134可为由第二支撑端142弯折形成的折弯结构,以简化弹性臂134的加工工艺。
93.继续参照图8a,在两个弹性臂13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触点1341的,该两个弹性臂134的触点1341相对设置,从而使中岛金具14作为连接器母座1的电极端子。在图8a所示的实施例中,触点1341可为由弹性臂134的远离第二支撑端142的端部弯折形成的折弯结构。采用折弯的方式形成弹性臂134的触点1341,其可有效的简化弹性臂134的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设置有弹性臂134的中岛金具14的加工效率。另外,在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触点1341为设置于弹性臂134的远离第二支撑端142的端部的凸起。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弹性臂134的设置方式只是本技术给出的一些示例性的说明,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弹性臂134还可采用其它可能的结构,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
94.当将两个弹性臂134设置于中岛金具14时,中岛金具14可作为连接器母座1的电极端子。这样,在将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时,可使弹性臂134的触点1341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作为电极端子,其电流导通路径面积较大,从而有利于减小连接器公座与中岛金具14之间的阻抗,进而实现连接器母座1与连接器公座之间的大电流流通。
9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中岛金具14为一体结构,以在提高其加工效率的同时,提高中岛金具14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抽引工艺形成的结构,从而使中岛金具14的端侧面1411、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均无缝连接,从而提高中岛金具14的结构稳定性。
96.在将本技术实施例的中岛金具14安装于第一壳体11时,一并参照图7、图8a和图9,第一支撑端141可安装于端部1123,并嵌入凹陷区11231,从而对中岛112的位于第一端的端部1123进行覆盖。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撑端141的端侧面1411与中岛112的位于第一端的背离第二端的端面相对设置。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设置于凹陷区11231,周侧面1412设置于凹陷区11231的朝向第一限位部113的部分,周侧面1413设置于凹陷区11231的朝向第二限位部114的部分,周侧面1414设置于凹陷区11231的背离容置腔111的底壁的部分,且沿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周侧面1414的背离容置腔111的底壁的表面,与中岛112的承载面相平齐。从而使中岛金具14以及中岛112的用于承载插接力的表面较为平整,以减小对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1插接精度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在中岛112的端部1123凹陷区11231,并使中岛金具14的第一支撑端141嵌设于该凹陷区11231,只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对于第一支撑端141与中岛112连接方式的示例性说明。在本技术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支撑端141通过埋设等方式嵌设到中岛112。
9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端141的周侧面1414作为插接力的直接作用面,周侧面1414的面积越大,其承载能力越强。在本技术中,可通过增加周侧面1414由端侧面1411向远
离该端侧面1411的延伸长度来实现周侧面1414的面积的增大。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可使周侧面1414延伸至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的远离端侧面1411的一侧。具体实施时,可一并参照图6、图8a和图9,周侧面1414可以包括延伸部14141,该延伸部14141由周侧面1414的远离端侧面1411的边的部分继续延伸得到,其可避免周侧面1414与隐藏于中岛112中的连接端子12接触短路。
98.另外,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安装于端部1123时,第二支撑端142可从容置腔的底壁伸出至容置腔的外部,示例性的,第二支撑端142沿从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伸出至容置腔外部。其中,第二支撑端142从容置腔的底壁伸出至容置腔外部的部分可用于与电路板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从而有利于提高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二支撑端142的伸出至容置腔外部的部分距离中岛112的承载面最远的表面,与连接端子12的引脚距离中岛112的承载面最远的表面(用于与电路板的焊盘进行连接的表面)相平齐。这样,在将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的过程中,可使位于中岛112两端的两个中岛金具14的第一支撑端141承受的压接力通过第二支撑端142传导至电路板,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强度,避免造成隐藏至中岛112的连接端子12的损坏。
99.继续参照图9,在将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中岛金具14安装于第一壳体11中时,中岛金具的两个弹性臂134可分别靠近母座端部金具13对应侧的连接部设置。具体实施时,两个弹性臂134中的一个与第一连接部131相对设置,另一个弹性臂134与第二连接部132相对设置。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一并参照图9和图10,与第一连接部131相对设置的弹性臂134的部分隐藏于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相对设置的弹性臂134的部分隐藏于第二连接部132,从而使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对对应侧的弹性臂134起到保护的作用,以避免将连接器公座插接于连接器母座时,导致弹性臂134的损坏。
