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05:30: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其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之一;对于该骨折,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是于肱骨内部放置一髓内钉,但其对肱骨头的固定是有限的,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更缺乏稳定的固定,不能提供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有效力学支撑;此外髓内钉的植入需要钻制造入点,且髓内钉与髓腔的内部结构明显不匹配,会对髓内血运造成影响。此基础上,本发明的发明人曾提出一种具有较大支撑面积的固定装置来取代髓内钉(见申请号为201410342347.4的中国发明专利),以实现对肱骨头较好的支撑效果,相对于髓内钉,该固定装置的支撑效果较好;但该装置,其发明点在于提供特定角度的支撑面,而对于其和肱骨头间的固定连接,即通过连接到肱骨头的主钉来实现。在使用中发现,该固定装置的整体强度不太理想,为此使得固定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使得该固定装置在置入患者体内后,患者骨折的该部位必须在静养一段时间后,才可以进行骨折部位的活动,这样的话,不利于该骨折部位的相关关节的恢复;另外,该固定装置在通过其主钉连接到肱骨头后,肱骨头的位置难以再进行微调。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上述弊端的修复装置便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强度更强且固定支撑效果更好的修复装置,使得该修复装置稳定结合在骨折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修复装置,包括:
6.肱骨髓腔支撑部,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具有近端端部,所述近端为靠近肩部的一端,所述近端端部包括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的肱骨头支撑面,所述近端端部开设一穿过该肱骨头支撑面的第一通孔;
7.第一插接体,所述第一插接体具有分设于其两端的螺纹端和公结合端,所述公结合端设置有内螺纹或外螺纹,所述第一插接体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并其螺纹端能够旋入所述肱骨头;
8.贴合部,其包括能够贴合在肱骨的外侧壁上的贴合面和相反于该贴合面的外侧面,该贴合在肱骨外侧壁的位置为远离所述肱骨头并临近大结节和小结节的肱骨的外侧壁处,所述贴合部开设一穿过该贴合面的第二通孔,所述贴合部贴合在肱骨的外侧壁时,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
9.第二插接体,所述第二插接体具有分设于其两端的母结合端和卡接端,所述母结合端为匹配所述公结合端的内螺纹或外螺纹而设置的外螺纹或内螺纹,所述第二插接体插
接于所述第二通孔时,所述卡接端卡接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贴合部的外侧面并所述母结合端结合所述公结合端使得通过所述卡接端能够调整所述公结合端和所述母结合端的结合位置进而能够调整肱骨头位置。
10.作为优选,所述贴合部呈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具有顶侧、底侧、位于该顶侧和底侧之间并连接该顶侧和底侧的左侧和右侧,该片状结构贴合于所述肱骨外侧壁时,所述顶侧靠近所述近端并所述底侧远离所述近端、所述左侧靠近所述大结节并所述右侧靠近所述小结节,所述顶侧到所述底侧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该长度方向的所述顶侧到所述底侧的长度为3-6cm,所述左侧到所述右侧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沿该宽度方向的所述左侧到所述右侧的宽度为2-4cm。
11.作为优选,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顶侧的位置处开设若干贯穿所述贴合面和外侧面的肩袖缝合线通孔,供肩袖缝合线穿过以将肩袖缝合在该片状结构上,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底侧的位置处开设一贯穿该贴合面和外侧面的第三通孔,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一对抗肩袖螺钉,所述对抗肩袖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其螺纹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肱骨,所述对抗肩袖螺钉的端部卡接所述第三通孔位于该片状结构的所述外侧面上。
12.作为优选,所述肱骨头具有远离所述近端的下边缘,该下边缘连接位于其下方的肱骨干,所述第三通孔的轴线方向朝向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使得所述对抗肩袖螺钉的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通孔为左倾斜且向下设置的通孔,所述左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左侧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所述向下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底侧的方向偏离5-40
°
角度的方向。
