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承载膜及曲面屏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2022-06-01 05:51: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载膜及曲面屏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装配有曲面屏的显示装置日益普及。
3.目前,通常可以将可拉伸显示基板和曲面盖板进行组装得到曲面屏。其中,可拉伸显示基板可以具有中央区,以及位于中央区周围的边缘区。
4.然而,当曲面盖板和可拉伸显示基板中位于边缘区内的部分进行贴合时,可拉伸显示基板中位于边缘区内的部分极易产生微裂纹,导致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膜及曲面屏的组装方法。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承载膜,包括:承载膜本体,承载膜本体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所述承载膜本体具有多个第一角部,所述可拉伸显示基板具有多个第二角部,所述多个第一角部与所述多个第二角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角部在所述承载膜本体上的上投影与对应的第一角部所在区域存在交叠;
7.多个第一拉伸条,所述第一拉伸条的端部与所述承载膜本体的外边缘固定连接。
8.可选的,所述第二角部具有第一应力集中区,所述第一角部中与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交叠的部分具有多个镂空孔;
9.其中,在所述第一拉伸条带动所述承载膜本体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角部中位于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所受到的横向拉动力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横向拉动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拉伸条受到的拉动力相交。
10.可选的,所述多个镂空孔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一角部中与所述第一应力集中区交叠的部分内。
11.可选的,所述多个镂空孔阵列排布为多排,且一排所述镂空孔的沿圆弧方向排布。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角部为圆角,一排所述镂空孔的排布方向与所述圆角的圆弧边界的延伸方向平行。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角部还具有第二应力集中区,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在所述承载膜本体上的上投影位于所述承载膜本体外;
14.其中,在所述第一拉伸条带动所述承载膜本体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角部中位于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所受到的横向压力大于第二阈值,所述横向压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拉伸条受到的拉动力相交。
15.可选的,所述第二应力集中区在所述承载膜本体上的正投影的部分边界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边界重合。
16.可选的,所述第一角部与所述第二角部均为圆角,所述第一角部的弧形外边缘与所述第二角部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距离范围为:第二角部弧形外边缘曲面半径的2%至5%。
17.可选的,所述承载膜还包括:多个第二拉伸条,所述第二拉伸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边缘连接。
18.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二拉伸条包含与所述多个第一角部一一对应的多个拉伸条组,所述拉伸条组中的第二拉伸条的个数为至少一个,且一组所述拉伸条组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角部的外边缘连接。
19.可选的,所述拉伸条组中的第二拉伸条的个数为至少两个,一组所述拉伸条组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拉伸条的端部在对应的第一角部的外边缘处均匀排布。
20.可选的,所述第二拉伸条的宽度的范围为:1毫米至6毫米。
21.可选的,所述第一角部为圆角,所述承载膜本体的外边缘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角部的弧形外边缘,以及位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角部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直线形外边缘;
22.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拉伸条与多个所述直线形外边缘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拉伸条的端部与对应的直线形外边缘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拉伸条的宽度与对应的直线形外边缘的长度相等。
23.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曲面屏的组装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4.将可拉伸显示基板贴合在承载膜上,所述承载膜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承载膜;
25.将贴合有所述可拉伸显示基板的承载膜放置在仿形平台上,且所述承载膜相对于所述可拉伸显示基板更靠近所述仿形平台;
26.对所述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一拉伸条施加拉动力,以使所述承载膜中的承载膜本体带动所述可拉伸显示基板与所述仿形平台贴合;
27.将与所述仿形平台的形状匹配的曲面盖板扣置在所述可拉伸显示基板上,以得到所述曲面屏。
28.可选的,所述承载膜还包括:多个第二拉伸条,所述第二拉伸条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边缘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29.对所述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一拉伸条施加拉动力后,对所述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施加拉动力。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1.一种承载膜,包括:承载膜主体和多个第一拉伸条。由于承载膜主体中具有多个第一角部,且该第一角部可以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因此,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与仿形平台之间存在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这样,即使曲面盖板会对可拉伸显示基板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也可以通过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缓冲这部分作用力,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在受到该作用力后均不易产生微裂纹,进而使得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35.图3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拉伸显示基板在仿形平台上的进行仿形后的示意图;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3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应力分析图;
38.图6是图5示出的a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39.图7是图5示出的b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40.图8是图5示出的c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41.图9是图5示出的d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42.图10是图5示出的e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43.图11是图5示出的f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