100.本技术的连接器母座除了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以外,还可以有其它可能的设置方式。示例性的,参照图11,图11为本技术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的连接器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的连接器母座1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器母座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母座端部金具13以及中岛金具14的设置方式。而连接器母座1的第一壳体11、连接端子12等结构,以及母座端部金具13、中岛金具14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方式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详细的描述,但若在本技术该实施例中提及第一壳体11、连接端子12等结构时可直接引用。接下来对本技术该实施例的母座端部金具13和中岛金具14的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101.可一并参照图11和图12,在具体设置母座端部金具13时,母座端部金具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抽引工艺形成的抽引壳结构,该抽引壳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其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铁或者钢等硬度较大的金属。母座端部金具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其中,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通过第三连接部133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相对设置。为了简化母座端部金具13的结构,还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对称设置。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通过第三连接部133连接之后呈u型结构。
102.可参照图13,第一连接部131包括第一端面131a以及与第一端面131a连接的第一弧面131b,第二连接部132包括第二端面132a以及与第二端面132a连接的第二弧面132b,第
三连接部133包括第三端面133a以及与第三端面133a连接的第三弧面133b。其中,第一端面131a、第三端面133a以及第二端面132a依次连接,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31a、第二端面132a和第三端面133a可共面设置。另外,第一弧面131b自第一端面131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弧面132b自第二端面132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弧面133b自第三端面133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以及第三弧面133b均向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围成的区域内凸出。第一弧面131b与第三弧面133b之间通过第一过渡面1312连接,第三弧面133b与第二弧面132b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从而使第一弧面131b、第一过渡面1312、第三弧面133b、第二过渡面1323与第二弧面132b依次连接形成平滑过渡的接触面。
103.在本技术中,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面、抛物线曲面或者拱形面等。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的弯曲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可使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均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弯折半径为0.05mm~0.5mm,示例性的,可为0.08mm、0.10mm、0.12mm、0.15mm或0.20mm。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其依次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导向作用。
104.参照图14,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1还可以包括第一侧面131c,第一侧面131c与第一弧面131b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131a的相对的两侧,第一侧面131c自第一端面131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32还可以包括第二侧面132c,第二侧面132c与第二弧面132b分别设置于第二端面132a的相对的两侧,第二侧面132c自第二端面132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133还可以包括第三侧面133c,第三侧面133c与第三弧面133b分别设置于第三端面133a的相对的两侧,第三侧面133c自第三端面133a沿第一方向延伸。
105.一并参照图11和图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将母座端部金具13安装于第一壳体11时,可将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连接部131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一安装边框1151,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二连接部132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二安装边框1152,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三连接部133安装于安装部115的第三安装边框1153。另外,还可使第一安装边框1151容置于第一侧面131c、第一端面131a以及第一弧面131b围成的第一凹槽内。第二安装边框1152容置于第二侧面132c、第二端面132a以及第二弧面132b围成的第二凹槽内。第三安装边框1153容置于第三侧面133c、第三端面133a以及第三弧面133b围成的第三凹槽内。
106.由图13可以看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31a、第二端面132a以及第三端面133a均可朝向中岛112凸起的方向设置。另外,参照图14,第一弧面131b自第一端面131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二弧面132b自第二端面132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三弧面133b自第三端面133a向容置腔111内延伸。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以及第三弧面133b均向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围成的区域内弯曲。
