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1:26: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1.本技术为申请日为2019年12月02日、申请号为201911216232.x、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3.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使用的电子产品不仅要求流畅的使用体验,而且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屏占比成为目前研究的方向。对于电子产品来说,前置摄像头等光学器件的设置必然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影响屏占比。而为了提升屏占比,实现全面屏,研究人员考虑屏下光学器件的实现方案。
4.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所在膜层的下方,即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区内。当需要显示时,光学器件所在的位置能够正常显示;当需要使用光学器件时,光线穿透显示面板到达光学器件最终被光学器件利用。光学器件设置在屏下,光线需要穿透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才能被光学器件利用,对目前的屏下光学器件设置方案进行评估发现,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质量差,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屏下光学器件成像质量差,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过渡区和第二显示区,过渡区至少半包围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至少半包围过渡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过渡区包括多个过渡子像素,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多个第一子像素的密度小于多个过渡子像素的密度,且多个过渡子像素的密度小于多个第二子像素的密度;
7.显示区还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多条连接线,多个像素电路包括位于过渡区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第一子像素通过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连接,多条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和第三连接线;
8.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个第一子像素、第二个第一子像素和第三个第一子像素,第一个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第二个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二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第三个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三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其中,
9.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线段,第二连接线包括第二线段,第三连接线包括第三线段,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10.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衬底基板之上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一连
接线和第三连接线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二连接线位于第二金属层,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投影、第二投影、第三投影,其中,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且,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
1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过渡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过渡区的子像素密度介于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之间。在显示时,过渡区能够起到过渡作用,减轻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子像素密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差异。同时设置过渡区子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子像素密度后,在过渡区内预留出了空间,能够将至少部分的驱动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设置在过渡区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的面积。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增大光学器件接收的光量。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在设计第一子像素与第一像素电连接的连接线时,将至少三条连接线的中的沿同一个方向延伸的三条线段依次排列,且在排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线段之间都没有间隙,在光线穿透线段排列的区域时,不会由于间隙而产生衍射现象,能够减轻衍射现象对屏下光学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提升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效果。而且,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位于两个金属层,也即采用两个金属膜层来制作在交错排列的三条线段,三条线段在显示面板中占据的膜层数少,有利于显示面板的减薄。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的放大图;
17.图3为图2中切线a-a'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一;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二;
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
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
22.图8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23.图9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24.图10为图9中切线b-b'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25.图11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26.图12为图11中切线c-c'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27.图13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2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
29.图15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30.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
31.图17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32.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
33.图19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
34.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
35.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