44.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
45.图13是图12示出的r处的局部放大图;
46.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
47.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9.在相关技术中,在需要将曲面盖板和可拉伸显示基板进行组装以得到曲面屏时,首先,需要将可拉伸显示基板贴合在承载膜上,并将承载膜放置在与曲面盖板的形状匹配的仿形平台上;之后,需要对承载膜施加拉动力,使得承载膜可以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与仿形平台贴合;最后,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上,即可实现曲面盖板与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组装。
50.请参考图1,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承载膜00可以包括:第一拉伸条01和第二拉伸条02。其中,第一拉伸条01与第二拉伸条02交叉且相互垂直。第一拉伸条01和第二拉伸条02的交叉部分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10。当可拉伸显示基板10位于承载膜00上时,承载膜00可以向可拉伸显示基板10提供支撑力。在将承载膜00放置在仿形平台上后,可以分别对承载膜00中的第一拉伸条01的两端和第二拉伸条02的两端施加拉动力,使得第一拉伸条01和第二拉伸条02可以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10移动,进而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10能够贴合在仿形平台上。
51.然而,在将曲面盖板与可拉伸显示基板10进行组装的过程中,由于在通过承载膜00中的第一拉伸条01和第二拉伸条02的交叉部分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0进行承载时,承载膜00无法完全承载全部可拉伸显示基板10,例如,在图1中,可拉伸显示基板10的各个角部均未被承载膜00承载。因此,在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0上后,曲面盖板会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0施加一定的作用力,当可拉伸显示基板10的各个角部未被承载膜00承载时,可
拉伸显示基板10的角部会直接与仿形平台接触,导致可拉伸显示基板10的角部极易产生微裂纹,进而导致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差。
52.请参考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该承载膜000可以包括:承载膜本体100和多个第一拉伸条200。
53.承载膜本体100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示例的,承载膜本体100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承载膜本体100具有多个第一角部101,可拉伸显示基板111具有多个第二角部010,多个第一角部101与多个第二角部010一一对应。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在承载膜本体100上的上投影与对应的第一角部101所在区域存在交叠。其中,承载膜本体100和可拉伸显示基板111均可以为整体呈多边形的板状结构,这里,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是指承载膜本体100的顶角所在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是指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顶角所在部分。
54.在本技术中,当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位于承载膜000中的承载膜本体100上时,承载膜本体100可以向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提供支撑力。需要说明的是,承载膜本体100中的各个第一角部101可以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相应的第二角部010提供支撑力。承载膜本体100中除了第一角部101之外的其他部位可以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除了第二角部010之外的其他部分提供支撑力。
55.各个第一拉伸条200的端部均可以与承载膜本体100的外边缘固定连接。这里,可以通过向第一拉伸条200背离承载膜本体100的一端部施加拉动力,以带动承载膜本体100运动。
56.在本技术中,在将曲面盖板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进行组装以得到曲面屏的过程中,首先,将贴合有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承载膜000放置在与曲面盖板的形状匹配的仿形平台的支撑面上,使承载膜000相对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更靠近仿形平台;之后,向各个第一拉伸条2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以使承载膜000中的承载膜本体100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部分与仿形平台贴合;最后,将曲面盖板扣置在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即可得到曲面屏。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一拉伸条2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的方向是垂直于仿形平台的支撑面。
57.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能够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因此,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不会直接与仿形平台接触,二者之间存在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这样,即使曲面盖板会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也可以通过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缓冲这部分作用力,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在受到该作用力后均不易产生微裂纹。
58.并且,承载膜本体100中除第一角部101之外的其他部分能够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除第二角部010之外的其他部分。因此,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除第二角部010之外的其他部分也不易产生微裂纹。
5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包括:承载膜主体和多个第一拉伸条。由于承载膜主体中具有多个第一角部,且该第一角部可以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因此,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与仿形平台之间存在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这样,即使曲面盖板会对可拉伸显示基板施加
一定的作用力,也可以通过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缓冲这部分作用力,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在受到该作用力后均不易产生微裂纹,进而使得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好。
60.在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3,图3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拉伸显示基板在仿形平台上的进行仿形后的示意图。由于可拉伸显示基板10的角部未被承载膜00承载,因此,可拉伸显示基板10角部中的部分会与仿形平台p的贴合效果较差。也即是,可拉伸显示基板10角部中的部分与仿形平台p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d1。这样,在将与仿形平台p的形状匹配的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0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10角部会先与曲面盖板接触,导致曲面盖板和可拉伸显示基板10之间产生气泡,进而导致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差。
