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调节伸缩杆、横把以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9:29: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伸缩杆、横把以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2.滑板车作为代步工具,其节能环保,轻便小巧,越来越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欢迎,在城市交通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
3.参考专利文件cn00263396.5提出了一种滑板车把手收折结构,其中提到:“包括本实用新型主要设有一骨架,该骨架上方设有一套管,该套管二端贯穿有一通孔,通孔二端上方设有嵌孔,套管底部设为平直面,该平直面二端则剖设有一槽沟;二把手分别设入于套管二端之通孔内,该二把手相对端设有固定部,该二固定部之间接设有一穿过套管通孔二端之弹性索,二固定部上方设有一可弹性伸缩之嵌柱”、“组装时,系将二把手的固定部设入套管之二端通孔内,使二把手固定部的嵌柱得以嵌入套管二端之嵌孔内,并借由二把手之间弹性索之弹力拉撑作用,使二把手牢固嵌掣于套管之通孔内”。
4.在现有技术中,把手设置于固定部的一端,固定部于通孔内可伸缩,通过固定部上可弹性伸缩的嵌柱插入至通孔上方的嵌孔内,使得固定部与套管相对固定,进而使得把手固定安装于套管上;然而,在滑板车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儿童和成年人,不同个体之间手臂长度存在差异;在现有技术中,把手通过固定部安装于套管上后,固定部与套管的位置是不可调节的,因此造成了两把手之间的距离是不可调节的,那么,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横把结构,由于固定部与套管之间不存在多个可固定机构,进而无法根据个体差异调节横把长度。
5.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是:在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的方向上,存在固定部和套管之间如何设置多个固定位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的方向上,固定部和套管之间如何设置多个固定位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调节伸缩杆、横把以及交通工具。
7.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可调节伸缩杆,
9.包括第一部件、杆体,第一部件套设于杆体,第一部件用于将杆体径向和圆周方向固定;第二部件和第一部件形成轴向、径向均不可分离且同轴可转动的连接结构,第二部件上设置环形凸部,第一部件的其中一端抵接于环形凸部的其中一端的端面;
10.杆体上设置多个固定位,多个固定位沿着杆体轴向依次排列,任意固定位可被容纳在第二部件内;
11.当环形凸部插入至固定位时,第二部件与杆体沿轴向处于固定状态;当环形凸部与固定位脱离时,第二部件与杆体沿轴向处于非固定状态。
12.进一步的,杆体外表面间隔设置多个凸筋,任一凸筋延伸方向与杆体的轴线方向平行,且多个凸筋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13.任意两个相邻凸筋之间形成固定位。
14.进一步的,环形凸部上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第二部件的轴线方向贯穿于环形凸部,第二凹槽的轮廓可容纳凸筋,第二凹槽的轮廓可与固定位轮廓重合;
15.在凸筋插入至第二凹槽的过程中,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具有第一重合状态和第一非重合状态,当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处于第一重合状态时,环形凸部可转动的插入至固定位,当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处于第一非重合状态时,环形凸部被限制在固定位之外。
16.进一步的,在环形凸部绕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具有第二重合状态和第二非重合状态,当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处于第二非重合状态时,凸筋被限制在第二凹槽之外;当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处于第二重合状态时,凸筋可沿轴向从第二凹槽内分离。
17.进一步的,第二部件设置贯通的、条状的通孔,通孔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第二端;
18.第一部件设置螺纹孔,螺钉的杆部穿透通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螺钉的头部位于通孔的轮廓内,并与通孔组成运动副;
19.第一部件上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为第一部件的轴线方向;
20.当螺钉处于的通孔的第一端时,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通,任一凸筋可由第一凹槽运动至第二凹槽,或者由第二凹槽运动至第一凹槽;
21.螺钉相对于通孔的位置,由第一端转变为第二端的过程中,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由相通的状态转变为不相通的状态。
22.进一步的,沿着第一部件的轴向,相邻两个凸筋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凸筋之间的间距等于环形凸部沿轴向延伸的长度。
23.进一步的,任意凸筋均可被容置于第一部件内部。
