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反射型显示体及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05:36: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型显示体,其具备能够以高强度且低光损失的状态将规定的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透射扩散的光扩散控制层;并涉及具有这样的光学特性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


背景技术:

2.在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电子纸等显示体中,有被分类为具备反射层的反射型显示体的显示体。对于这样的反射型显示体,通常利用室内照明或太阳等光源、或设置在显示体的显示面侧的光源来照射反射型显示体的显示面,以反射层反射来自这些光源的光,可利用该反射光使显示的可视性良好。
3.由于反射型显示体利用外部的光源,因此通常光源与观察者的位置关系并非恒定。其结果,容易产生因光源的位置而导致无法使充足的光到达观察者进而造成可视性下降、或无法明亮地对整个显示体进行照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考虑在显示体中安装光扩散板。但是,仅安装通常的光扩散板时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充分获得为了得到良好的可视性所需的扩散性;若要实现高扩散,则会产生因杂散光或反向散射造成的光损失,致使图像清晰度受损。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在反射型显示体中在观察者侧的表面与反射层之间设置光扩散控制层,该光扩散控制层能够以高强度且低光损失的状态将规定的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透射扩散(例如,专利文献1)。通过使上述光扩散控制层存在,被反射层反射的光被适度地扩散,降低了因依赖光源位置而造成的可视性下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5064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然而,近年来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大多具备根据其显示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而切换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功能。即,当显示面的短边与地面平行时,以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与显示面的长边平行的方式进行显示;当显示面的长边与地面平行时,以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与显示面的短边平行的方式进行显示。
6.在这样的以显示面中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可变更的方式构成的反射型显示体具备所述光扩散控制层时,存在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发生变更时亮度发生大幅变化、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的问题。
7.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发生变更时,亮度的变化也小且不会给观察者带来不适感的反射型显示体,以及提供一种能够适宜地用于该反射型显示体的制造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型显示体,其为以显示面中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可变更的方式构成的反射型显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型显示体具备:光扩散控制层、设置在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的一面侧的显示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的与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相反的一面侧的反射层,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的雾度值(%)为90%以上的扩散角范围为5
°
以上且80
°
以下,所述雾度值是将光扩散控制层的一个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
°
并以-70
°
~70
°
的入射角对该面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对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的一个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并从另一个面产生透射扩散光时,确定为所述透射扩散光的重心的光线投影于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的所述另一个面而成的直线与所述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7
°
以上且83
°
以下(发明1)。
9.上述发明(发明1)的反射型显示体通过具备上述光扩散控制层,在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发生变更时,亮度的变化小且不会给观察者带来不适感。
10.在上述发明(发明1)中,优选所述光扩散控制层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发明2)。
11.在上述发明(发明1、2)中,优选所述规则的内部结构为使多个所述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沿片的膜厚方向林立于所述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发明3)。
12.在上述发明(发明1~3)中,优选所述反射型显示体具备设置在所述光扩散控制层的与所述显示装置相反的一面侧的前照灯(front light),所述前照灯具备:覆盖所述显示面的导光构件、与同所述导光构件相接并位于所述显示面的至少一部分周边部的光源,所述光源存在于以下位置:在俯视所述显示面时,穿过所述光源的中心与所述显示面的中心的直线与所述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均不平行的位置(发明4)。
13.第二,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其为将长条状的光扩散控制片卷绕而成的辊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扩散控制片的一个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
°
并以-70
°
~70
°
的入射角对该面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为90%以上的扩散角范围为5
°
以上且80
°
以下,对所述光扩散控制片的一个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并从另一个面产生透射扩散光时,确定为所述透射扩散光的重心的光线投影于所述光扩散控制片的所述另一个面而成的直线与所述光扩散控制片的长度方向所成的锐角为7
°
以上且83
°
以下(发明5)。发明效果
14.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体即使在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发生变更时,亮度的变化也小且不会给观察者带来不适感。此外,本发明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能够高效地制造上述反射型显示体。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图2为说明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产生的扩散透射光及作为其重心的光线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的图。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反射型显示体;2: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10:光扩散控制片;11:光扩散控制层;
12:反射层;13:显示装置;3:方向(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4:流向;100:传送带;200:光学单元;201:线状光源;202:集光镜;203:光源遮光板;300:照射光平行化构件;401:入口侧遮光板;402:出口侧遮光板;a:扩散透射光;b:作为重心的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反射型显示体]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以显示面中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可变更的方式构成。
[0017]
如图1所示,反射型显示体1具备:光扩散控制层11、设置在该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面侧的显示装置13、以及设置在该显示装置13的与光扩散控制层11相反的一面侧的反射层12。
[0018]