14.作为优选,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顶侧的位置处为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顶侧且沿宽度方向的边缘处、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顶侧并靠近所述左侧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处和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顶侧并靠近所述右侧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处。
15.作为优选,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左侧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上开设贯穿所述贴合面和外侧面的两个大结节通孔,所述片状结构上靠近所述右侧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上开设贯穿所述贴合面和外侧面的两个小结节通孔,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两个大结节固定螺钉和两个小结节固定螺钉,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能够穿过所述大结节通孔并其螺纹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大结节,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的端部卡接所述大结节通孔并位于该片状结构的外侧面上,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能够穿过所述小结节通孔并其螺纹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结节,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的端部卡接所述小结节通孔并位于该片状结构的外侧面上。
16.作为优选,所述大结节通孔为左倾斜设置的通孔,所述左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左侧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所述小结节通孔为右倾斜设置的通孔,所述右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右侧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孔开设的位置为该片状结构上沿所述长度方向的靠中间位置处且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大结节通孔、小结节通孔之间。
18.作为优选,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还包括连接所述近端端部且由该近端端部沿远离
所述近端方向延伸的竖直部,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在结合所述片状结构并安装所述的各个螺钉时,所述近端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计为具有能够避开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和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的宽度,所述竖直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计为具有能够避开所述对抗肩袖螺钉的宽度,所述竖直部上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水平通孔,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匹配所述水平通孔数量的至少一个插接螺钉,所述插接螺钉能够一一对应所述水平通孔设置且其螺纹端能够旋入所述肱骨杆。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插接体为中空设置使得能够将导向针穿过以通过该导向针引导该第一插接体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插接体的公结合端的中空的杆体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插接体的母结合端为设置有外螺纹的杆体,该外螺纹能够螺纹连接该内螺纹。
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肱骨头支撑面。
21.作为优选,所述肱骨头支撑面为支撑平面,其与髓腔呈45
°
~50
°
设置。
22.作为优选,所述近端端部包括肱骨头支撑件和大结节支撑件,所述肱骨头支撑面设置于所述肱骨头支撑件上,所述大结节支撑件和所述肱骨头支撑件呈分体设置,所述大结节支撑件具有朝向且能够支撑大结节的凸起,所述肱骨头支撑件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的位置处设置第一结合部,所述大结节支撑件朝向所述肱骨头支撑件的位置处设置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所述第二结合部能够使所述大结节支撑件和所述肱骨头支撑件连接。
23.作为优选,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
24.定位部,其包括分设于两端的第一定位端和第二定位端,所述近端端部上背离所述肱骨头支撑面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未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时,该定位部的所述第一定位端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三结合部;