61.在本技术中,请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承载膜上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俯视图。承载膜0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拉伸条300,第二拉伸条300的端部与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连接。这里,可以通过向第二拉伸条300背离承载膜本体100的一端部施加拉动力,以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移动。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将曲面盖板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进行组装以得到曲面屏的过程中,首先,将贴合有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承载膜000放置在与曲面盖板的形状匹配的仿形平台的支撑面上,使承载膜000相对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更靠近仿形平台;之后,在向各个第一拉伸条200的背离承载膜本体100的一端部施加拉动力后,可以向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背离承载膜本体100的一端部施加拉动力,以使承载膜本体100中的第一角部101可以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最后,将曲面盖板扣置在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即可得到曲面屏。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的方向也是垂直于仿形平台的支撑面。
6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二拉伸条300能够带动承载膜本体100中的第一角部101,以使第一角部101可以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因此,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较好,也即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之间不存在间隙。这样,在将仿形平台p的形状匹配的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的各个位置会与曲面盖板的各个位置同时接触,使得曲面盖板和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角部之间不存在气泡,进而使得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好。
64.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后,可以通过切割技术切除第一拉伸条200和第二拉伸条300中未曲面盖板覆盖的部分。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撕膜工艺去除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上的承载膜000,以方便该曲面屏与其他器件组装。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拉伸条300的端部与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可以为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第二拉伸条300也可以与承载膜本体100为一体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拉伸条300可以包含与多个第一角部101一一对应的多个拉伸条组300a,拉伸条组300a中的第二拉伸条300的个数为至少一个,且一组拉伸条组300a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端部与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连接。这里,承载膜本体100中的各个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均连接有一个拉伸条组300a,以保证承载膜000的各个第一角部101均能够在对应的拉伸条组300a内的第二拉伸条300的作用下移动。示例的,
如图4所示,承载膜000中的四个第一角部101具有与其对应的四个拉伸条组300a,且每组拉伸条组300a中具有三个第二拉伸条300。
66.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曲面盖板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在向各个第一拉伸条2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后,可以同时向多个拉伸条组300a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以使承载膜本体100中的各个第一角部101可以带动其上的各个第二角部010均与仿形平台的各个角部贴合,进而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较好。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向多个拉伸条组300a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另一端部施加拉动力,可以保证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各个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较好。
67.在本技术中,拉伸条组300a中的第二拉伸条300的个数为至少两个,一组拉伸条组300a中的至少两个第二拉伸条300的端部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处均匀排布。这样,由于一组拉伸条组300a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300的端部与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缘处是均匀排布连接的,因此,在向一组拉伸条组300a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300施加拉动力后,可以使得各个第二拉伸条300均匀的带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移动,以使第一角部101上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均匀的贴合,进而使得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的角部贴合效果较好。示例的,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三个均匀排布的第二拉伸条300,均匀的带动与其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的角部贴合效果较好。
68.在本技术示例中,第二拉伸条300的宽度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当第二拉伸条300的宽度过小时,第二拉伸条300带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的拉动力较小,会导致第一角部101难以带动其上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当第二拉伸条300的宽度过大时,第二拉伸条300带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的拉动力较大,会导致第一角部101带动其上的第二角部010的拉动力较大,进而导致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较差。为此,为了保证第二拉伸条300能够有效带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使得第一角部101能够带动其上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第二拉伸条300的宽度的范围可以为:1毫米至6毫米。