24.一种横把,包括前述的可调节伸缩杆。
25.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部件,第四部件套设于杆体远离第一部件的一端;第四部件由橡胶材质制成。
26.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前述的可调节伸缩杆;所述交通工具为自行车、滑板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之一。
2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28.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固定部与套管之间不存在多个可固定机构,这使得在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方向上,固定部安装于套管的位置不可调节。
29.本方案中的第一部件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套管,本方案中的杆体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部,本方案中杆体相对于第一部件可伸缩的结构,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的结构。
30.本方案在第一部件和杆体之间设置了第二部件,第二部件上的环形凸部与杆体上的多个固定位之一可分别形成固定状态,从而,在第一部件与杆体之间形成多个可用于调节第一部件和杆体之间间距的位置;现有技术当中固定部和套管之间仅具有一个固定位置,如果本技术当中的其中一个可用于调节第一部件和杆体之间间距的位置相当于现有技术当中的固定部和套管之间的固定位置,那么,本技术当中的其余的固定位置就相当于在现有技术的固定部和套管之间设置了多个固定位置,因此,解决了固定部和套管之间如何
设置多个固定位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31.图1为实施例1中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实施例1中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33.图3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34.图4为实施例1中第二部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35.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重合状态或第二重合状态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36.图6为实施例1中第一非重合状态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37.图7为实施例1中第二非重合状态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38.图8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实施例2中横把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标记:立管101、第一部件1、螺钉101、第一凹槽102、螺纹孔104、第二部件2、通孔201、第一端202、第二端203、第二凹槽204、环形凸部205、杆体3、凸筋301、固定位303、把套4。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圆周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实施例1
43.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节伸缩杆,包括第一部件1、杆体3,第一部件1套设于杆体3,第一部件1用于将杆体3径向和圆周方向固定;第二部件2和第一部件1形成轴向、径向均不可分离且同轴可转动的连接结构,第二部件2上设置环形凸部205,第一部件1的其中一端抵接于环形凸部 205的其中一端的端面;杆体3上设置多个固定位303,多个固定位303沿着杆体3轴向依次排列,任意固定位303可被容纳在第二部件2内;当环形凸部205 插入至固定位303时,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固定状态;当环形凸部 205与固定位303脱离时,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非固定状态。
44.本实施例中提出的可调节伸缩杆,其实质是第一部件1和杆体3组成的伸缩结构,而第二部件2实质是为了连接并锁紧第一部件1和杆体3的。
45.第一部件1被配置为管状,其中,第一部件1可将杆体3沿着轴向容纳;具体的,第一部件1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管孔,杆体3的其中一端可插入管孔;插入管孔的杆体3可在第一部件1的管腔内滑动,其中,杆体3和管腔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连接;从而,杆体3和第一部件1
组成了伸缩结构。
46.第二部件2被设置为管状,第二部件2套设于第一部件1上,且第二部件2 可被杆体3穿透。
47.具体的,如图2、图4,第二部件2的内部设置有环形凸部205,环形凸部 205的轴心线与第二部件2的轴心线同轴。环形凸部205与第二部件2可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不可拆卸连接;例如,环形凸部205上设置螺纹孔,第二部件2 的壁体上设置通孔,螺钉穿过第二部件2壁体上的通孔与环形凸部205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使得第二部件2与环形凸部205形成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例如,第二部件2和环形凸部205为一体加工成型结构,环形凸部205自第二部件2 的内壁朝向第二部件2的轴线方向一体延伸,即为环形凸部205与第二部件2 形成的不可拆卸的连接结构。
