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1:20: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侧进风空气炸锅的锅盖的侧部设置有进风口,由于进风口的形状与锅具的形状不匹配,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不均匀,导致烹饪时锅内食物存在受热不均匀的现象,容易造成所烹饪的食物有的地方焦糊有的地方还夹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烘烤食物时食物容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具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由盖体本体的后侧向盖体本体的中部延伸;导流结构,设置于第一风道内,第一风道具有进风口,导流结构的靠近进风口的表面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面为中部朝向进风口突出的弧面,第一导风面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风道的风道壁间隔设置。
5.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进风口进入的热风将会与第一导风面接触。热风在第一导风面的导向下,一部分风直接向下吹,以吹向烹饪腔的后侧;另一部分风沿第一导风面的长度方向向盖体左右两侧流动并导流至盖体本体的内侧壁上,这部分热风在盖体本体的内侧壁的导向下能够吹向烹饪腔的边缘以及烹饪腔的前侧。上述结构使得烹饪腔的前侧、后侧以及左右两侧均有热风流入,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解决烘烤时锅内食物容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改善食物的口感。
6.进一步地,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的靠近进风口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板的上边沿与盖体本体之间设置有过流口。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低。此外,上述结构在第一导风板上开设过流口,使得由进风口进入的热风一部分与导流结构进行导流,另一部分直接穿过过流口流至盖体的前侧,以保证有足够的热风进入烹饪腔前侧,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
7.进一步地,盖体本体包括盖体顶壁以及盖体侧壁,盖体顶壁与盖体侧壁围成的通道形成第一风道,第一导风板的靠近盖体顶壁的边沿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过流缺口,过流缺口形成过流口。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8.进一步地,过流口在垂直于进风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l在50mm至200mm;如果过流口的长度l过长和过短会造成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量对应过多和过少,因此过流口的长度l适中能够保证烹饪腔内温场的均匀性。和/或,过流口的高度h1在2mm至20mm之间。如果过流口高度h1过高则造成第一导风板的导风面积减小,从而使得导向烹饪腔后侧的热风的风量减小,不利于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如果过流口高度h1过低,则会造成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量过少,同样不利于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
9.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为沿进风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靠近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上的过流口的高度高于远离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上的过流口的高度,且靠近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小于远离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的长度。上述结构增加了盖体在前后方向上向下吹风的吹风点,从而使得吹入烹饪腔的前部、后部以及中部的热风均匀,提高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10.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的半径在100mm与130mm之间;如果第一导风面的半径过小,则热风接触第一导风面之后不易导流至盖体侧壁上,从而使得烹饪腔的边缘部分热量较低。如果第一导风面的半径过大,则导致风阻大,分流效果差,热风基本都流动至烹饪腔的后侧。和/或,第一导风面的两端与风道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3和盖体本体的内径之比在1:20至3:20之间。如果最小距离d3过小的话,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风量过少,导致烹饪腔前侧的热量较低。如果最小距离d3过大的话,则流向盖体后侧的热风风量过少,导致烹饪腔后侧的热量较低。
11.进一步地,导流结构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设置于第一导风板的远离进风口的一侧,第二导风板的靠近第一导风板的表面形成第二导风面。上述结构增加了盖体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向下吹风的吹风点,从而使得吹入烹饪腔的前部、后部、边缘以及中部的热风均匀,提高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12.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第一导风板连接。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围成了导风筒,导向烹饪腔的中部,保证烹饪腔的中部有足够的热量。
13.进一步地,盖体本体包括盖体顶壁以及盖体侧壁,盖体顶壁与盖体侧壁围成的通道形成第一风道,第一导风面和/或第二导风面与盖体顶壁之间的角度α在90
°
至150
°
之间。如果角度α过小,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将使流入的热风向与进风方向相反的方向导流,形成扰流,不利于出风,影响烹饪效率。如果角度α过大,则导致大部分的风均导向烹饪腔的前侧,使得烹饪腔后侧的热量较低。