10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使由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形成的平滑过渡的接触面为插接于该连接器母座1的连接器公座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与连接器母座1的插接到位,以减少施加于连接器母座1上的与插接方向之间存在较大夹角的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连接端子12的
损坏。
108.另外,在将母座端部金具13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部115和安装部116后,安装部115和安装部116分别被对应的母座端部金具13覆盖,由于母座端部金具13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壳体11的结构强度。
109.继续参照图14,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1可以延伸至第一限位部113,且与第一限位部113固定连接。相类似的,第二连接部132可以延伸至第二限位结构,且与第二限位部114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限位部113、第二限位部114与母座端部金具13连接,可起到提高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14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从而可提高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14对连接端子12的保护作用。
110.可以理解的是,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连接部131以及第二连接部132的延伸长度越长,其越有利于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强度。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3,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尽可能的靠近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示例性的,参照图14,可使第一连接部131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之间的最小间距h1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另外,可使第二连接部132与距其最近的连接端子12之间的最小间距h2为0.05~0.5mm,示例性的,可为0.10mm、0.15mm、0.18mm、0.21mm或0.25mm等。这样可在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的长度,提高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母座端部金具13与连接端子12接触导致二者之间的短路。
111.一并参照图13和图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母座端部金具13还可以作为连接器母座1的电极端子。在该实施例中,母座端部金具13还可以包括弹性臂134。在具体设置弹性臂134时,弹性臂134可与第一连接部131或第二连接部132连接。另外,可一并参照图14和图15,还可使弹性臂1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可使弹性臂134的长度设计的较长,从而有利于提高其弹性性能。
112.另外,可参照图13和图14,弹性臂134还可以包括触点1341,该触点1341可为弹性臂134弯折形成,也可以为固定于弹性臂134的独立的结构。该触点1341伸入至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第三连接部133围成的区域内,其可用于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连接。由于母座端部金具13可为一体结构,将其作为电极端子,其电流导通路径面积较大,从而在将其通过弹性臂134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进行连接后,二者之间的阻抗较小,其可满足二者之间的大电流流通需求。
113.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3和图14,弹性臂134可为两个,该两个弹性臂134中的一个与第一连接部131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连接部132连接,两个弹性臂134与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位于第三连接部133的同一侧。另外,还可使与第一连接部131连接的弹性臂134的部分隐藏于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连接的弹性臂134的部分隐藏于第二连接部132,两个弹性臂134的触点1341相对设置。通过设置两个弹性臂134,可以增加母座端部金具13与连接器公座的电极端子之间的接触点,从而提高二者之间接触的可靠性。
114.参照图16a,图16a为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中岛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14时,中岛金具14可以但不限于为由铁、钢等硬度较大的材料制成。中岛金具14可以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端141和第二支撑端142,中岛金具14的第一支撑端
141包括端侧面1411、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其中,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位于端侧面1411的同一侧且相对设置,另外,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分别与端侧面1411的相对设置的两条边连接。周侧面1414与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位于端侧面1411的同一侧,并与端侧面1411的位于周侧面1412与周侧面1413之间的边相连接。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均可与端侧面1411相垂直。
115.另外,第二支撑端142与周侧面1414位于端侧面1411的两侧,第二支撑端142连接于端侧面1411的与周侧面1414相对的一端,且第二支撑端142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可与周侧面1414所在的平面相平行。继续参照图16a,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端142可以但不限于呈u型结构,且u型结构的开口朝向远离第一支撑端141的一侧。
