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FPC板折曲机用防变形折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11:19: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fpc板折曲机用防变形折弯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fpc板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fpc板折曲机用防变形折弯结构。


背景技术:

2.fpc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因其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行业。
3.使用折曲机对fpc板进行折弯工作时候,需要fpc板放置到指定的载具结构上,然后通过送料结构到达折弯结构位置进行多个位置的折弯工作。在折弯过程中,根据需要折弯的形状要求,折弯结构的上模结构向下移动、下模结构向上移动,通常对fpc板的挤压,从而获得指定的折弯形状,但是,为了保证fpc板的折弯形状符合要求,其折弯过程中折弯气缸的压力较高、且折弯定型时间较长,一段时间的折弯工作之后,下模结构的位置在上模结构的压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变形,从而不但影响折弯获得的产品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增加耗损,而且增加了零部件更换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fpc板折曲机用防变形折弯结构,解决了fpc板折曲机的折弯结构在使用时候存在的问题。
5.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fpc板折曲机用防变形折弯结构,包括上模结构总成、下模结构总成,所述下模结构总成设置在上模结构总成正下方;其中,所述下模结构总成包括固定座、下模结构,所述下模结构有若干组,并列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下模结构包括连接座、下模组件、加强组件,所述下模组件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加强组件设置在连接座侧边。当装有fpc板的载具结构移动到折弯结构位置时候,根据折弯的形状要求,上模结构总成向下、下模结构总成向上,对fpc板进行折弯工作。在折弯过程中,下模结构总成的下模结构中的加强组件,在下模组件向上移动的同时,向下模组件方向移动,从而在上模结构总成、下模结构总成相互挤压进行fpc板折弯时候,对下模组件起到支撑加强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下模组件的强度,避免多次折弯之后下模组件出现变形的情况,从而提高了fpc板的折弯质量。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所述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并列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条侧边设有导向条。
7.进一步的,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气缸、下模第一板、下模第二板、下模第三板、下模第四板、下模刀固定座、下模刀、下模第一导向结构、下模第二导向结构,所述下模气缸柱塞端和下模第一板连接,所述下模第一板、下模第二板、下模第三板、下模第四板依次连接,所述下模刀固定座设置在下模第四板上,所述下模刀设置在下模刀固定座上,所述下模第
一导向结构、下模第二导向结构并列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上且端部和下模第一板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下模第三板上设有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并列设置在第三板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三板内中间位置,位于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之间;所述下模第一导向结构、下模第二导向结构结构相同,所述下模第一导向结构包括第一导柱、第一导套,所述第一导柱一端和下模第一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位于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导套内。折弯过程中,下模组件的下模气缸驱动设置在下模刀固定座上的下模刀沿着下模第一导向结构、下模第二导向结构向上移动,和上模结构总成相互挤压,对fpc板进行折弯。其中,设置在下模第三板内的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进行加热,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监控,使得下模刀在进行折弯工作时候保持一定温度,从而对fpc板起到定型效果,缩短了折弯定型时间,从而提高了折弯质量和折弯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组件包括加强气缸、固定板、第二连接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加强气缸设置在固定板上,其柱塞端和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并列设置在固定板两侧且其一端和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折弯过程中,加强气缸通过第二连接板驱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沿着固定板侧边,向靠近下模组件方向移动,使得上模结构总成和下模组件相互挤压弯曲时候,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处于第一板下方,从而起到支撑作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侧板侧边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端部设有倒角。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在加强气缸的推动下,其导向槽沿着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的导向条移动,从而提高了其移动位置精度,提高了加强效果。导向槽端部的倒角便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导向槽和第一限位条、第二限位条的导向条的卡合。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结构总成包括上模固定架、上模结构,所述上模结构有若干组,并列设置在上模固定架上。上模结构的数量和下模结构的数量根据载具结构上fpc板的数量而定,上模结构设置在下模结构正上方。