25.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包括上端和下端,所述导向部上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处设置有上结合部,所述第二定位端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上结合部,所述导向部上开设有第一导向通孔,用于为将要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所述第一插接体提供导向,所述导向部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用于为将要插接于所述水平通孔的所述插接螺钉提供导向;
26.所述定位部的第一定位端结合所述近端端部的所述第三结合部且所述定位部的第二定位端结合所述导向部的所述上结合部时,能够形成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导向部依次连接的稳固结构,此时所述导向部的上端到其下端的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竖直部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导向通孔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方向重合、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的轴线方向和相对应的所述水平通孔的轴线方向重合。
27.作为优选,所述肱骨头支撑件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的位置处的两侧均设置一凸台阶,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大结节支撑件朝向具有该凸台阶的相应位置处均设置一匹配的凹台阶,形成所述第二结合部,第二结合部搭接于所述第一结合部能够使所述肱骨头支撑件固定支撑该大结节支撑件,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两凸台阶的中间处设有一凹陷,所述凹陷内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结合插接盲孔,该两个结合插接盲孔之间设置一螺纹盲孔,所述结合插接盲孔形成所述第三结合部;
28.所述导向部上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导向插接盲孔,所述导向插接盲
孔形成所述上结合部,该两个导向插接盲孔之间设置一通孔;
29.所述定位部包括一空心杆和一定位杆,该空心杆的的两端均设置两个插接凸起,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端和所述第二定位端,所述第一定位端的所述两个插接凸起插接于所述第三结合部的两个所述插接盲孔,所述第二定位端的所述两个插接凸起插接于所述导向部的两个导向插接盲孔,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为螺纹端,所述螺纹端穿过所述空心杆并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盲孔,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为卡接端,卡接于所述定位杆靠近所述导向部的一端的外侧。
30.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31.该修复装置在对骨折的患者使用时,形成的是连接到肱骨头的肱骨髓腔支撑部、第一插接体、第二插接体和贴合部所形成的整体稳定性极强的结构,第一插接体即和肱骨头实现连接,同时其也和卡接在贴合部上的第二插接体固定连接,其强度较强,在该修复装置置入患者体内后,患者骨折的该部位几乎可在患者完成手术后就可以进行全范围的早期活动,有利于该骨折修复部位的关节的恢复。并第一插接体的螺纹端固定连接于肱骨头以实现该修复装置和肱骨头的固定连接,进而第二插接体连接第一插接体且其之间为可调的连接,可通过该第二插接体能够对已固定连接在第一插接体上的肱骨头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得能够在手术中实现精准的骨折处的肱骨头的定位,有利于后期的恢复。且该第二插接体是通过该贴合部进行卡接,在调节过程中,在转动该第二插接体时,由于该贴合部的较大面积的设置,其可以避开第二插接体的卡接端在旋转过程中造成的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同时,该贴合部的位置固定也是通过第一插接体和第二插接体的结合来实现,减少了于肱骨上再开设钻孔来固定该贴合部的操作,进一步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创伤。
32.作为优选,贴合部为片状结构,并限定了其长度为3-6cm、宽度为2-4cm,其是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在肱骨外侧所设置的固定长板,现有技术中的该固定长板主要是起到固定肱骨头的作用,为实现其较好的固定效果,其需要设置为大概10cm以上的长度,并需要在该10cm以上长的板体上开设多个穿孔,如附图1所示,其上方开设多个穿孔,并通过多个螺钉穿过该穿孔才能将该固定长板稳定连接在肱骨头上,进而在该板体的下方需设置多个穿孔,供螺钉穿过连接肱骨干,进而才能实现有效的固定,倘若设置的过短(如10cm以下),会不具有稳定连接并固定肱骨头的效果。而本技术的为片状结构的贴合部,其并非起到固定肱骨头的作用,因为该修复装置中的肱骨髓腔支撑部是已经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而片状结构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提供第二通孔,以用于第二插接体的插接,和如上提到的贴合部的效果。并该片状结构的长度和宽度的设置实现了大幅度缩减,可以减轻手术过程中在置入该片状结构时造成的对患者的创伤。
33.作为优选,该片状结构上设有肩袖缝合线通孔,且是位于靠顶侧的位置处,并通过在相反该顶侧的靠近底侧的位置处开设第三通孔,以供对抗肩袖螺钉穿过,该对抗肩袖螺钉的设定,能够对抗缝合肩袖对片状结构的力,避免该片状结构会因肩袖的力而翘起造成对其他组织的伤害。
34.作为优选,限定了第三通孔的轴线方向为朝向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是因为该肱骨干是较为结实的部分,且在肱骨近端骨折情形中,其粉碎的可能性极小,为此能够使对抗肩袖螺钉能稳定的固定在肱骨上。