11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中岛金具14为一体结构,以在提高其加工效率的同时,提高中岛金具14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抽引工艺形成的结构,从而使中岛金具14的端侧面1411、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均无缝连接,从而提高中岛金具14的结构稳定性。
117.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图16a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结构形式只是本技术给出的一种示例性的说明。除了上述设置形式以外,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还可采用其它可能的结构形式。示例性的,可参照图16b,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中岛金具14除了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端141和第二支撑端142外,还可以包括支撑脚143,支撑脚143可为两个,且分别与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连接,另外,支撑脚143可以从容置腔的底壁伸出至容置腔的外部,以起到对第一支撑端141的支撑作用。其中,支撑脚143的设置方式有很多,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16b,可使与周侧面1412连接的支撑脚143向远离周侧面1413的方向延伸,并使与周侧面1413连接的支撑脚143向远离周侧面1412的方向延伸,即两个支撑脚143的延伸方向相反。另外,还可以使支撑脚143的伸出至容置腔外部的部分距离中岛112的承载面最远的表面,与连接端子12的引脚距离中岛112的承载面最远的表面(用于与电路板的焊盘进行连接的表面)相平齐。在本技术该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脚143与第二支撑端142可共同起到对第一支撑端141的支撑作用,其可有效的提高中岛金具1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连接器母座1的结构强度。
118.在另外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中岛金具14时,可参照图16c,与图16b中的中岛金具14不同的是,图16c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上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又如图16d所示的中岛金具14,与图16b中的中岛金具14不同的是,图16d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周侧面1414的靠近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又如图16e所示的中岛金具14,与图16b中的中岛金具14不同的是,图16e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周侧面1414与周侧面1412的连接拐角处,以及周侧面1414与周侧面1413的连接拐角处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又如图16f所示的中岛金具14,与图16b中的中岛金具14不同的是,图16f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周侧面1414的靠近周侧面1412和周侧面1413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另外,在周侧面1412、端侧面1411和周侧面1414连接位置的顶角处,以及周侧面1413、端侧面1411和周侧面1414连接位置的顶角处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又如图16g所示的中岛金具14,与图16b中的中岛金具14不同的是,图16g中所示的中岛金具14的周侧面1414由不连续的三部分拼接形成,具体为对周侧面1412的第一延伸部、周侧面
1413的第二延伸部以及端侧面1411的第三延伸部向周侧面1412、周侧面1413以及周侧面1414围成的区域方向进行弯折。
119.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母座1,接下来参照图17至图19,对连接器母座1的组装过程进行介绍。
120.首先,参照图17,图17为两个中岛金具14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2中的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其安装方向,虚线箭头指向安装后得到的结构。具体实施时,将一个中岛金具14安装于中岛112的端部1123,另一个中岛金具14安装于中岛112的端部1124,并使对应侧的中岛金具14分别覆盖端部1123和端部1124。
121.其次,参照图18,图18为连接端子12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8中的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其安装方向,虚线箭头指向安装后得到的结构。具体实施时,将连接端子12由第一壳体11的底壁外侧插入至第一壳体11的容置腔111内,并使连接端子12插设至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13的第一安装口1131和中岛112的第二安装口,或者使连接端子12插设至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部114的第三安装口1141和中岛112的第四安装口1122。从而实现连接端子12与第一壳体11的组装。另外,在将连接端子12插设至第一壳体11后,连接端子12的引脚露在第一壳体11的外部,以便于实现其与电路板上焊盘的连接。
122.最后,参照图19,图19为两个母座端部金具13和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9中的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其安装方向,虚线箭头指向安装后得到的结构。具体实施时,一个母座端部金具13由第一壳体11的开口向第一壳体11的容置腔111的底壁的方向,插设至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一端的安装部115;将另一个母座端部金具由第一壳体11的开口向第一壳体11的容置腔111的底壁的方向,插设至第一壳体11的位于第二端的安装部116。至此完成连接器母座1的组装。
123.可以理解的是,在对连接器母座1的各部分结构进行组装前,可先分别制作形成母座端部金具13、中岛金具14、连接端子12以及第一壳体11。由于母座端部金具13、中岛金具14、连接端子12均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制作成型工艺相类似,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冲压、抽引等工艺手段依次形成母座端部金具13、中岛金具14以及连接端子12。另外,第一壳体11的材料可以为塑胶等可塑性的材料,因此第一壳体11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