在对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个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并从另一个面产生透射扩散光时,确定为该透射扩散光的重心的光线投影于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上述另一个面而成的直线(以下,有时称为“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7
°
以上且83
°
以下。
[0019]
其中,使用图2对上述锐角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为说明由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产生的扩散透射光及作为其重心的光线的立体图。图2中绘出了通过从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个面(纸面中处于下侧的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从而从另一个面(纸面中处于上侧的面)产生扩散透射光a的状态。特别是,示意性地绘出了该扩散透射光a的光线以规定的扩散方式扩散的状态。
[0020]
关于这样的透射扩散光a,能够使用散射测定仪测定扩散光分布。根据该测定,能够得到构成透射扩散光的各条光线的方向与该光线的强度。进一步,根据这些光线的方向及强度信息,能够确定作为透射扩散光a的重心的光线b。如下述说明所述,在极坐标系中,能够以方位角φw和极角θw表示该光线b的方向。另外,上述扩散光分布的测定方法、作为重心的光线b的确定方法、以及光线b的方位角φw及极角θw的确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如后述的试验例中的记载所述。
[0021]
图2中绘出了用于表示极坐标系的x轴、y轴及z轴。此外,图2中还绘出了方向3。该方向3为在构成反射型显示体1时成为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方向。x轴及y轴均存在于光扩散控制层11的表面上,x轴相对于方向3平行,y轴与x轴正交。z轴与x轴及y轴正交。并且,x轴的正方向(在纸面中向右)的方位角φ=0
°
(极角θ=90
°
),以此为基准逆时针旋转时,方位角φ=90
°
、180
°
及270
°
。进一步,z轴的正方向的极角θ=0
°

[0022]
并且,上述锐角能够根据图2的极坐标系中所示的光线b的方位角φw而确定。即,当方位角φw为0
°
以上且90
°
以下时,方位角φw的角度本身为上述锐角。当方位角φw大于90
°
且小于180
°
时,由180
°
减去方位角φw的角度为上述锐角。当方位角φw为180
°
时,上述锐角为0
°
。当方位角φw大于180
°
且小于270
°
时,由方位角φw减去180
°
的角度为上述锐角。当方位角φw为270
°
时,上述锐角为90
°
。当方位角φw大于270
°
且小于360
°
时,由360
°
减去方位角φw的角度为上述锐角。
[0023]
通过使如此确定的锐角为7
°
以上且83
°
以下,在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中,
因光扩散控制层11而扩散的光的扩散方向仅以上述锐角倾斜。由此,如后文所述,相对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切换,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的亮度变化少。
[0024]
从使亮度的变化更小的角度出发,优选上述锐角为10
°
以上且80
°
以下,特别优选为15
°
以上且75
°
以下。
[0025]
此外,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能够使上述的亮度变化停留在观察者允许的程度内,并能够以显示内容的亮度优先的方式调整该亮度。此时,优选上述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及上述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左右方向所成的锐角中更小的锐角为7
°
以上且45
°
以下,更优选为8
°
以上且20
°
以下,特别优选为9
°
以上且15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
°
以上且13
°
以下。
[0026]
另外,从使反射型显示体1的显示更明亮的角度出发,需要使光线b的极角θw大于0
°
且小于90
°
。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光线b的极角θw优选为2
°
以上,更优选为5
°
以上,特别优选为10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
°
以上。此外,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光线b的极角θw优选为70
°
以下,更优选为60
°
以下,特别优选为4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
°
以下。
[0027]
关于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相对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切换的亮度变化小的理由,进行如下说明。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中,透射扩散光a向相对于方向3(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既非平行也非正交的方向倾斜。特别是,显示初始的上下方向与上述的透射扩散光a的倾斜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7
°
以上且83
°
以下)。
[0028]
对于这样的反射型显示体1,以初始的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能够利用光扩散控制层11,使入射到反射型显示体1的外界光以反射光的形式朝向观察者,其结果,观察者能够以恒定的亮度观察到所显示的内容。另一方面,即使在变更反射型显示体1的上下方向,从而使最初的左右方向成为新的上下方向时,同样能够利用光扩散控制层11而使反射光朝向观察者,此时观察者也能够以恒定的亮度观察到所显示的内容。结果,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即使在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发生变更时也难以产生亮度差。
[0029]
在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中,雾度值(%)为90%以上的扩散角范围为5
°
以上且80
°
以下。其中,该雾度值是将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个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
°
并沿着初始的上下方向以-70
°
~70
°
的入射角对该面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若上述扩散角范围为5
°
以上,则容易减小变更上下方向时的亮度差异。从该角度出发,上述扩散角范围优选为10
°
以上,特别优选为15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
°
以上,最优选为40
°
以上。此外,若上述扩散角范围为80
°
以下,则容易增大上下方向的亮度。从该角度出发,上述扩散角范围优选为70
°
以下,特别优选为60
°
以下。另外,能够使用可变角雾度计来测定上述的扩散角范围,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0030]
1.光扩散控制层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只要满足上述关于角度的条件及上述扩散角范围,则对其内部结构或组成等没有限定。然而,从容易满足这些所需物性的角度出发,优选光扩散控制层11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
[0031]
(1)规则的内部结构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是指,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以规定的规则性配置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而成的内部结构。例如,是指当观察以与光扩散控制层11的表面平行的
平面切断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截面时,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沿着上述截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以相同程度的间距反复配置而成的内部结构。并且,此处的规则的内部结构为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沿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结构,就这一点而言,其与一个相以无明确的规则性的方式存在于另一个相中的相分离结构、或在海成分中存在有近似球状的岛成分的海岛结构有所区分。
[0032]
根据上述的规则的内部结构,能够使以规定的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角入射至光扩散控制层11的表面的入射光以规定的开角高强度扩散并使其射出。另一方面,以上述入射角范围外的角度入射时,能够使其透射而不扩散,或者以比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的情况弱的扩散射出。
[0033]