35.作为优选,第三通孔为左倾斜且向下设置的通孔,左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
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左侧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向下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贴合面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底侧的方向偏离5-40
°
角度的方向,该方向设置的第三通孔,其在容纳对抗肩袖螺钉后,会使得该对抗肩袖螺钉对该片状结构施加该方向的力,使得片状结构贴合在肱骨外侧壁上的贴合度大大提升,有利于该片状结构所贴合的患者骨折的部位的恢复。
36.作为优选,片状结构上开设大结节通孔和小结节通孔,且大结节通孔和小结节通孔的方向的限定,使得大结节的原位恢复效果和小结节的原位恢复效果较好。
37.作为优选,肱骨头支撑面为支撑平面,且其与髓腔呈45
°
~50
°
的设置,对肱骨头的支撑效果极好。
38.作为优选,大结节支撑件和肱骨头支撑件呈分体设置,一方面,大结节支撑件的凸起的尺寸为可调整设置,可生产多种尺寸的该凸起,以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大结节,为此,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可提供多种尺寸的大结节支撑件来进行相匹配,进而能为相应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支撑,使其术后的恢复效果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相对于一体设置来说,在手术中,申请人发现该一体设置的支撑是很难置入髓腔内,而该分体设置,可以先将大结节支撑件与肱骨头支撑件分离,此时仅具有肱骨头支撑件的该肱骨髓腔支撑部是易于置入髓腔内。
39.作为优选,该修复装置还包括定位部,其中在第一结合部未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时,可将定位部结合在该第三结合部上,并该定位部的第二定位端可连接导向部,可进行穿钉操作,此时,是采用第三结合部通过定位部为导向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为穿钉操作时解除了二次创伤来固定导向部或额外的操作人员来手持导向部的缺陷,大大缩减了时间和成本。
40.作为优选,肱骨头支撑件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的位置处的两侧均设置一凸台阶,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两凸台阶的中间处设有一凹陷,凹陷内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结合插接盲孔,该两个结合插接盲孔之间设置一螺纹盲孔,结合插接盲孔形成所述第三结合部,差不多是在近端端部的同一位置,即该位置的外侧和内侧形成第一结合部和第三结合部,在同一位置处设置两种不同的结合部用于分别与大结节支撑件或者定位部进行结合,正好利用了大结节支撑件和定位部的错开放置,即在有限的位置实现了所需的设置,这无需再额外设置部件来完成连接,显然是更低成本的设置。具体的,凹陷部的设置,是等同于进一步的减轻了第一支撑部的重量,同时也节约了材料。并,定位部和导向部的具体的设置,可在进行各个部件的连接时,通过该设置实现,进而形成稳定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定位部和导向部的固定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4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长板应用于骨折手术中的影像示意图;
42.图2本发明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图2中的拆分图;
44.图4为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45.图5为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时的示意图;
46.图6为片状结构的主视图;
47.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包括肱骨髓腔支撑部、定位部和结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48.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应用于骨折手术中的影响图;
49.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空心杆和定位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肱骨髓腔支撑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51.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导向部的主视图。
52.图1-11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53.1肱骨髓腔支撑部,2近端端部,3肱骨头,4肱骨头支撑面,5第一通孔,6第一插接体,7螺纹端,8公结合端,9贴合面,10外侧面,11大结节,12小结节,13第二通孔,14第二插接体,15母结合端,16卡接端,17片状结构,18顶侧,19底侧,20左侧,21右侧,22肩袖缝合线通孔,23第三通孔,24对抗肩袖螺钉,25螺纹尾部,26对抗肩袖螺钉的端部,27下边缘,28 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29大结节通孔,30小结节通孔,31大结节固定螺钉,32小结节固定螺钉,33竖直部,34水平通孔,35插接螺钉,36肱骨头支撑件,37大结节支撑件,38凸起,39定位部,40第一定位端,41第二定位端,42导向部,43上端,44下端,45第一导向通孔,46第二导向通孔,47凸台阶,48凹台阶,49凹陷,50结合插接盲孔,51螺纹盲孔,52导向插接盲孔,53通孔,54空心杆,55插接凸起,56定位杆,57固定长板,58穿孔,59螺钉,60肱骨干,61空心导杆,62导向针。