14.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的中部与盖体本体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1和盖体本体的内径之比在1:3至1:5之间;和/或,第二导风面为中部背离进风口突出的弧面,第二导风面的中部与盖体本体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2和盖体本体的内径之比在1:7至1:9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增加的吹风点在盖体的前后方向上布置的较为均匀,保证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15.进一步地,导流结构的高度h2在10mm至70mm之间;和/或,导流结构上设置有安装结构,导流结构通过安装结构固定于盖体本体上。如果导流结构高度h2过高则会突出于盖体本体的下表面,从而影响盖体的放置;此外,导流结构高度h2过高对于导风效果的进一步改善并不明显,成本高。
16.进一步地,盖体还包括:延伸盖,设置于盖体本体的后侧,延伸盖内具有第二风道,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通过进风口连通。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17.进一步地,盖体本体包括外壳、内衬以及透明板,外壳上设置有观察口,透明板盖设于观察口的下方,内衬设置于外壳的下方,导流结构通过安装结构固定于内衬上,透明板上设置有出气口。上述结构使得用户能够观察到烹饪腔内的食物,便于烹饪。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为上述的盖体。由于上述盖体具有导风均匀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热场均匀。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盖体的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23.图4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仰视示意图;
24.图5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导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6示出了图5的导流结构的纵剖结构示意图;以及
26.图7示出了图5的导流结构的主视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第一风道;2、进风口;3、第二风道;10、盖体本体;11、盖体顶壁;12、盖体侧壁;13、外壳;131、观察口;14、内衬;15、透明板;151、出气口;20、导流结构;21、第一导风面;22、第一导风板;23、过流口;24、第二导风板;25、第二导风面;30、安装结构;40、延伸盖;5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盖体包括:盖体本体10以及导流结构20。其中,盖体本体10具有第一风道1,第一风道1由盖体本体10后侧向盖体本体10的中部延伸。导流结构20设置于第一风道1内,第一风道1具有进风口2,导流结构20的靠近进风口2的表面形成向下延伸的第一导风面21,第一导风面21为中部朝向进风口2突出的弧面,第一导风面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风道1的风道壁间隔设置。
31.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进风口2进入的热风将会与第一导风面21接触。热风在第一导风面21的导向下,一部分风直接向下吹,以吹向烹饪腔的后侧;另一部分风沿第一导风面21的长度方向向盖体左右两侧流动并导流至盖体本体10的内侧壁上,这部分热风在盖体本体10的内侧壁的导向下能够吹向烹饪腔的边缘以及烹饪腔的前侧。上述结构使得烹饪腔的前侧、后侧以及左右两侧均有热风流入,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解决烘烤时锅内食物容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改善食物的口感。
32.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0包括第一导风板22,第一导风板22的靠近进风口2的表面形成第一导风面21,第一导风板22的上边沿设置有过流口23。上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本低。此外,上述结构在第一导风板22上开设过流口23,使得由进风口2进入的热风一部分与导流结构20进行导流,另一部分直接穿过过流口23流至盖体的前侧,以保证有足够的热风进入烹饪腔前侧,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过流口还可以设置在盖体本体的与第一导风板的上边沿对应的位置上,或者既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2上又设置在盖体本体上。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热风进入烹饪腔前侧,使得烹饪腔内的热场更加均匀。
33.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10包括盖体顶壁11以及盖体侧壁
12,盖体顶壁11与盖体侧壁12围成的通道形成第一风道1,第一导风板22的靠近盖体顶壁11的边沿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过流缺口,过流缺口形成过流口23。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34.如图2、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流口23在垂直于进风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l在50mm至200mm。如果过流口23的长度l过长和过短会造成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量对应过多和过少,因此过流口23的长度l适中能够保证烹饪腔内温场的均匀性。
35.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流口23高度h1在2mm至20mm之间。如果过流口23高度h1过高则造成第一导风板22的导风面积减小,从而使得导向烹饪腔后侧的热风的风量减小,不利于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如果过流口23高度h1过低,则会造成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量过少,同样不利于烹饪腔内的热场的均匀性。
3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为沿进风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靠近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上的过流口的高度高于远离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上的过流口的高度,且靠近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小于远离进风口的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具体地,由进风口进入的热风将会与前一个第一导风面接触。热风在该第一导风面的导向下,一部分风直接向下吹,以吹向烹饪腔的后侧;一部分风沿第一导风面的长度方向向盖体左右两侧流动并导流至盖体本体的内侧壁上;另一部分风通过前一个第一导风面上的过流口流至后一个第一导风面上,热风在后一个第一导风面的导风作用下继续导风分流,以此类推。上述结构增加了盖体在前后方向上向下吹风的吹风点,从而使得吹入烹饪腔的前部、后部以及中部的热风均匀,提高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37.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21的半径在100mm与130mm之间。如果第一导风面21的半径过小,则热风接触第一导风面21之后不易导流至盖体侧壁12上,从而使得烹饪腔的边缘部分热量较低。如果第一导风面21的半径过大,则导致风阻大,分流效果差,热风基本都流动至烹饪腔的后侧。