12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公座的结构设计也会对连接器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参照图20,图20为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公座2的结构示意图。连接器公座2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1,以及两排连接端子22。其中,第二壳体21主要起到固定连接该两排连接端子22,以及对该两排连接端子22进行限位的作用。具体实施时,连接器公座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c和第二端1d,第二壳体21包括沿第一端1c向第二端1d延伸的第三限位部211和第四限位部212。这样,一排连接端子22固定于第三限位部211,另一排连接端子22中固定于第四限位部212。另外,该两排连接端子22可参照例如图19中所示的连接器母座1的两排连接端子12的排布方式进行设置,以使连接器公座2与连接器母座1的位于同一侧的一排连接端子22与一排连接端子12一一对应的导电接触,从而便于实现连接器公座2与连接器母座1的电连接。
125.另外,为了提高连接器公座2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在连接器公座2的第一端1c和第二端1d分别设置一个公座端部金具23,端部金具23可用于提高连接器公座2的结构稳定性,起到对连接端子22的保护作用。
126.具体实施时,第二壳体21的位于第一端1c和第二端1d的端部可以具有安装部213,该安装部213可参照连接器母座的安装部进行设置。简单地说,可以使第二壳体21的安装部213包括第四安装边框2131、第五安装边框2132,以及第六安装边框2133,第四安装边框2131与第五安装边框2132通过第六安装边框2133连接,第四安装边框2131与第五安装边框2132相对设置,且第四安装边框2131自第六安装边框2133延伸至第三限位部211,第五安装边框2132自第六安装边框2133延伸至第四限位部212。
127.参照图21,在本技术中,可将公座端部金具23安装于第二壳体11的端部的安装部213,并覆盖第四安装边框2131、第五安装边框2132,以及第六安装边框2133。在具体设置公座端部金具23时,公座端部金具2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抽引工艺形成的抽引壳结构,该抽引壳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其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铁或者钢等硬度较大的金属。端部金具23包括第四连接部231、第五连接部232以及第六连接部233。其中,第四连接部231、第五连接部232通过第六连接部233连接,且第四连接部231、第五连接部232相对设置。为了简化端部金具23的结构,还可以使第四连接部231和第五连接部232对称设置。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使第四连接部231、第五连接部232通过第六连接部233连接之后呈u型结构。
128.可一并参照图20和图22,第四连接部231安装于第四安装边框2131,第四连接部231具有向第二壳体21的外侧弯曲的第四弧面2311;第五连接部232安装于第五安装边框2132,第五连接部232具有向第二壳体21的外侧弯曲的第五弧面2321;第六连接部233安装于第六安装边框2133,第六连接部233具有向第二壳体21的外侧弯曲的第六弧面2331,第四弧面2311、第六弧面2331和第五弧面2321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从而实现对第二壳体2的端部的外部周侧的全覆盖,其有利于提高连接器公座2的结构可靠性。
129.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四弧面2311、第五弧面2321和第六弧面2331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面、抛物线曲面或者拱形面等。在本技术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四弧面2311、第五弧面2321和第六弧面2331的弯曲形状相同,示例性的,可使第四弧面2311、第五弧面2321和第六弧面2331均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弯折半径为0.05mm~0.5mm,示例性的,可为0.08mm、0.10mm、0.12mm、0.15mm或0.20mm。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其依次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导向作用。
130.另外,公座端部金具23可作为连接器公座2的电极端子,以用于与连接器母座1的电极端子电连接,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电流流通。
131.在将连接器公座2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时,可一并参照图23和图24,连接器母座1的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形成的平滑过渡的接触面可为连接器公座2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使连接器公座2的第二壳体21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的容置腔中,并使连接器公座2的连接端子22与连接器母座的连接端子12一一对应的导电接触。另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连接器母座1的母座端部金具13的第一弧面131b、第二弧面132b、第三弧面133b、第一过渡面1312以及第二过渡面1323连接形成的平滑过渡的接触面的弯曲半径,与图22中所示的连接器公座2的第四弧面2311、第六弧面2331和第五弧面2321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接触面的弯曲半径相同,从而进一步提高二者之间的导向作用。在该插接过程中,可以减少施加于连接器母座1上的与插接方向之间存在较大夹角的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连接端子12的损坏。
132.另外,在上述插接的过程中,连接器母座1的中岛金具14可对连接器公座2起到支
撑的作用,从而避免连接器母座1的连接端子12隐藏在中岛112中的部分的倾斜等现象的发生。
133.参照图25,在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公座2和连接器母座1的连接器应用于两个功能模块的连接时,可使连接器母座1通过其连接端子12的引脚与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的电路板电连接,并使连接器公座2通过其连接端子22与另一个功能模块的电路板电连接。由于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连接器母座1以及连接器公座2的结构稳定性较佳,在将连接器公座2插接于连接器母座1时,可使二者对应位置处的连接端子12可靠接触,从而可实现两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效连接。
13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