36.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示意图,图2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2中切线a-a'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过渡区aag和第二显示区aa2,过渡区aag至少半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至少半包围过渡区aag。图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仅作示意性表示,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中仅以过渡区aag包围第一显示区aa1,且第二显示区aa2包围过渡区aag进行示意。
40.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sp1,过渡区包括多个过渡子像素spg,第二显示区aa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sp2,多个第一子像素sp1的密度小于多个过渡子像素spg的密度,且多个过渡子像素spg的密度小于多个第二子像素的密度sp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能够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将光学器件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a1的下方,在显示时第一显示区所在的位置能够正常的显示,在启用光学器件时,光线能够穿透第一显示区后被光学器件所利用。同时通过设置过渡区aag,过渡区aag的子像素密度大小介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子像素密度大小与第二显示区aa2的子像素密度大小之间,也即由第二显示区aa2指向第一显示区aa1的方向上,子像素密度逐渐变小。在显示时过渡区aag能够起到过渡的作用,减轻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由于子像素密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差异。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渡子像素spg的密度小于多个第二子像素的密度sp2,也能够在过渡区aag内预留出空间来设置第一像素电路dl。
41.显示区还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多条连接线,继续参考图2示意的,多个像素电路包括位于过渡区aag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dl1,第一子像素sp1通过连接线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多条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l1、第二连接线l2和第三连接线l3;本技术实施例将至少部分与第一子像素sp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dl1设置在过渡区aag,从而能够增大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区的面积,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提升屏下光学器件接收的光
量。第一子像素包括依次堆叠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阳极与连接线的一端电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子像素与第一像素电路之间的电连接。
42.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个第一子像素1sp1、第二个第一子像素2sp1和第三个第一子像素3sp1,第一个第一子像素1sp1通过第一连接线l1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二个第一子像素2sp1通过第二连接线l2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三个第一子像素3sp1通过第三连接线l3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其中,
43.第一连接线l1包括第一线段d1,第二连接线l2包括第二线段d2,第三连接线l3包括第三线段d3,第一线段d1、第二线段d2和第三线段d3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列,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第一线段d1,第二连接线l2包括第二线段d2均可以为直线或者也可以为曲线,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为了清楚示意本技术实施例的发明点,图2中仅示意出了部分第一像素电路dl1。
44.如图3所示,仅作简化示意,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1和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的第一金属层102、第二金属层103,第一连接线l1和第三连接线l3位于第一金属层102,第二连接线l2位于第二金属层103,也即第一线段d1和第三线段d3位于第一金属层102,第二线段d2位于第二金属层103。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三条线段相当于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交错排列,且位于显示面板的两个膜层。图3仅以第二金属层103位于第一金属层102的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侧进行示意。实际在衬底基板101和第二金属层103之间还有其他膜层结构,图中仅作简化示意,并未示出显示面板完整的膜层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也可以位于第一金属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
45.第一线段d1、第二线段d2和第三线段d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一投影y1、第二投影y2、第三投影y3,其中,第一投影y1和第二投影y2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且,第二投影y2和第三投影y3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
4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的,第一投影y1与第二投影y2交叠,且第二投影y2和第三投影y3交叠。如图5所示的,第一投影y1与第二投影y2具有共同的边界,且第二投影y2和第三投影y3具有共同的边界。可选的,也可以是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交叠,且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具有共同的边界。或者也可以是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具有共同的边界,且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交叠。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47.通过上述图4和图5示意的投影示意图可以知道,第一投影y1和第二投影y2之间,以及第二投影y2和第三投影y3均没有间隙。也即如图3中示意的,在线段排列的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线段之间没有间隙。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光线穿透三条线段所在的区域时,不会由于线段之间的间隙产生衍射现象。并且在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中,在排列方向上不相邻的两条线段位于同一膜层,也即采用两层金属即能实现三条连接线的制作,且能够保证三条连接线中沿同一方向延伸且沿另一个方向依次排列的部分(也即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相互之间绝缘。
48.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过渡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过渡区的子像素密度介于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和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之间。在显示时,过渡区能够起到过渡作用,减轻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子像素密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差异。同时设置过渡区子像素密