38.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21的两端与风道壁之间的最小距离d3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20至3:20之间。如果最小距离d3过小的话,流向盖体前侧的热风风量过少,导致烹饪腔前侧的热量较低。如果最小距离d3过大的话,则流向盖体后侧的热风风量过少,导致烹饪腔后侧的热量较低。
39.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0还包括第二导风板24,第二导风板24设置于第一导风板22的远离进风口2的一侧,第二导风板24的靠近第一导风板22的表面形成第二导风面25。具体地,由进风口进入的热风将会与第一导风面21接触。热风在第一导风面21的导向下,一部分风直接向下吹,以吹向烹饪腔的后侧;一部分风沿第一导风面21的长度方向向盖体左右两侧流动并导流至盖体本体的内侧壁上;另一部分风通过第一导风面21上的过流口流至第二导风面25上,热风在第二导风面25的导风作用下继续导风分流,一部分风直接向下吹,以吹向烹饪腔的中部;一部分风沿第二导风面25的长度方向向盖体左右两侧流动后向下吹,以使烹饪腔中部受到的热风更加均匀。上述结构增加了盖体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向下吹风的吹风点,从而使得吹入烹饪腔的前部、后部、边缘以及中部的热风均匀,提高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
40.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第一导风板22连接。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导风板22与第二导风板24围成了导风筒,导向烹饪腔的中部,保证烹饪腔的中部有足够的热量。
41.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10包括盖体顶壁11以及盖体侧壁12,盖体顶壁11与盖体侧壁12围成的通道形成第一风道1,第一导风面21和/或第二导风面25与盖体顶壁11之间的角度α在90
°
至150
°
之间。如果角度α过小,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5将使流入的热风向与进风方向相反的方向导流,形成扰流,不利于出风,影响烹饪效率。如果角度α过大,则导致大部分的风均导向烹饪腔的前侧,使得烹饪腔后侧的热量较低。
42.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21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1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3至1:5之间。第二导风面25为中部背离进风口2突出的弧面,第二导风面25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2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7至1:9之间。上述结构使得增加的吹风点在盖体的前后方向上布置的较为均匀,保证烹饪腔内热场的均匀性。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满足第一导风面21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1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3至1:5之间,或者仅满足第二导风面25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2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7至1:9之间。
4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10包括外壳13、内衬14以及透明板15,外壳13上设置有观察口131,透明板15盖设于观察口131的下方,内衬14设置于外壳13的下方,导流结构20通过安装结构30固定于内衬14上,透明板15上设置有出气口151。上述结构使得用户能够观察到烹饪腔内的食物,便于烹饪。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透明板15与内衬14均为半圆,且透明板15位于内衬14的前侧。要求第一导风面21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1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3至1:5之间。第二导风面25的中部与盖体本体10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2和盖体本体10的内径之比在1:7至1:9之间。即要求导流结构20的中心偏向内衬14一侧,尽量使得导流结构20避开透明板15的下方,尽量减少导流结构20对可视区的遮挡。
44.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0的高度h2在10mm至70mm之间。如果导流结构20高度h2过高则会突出于盖体本体10的下表面,从而影响盖体的放置;此外,导流结构20高度h2过高对于导风效果的进一步改善并不明显,成本高。
4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20上设置有安装结构30,导流结构20通过安装结构30固定于盖体本体10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46.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延伸盖40,延伸盖40设置于盖体本体10的后侧,延伸盖40内具有第二风道3,第一风道1与第二风道3通过进风口2连通。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4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器具本体以及盖体50(如图1所示)。其中,盖体50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50为上述的盖体。由于上述盖体具有导风均匀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热场均匀。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器具本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加热丝,外壳内具有加热风道,加热丝设置于加热风道内。加热风道的风道出口设置于外壳的上部,外壳的上部伸入延伸盖40的第二风道内,以使加热风道与第二风道3连通。上述延伸盖40能够起到容纳作用,降低整体烹饪器具的高度,从而实现小型化设计的目的。
49.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