在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中,优选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从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面侧延伸向另一面侧,此时,优选与延伸方向平行的直线相对于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方向倾斜。由此,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容易满足所需的物性。
[0034]
进一步,优选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为使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沿片的膜厚方向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而成的柱结构,此时,优选该柱状物也相对于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方向倾斜。由此,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进一步容易满足所需的物性。另外,推定上述倾斜的角度与上述极角θw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0035]
此外,以平行于光扩散控制层11的表面的方式配置造影体时,因上述柱结构产生的由上述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引起的扩散光,呈在任意方向均具有扩散的圆形或者近似圆形(椭圆形等)。另一方面,在为上述入射角范围外的入射光引起的上述微弱的扩散时,则形成新月状的扩散光。
[0036]
在上述柱结构中,优选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之差为0.01以上,特别优选为0.1以上。通过使上述差为0.01以上,能够进行有效的扩散。另外,上述差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3以下。
[0037]
优选上述的柱状物具有直径从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增加的结构。与从一个面向另一个面的直径几乎不变的柱状物相比,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柱状物更容易变更与柱状物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光的行进方向,由此,光扩散控制层11能够有效地对光进行扩散。
[0038]
此外,优选以与光扩散控制层11的表面平行的面切断柱状物时,截面内的直径的最大值为0.1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μm以上。此外,该最大值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使直径的最大值在上述范围内,光扩散控制层11能够有效地对光进行扩散。另外,关于柱状物的上述截面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优选设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
[0039]
在上述的柱结构中,优选相邻的柱状物之间的距离为0.1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μm以上。此外,上述距离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使相邻的柱状物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光扩散控制层11能够有效地对光进行扩散。
[0040]
在上述的柱结构中,优选将柱状物的延伸直线投影到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一个表面上时,通过其投影得到的直线与反射型显示体1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呈既非平行也非直角的规定的角度。推定该角度与上述方位角φw具有相关性。
[0041]
另外,以上的柱结构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尺寸、柱状物倾斜的方向、角度等能够通
过使用光学数字显微镜等观察柱结构的截面而进行测定。
[0042]
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规则的内部结构也可以为使上述的柱结构变形而得到的结构。例如,作为内部结构,光扩散控制层11也可以具有上述柱结构中的柱状物在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方向的中途弯曲的结构。此外,光扩散控制层11也可以为在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以上倾斜角度不同的柱状物区域的柱结构。
[0043]
(2)组成从容易形成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组成优选为使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成分,所述组合物含有高折射率成分和具有低于该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成分。特别优选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分别具有一个或两个聚合性官能团。
[0044]
(2-1)高折射率成分作为上述高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含有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特别优选地列举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实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氧基烷基酯等、这些酯的一部分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的化合物等。其中,从容易形成良好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联苯酯,具体而言,优选邻苯基苯氧乙基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这两者。其他类似术语也相同。
[0045]
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50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0以下。此外,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0以上,特别优选为250以上。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另外,可根据分子结构确定上述高折射率成分的理论分子量时,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是指该理论分子量(非重均分子量的分子量)。另一方面,因上述高折射率成分例如为高分子成分而难以确定上述理论分子量时,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是指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的形式得到的重均分子量。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重均分子量的测定方法是指通过该gpc法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0046]
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45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特别优选为1.56以上。此外,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70以下,特别优选为1.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9以下。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折射率是指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固化前的规定成分的折射率,此外,该折射率是依据jis k0062:1992而测定的值。
[0047]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低折射率成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优选为25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此外,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低折射率成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优选为40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3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质量份以下。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来自高折射率成分的区域与来自低折射率成分的区域会以所需的比例存在于所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规则的内部结构中。其结果,容易形成具有
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
[0048]
(2-2)低折射率成分作为上述低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urethane(meth)acrylate)、侧链上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含(甲基)丙烯酰基的有机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特别优选使用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0049]