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子像素密度后,在过渡区内预留出了空间,能够将至少部分的驱动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设置在过渡区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的面积。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增大光学器件接收的光量。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在设计第一子像素与第一像素电连接的连接线时,将至少三条连接线的中的沿同一个方向延伸的三条线段依次排列,且在排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线段之间都没有间隙,在光线穿透线段排列的区域时,不会由于间隙而产生衍射现象,能够减轻衍射现象对屏下光学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提升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效果。而且,依次排列的三条线段位于两个金属层,也即采用两个金属膜层来制作在交错排列的三条线段,三条线段在显示面板中占据的膜层数少,有利于显示面板的减薄。
49.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设置连接线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可以是显示面板中原有的膜层,或者也可以是面板中新增加的膜层,对于连接线所在的膜层位置将在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50.在一种实施例中,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区aag之间具有虚拟边界bj,第一像素电路dl1沿虚拟边界排布。该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像素电路dl1沿虚拟边界bj进行排布,第一像素电路dl1距离第一显示区aa1较近,能够相应的缩短连接线(图中为示意)的长度,在制作时不需要制作复杂的拉线绕线即能实现第一子像素sp1和第一像素电路dl1之间的连接。并且可以如图6中示意的沿虚拟边界bj设置一圈第一像素电路dl1,或者设置两圈第一像素电路,能够实现将第一像素电路均匀的分散在第一显示区的外侧,在制作连接线时可以制作由第一显示区向外辐射的均匀的连接线,有利于实现第一显示区内的透光的均匀性。图6中虚拟边界bj的形状仅作简化示意,实际第一显示区aa1内第一子像素sp1的个数会非常多,图中仅作示意性表示。
51.进一步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区(图中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的区域,未标示出)之间具有虚拟边界bj;多个第一子像素sp1包括与虚拟边界bj相邻的边缘第一子像素sp1b,多个第一像素电路dl1包括与虚拟边界bj相邻的边缘第一像素电路dl1b;其中,边缘第一子像素sp1b通过连接线l与边缘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sp1b。边缘第一子像素与边缘第一像素电路距离较近,边缘第一子像素与边缘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连接线长度较短。在将驱动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设置在过渡区时,可以根据第一显示区的形状、以及第一子像素在第一显示区的具体位置,合理设计连接线的长短和位置,以保证连接线占用的面积最少。
52.继续参考图7所示的,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区之间具有虚拟边界bj;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八个第一子像素8sp1和第九个第一子像素9sp1,第八个第一子像素8sp1位于第九个第一子像素9sp1远离虚拟边界bj的一侧;多条连接线包括第八连接线l8和第九连接线l9;第八个第一子像素8sp1通过第八连接线l8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九个第一子像素9sp1通过第九连接线l9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八连接线l8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八线段d8,第九连接线l9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九线段d9,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第八线段d8和第九线段d9交叠,图7为俯视示意图,俯视方向与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相同,由图7即可以看出第八线段d8和第九线段d9交叠,也即在第八线段d8和第九线段d9之
间没有间隙。第九连接线l9位于第八连接线l8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也即将第九连接线l9设置在第八连接线l8的上方。该实施例中并未对面板的膜层结构进行示意,但是由图中可以看出,第八连接线l8在由第一显示区aa1向外拉线连接到位于过渡区的第一像素电路时,第八连接线l8会穿过第九个第一子像素9sp1所在的区域。将第九连接线设置在第八连接线的上方。保证第八连接线在由第一显示区向外拉线,在穿过第九个第一子像素9sp1所在的位置时,第八连接线不会与第九连接线交叉短路。
53.在一种实施例中,图8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多个像素电路还包括多个过渡像素电路dlg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dl2,多个第二像素电路dl2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且第二像素电路dl2与第二子像素sp2电连接,多个过渡像素电路dlg位于过渡区aag,且过渡像素电路dlg与过渡子像素spg电连接。第二显示区aa2为常规显示区,如图中示意的通常情况下与第二子像素sp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dl2设置在该第二子像素sp2的下方。同样的过渡区aag内,与过渡子像素spg电连接的过渡像素电路dlg也相应的设置在该过渡子像素spg的下方。减小过渡区的子像素密度后,通过对过渡区的子像素密度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够在相邻的过渡像素电路之间的间隔区域预留出空间来设置第一像素电路,实现将驱动第一子像素的至少部分第一像素电路设置在过渡区,以增大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的面积。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增大光学器件接收的光量,提升光学器件的成像质量。
5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9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图10为图9中切线b-b'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同时参考图9和图10所示,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四个第一子像素4sp1,多条连接线还包括第四连接线l4,第四连接线位于第二金属层103,第四个第一子像素4sp1通过第四连接线l4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
55.第四连接线l4包括第四线段d4,第四线段d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线段d4位于第二金属层103。第四线段d4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为第四投影,其中,第四投影和第三投影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对于投影交叠或者具有共同的边界的理解可参考上述图4和图5对应的说明,在此不再进行附图示意。图10中,仅示意性的表示第二金属层103位于第一金属层102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实际在第一金属层102和衬底基板101之间还有其他膜层结构,图中仅作简化示意。