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5.如图1-1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长板应用于骨折手术中的影像示意图;图2本发明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拆分图;图4为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5为片状结构结合到肱骨时的示意图;图6为片状结构的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修复装置中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包括肱骨髓腔支撑部、定位部和结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肱骨髓腔支撑部和片状结构应用于骨折手术中的影像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空心杆和定位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肱骨髓腔支撑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导向部的主视图。
56.结合图2-11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修复装置,包括:
57.肱骨髓腔支撑部1,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1具有近端端部2,所述近端为靠近肩部的一端,所述近端端部2包括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3的肱骨头支撑面4,所述近端端部1开设一穿过该肱骨头支撑面4的第一通孔5;
58.第一插接体6,所述第一插接体6具有分设于其两端的螺纹端7和公结合端8,所述
公结合端8设置有内螺纹或外螺纹,所述第一插接体6能够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5并其螺纹端7能够旋入所述肱骨头3;
59.贴合部,其包括能够贴合在肱骨的外侧壁上的贴合面9和相反于该贴合面9的外侧面10,该贴合在肱骨外侧壁的位置为远离所述肱骨头3并临近大结节11和小结节12的肱骨的外侧壁处,所述贴合部开设一穿过该贴合面9的第二通孔13,所述贴合部贴合在肱骨的外侧壁时,所述第二通孔13与所述第一通孔5的轴线重合;
60.第二插接体14,所述第二插接体14具有分设于其两端的母结合端15和卡接端16,所述母结合端15为匹配所述公结合端8的内螺纹或外螺纹而设置的外螺纹或内螺纹,所述第二插接体14插接于所述第二通孔13时,所述卡接端16卡接所述第二通孔13位于所述贴合部的外侧面10并所述母结合端15结合所述公结合端8使得通过所述卡接端16能够调整所述公结合端8和所述母结合端15的结合位置进而能够调整肱骨头3位置。
61.该修复装置在对骨折的患者使用时,形成的是连接到肱骨头3的肱骨髓腔支撑部1、第一插接体6、第二插接体14和贴合部所形成的整体稳定性极强的结构,第一插接体6既和肱骨头3实现连接,同时其也和卡接在贴合部上的第二插接体14固定连接,其强度较强,在该修复装置置入患者体内后,患者骨折的该部位几乎可在患者完成手术后就可以进行全范围的早期活动,有利于该骨折修复部位的关节的恢复。并第一插接体6的螺纹端7固定连接于肱骨头3以实现该修复装置和肱骨头3的固定连接,进而第二插接体14连接第一插接体6且其之间为可调的连接,可通过该第二插接体14能够对已固定连接在第一插接体6上的肱骨头3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得能够在手术中实现精准的骨折处的肱骨头3的定位,有利于后期的恢复。且该第二插接体14是通过该贴合部进行卡接,在调节过程中,在转动该第二插接体14时,由于该贴合部的较大面积的设置,其可以避开第二插接体14的卡接端16在旋转过程中造成的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同时,该贴合部的位置固定也是通过第一插接体6和第二插接体14的结合来实现,减少了于肱骨上再开设钻孔来固定该贴合部的操作,进一步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创伤。
62.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1,该贴合部呈片状结构17,所述片状结构17具有顶侧18、底侧19、位于该顶侧18和底侧19之间并连接该顶侧18和底侧19的左侧20和右侧21,该片状结构17贴合于所述肱骨外侧壁时,所述顶侧18靠近所述近端并所述底侧19远离所述近端、所述左侧20靠近所述大结节11并所述右侧21靠近所述小结节12,所述顶侧18到所述底侧19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沿该长度方向的所述顶侧18到所述底侧19的长度为3-6cm,所述左侧20到所述右侧21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沿该宽度方向的所述左侧20到所述右侧21的宽度为2-4cm。
63.贴合部为片状结构17,并限定了其长度为3-6cm、宽度为2-4cm,其是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在肱骨外侧所设置的固定长板57,现有技术中的该固定长板57主要是起到固定肱骨头3的作用,为实现其较好的固定效果,其需要设置为大概10cm以上的长度,并需要在该10cm以上长的板体上开设多个穿孔58,如附图1所示,其上方开设多个穿孔58,并通过多个螺钉59穿过该穿孔58才能将该固定长板57稳定连接在肱骨头3上,进而在该板体的下方需设置多个穿孔58,供螺钉59穿过连接肱骨干,进而才能实现有效的固定,倘若设置的过短(如10cm以下),会不具有稳定连接并固定肱骨头的效果。而本技术的为片状结构17的贴合部,其并非起到固定肱骨头的作用,因为该修复装置中的肱骨髓腔支撑部1是已经起到