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优选由(a)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聚亚烷基二醇、及(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形成。
[0050]
作为上述(a)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及这些酯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以及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成物(例如,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类三官能度加成物)等。其中,优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特别优选仅含有两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0051]
作为上述(b)聚亚烷基二醇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优选聚丙二醇。
[0052]
另外,(b)聚亚烷基二醇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300以上,特别优选为3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00以上。此外,(b)聚亚烷基二醇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9500以下,特别优选为14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300以下。
[0053]
作为上述(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
[0054]
以上述的(a)~(c)成分为材料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从有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角度出发,此时的(a)~(c)成分的掺合比例以摩尔比计,优选设为(a)成分:(b)成分:(c)成分=1~5:1:1~5的比例,特别优选设为1~3:1:1~3的比例。
[0055]
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00以上,特别优选为5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00以上。此外,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0以下,特别优选为15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00以下。通过使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
[0056]
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59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特别优选为1.48以下。此外,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30以上,特别优选为1.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6以上。通过使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
[0057]
(2-3)其他成分除了含有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外,上述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还可含有其他添加剂。作为其他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多官能度单体(具有3个以上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
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及流平剂(leveling agent)等。
[0058]
在上述添加剂中,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通过使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容易有效地形成具有所需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11。
[0059]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酯、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0060]
当使用光聚合引发剂时,相对于高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合计量100质量份,优选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设为0.2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设为0.5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1质量份以上。此外,相对于高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合计量100质量份,优选将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设为2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设为1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10质量份以下。通过使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容易高效地形成光扩散控制层11。
[0061]
(2-4)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制备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可通过对上述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及根据需要的光聚合引发剂等其他添加剂进行均匀混合而制备。
[0062]
在进行上述混合时,可边加热至40~80℃的温度边进行搅拌,得到均匀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此外,也可以添加稀释溶剂进行混合以使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成为所需的粘度。
[0063]
(3)厚度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优选为3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4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μm以上。此外,上述厚度优选为10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通过使光扩散控制层11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反射型显示体1易于实现更明亮的显示,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变更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时的显示的亮度的差异。
[0064]
(4)光扩散控制层的制造方法作为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现有的公知方法。例如在工序片的一个面上涂布上述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并形成涂膜之后,在该涂膜的与工序片为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剥离片的一个面(特别是剥离面)。接着,隔着工序片或剥离片对上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形成光扩散控制层11。如此,通过在上述涂膜上层叠剥离片,可保持剥离片与工序片之间的间隔,抑制涂膜被压扁,从而容易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光扩散控制层11。
[0065]
在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的形成方法中,可以使用长条状片材作为工序片及剥离片。此时,优选一边使工序片沿长度方向移动,一边依次进行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涂
布、剥离片的贴合及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从而形成光扩散控制层11。进一步,可以将如此得到的长条状的光扩散控制层11进行卷绕从而得到辊体。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卷绕到芯材上。另外,也可以连续地进行光扩散控制层11的形成与其之后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卷绕。即,可以在流向的上游进行上述涂膜的形成或其固化,同时在流向的下游进行所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卷绕。