12.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结构包括上模固定板、上模气缸、上模第一板、上模第二板、上模第三板、上模刀固定座、上模刀、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上模第一导向结构、上模第二导向结构,所述上模气缸设置在上模固定板上,其柱塞端和上模第一板连接,所述上模第一板、上模第二板、上模第三板依次连接,所述上模刀固定座设置在上模第三板上,所述上模刀设置在上模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并列设置在上模刀固定座上位于上模刀两侧,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上模第二导向结构设置在上模固定板上且一端和上模第一板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第三板上设有第三加热棒、第四加热棒、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加热棒、第四加热棒并列设置在第三板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三板内中间位置,位于第三加热棒、第四加热棒之间;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上模第二导向结构结构相同,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包括第二导柱、第二导套,所述第二导柱一端和上模第一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位于上模固定板上的第二导套内。折弯过程中,上模结构的上模气缸驱动设置在上模刀固定座上的上模刀沿着上模第一导向结构、上模第二导向结构向下移动,和下模组件相互挤压,对fpc板进行折弯。其中,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在上模刀和下模刀对fpc板进行折弯时候,保证两者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从而避免上模刀和下模刀之间的挤
压力过大将fpc板内部的线路折断,从而降低了耗损。另外,设置在上模第三板内的第三加热棒、第四加热棒进行加热,并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监控,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在进行折弯工作时候保持一定温度,从而对fpc板起到定型效果,从而提高了折弯质量和折弯效率。
14.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下模结构中设置加强组件,从而有效提高了折弯过程中,下模组件的强度,从而不但提高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提高了fpc板的折弯质量和折弯效率;2)在上模结构、下模组件中设置加热棒以及温度传感器,从而使得上模刀和下模刀在折弯过程中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在折弯过程中起到较好的定型作用,从而不但缩短了折弯定型时间,提高了折弯效率,而且提高了fpc板的折弯质量,提高了产品良品率;3)在上模刀两侧设置限位杆,从而使得上模刀和下模刀在折弯过程中,可以保持一定间隙,从而避免fpc板受力过大导致的内部断裂现象,从而降低了产品耗损,提高了产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6.图2为下模结构的立体图;
17.图3为第一限位条的立体图;
18.图4为第一侧板的立体图;
19.图5为上模结构的立体图。
20.图中:上模结构总成1、上模固定架11、上模结构12、上模固定板121、上模气缸122、上模第一板123、上模第二板124、上模第三板125、第三加热棒1251、第四加热棒1252、第二温度传感器1253、上模刀固定座126、上模刀127、第一限位杆128、第二限位杆129、上模第一导向结构130、第二导柱1301、第二导套1302、上模第二导向结构131、下模结构总成2、固定座21、下模结构22、连接座221、第一连接板2211、第一限位条2212、导向条22121、第二限位条2213、下模组件222、下模气缸2221、下模第一板2222、下模第二板2223、下模第三板2224、第一加热棒22241、第二加热棒22242、第一温度传感器22243、下模第四板2225、下模刀固定座2226、下模刀2227、下模第一导向结构2228、第一导柱22281、第一导套22282、下模第二导向结构2229、加强组件223、加强气缸2231、固定板2232、第二连接板2233、第一侧板2234、导向槽22341、倒角22342、第二侧板2235。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包括上模结构总成1、下模结构总成2,所述下模结构总成2设置在上模结构总成1正下方;其中,所述下模结构总成2包括固定座21、下模结构22,所述下模结构22有若干组,并列设置在固定座21上;如图2所示为所述下模结构22的立体图,包括连接座221、下模组件222、加强组件223,所述下模组件222设置在连接座221上,所述加强组件223设置在连接座221侧边。
28.所述连接座221包括第一连接板2211、第一限位条2212、第二限位条2213,所述第一限位条2212、第二限位条2213并列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11上;所述第一限位条2212、第二限位条2213结构相同,如图3所示为所述第一限位条2212的立体图,其侧边设有导向条22121。
29.所述下模组件222包括下模气缸2221、下模第一板2222、下模第二板2223、下模第三板2224、下模第四板2225、下模刀固定座2226、下模刀2227、下模第一导向结构2228、下模第二导向结构2229,所述下模气缸2221柱塞端和下模第一板2222连接,所述下模第一板2222、下模第二板2223、下模第三板2224、下模第四板2225依次连接,所述下模刀固定座2226设置在下模第四板2225上,所述下模刀2227设置在下模刀固定座2226上,所述下模第一导向结构2228、下模第二导向结构2229并列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211上且端部和下模第一板2222连接。
30.所述下模第三板2224上设有第一加热棒22241、第二加热棒22242、第一温度传感器22243,所述第一加热棒22241、第二加热棒22242并列设置在第三板2224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2243设置在第三板2224内中间位置,位于第一加热棒22241、第二加热棒22242之间;所述下模第一导向结构2228、下模第二导向结构2229结构相同,所述下模第一导向结构2228包括第一导柱22281、第一导套22282,所述第一导柱22281一端和下模第一板2222连接,另一端设置在位于第一连接板2211上的第一导套22282内。
31.所述加强组件223包括加强气缸2231、固定板2232、第二连接板2233、第一侧板2234、第二侧板2235,所述加强气缸2231设置在固定板2232上,其柱塞端和第二连接板2233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234、第二侧板2235并列设置在固定板2232两侧且其一端和第二连接板2233连接。
32.所述第一侧板2234、第二侧板2235结构相同,如图4所示为所述第一侧板2234的立体图,其侧边设有导向槽22341,所述导向槽22341端部设有倒角22342。
33.所述上模结构总成1包括上模固定架11、上模结构12,所述上模结构12有若干组,并列设置在上模固定架11上。
34.如图5所示为所述上模结构12的立体图,包括上模固定板121、上模气缸122、上模第一板123、上模第二板124、上模第三板125、上模刀固定座126、上模刀127、第一限位杆128、第二限位杆129、上模第一导向结构130、上模第二导向结构131,所述上模气缸122设置在上模固定板121上,其柱塞端和上模第一板123连接,所述上模第一板123、上模第二板124、上模第三板125依次连接,所述上模刀固定座126设置在上模第三板125上,所述上模刀127设置在上模刀固定座126上,所述第一限位杆128、第二限位杆129并列设置在上模刀固定座126上位于上模刀127两侧,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130、上模第二导向结构131设置在上模固定板121上且一端和上模第一板123连接。
35.所述上模第三板125上设有第三加热棒1251、第四加热棒1252、第二温度传感器1253,所述第三加热棒1251、第四加热棒1252并列设置在第三板125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253设置在第三板125内中间位置,位于第三加热棒1251、第四加热棒1252之间;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130、上模第二导向结构131结构相同,所述上模第一导向结构130包括第二导柱1301、第二导套1302,所述第二导柱1301一端和上模第一板123连接,另一端设置在位于上模固定板121上的第二导套1302内。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