48.环形凸部205可设置在第二部件2的轴向两端之一处,或者,环形凸部205 可设置在第二部件2的轴向两端之间;环形凸部205可被杆体3穿透,其中,第二部件2可被杆体3穿透,环形凸部205也被杆体3穿透,杆体3穿透环形凸部205时,杆体3和环形凸部205之间形成间隙连接状态;第一部件1不能够穿透环形凸部205,其中,当第一部件1插入至第二部件2时,第一部件1接触或不接触环形凸部205的其中一个端面。
49.作为一种优选,环形凸部205被设置呈直线型管状结构,并且,环形凸部 205的内壁直径小于第二部件2的内壁直径,第二部件2与环形凸部205一体加工成型,环形凸部205由第二部件2的内壁朝着第二部件2的轴线方向一体延伸形成;当第一部件1插入至第二部件2时,第一部件1抵接环形凸部205的其中一个端面。
50.杆体3为直线型杆状结构,优选的,在杆体3内设置贯穿的通道,去除杆体3内的部分质量,以达到减轻杆体3的重量的目的,同时也减轻了可调节伸缩杆的整体重量,方便拿取、运输及安装。
51.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形成轴向、径向均不可分离且同轴可转动的连接结构;具体的,第二部件2套设于第一部件1圆周外表面,第二部件2的内壁与第一部件1的圆周面之间为间隙配合,使得第二部件2相对于第一部件1同轴可转动,并且,第一部件1的圆周外表面对第二部件2的内壁形成径向限制,使得第二部件2无法径向活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之间还形成轴向不可分离的结构,例如:第二部件2的内壁设置有连接环,第一部件1的外壁设置有卡槽,将连接环卡入卡槽之后,形成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之间轴向不可分离的连接结构;又如:第二部件2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被设置为通孔,第一部件1圆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当第二部件2套设在第一部件1上时,通过螺丝同时穿透连接槽和螺纹孔,即可实现第二部件2和第一部件1之间形成轴向不可分离的连接结构。
52.第一部件1套设于杆体3,并且,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可形成径向固定结构;具体的杆体3的其中一端插入第一部件1的管孔内,第一部件1的内壁与杆体3的圆周外壁形成间隙连接,第一部件1的内壁限制杆体3的径向移动,即杆体3的圆周外表面和第一部件1的内壁所形成的间隙连接即为径向固定结构。
53.如图2、图3,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还可形成圆周方向固定结构,具体的,第一部件1上设置第一凹槽102,第一凹槽102沿着第一部件1的轴线方向贯穿于第一部件1,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在第一部件1的内壁上加工第一凹槽 102,第一部件1应被设置为直线型管状结构;由于第一部件1为直线型管状结构,为了使得杆体3在第一部件1内自由伸缩,杆体3
被设置呈沿直线延伸的杆状结构;杆体3外表面间隔设置多个凸筋301,任一凸筋301延伸方向与杆体 3的轴线方向平行,杆体3沿着轴向自第一部件1的一端开口处插入至第一部件 1过程中,杆体3带动凸筋301插入至第一凹槽102内,第一凹槽102的槽壁对凸筋301形成沿杆体3圆周方向的限制;而凸筋301与杆体3相连,进而使得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沿圆周方向形成固定;即杆体3和第一部件1之间形成的圆周方向固定结构,该圆周方向固定结构使得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圆周方向不可转动。
54.杆体3和第二部件2的连接结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杆体3外表面设置多个固定位303,多个固定位303沿着杆体3的轴向依次排列,固定位303呈凹槽状,凹槽的凹陷方向指向杆体3的轴心线,环形凸部205可选择的插入多个固定位303之一,并且环形凸部205与任意固定位303之间均可形成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当环形凸部与固定位形成固定状态时,环形凸部205插入至固定位303并与固定位303形成卡合,当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形成非固定状态时,环形凸部205被设置于固定位303之外。当环形凸部205插入至固定位 303并与固定位303轴向形成卡合,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之间处于固定状态,杆体3相对于第二部件2不可移动;当环形凸部205被设置于固定位303 之外,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形成非固定状态,杆体3相对于第二部件2 可轴向移动。
55.固定位303的形成:在前述中提到,杆体3外表面间隔设置多个凸筋301,任意两个相邻凸筋301之间形成固定位303;换个角度来说,杆体3在加工时,于杆体3的外表面加工出一根沿着杆体3轴线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脊,在沿着杆体3的轴线方向上,在该条状凸脊上加工出多个凹槽,那么,凹槽即为前述的固定位303,条状凸脊去除凹槽的部分形成多个凸筋301。
56.可选的,沿着杆体3轴向,在条状凸脊上等距加工出多个凹槽,或者,沿着杆体3轴向,在条状凸脊上不等距的加工出多个凹槽。当在条状凸脊上等距加工出多个凹槽时,每两个相邻固定位303的距离是相等的,这导致杆体3与第一部件1之间,由一个固定位置切换至下一个固定位置,杆体3在轴向移动的距离是相同的;当在条状凸脊上不等距的加工出多个凹槽时,每两个相邻固定位303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导致杆体3与第一部件1之间,由一个固定位置切换至下一个固定位置,杆体3在轴向移动的距离是不同的。但无论杆体3与第一部件1之间,由一个固定位置切换至下一个固定位置,杆体3在轴向移动的距离是否相同,该可调节伸缩杆均可实现在轴向上的长度调节。