[0066]
作为上述涂布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刮刀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刮板涂布法、模涂法、及凹版涂布法等。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溶剂对光扩散控制片用组合物进行稀释。
[0067]
在将涂膜固化时,可以通过控制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条件,将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上述物性(尤其是作为重心的光线b的方位角φw)调整至所需的范围。图3的(a)及图3的(b)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对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状态的一个实例。特别是,在图3的(a)及图3的(b)中绘出了一边使形成在长条状的工序片上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涂膜向规定的方向(图中为流向4)移动,一边对该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状态。更具体而言,涂膜10’一边在传送带100上沿着流向4被输送,一边受到来自光学单元200的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图3的(a)中示出了从上方观察该状态的状态,图3的(b)中示出了从侧面观察到的截面。
[0068]
如图所示,优选在光学单元200与涂膜10’之间设置多个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向规定方向的照射光平行化构件300。特别优选多个照射光平行化构件300均以以规定的角度(图3的(a)中的角度θ
p
)相对于流向4倾斜的方式配置。从实现所需的方位角φw的角度出发,该角度θ
p
优选为10
°
以上,特别优选为20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
°
以上。此外,从同样的角度出发,上述角度θ
p
优选为80
°
以下,特别优选为7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
°
以下。
[0069]
进一步,如图所示,优选在以光学单元200为基准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设置用于屏蔽来自光学单元200的光或其他外界光的入口侧遮光板401及出口侧遮光板402。此处,从实现所需的方位角φw的角度出发,优选控制从入口侧遮光板401中断而露出涂膜10’的位置到光学单元200(特别是线状光源201)的位置的距离(图中以d表示的距离)。特别是,距离d优选为10mm以上,特别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此外,上述距离d优选为1000mm以下,特别优选为7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mm以下。
[0070]
通常如图3的(b)所示,上述光学元件200主要具备线状光源201、集光镜202及一对光源遮光板203。其中,可以通过调整集光镜202及光源遮光板203的朝向或位置,控制来自线状光源201的照射光的照射角度(图中以θi表示的角度)。特别是,从实现所需的方位角φw的角度出发,优选控制该照射角度θi。此时,照射角度θi优选为1
°
以上,特别优选为2
°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
°
以上。此外,上述照射角度θi优选为80
°
以下,特别优选为7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
°
以下。
[0071]
另外,上述活性能量射线是指电磁波或带电粒子束中具有能量量子的射线,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紫外线或电子束等。在活性能量射线中,特别优选易于操作的紫外线。
[0072]
将紫外线用作活性能量射线而形成柱结构时,作为其照射条件,优选将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设为0.1~10mw/cm2。另外,此处的峰值照度是指照射到涂膜表面的活性能量射线显示最大值的部分的测定值。进一步,优选将涂膜表面的累积光量设为5~200mj/cm2。
[0073]
另外,从实现更确实的固化的角度出发,优选在进行使用上述平行光或带状光的
固化后,照射通常的活性能量射线(未进行转换成平行光或带状光的处理的活性能量射线、散射光)。
[0074]
2.反射层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层12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用作通常的反射型显示体的反射层的反射层。作为反射层12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将金属蒸镀在规定的表面而得到的金属蒸镀膜。作为这样的金属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铝、银、镍等。
[0075]
由上述金属蒸镀膜形成的反射层12的厚度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优选为1nm以上,特别优选为1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上。此外,上述厚度优选为3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下。
[0076]
由上述金属蒸镀膜形成的反射层12可以设置在作为支撑体的树脂膜的表面。作为这样的树脂膜的实例,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丁烯膜、聚丁二烯膜、聚甲基戊烯膜、聚氯乙烯膜、氯乙烯共聚物膜、聚氨酯膜、乙烯-乙酸乙烯酯膜、离聚物树脂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膜、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膜、聚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聚酰亚胺膜、氟树脂膜、液晶聚合物膜等。此外,也可使用这些膜的交联膜。进一步,也可以是这些膜的层叠膜。
[0077]
此外,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层12也可以为反射电极。该反射电极例如也可以为安装在显示装置13内的反射电极。通常不会以覆盖反射型显示体1的整个显示面的方式设置反射电极,显示面中还存在未形成电极的部分。因此,在具备反射电极的反射型显示体1中,可通过反射电极反射外界光,另一方面,能够在未形成电极的部分透射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的背光源等的光。作为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层12的反射电极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通常的反射电极的材料来形成。
[0078]
另外,在图1所示的反射型显示体1中,以作为独立于显示装置13的构成要素的方式绘出了反射层12,此外,还以存在于横向的整个区域(显示装置13的与光扩散控制层11为相反侧的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绘出了反射层12。然而,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反射型显示体,还包含具备上述反射电极作为反射层12的反射型显示体。
[0079]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层12也可以为具有同时表现出透射光的性质和反射光的性质的半透射半反射性的反射层。
[0080]
3.显示装置本实施方案的显示装置13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安装在通常的反射型显示体中的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13可以列举出液晶显示器、电子纸、电泳显示器、mems显示器、固态晶体显示器等,此外,也可以为在这些显示器上进一步层叠触控面板而得到的显示装置。
[0081]
4.其他构成要素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也可以具备除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反射层12及显示装置13以外的构成构件。
[0082]
例如,也可以在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与显示装置13相反的一面侧(即,反射型显示体1的观察者这一面侧)设置前照灯。作为该前照灯的实例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具备光源和导光构件的前照灯。优选以覆盖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与显示装置13相反的一面侧的方式设置上述导光构件。此外,优选以设置于显示面的至少一部分周边部并与上述导光构件相接的方式设置上述光源。
[0083]
上述导光构件将从光源照射出来的光导向显示面。作为导光构件的构成,只要起到上述作用则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在内部设置构成棱镜的凹凸,或者也可以涂布包含对光进行反射的颗粒的反射材料。
[0084]
此外,只要能够隔着导光构件对显示面照射光,则对上述光源的位置没有限定,例如,可以设置在显示面的周边部的上侧(对观察者而言为上侧)的位置。然而,从将前照灯的光高效地扩散向正面方向的角度出发,光源优选设置在下述位置:当俯视显示面时,穿过该光源的中心与显示面的中心的直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均不平行的位置。由此,能够显示出更明亮的图像。