示例的,当第二角部010的弧形外边缘曲面半径为3毫米至8毫米时,第二拉伸条300的宽度范围可以为1毫米至3毫米,可以使得第二拉伸条300能够有效带动对应的第一角部101,进而使得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让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与承载基台贴合的更为紧密,需要在第一拉伸条200和第二拉伸条300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移动,以使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与仿形平台贴合的过程中,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请参考图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应力分析图。这里,由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具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角部010,因此,仅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一个第二角部010进行应力分析即可。根据第二角部010中的应力分析结果可以将第二角部010划分为6个不同的受力区域,分别为:a区、b区、c区、d区、e区和f区。其中,a区、b区、c区、d区可以为沿第二角部010的半径方向向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外边缘依次排布的四个受力区域。e区、d区和和f区可以为位于第二角部010的外边缘靠近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两侧的三个受力区域。
70.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标示的6个受力区域仅为示意性的标示位置关系,在具体的应力分析中6个受力区域的面积大小并不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对6个受力区域
内的应力情况进行标示,本技术实施例以径向拉力r、横向拉力z1和横向压力z2三种不同的应力进行说明,如此,下述6个受力区域内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可以根据各个区域内的应力标记的个数和应力标记的长短得到。
71.请参考图6,图7和图8,图6是图5示出的a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图7是图5示出的b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图8是图5示出的c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a区和c区主要受到径向拉力r的作用,并且由于c区相对于a区更靠近第二角部010的边缘,因此c区受到径向拉力r相比于a区受到径向拉力r较大。如此,第二角部010中在a区和c区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可以在径向拉力r的作用下沿该第二角部010的半径方向与仿形平台贴合。这里,b区不仅受到径向拉力r的作用,还受到横向拉力z1的作用。如此,当b区内受到横向拉力z1较大时,会导致第二角部010中在b区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会出现应力释放的情况,也即是,在b区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会产生褶皱,阻碍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进而导致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难以贴合。
72.请参考图9,图10和图11,图9是图5示出的d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图10是图5示出的e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图11是图5示出的f区的应力分析示意图。这里,d区、e区和f区不仅受到径向拉力r的作用,还受到横向压力z2的作用。如此,当d区、e区和f区内受到横向压力z2较大时,会导致第二角部010中在d区、e区和f区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会翘起,也即是,在d区、e区和f区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会阻碍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进而导致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也难以贴合。并且,由于d区、e区和f区的横向压力z2和径向拉力r的分布较为混乱,因此导致d区、e区和f区内的部分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受力复杂,进而导致该可拉伸显示基板111中的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也难以贴合。
7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个受力区域内的横向拉力z1是第二角部010内横向伸长的力,各个受力区域内的横向压力z2是第二角部010内在横方向上向仿形平台施加的压力,并且,各个受力区域内的径向拉力r的方向与横向拉力z1和横向压力z2的方向始终垂直。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对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内的各个区域的应力分析结果,可以对承载膜000内的结构进行设计,使得该承载膜000可以更好的解决相关技术中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极易产生微裂纹,以及曲面盖板和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之间产生气泡的问题。
75.在本技术中,请参考图1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具有第一应力集中区,第一角部101中与第一应力集中区交叠的部分具有多个镂空孔k。这里,第一应力集中区可以为上述应力分析中的b区,这样,第一应力集中区中不仅受到径向拉力r的作用,还受到横向拉力z1的作用。
76.其中,在第一拉伸条200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移动过程中,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所受到的横向拉力z1大于第一阈值,横向拉力z1的方向与第一拉伸条200受到的拉动力相交。这里,第一阈值是指位于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产生褶皱,导致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效果较差时,该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第二角部010受到的横向拉力z1的大小。如此,该第一阈值的大小与第二角部010的大小、可承受拉伸力大小等因素相关。示例的,当第二角部010为弧形时,该第一阈值的大小可以与第二角部010的曲率半径相关。
77.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承载膜本体100中第一角部101内的多个镂空孔k,因此,在第二拉伸条300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移动的过程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承载膜00不会产生褶皱。这样,第一角部101内的多个镂空孔k可以有效的缓冲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产生的横向拉力z1,使得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不会产生大于第一阈值的横向拉力z1,也即是,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不会产生褶皱,使得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能够更好的贴合。
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3是图12示出的r处的局部放大图。第一角部101中的多个镂空孔k均匀排布在与第一应力集中区交叠的部分内。如此,均匀排布的多个镂空孔k可以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中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受到的缓冲作用均匀,进而使得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一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均不会产生褶皱,以使该部分第二角部010和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更好。
79.需要说明的是,镂空孔k的形状可以为长条形、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图形,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8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角部101中的多个镂空孔k可以阵列排布为多排,且一排镂空孔k的沿圆弧方向排布。这样,当第一角部101中与第一应力集中区交叠的部分区域为弧形时,也可以保证第一角部101中的多个镂空孔k沿该弧形区域的边缘均匀排布。