57.综上,杆体3具有轴向、圆周方向、径向三个可活动的方向;第一部件1 套设于杆体3,通过第一部件1限制杆体3沿圆周方向和径向两个方向的活动,此时,杆体3仅能相对于第一部件1沿轴向运动,即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 可伸缩;第二部件2同轴可转动的套设在第一部件1上,在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可伸缩的过程中,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可处于固定状态或者非固定状态,当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非固定状态时,杆体3的轴向未被限制,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仍然可伸缩,当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固定状态时,杆体3的轴向移动被第二部件2限制,结合前述,此时杆体3 的轴向、圆周方向、径向三个方向的活动均被限制,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均不可活动。
58.可调节伸缩杆在使用时,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固定状态,当需要调节可调节伸缩杆的长度时,绕着第二部件2的轴线转动第二部件2,使得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脱离,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非固定状态,此时杆体3可穿透第二部件2并相对于
第一部件1轴向可活动,将杆体3沿轴向移动,并使得环形凸部205与其他多个固定位303之一径向相对,绕着第二部件2的轴线转动第二部件2,使得环形凸部205插入至其他固定位303,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重新处于固定状态,此时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轴向固定,可调节伸缩杆完成调节。
59.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固定部与套管之间不存在多个可固定机构,这使得在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方向上,固定部安装于套管的位置不可调节。
60.本方案中的第一部件1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套管,本方案中的杆体3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部,本方案中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可伸缩的结构,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部相对于套管可伸缩的结构。
61.本方案在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设置了第二部件2,第二部件2上的环形凸部与杆体3上的多个固定位303之一可分别形成固定状态,从而,在第一部件1与杆体3之间形成多个可用于调节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间距的位置;现有技术当中固定部和套管之间仅具有一个固定位置,如果本技术当中的其中一个可用于调节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间距的位置相当于现有技术当中的固定部和套管之间的固定位置,那么,本技术当中的其余的固定位置就相当于在现有技术的固定部和套管之间设置了多个固定位置,因此,解决了固定部和套管之间如何设置多个固定位置的技术问题。
62.在前述方案中提到了,第二部件2与杆体3沿轴向处于固定状态或者非固定状态,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3.参照图5~图6,环形凸部205上设置第二凹槽204,第二凹槽204沿第二部件2的轴线方向贯穿于环形凸部205,第二凹槽204的轮廓可容纳凸筋301,第二凹槽204的轮廓可与固定位303轮廓重合;在凸筋301插入至第二凹槽204 的过程中,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具有第一重合状态和第一非重合状态,当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处于第一重合状态时,环形凸部205可转动的插入至固定位303,当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处于第一非重合状态时,环形凸部205被限制在固定位303之外。
64.具体的,第二凹槽204的槽体凹陷方向沿着环形凸部205的径向,并且由环形凸部205的轴心线指向环形凸部205的外侧,第二凹槽204沿第二部件2 的轴线方向贯穿于环形凸部205,并且于环形凸部205的两端面形成开口。
65.第一凹槽102与第二凹槽204相通,杆体3可沿轴向插入至第一部件1,当杆体3上的至少1个凸筋301穿透第二凹槽204插入至第一凹槽102后,第二凹槽204容纳多个固定位303其中之一,此时,第二凹槽204和固定位303处于第一重合状态;