[0085]
关于上述光源的位置,从亮度的角度出发,优选在俯视显示面时,穿过光源的中心与显示面的中心的直线与平行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大于0
°
且小于90
°
,更优选为5
°
以上且85
°
以下,特别优选为10
°
以上且8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
°
以上且75
°
以下。
[0086]
此外,关于上述光源的位置,从亮度的角度出发,优选在俯视光扩散控制层11时,穿过光源的中心与显示面的中心的直线与将上述光线b(作为扩散透射光的重心的光线)投影于显示面而得到的直线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30
°
以下,更优选为20
°
以下,特别优选为10
°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
°
以下。
[0087]
作为除前照灯以外的构成构件,可以在光扩散控制层11的与反射层12相反的一面侧设置表面涂层或盖板等。此外,还可以在显示装置13的与光扩散控制层11相反的一面侧设置背光源。
[0088]
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的显示面的形状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典型,优选显示面具有矩形的形状。此时,显示面可以是由一对长边与一对短边构成的长方形,此外,也可以是所有边长均相等的正方形。并且,当显示面为这样的矩形形状时,优选以使显示内容初始的上下方向与所述矩形的任意一边平行的方式构成。除此以外,显示面的形状也可以是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除矩形以外的四边形,也可以是三角形、五边形等除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也可以是正圆形、椭圆形等圆形,进一步还可以是除这些形状以外的不规则形状。
[0089]
5.反射型显示体的物性关于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优选层叠光扩散控制层11与反射层12而成的样本满足以下的反射率、亮度及亮度的差异。
[0090]
即,对于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从显示内容的主要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以30
°
的入射角对上述样本的光扩散控制层11侧的面照射光线,向正面方向反射的光线的反射率(上方位的反射率)优选为110%以上,特别优选为1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上,最优选为270%以上。另外,上方位的反射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400%以下,特别可以为300%以下。
[0091]
此外,从显示内容的主要的左右方向的右侧以30
°
的入射角对上述样本的光扩散控制层11侧的面照射光线,向正面方向反射的光线的反射率(右方位的反射率)优选为100%以上,特别优选为1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以上,最优选为130%以上。另外,右方位的反射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200%以下,特别可以为150%以下。
[0092]
另外,上述反射率是以反射的光线的量相对于基准值的比例计算出的值。此处所
说的基准值是指,以30
°
的入射角对标准反射板的反射面照射光线时向正面方向反射的光线的量。此外,上述上方位的反射率及右方位的反射率的具体的测定方法如后述试验例所示。
[0093]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以如上所述地得到的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的平均值表示的亮度优选为110%以上,特别优选为1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0%以上,最优选为210%以上。另外,上述亮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400%以下,特别可以为300%以下。
[0094]
进一步,对于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基于以下公式计算出的、从上方位照射时与从右方位照射时的亮度的差异优选为40%以下,特别优选为3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7%以下。亮度的差异(%)=(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之差的绝对值)/(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之和)
×
100另外,上述亮度的差异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以上,特别可以为5%以上,进一步可以为30%以上。
[0095]
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通过具备光扩散控制层11,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优异的反射率及亮度,同时还能够如上所述地良好地降低变更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时的亮度的差异。
[0096]
6.反射型显示体的制造方法作为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现有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例如,可以在分别制造光扩散控制层11、显示装置13及反射层12之后,将其层叠而得到反射型显示体1。此外,也可以在制作安装有反射层12的显示装置13之后,通过与另行制造的光扩散控制层11进行层叠而得到反射型显示体1。
[0097]
[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图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通过卷绕长条状的光扩散控制片10而成。
[0098]
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10具有与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相同的光学特性。即,对于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将光扩散控制片10的一个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
°
并沿着流向(放卷方向)以-70
°
~70
°
的入射角对该面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为90%以上的扩散角范围为5
°
以上且80
°
以下。
[0099]
进一步,对于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在对光扩散控制片10的一个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并从另一个面产生透射扩散光时,将确定为该透射扩散光的重心的光线投影于光扩散控制片10的该另一个面而成的直线与光扩散控制片10的长度方向所成的锐角为7
°
以上且83
°
以下。
[010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10具有与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相同的光学特性。因此,能够通过从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放卷光扩散控制片10并裁切出所需的大小,从而用作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特别是,对于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通过使扩散透射光的产生方向相对于光扩散控制片10的长度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用以平行(或正交)于辊体1的流向(光扩散控制片10的长度方向)的方式裁切光扩散控制片10而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11来制造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1。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能够避免对光扩散
控制层11的裁切处理的复杂化,同时能够将光扩散控制片10产生的边角料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制造相对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的切换的亮度变化小的反射型显示体1。
[0101]
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10的上述光学特性的优选范围与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的范围相同。即,作为反射型显示体1的显示面的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与辊体2的放卷方向一致的部件,光扩散控制层11中限定的上述各种物性也能够适用于辊体2。此外,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10的内部结构、组成、厚度及制造方法也与上述光扩散控制层11相同。