支撑固定作用,而片状结构17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提供第二通孔13,以用于第二插接体14的插接,和如上提到的贴合部的效果。并该片状结构17的长度和宽度的设置实现了大幅度缩减,可以减轻手术过程中在置入该片状结构17时造成的对患者的创伤。
64.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顶侧18的位置处开设若干贯穿所述贴合面9和外侧面10的肩袖缝合线通孔22,供肩袖缝合线穿过以将肩袖缝合在该片状结构17上,所述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底侧19的位置处开设一贯穿该贴合面9和外侧面10的第三通孔23。并如图2和图4所示,修复装置还包括一对抗肩袖螺钉24,所述对抗肩袖螺钉24能够穿过所述第三通孔23并其螺纹尾部25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肱骨,所述对抗肩袖螺钉的端部26卡接所述第三通孔23位于该片状结构17的所述外侧面10上。
65.该片状结构17上设有肩袖缝合线通孔22,且是位于靠顶侧18的位置处,并通过在相反该顶侧18的靠近底侧19的位置处开设第三通孔23,以供对抗肩袖螺钉24穿过,该对抗肩袖螺钉24的设定,能够对抗缝合肩袖对片状结构17的力,避免该片状结构17会因肩袖的力而翘起造成对其他组织的伤害。
66.具体的,如图2所示,肱骨头3具有远离所述近端的下边缘27,该下边缘27连接位于其下方的肱骨干,所述第三通孔23的轴线方向朝向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28,使得所述对抗肩袖螺钉24的螺纹尾部25能够固定连接于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28。
67.限定了第三通孔23的轴线方向为朝向距离该下边缘1-3.5cm范围内的肱骨干28,是因为该肱骨干是较为结实的部分,且在肱骨近端骨折情形中,其粉碎的可能性极小,为此能够使对抗肩袖螺钉24能稳定的固定在肱骨上。
68.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通孔23为左倾斜且向下设置的通孔,所述左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17贴合面9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左侧20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所述向下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17贴合面9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底侧19的方向偏离5-40
°
角度的方向。
69.第三通孔23为左倾斜且向下设置的通孔,该特定角度方向设置的第三通孔23,其在容纳对抗肩袖螺钉24后,会使得该对抗肩袖螺钉24对该片状结构17施加该方向的力,使得片状结构17贴合在肱骨外侧壁上的贴合度大大提升,有利于该片状结构17所贴合的患者骨折的部位的恢复。
70.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顶侧18的位置处为所述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顶侧18且沿宽度方向的边缘处、所述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顶侧18并靠近所述左侧20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处和所述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顶侧18并靠近所述右侧21的沿长度方向的边缘处。
71.结合图2-11,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左侧20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上开设贯穿所述贴合面9和外侧面10的两个大结节通孔29,所述片状结构17上靠近所述右侧21的位置处沿长度方向上开设贯穿所述贴合面9和外侧面10的两个小结节通孔30,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两个大结节固定螺钉31和两个小结节固定螺钉32,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31能够穿过所述大结节通孔29并其螺纹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大结节11,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31的端部卡接所述大结节通孔29并位于该片状结构17的外侧面10上,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32能够穿过所述小结节通孔30并其螺纹尾部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小结节12,
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32的端部卡接所述小结节通孔30并位于该片状结构17的外侧面10上。
72.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大结节通孔29为左倾斜设置的通孔,所述左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17贴合面9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左侧20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所述小结节通孔30为右倾斜设置的通孔,所述右倾斜为该通孔的轴线方向由垂直于该片状结构17贴合面9的垂直轴线方向向靠近所述右侧21的方向偏离10-30
°
角度的方向。
73.片状结构17上开设大结节通孔29和小结节通孔30,且大结节通孔29和小结节通孔30的方向的限定,使得大结节11的原位恢复效果和小结节12的原位恢复效果较好。