56.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列的第一线段d1、第二线段d2、第三线段d3和第四线段d4中,不相邻的两条线段位于同一膜层,通过在两个金属膜层来制作交错排列的四条线段。保证在排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线段之间都没有间隙,四条线段排列设置占据的空间小,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同时光线穿过线段排列的区域时不会由于线段间隙产生衍射现象,有利于改善衍射现象对光学器件性能的影响,提升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质量。
5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图11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图12为图11中切线c-c'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四个第一子像素4sp1,多条连接线还包括第四连接线l4,第四个第一子像素4sp1通过第四连接线l4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四连接线l4包括第四线段d4,第四线段d4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四线段d4在衬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为第四投影,第四投影与第一投影交叠,且第四投影与第二投影交叠;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的第三金属层
104,第四连接线l4位于第三金属层104,则第四线段d4位于第三金属层104。可以理解,将线段向衬底基板上做正投影,投影方向垂直于显示面板,也即投影方向为图中示意的方向e。在图中可以看出在方向e上,第四线段d4与第一线段d1交叠,也即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101上的第四投影与第一线段d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第一投影交叠;第四线段d4与第二线段d2交叠,也即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101上的第四投影与第二线段d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第二投影交叠。图中各个金属层的相对位置仅做示意性表示。在线段排列的第二方向y上,第四线段与与其相邻的线段之间没有间隙,同时如图中示意的,第四线段d4能够遮挡斜方向上的光线,其中,斜方向上的光线也即传播方向与方向e呈一定夹角的光线,也可以理解为传播方向与显示面板不垂直的光线。第四线段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遮挡斜方向射入第一显示区的光线,能够进一步改善光线穿透第一显示区的衍射现象。
58.进一步的,图13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如图13所示,第一个第一子像素1sp1、第二个第一子像素2sp1和第三个第一子像素3sp1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排列。通过设置沿同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子像素,在沿其排列方向上向过渡区制作连接线连接到第一像素电路上。能够通过将至少三条线段排列设置,保证相邻的两个线段之间没有间隙,以改善光线穿透第一显示区的衍射现象。同时,能够减少连接线在第一显示区内绕线,减少连接线在第一显示区内占据的空间,提升第一显示的透光区面积,进而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59.进一步的,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如图14所示,多个第一子像素还包括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的第五个第一子像素5sp1、第六个第一子像素6sp1和第七个第一子像素7sp1;多条连接线包括第五连接线l5、第六连接线l6和第七连接线l7,第五连接线l5和第七连接线l7位于第一金属层,第六连接线l6位于第二金属层;
60.第五个第一子像素5sp1通过第五连接线l5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六个第一子像素6sp1通过第六连接线l6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第七个第一子像素7sp1通过第七连接线l7与第一像素电路dl1电连接;其中,
61.第五连接线包括第五线段,第五连接线包括第六线段,第七连接线包括第七线段,第五线段、第六线段和第七线段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第五线段、第六线段和第七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为第五投影、第六投影、第七投影,其中,第五投影和第六投影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且,第六投影和第七投影交叠、或具有共同的边界。第五线段、第六线段和第七线段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图2和图3中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的设置方式来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第五线段、第六线段和第七线段的交叠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线段之间没有间隙,能够保证光线穿透线段所在的区域时,不会由于间隙而产生衍射现象,改善了光线穿透第一显示区时的衍射现象。
62.该实施方式在第一显示区内不仅沿第一方向制作连接线连接到过渡区的第一像素电路,而且沿第二方向制作连接线连接到位于过渡区的第一像素电路。能够通过将第一像素电路均匀的分散在第一显示区的外侧后,再制作连接线时可以制作由第一显示区向外辐射的均匀的连接线,有利于实现第一显示区内的透光的均匀性。
6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线可以采用面板中新增加的金属层来制作,在衬底基板上制作阵列层,阵列层制作完成之后,相应的制作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在第一金
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上制作连接线,来实现第一子像素与位于过渡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之间的电连接。
6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线也可以复用显示面板现有的膜层来制作,当连接线的延伸方向与扫描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时,需要各自对应不同的设置方式。
65.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区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如图15所示,图15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图中仅示意出了位于过渡区aag内的一条扫描线s和一条数据线d,在连接线l由第一显示区aa1内引出连接到位于过渡区aag内的第一像素电路dl1时,在连接线l可能会与数据线d交叠。该实施方式中设置连接线l与数据线d位于不同的层。
66.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中仅示意出了像素电路的一个晶体管t和像素电容。晶体管包括有源层w、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像素电容包括第一极板b1和第二极板b2;
67.在衬底基板101之上第一金属层102、第二金属层103和源漏金属层105依次排列,其中,扫描线s和第一极板b1,以及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02,第二极板b2位于第二金属层103,数据线d、以及源极s和漏极d位于源漏金属层105;也即,第一金属层102为栅极金属层,第二金属层103为电容金属层。在沿第一方向x制作连接线时,采用栅极金属层和电容金属层分别制作如上述图2和图3中示意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能够保证连接线与数据线d绝缘交叉,避免了连接线与数据线的短接。同时采用两层金属来制作三条线段,能够实现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列,且在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条线段之间没有间隙,能够减轻衍射现象对屏下光学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提升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效果。