[0102]
能够以与现有光扩散控制片相同的方法使用由本实施方案的辊体2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片10,例如,能够用于制造反射型显示体、液晶显示装置、有机发光器件、电子纸等。特别是本实施方案的光扩散控制片10适合用于制造本实施方案的反射型显示体2。
[0103]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案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上述实施方案中公开的各要件也涵盖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所有设计变更及等同的技术方案。实施例
[0104]
以下,通过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等。
[0105]
[制造例1](1)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制备向40质量份的作为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固体成分换算值;以下相同)中,添加60质量份的作为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为268的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8质量份的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之后,在80℃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其中,所述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通过使聚丙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及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反应而得到。
[0106]
(2)光扩散控制片的形成如以下说明所述,在传送带上一边移动片材等各构件,一边连续进行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涂膜的形成、及该涂膜的固化等各处理。将最终形成的光扩散控制片(光扩散控制层)随着传送带的移动进行卷绕,制成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
[0107]
在传送带的最初的区域中,供给作为工序片的长条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在下一区域中,在该工序片的一个面上涂布在上述(1)中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而形成涂膜。接着,在该涂膜的与工序片为相反侧的面上层叠剥离片的剥离面,该剥离片为利用有机硅类剥离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一个面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制造,产品名称“sp-pet381130”,厚度:38μm)。由此,制成由剥离片、上述涂膜及工序片构成的层叠体。
[0108]
在下一区域中,如图3所示,对上述涂膜照射紫外线。在该区域中,以能够对传送带100上载置的包含涂膜10’的层叠体照射紫外线的方式配置光学单元200。此外,以光学单元200为基准,在传送带的流向的上游及下游以覆盖包含涂膜10’的层叠体的方式分别设置入口侧遮光板401及出口侧遮光板402。进一步,在包含涂膜10’的层叠体与光学单元200之间设置多个照射光平行化构件300。
[0109]
作为上述光学单元200,使用在线状的高压汞灯(直径25mm、长度1.6m、输出功率
20kw)(线状光源201)上附带集光用冷镜(集光镜202)的紫外线照射装置(eye graphic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ecs-4011gx”)。进一步,光学单元200上附带有一对光源遮光板203。
[0110]
照射光平行化构件300通过将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平行配置而成。其中,以俯视涂膜10’时流向4与板状构件的延伸方向所成的锐角、即图3的(a)中的θ
p
为45
°
的方式配置照射光平行化构件。
[0111]
并且,调节集光镜202及光源遮光板203的位置或角度,从而将对涂膜10’的照射角度(图3的(b)中以θi表示的角度)设定为5
°
。此外,调整光学单元200的位置从而使入口侧遮光板401的下游侧的一端的位置(包含涂膜10’的层叠体从入口侧遮光板401露出的位置)与线状光源201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图3的(a)及图3的(b)中以d表示的距离)为195mm。
[0112]
作为照射条件,将涂膜表面的最大峰值照度设为2.00mw/cm2,将表面的峰值照度最大的位置的累积光量设为53.13mj/cm2。此外,从线状光源201照射来自高压汞灯的紫外线,该紫外线为平行度为2
°
以下的平行光,其主峰波长为365nm,除此以外在254nm、303nm、313nm具有波峰。
[0113]
通过以上述条件照射紫外线,使涂膜10’固化,制成光扩散控制片(光扩散控制层)。该光扩散控制片的厚度为110μm。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片以层叠在工序片与剥离片之间的层叠体的状态进行卷绕,制成辊体。
[0114]
另外,在对所形成的光扩散控制片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等时,确认到内部形成有在整个厚度方向林立有多个柱状物的柱结构。此外,还确认到上述柱状物相对于光扩散控制片的厚度方向倾斜。
[0115]
此外,上述的峰值照度及累积光量是通过在上述涂膜的位置设置带有光接收器的紫外线测试仪(uv meter)(eye graphic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eye紫外线累积照度计uvpf-a1”)而测定的。光扩散控制片的厚度是使用恒压厚度测定器(宝制作所公司制造,产品名称“teclock pg-02j”)测定的。
[0116]
[制造例2]除了将入口侧遮光板的下游侧的一端的位置与线状光源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变更为95mm以外,以与制造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辊体。
[0117]
[制造例3]除了将入口侧遮光板的下游侧的一端的位置与线状光源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变更为145mm以外,以与制造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辊体。
[0118]
[制造例4]除了将入口侧遮光板的下游侧的一端的位置与线状光源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变更为245mm以外,以与制造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辊体。
[0119]
[制造例5]除了将入口侧遮光板的下游侧的一端的位置与线状光源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变更为295mm以外,以与制造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辊体。
[0120]
[制造例6]将对涂膜照射紫外线时的照射角度θi变更为10
°
,同时将入口侧遮光板的下游侧
的一端的位置与线状光源的正下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变更为200mm,除此以外,以与制造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辊体。另外,该例中的距离d:200mm的这一设定是以涂膜在来自光源的紫外线的涂膜照射位置完成固化的方式调整入口侧遮光板而得到的。另一方面,制造例1~5中的各个距离d的设定是以在涂膜的比来自光源的紫外线照射位置更靠前(入口侧)的位置完成固化的方式调整入口侧遮光板而得到的。
[0121]
[实施例1]从制造例1中得到的辊体中拉出规定量的由工序片、光扩散控制片及剥离片构成的层叠体,并裁切为长边6cm
×
短边5cm的矩形形状。在进行该裁切时,以使辊体的流向与上述矩形形状的长边呈平行的方式进行裁切。并且,从裁切出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得到裁切光扩散控制片而成的光扩散控制层。
[0122]
接着,对具有与上述相同的俯视形状的反射层(在厚度为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表面以使厚度为300nm的方式蒸镀铝而得到的反射层)的反射面,层叠如上所述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的一个面。由此,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
[0123]
另外,在所得到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设定光扩散控制层侧的面为显示面。进一步,设定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长边方向与显示内容初始的上下方向一致、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短边方向与显示内容初始的左右方向一致。
[0124]
此外,对于所使用的制造例1的辊体,在后述的试验例2的扩散光分布的测定中,重心光线在坐标中的方位角φw的绝对值经测定为表1所示的11.2
°
。因此,对于实施例1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考虑到上述光扩散控制层与反射层的层叠方法,将重心光线投影于光扩散控制片的透射出透射扩散光的一侧的面而成的直线(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也为11.2