74.且如图6所示,第二通孔13开设的位置为该片状结构17上沿所述长度方向的靠中间位置处且位于所述第三通孔23和所述大结节通孔29、小结节通孔30之间。
75.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1,肱骨髓腔支撑部1还包括连接所述近端端部2且由该近端端部2沿远离所述近端方向延伸的竖直部33,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1在结合所述片状结构17并安装所述的各个螺钉时,所述近端端部2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计为具有能够避开所述大结节固定螺钉31和所述小结节固定螺钉32的宽度,所述竖直部33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计为具有能够避开所述对抗肩袖螺钉24的宽度,所述竖直部33上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水平通孔34,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匹配所述水平通孔34数量的至少一个插接螺钉35,所述插接螺钉35能够一一对应所述水平通孔34设置且其螺纹端能够旋入所述肱骨干。
76.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插接体6和第二插接体14的结合,其中,第一插接体6为中空设置使得能够将导向针62穿过以通过该导向针62引导该第一插接体6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插接体6的公结合端8的中空的杆体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插接体14的母结合端15为设置有外螺纹的杆体,该外螺纹能够螺纹连接该内螺纹。
77.并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通孔5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肱骨头支撑面4。
78.进一步的,肱骨头支撑面4为支撑平面,且其与髓腔呈45
°
~50
°
的设置,对肱骨头3的支撑效果极好。
79.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近端端部2包括肱骨头支撑件36和大结节支撑件37,所述肱骨头支撑面4设置于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上,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和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呈分体设置,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具有朝向且能够支撑大结节11的凸起38,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的位置处设置第一结合部,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朝向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的位置处设置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所述第二结合部能够使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和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连接。
80.大结节支撑件37和肱骨头支撑件36呈分体设置,一方面,大结节支撑件37的凸起38的尺寸为可调整设置,可生产多种尺寸的该凸起38,以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大结节11,为此,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可提供多种尺寸的大结节支撑件37来进行相匹配,进而能为相应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支撑,使其术后的恢复效果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相对于一体设置来说,在手术中,申请人发现该一体设置的支撑是很难置入髓腔内,而该分体设置,可以先将大结节支撑件37与肱骨头支撑件36分离,此时仅具有肱骨头支撑件36的该肱骨髓腔支撑部1是易于置入髓腔内。
81.进一步的,结合图2-11,修复装置还包括:
82.定位部39,其包括分设于两端的第一定位端40和第二定位端41,所述近端端部2上背离所述肱骨头支撑面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未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时,该定位部39的所述第一定位端40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三结合部;
83.导向部42,所述导向部42包括上端43和下端44,所述导向部42上靠近所述上端43的位置处设置有上结合部,所述第二定位端41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上结合部,所述导向部42上开设有第一导向通孔45,用于为将要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5的所述第一插接体6提供导向,所述导向部42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通孔46,所述第二导向通孔46用于为将要插接于所述水平通孔34的所述插接螺钉35提供导向;
84.所述定位部39的第一定位端40结合所述近端端部2的所述第三结合部且所述定位部39的第二定位端41结合所述导向部42的所述上结合部时,能够形成所述肱骨髓腔支撑部1、所述定位部39和所述导向部42依次连接的稳固结构,此时所述导向部42的上端43到其下端44的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竖直部33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导向通孔45的轴线方向和所述第一通孔5的轴线方向重合、所述第二导向通孔46的轴线方向和相对应的所述水平通孔34的轴线方向重合。