68.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在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扫描线和第一极板位于第二金属层,第二极板位于第一金属层。可参照上述图16进行相应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69.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区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线;如图17所示,图17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图中仅示意出了位于过渡区aag内的一条扫描线s和一条数据线d,在连接线l由第一显示区aa1内引出连接到位于过渡区aag内的第一像素电路dl1时,在连接线l可能会与扫描线s交叠。该实施方式中设置连接线l与扫描线s位于不同的层。
70.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膜层结构图,图中仅示意出了像素电路的一个晶体管t和像素电容。晶体管包括有源层w、栅极g、源极s和漏极d。像素电容包括第一极板b1和第二极板b2;
71.在衬底基板101之上栅极金属层106、第一金属层102和第二金属层103在衬底基板101之上依次排列,其中,扫描线s和第一极板b1,以及栅极g位于栅极金属层106,第二极板b2位于第一金属层102,数据线d、以及源极s和漏极d位于第二金属层103;也即,第一金属层102为电容金属层,第二金属层103为源漏金属层。在沿第一方向x制作连接线时,采用电容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分别制作如上述图2和图3中示意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能够保证连接线与扫描线s绝缘交叉,避免了连接线与扫描线的短接。同时采用两层金属来
制作三条线段,能够实现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在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列,且在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条线段之间没有间隙,能够减轻衍射现象对屏下光学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提升屏下光学器件的成像效果。
7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栅极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在衬底基板之上依次排列,第二极板位于第二金属层,数据线位于第一金属层。可参照上述图17进行相应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7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连接线的线宽与连接线的线长呈正相关。根据电阻定律,r=ρl/s。其中,r为电阻值。ρ为制成电阻的材料的电阻率,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积。通过设置连接线的线宽与连接线的线长呈正相关,通过增大线宽来平衡线长变长导致的电阻变大问题,从而降低各个连接线之间的电阻差异,进而降低各个连接线上电阻差异导致的压降不同。以降低压降不同对子像素发光亮度的影响。
74.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9为图1中区域q位置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放大图。如19图所示,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区aag之间具有虚拟边界bj;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像素sp1中:第一子像素距离虚拟边界bj越远,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dl1距离虚拟边界bj越近。该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各个连接线之间的线长差异,避免连接线之间的电阻差异较大。进而降低各个连接线上电阻差异导致的压降不同。以降低压降不同对子像素发光亮度的影响。
75.在一种实施例中,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局部示意图。如图20所示的,图中仅示意出了第一显示区aa1和包围第一显示区aa1的部分过渡区aag。显示区还包括沿第三方向a延伸的多条第一信号线,多条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甲信号线1x1和多条第一乙信号线2x1;第一甲信号线1x1在第三方向a上贯通显示区;第一显示区aa1和过渡区aag之间具有虚拟边界bj,第一乙信号线2x1在虚拟边界靠近过渡区aag的一侧截止,过渡区aag包括多条第一绕线r1,在第三方向上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两侧的两条第一乙信号线2x1通过第一绕线r1电连接。可选的,第一信号线可以为数据线、正极电源线。或者也可以为扫描线、复位信号线等。该实施方式中,将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两条第一乙信号线通过过渡区内的第一绕线相连接,使得在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乙信号线不需要贯穿第一显示区,减少了第一显示区内的走线数目,能够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的面积,进而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增大光学器件接收的光量。
76.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20所示,显示区还包括沿第四方向b延伸的多条第二信号线,第四方向b与第三方向a交叉,多条第二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二甲信号线1x2和多条第二乙信号线2x2;第二甲信号线1x2在第四方向上贯通显示区;第二乙信号线2x2在虚拟边界靠近过渡区aag的一侧截止,过渡区aag包括多条第二绕线r2,在第四方向b上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两侧的两条第二乙信号线2x2通过第二绕线r2电连接。图中仅示意出了部分第二乙信号线。进一步设置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两条第二乙信号线通过过渡区内的第二绕线相连接,使得在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乙信号线不需要贯穿第一显示区,减少了第一显示区内的走线数目,能够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区的面积,进而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能够增大光学器件接收的光量。
77.在一种实施例中,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示意图。如图21所示,过渡区aag包括至少一个对位标记zz,过渡区aag包括多个像素区p1和多个
电路区p2,过渡子像素spg位于像素区p1,第一像素电路dl1位于电路区p2,其中,对位标记zz位于相邻的两个像素区p1之间,且与电路区p2不交叠。本发明实施例对于对位标记的个数不做限定。对位标记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金属材料制作的对位标记能够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从而应用在屏下光学器件方案中,在对于光学器件和显示面板进行组装对位时,可以通过对位标记判断对位是否准确。第一显示区和过渡区的子像素密度都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密度,在进行对位时透过第一显示区和过渡区的透光区域能够粗略的判断出光学器件所在的位置,实现对位。在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设计后,增加了对位标记,对位标记与像素区和电路区均不交叠,在组装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位标记精确的判断光学器件所在的位置,提升对位准确度。
7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2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22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7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8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