°

[0125]
[实施例2]除了使用制造例2中得到的辊体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8.9
°

[0126]
[实施例3]除了使用制造例3中得到的辊体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8.6
°

[0127]
[实施例4]除了使用制造例4中得到的辊体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14.0
°

[0128]
[实施例5]除了使用制造例5中得到的辊体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17.2
°

[0129]
[实施例6]从制造例6中得到的辊体中拉出规定量的由工序片、光扩散控制片及剥离片构成的层叠体,并裁切成长边6cm
×
短边5cm的矩形形状。在进行该裁切时,以使辊体的流向与上述矩形形状的长边所成的角度为15
°
的方式进行裁切。除了使用通过该裁切而得到的光扩
散控制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反射型显示体样本。
[0130]
另外,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由于对重心光线在坐标中的方位角φw的绝对值经测定为表1所示的5.9
°
的光扩散控制层进一步赋予了15
°
的角度,并对其进行裁切而使用,因此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这些值的总合20.9
°

[0131]
[比较例1]除了使用制造例6中得到的辊体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本。在该反射型显示体样本中,重心的投影线与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为5.9
°

[0132]
[试验例1](扩散角范围的测定)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光扩散控制片,使用变角雾度计(toyo seiki seisaku-sho,ltd.制造,产品名称“haze-gard plus,变角雾度计”)测定雾度值为规定范围时的扩散角范围。
[0133]
具体而言,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辊体中拉出规定量的由工序片、光扩散控制片及剥离片构成的层叠体,并裁切成长边6cm
×
短边5cm的矩形形状。在进行该裁切时,以使辊体的流向与上述矩形形状的长边平行的方式进行裁切。并且,从裁切出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得到裁切光扩散控制片而成的光扩散控制层。
[0134]
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的与制造时照射紫外线的面相反的面贴附于无碱玻璃板(厚度:1.1mm)的一个面,得到层叠体。并且,以使从上述变角雾度计的积分球开口到测定光的到达位置之间的距离为62mm、且无碱玻璃侧朝向光源的方式设置该层叠体。然后,以上述到达位置处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宽度方向为旋转轴,使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辊体的流向)旋转,由此测定雾度值(%)的变化。即,通过仅改变光扩散控制层的倾角,而变更测定光对光扩散控制层的入射角,从而测定各个入射角的雾度值(%)。另外,将测定光沿层叠体的法线方向时的入射角设为0
°
,将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辊体的流向)的行进方向侧靠近光源的旋转方向设为正,在-70
°
~70
°
的范围内进行测定。测定条件的详情如下所述。光源:c光源测定直径:φ18mm积分球开口直径:φ25.4mm
[0135]
并且,确定所测定的雾度值(%)为90%以上的入射角的区域,并确定该区域的两端的角度。进一步,将被该两端的角度所夹的角度范围确定为扩散角范围。将所得到的两端的角度及扩散角范围示于表1。
[0136]
[试验例2](扩散光分布的测定)使用小型简易散射测量仪(light tec公司制造,产品名称“mini-diff”),测定向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光扩散控制片的一个面照射垂直的入射光时,从另一个面产生的透射扩散光的分布。另外,在该测定中,使用红色led(波长630nm)作为光源。
[0137]
具体而言,以0
°
的入射角对光扩散控制片的一个面上的一个点(入射点)照射光。其中,设照射的面为与制作光扩散控制片时照射紫外线的面相反的面。并且,通过上述照射,利用上述的小型简易散射测量仪测定从光扩散控制片的另一个面产生的透射扩散光。通过该测定,以极坐标系的方位角φ及极角θ的形式得到构成透射扩散光的各条光线的方向,同时得到该光线的强度。另外,在上述极坐标系中,将制造光扩散控制片时的流向的下游方向设为方位角φ=0
°
,并设为以此为基准随着逆时针旋转方位角φ增大。
[0138]
接着,使用上述测定结果,根据以下的式(1)及式(2),确定作为透射扩散光的重心的光线的坐标。[数学式1][数学式2]
[0139]
式(1)及式(2)中的θ
x
及θy为,将针对各个光线得到的方位角φ及极角θ转换为方位角φ=0
°
时的极角的分量(θ
x
)及方位角φ=90
°
时的极角的分量(θy)而得的值。此外,l
x
(x)及ly(y)分别是指以下的式(3)及式(4)。并且,以下的式(3)及式(4)中的l(θ
x
,θy)是指坐标(θ
x
,θy)处的光线的强度。[数学式3][数学式4]
[0140]
根据上述式(1)及式(2),以转换为方位角φ=0
°
时的极角的分量(θ
x
)及方位角φ=90
°
时的极角的分量(θy)的坐标(θ
xw

yw
)的形式得到重心光线的坐标。将所得到的该坐标还原为转换成θ
x
成分及θy成分之前的坐标(方位角φw,极角θw)。将由此得到的极角θw示于表1。
[0141]
此外,由上述所得到的方位角φw确定其绝对值。将由此得到的方位角φw的绝对值示于表1。另外,此处的方位角φw的绝对值是指根据方位角φw的值进行了以下转换的值。
·
方位角φw为0
°
以上且90
°
以下时:方位角φw本身的角度
·
方位角φw大于90
°
且小于180
°
时:由180
°
减去方位角φw而得的角度
·
方位角φw为180
°
时:0
°
·
方位角φw为大于180
°
且小于270
°
时:由方位角φw减去180
°
而得的角度
·
方位角φw为270
°
时:90
°
·
方位角φw为大于270
°
且小于360
°
时:由360
°
减去方位角φw而得的角度
[0142]
另外,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方位角φw的绝对值相当于,将重心光线投影于光扩散控制片的透射出透射扩散光的一侧的面而成的直线(重心的投影线)与制造光扩散控制片时的流向(光扩散控制片的长度方向)所成的锐角。
[0143]
[试验例3](反射率的测定)使用可变角度色度计(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可变角度色度计vc-2”),测定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反射率。
[0144]
具体而言,首先,以使光线与标准反射板的反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
°
的方式从c光源对可变角度色度计附带的标准反射板照射光线,测定向标准反射板的正面方向(垂直于反射面的方向)反射的光线的量,并以此为基准值(100%)。
[0145]
接着,以使光线与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光扩散控制层侧的面(设定为显示面的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30
°
的方式,从c光源对该面照射光线,测定向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正面方向(垂直于该面的方向)反射的光线的量。此时,对从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的显示内容的主要的上下方向(如上所述,该上下方向与反射层的长边方向平行)的上侧照射光线(上方位)、及从右侧照射光线(右方位)这两种情况进行测定。并且,分别计算出如此测定的上方位及右方位的反射的光线的量相对于上述基准值的比例,将它们作为反射率(%)。将其结果示于表2。
[0146]
进一步,计算出如上所述得到的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将其作为亮度。将其结果示于表2。此外,按照下述式(5)计算出上方位的情况与右方位的情况之间的亮度的差异(%)。将其结果也示于表2。亮度的差异(%)=(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之差的绝对值)/(上方位的反射率与右方位的反射率之和)
×
100

(5)
[0147]
[表1]
[0148]
[表2]
[0149]
如表2所示,与比较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相比,实施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能够将从上方位照射光线时与从右方位照射光线时的亮度的差异抑制得较低。此外,可知实施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本能够反射具有充分亮度的反射光。
[0150]
此外,可知根据制造例1~5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能够制造一种在裁切光扩散控制层时,即使不以赋予角度的方式进行裁切也抑制产生亮度差异的反射型显示体。工业实用性
[0151]
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体适合用于制造以显示内容的上下方向可变更的方式构成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此外,本发明的光扩散控制片的辊体适合用于制造该反射型显示体。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