85.该修复装置还包括定位部39,其中在第一结合部未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时,可将定位部39结合在该第三结合部上,并该定位部39的第二定位端41可连接导向部42,可进行穿钉(第一插接体和插接螺钉的插接)操作,此时,是采用第三结合部通过定位部39为导向部42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为穿钉操作时解除了二次创伤来固定导向部或额外的操作人员来手持导向部的缺陷,大大缩减了时间和成本。
86.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1所示,肱骨头支撑件36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的位置处的两侧均设置一凸台阶47,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朝向具有该凸台阶47的相应位置处均设置一匹配的凹台阶48,形成所述第二结合部,第二结合部搭接于所述第一结合部能够使所述肱骨头支撑件36固定支撑该大结节支撑件37,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两凸台阶47的中间处设有一凹陷49,所述凹陷49内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结合插接盲孔50,该两个结合插接盲孔50之间设置一螺纹盲孔51,所述结合插接盲孔50形成所述第三结合部;
87.所述导向部42上靠近所述上端43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导向插接盲孔52,所述导向插接盲孔52形成所述上结合部,该两个导向插接盲孔52之间设置一通孔53;
88.所述定位部39包括一空心杆54和一定位杆56,该空心杆54的的两端均设置两个插接凸起55,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端40和所述第二定位端41,所述第一定位端40的所述两个插接凸起55插接于所述第三结合部的两个所述结合插接盲孔50,所述第二定位端41的所述两个插接凸起55插接于所述导向部42的两个导向插接盲孔52,所述定位杆56的一端为螺纹端,所述螺纹端穿过所述空心杆54并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盲孔51,所述定位杆56的另一端为卡接端,卡接于所述定位杆56靠近所述导向部42的一端的外侧。
89.肱骨头支撑件36朝向所述大结节支撑件37的位置处的两侧均设置一凸台阶47,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形成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两凸台阶47的中间处设有一凹陷49,凹陷49内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结合插接盲孔50,该两个结合插接盲孔50之间设置一螺纹盲孔51,结合插接盲孔50形成所述第三结合部,差不多是在近端端部2的同一位置,即该位置的外侧和内侧形成第一结合部和第三结合部,在同一位置处设置两种不同的结合部用于分别与大结
节支撑件37或者定位部39进行结合,正好利用了大结节支撑件37和定位部39的错开放置,即在有限的位置实现了所需的设置,这无需再额外设置部件来完成连接,显然是更低成本的设置。具体的,凹陷49的设置,是等同于进一步的减轻了近端端部2的重量,同时也节约了材料。并,定位部39和导向部42的具体的设置,可在进行各个部件的连接时,通过该设置实现,进而形成稳定的肱骨髓腔支撑部1和定位部39和导向部42的固定连接结构。
90.该修复装置在使用时,大致过程如下:
91.将骨折部位处撑开一间隙,该间隙使得能够将肱骨髓腔支撑部1(此时大结节支撑件37并未结合到近端端部2上,如此操作,能使得该间隙尽可能小)置入肱骨的髓腔内部;并使得肱骨头支撑面4朝向肱骨头3的内侧,之后,将空心杆54的一端的插接凸起55插接于肱骨髓腔支撑部1的对应的结合插接盲孔50中,同时将空心杆54的另一端的插接凸起55插接于导向部42的对应的导向插接盲孔52中,再将定位杆56插接于空心杆54内,定位杆56的一端为螺纹端,螺纹端穿过所述空心杆54并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盲孔51,所述定位杆56的另一端为卡接端,卡接于所述定位杆56靠近所述导向部42的一端的外侧。进而形成肱骨髓腔支撑部1、所述定位部39和所述导向部42依次连接的稳固结构。
92.之后,通过该稳固结构进行第一插接体6和插接螺钉35的插接,具体的,将空心导杆61穿过导向部42的第一导向通孔45,如图7所示,其指向肱骨髓腔支撑部1的第一通孔5,此时在该空心导杆61内插入一端为剪刀头形状的开孔部件,使用该开孔部件对肱骨及其外的组织切开或打眼,使得该空心导杆61实现与第一通孔5的对接连通,进而将一导向针62依次穿过空心杆54和第一通孔5,之后将中空设置的第一插接体6通过该导向针62导入到第一通孔5内,再采用一空心锥将该第一插接体6旋入肱骨头3,该过程完成了第一插接体6的插接。再如图7所示,将空心导杆61置入导向部42的第二导向通孔46内,采用类似的操作将插接螺钉35插接于水平通孔34内。
93.上述操作完成了第一插接体6和插接螺钉35的插接,并使得肱骨髓腔支撑部1(此时大结节支撑件37并未结合在近端端部2上)固定连接在肱骨上。之后,将导向部42和定位杆56、空心杆54拆除,在拆除后,将大结节支撑件37通过其凹台阶48和近端端部2的凸台阶47配合,使得其搭接在近端端部2上,此时,将片状结构17进行贴合,并将第二插接体14插接于第二通孔13,使得第二插接体14和第一插接体6结合。之后,再进行大结节固定螺钉31和小结节固定螺钉32的结合、缝合肩袖和对抗肩袖螺钉24的结合。为此,即形成了肱骨髓腔支撑部1、第一插接体6、第二插接体14和片状结构17和肱骨之间的极其稳定的固定结构。
94.以上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的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