81.在本技术中,第二角部010可以为圆角,一排镂空孔k的排布方向与圆角的圆弧边界的延伸方向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由于第二角部010为圆角,第二角部010中第一应力集中区的部分的边界也为圆角边界,因此,第一角部101中的多个镂空孔k可以沿第二角部010的圆角的边缘均匀排布。
8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第二角部010还具有第二应力集中区,第二应力集中区在承载膜本体100上的上投影位于承载膜本体100外。这里,第二应力集中区可以为上述应力分析中的d区、e区和f区,也即是,第二应力集中区为第二角部010的边缘区域。这样,第二应力集中区中不仅受到径向拉力r的作用,还受到横向压力z2的作用。
83.其中,在第一拉伸条200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移动过程中,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所受到的横向压力z2大于第二阈值,横向压力z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拉伸条受到的拉动力相交。这里,第二阈值是指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产生翘起,导致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贴合效果较差时,该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第二角部010受到的横向压力z2的大小。如此,该第二阈值的大小也与第二角部010的大小、可承受拉伸力大小等因素相关。示例的,当第二角部010为弧形时,该第二阈值的大小可以与第二角部010的曲率半径相关。
84.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承载膜本体100外不存在与第二应力集中区对应的任何承载膜000,因此,在第二拉伸条300带动承载膜本体100的第一角部10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与仿形平台之间不存在承载膜000,使得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不会受到承载膜000的影响产生翘起,使得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不会产生大于第二阈值的横向压力z2,也即是,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不会产生翘起,使得第二角部010与仿形平台能够更好的
贴合。
8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应力集中区在承载膜本体100上的正投影的部分边界与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界重合。如此,第二应力集中区在承载膜本体100上的正投影的部分边界形状与第一角部101的外边界形状相同,以保证第二角部010中位于第二应力集中区内的部分与仿形平台的贴合效果更好。
86.在本技术中,如图14所示,第一角部101与第二角部010可以均为圆角,第一角部101的弧形外边缘与第二角部010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距离d2范围为:第二角部010弧形外边缘曲面半径的2%至5%。这里,由于可拉伸显示基板111的第二角部010的大小不同,因此,第二角部010中的第二应力集中区的大小也不同,这样,使得第一角部101的弧形外边缘与第二角部010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距离d2与第二角部010弧形外边缘曲面半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示例的,当第二角部010弧形外边缘曲面半径为8毫米时,第一角部101的弧形外边缘与第二角部010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距离d2可以在0.16至0.4毫米的范围内。
8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承载膜的俯视图。承载膜000中的第一角部101为圆角,承载膜本体100的外边缘102包括:多个第一角部101的弧形外边缘1021,以及位于每两个第一角部的弧形外边缘之间的直线形外边缘1022。
88.其中,多个第一拉伸条200与多个直线形外边缘1022一一对应,第一拉伸条200的端部与对应的直线形外边缘1022固定连接,且第一拉伸条200的宽度与对应的直线形外边缘1022的长度相等。这里,第一拉伸条200的端部与对应的直线形外边缘1022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第一拉伸条200与承载膜本体100可以为一体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8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承载膜000可以由聚二甲基硅氧烷(英文:polydimethylsiloxane,简称:pdms)、天然橡胶、丁腈橡胶、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英文:styrene ethylene butylene styrene,简称:seb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英文: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简称:tpu)、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简称:pen)、聚酰亚胺(英文:polyimide,简称:pi)、聚醚酰亚胺(英文:polyetherimide,简称:pe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或聚苯硫醚(英文:polyphenylene sulfide,简称:pps)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备得到,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载膜000也可以由其他具有较好的伸缩性能材料制备得到,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90.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膜,包括:承载膜主体和多个第一拉伸条。由于承载膜主体中具有多个第一角部,且该第一角部可以用于承载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因此,在将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上后,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与仿形平台之间存在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这样,即使曲面盖板会对可拉伸显示基板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也可以通过承载膜本体的第一角部缓冲这部分作用力,使得可拉伸显示基板的第二角部在受到该作用力后均不易产生微裂纹,进而使得后续组装得到的曲面屏的显示效果较好。
9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曲面屏的组装方法,曲面屏的组装方法可以包括:
92.步骤s1、将可拉伸显示基板贴合在承载膜上,承载膜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承载膜。
93.步骤s2、将贴合有可拉伸显示基板的承载膜放置在仿形平台上,且承载膜相对于可拉伸显示基板更靠近仿形平台。
94.步骤s3、对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一拉伸条施加拉动力,以使承载膜中的承载膜本体带动可拉伸显示基板与仿形平台贴合。
95.步骤s4、将与仿形平台的形状匹配的曲面盖板扣置在可拉伸显示基板上,以得到曲面屏。
96.可选的,承载膜还包括:多个第二拉伸条,第二拉伸条与第一角部的外边缘连接。
97.对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一拉伸条施加拉动力后,对承载膜中的各个第二拉伸条施加拉动力。
98.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曲面屏的组装方法,可以参考前述承载膜的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99.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100.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10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