66.在杆体3插入至第二部件2之前,杆体3上的任意固定位303相对于第二部件2的第二凹槽204呈第一非重合状态;在第二部件2的第二凹槽204与第一部件1的第一凹槽102沿着轴向轮廓重合时,杆体3可插入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其中,凸筋301首先插入第二凹槽,然后插入第一凹槽102;按照杆体3上的所有凸筋301先后插入第二凹槽102的顺序,将所有凸筋301分别定义为第一凸筋、第二凸筋、
……
第n凸筋,在第一凸筋插入至第二凹槽时,杆体3上的任一个固定位303相对于第二部件2的第二凹槽204呈第一非重合状态;在第一凸筋插入至第二凹槽204和第一凹槽102的相交处时,杆体3上的任一个固定位303相对于第二部件2的第二凹槽204呈第一非重合状态;在第一凸筋完全插入至第一凹槽102,且第二凸筋未插入至第二凹槽204之前,位于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的固定位303与第二凹槽204处
于第一重合状态;在第一凸筋完全插入至第一凹槽102,并且第二凸筋插入第二部件2时,位于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的固定位303与第二凹槽204处于第一非重合状态。
67.上述过程为杆体3插入第一部件1的过程,当杆体3从第一部件1内拔出时,各个部件之间所形成的位置关系与上述过程中所形成的位置关系顺序刚好相反;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形成第一非重合状态或第一重合状态的过程,与前述固定位和第二凹槽形成第一非重合状态或第一重合状态的过程刚好相反,其余不再赘述。
68.除去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的固定位303,位于其余相邻凸筋之间的固定位303与第二凹槽204形成的第一重合状态或者第一非重合状态的过程,与前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的固定位303与第二凹槽204形成的第一重合状态或者第一非重合状态的过程相同,其余不再赘述。
69.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第二部件2与杆体3如何形成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的技术问题。
7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部件2和杆体3如何连接的技术问题,详见如下技术方案。
71.参照图5、图7,在环形凸部205绕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具有第二重合状态和第二非重合状态,当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 处于第二非重合状态时,凸筋301被限制在第二凹槽204之外;当固定位303 和第二凹槽204处于第二重合状态时,凸筋301可沿轴向从第二凹槽204内分离。
72.具体的,第二凹槽204沿着环形凸部205的轴向贯通环形凸部205,并且,环形凸部205与第二凹槽204的交汇处沿着环形凸部205的圆周方向形成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由此,第二凹槽204处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环形凸部205可绕轴线转动,在环形凸部205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凹槽204也将与环形凸部205同步环绕第二部件2的轴线转动。
73.杆体3上任意两个相邻的凸筋,定义为一号凸筋和二号凸筋,在一号凸筋完全插入至第一凹槽102,且二号凸筋未插入至第二凹槽204之前,此时,环形凸部205可绕轴线转动;在环形凸部205绕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位于固定位303圆周方向的同一侧,或者,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其中之一位于固定位303之内,第二凹槽204和固定位303处于第二非重合状态;当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位于固定位303圆周方向的两侧时,第二凹槽204 和固定位303处于第二重合状态。
74.值得注意的是,在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分别处于第一重合状态和第二重合状态时,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同的。
75.在前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部件2和第一部件1是如何连接的技术问题,详见下述技术方案。
76.参照图7~图8,第二部件2设置贯通的、条状的通孔201,通孔20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02、第二端203;第一部件1设置螺纹孔104,螺钉101的杆部穿透通孔201并与螺纹孔104螺纹连接,螺钉101的头部位于通孔201的轮廓内,并与通孔201组成运动副。
77.本方案中,螺钉101的杆部穿透通孔201并与螺纹孔104螺纹连接,螺钉 101的头部位于通孔201的轮廓内,并与通孔201组成运动副,这使得第二部件 2相对于第一部件1,在轴向上受到螺钉101的限制,进而使得第二部件2无法从第一部件1脱离,解决了前述第二部件2与第一部件1之间的连接关系不牢靠的技术问题。
78.在前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存在相通和不相通的连接状态;第一凹槽102设置于第一部件1的内壁上,第二部件2套设于第一部件1,第二凹槽204设置于第二部件2上,然而,由于第二部件2的遮挡,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的相通和不相通状态无法被使用者直接观察到;因此,在前述技术方案中使用者使用时,使用者如需获知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 是否相通,需要不断调整杆体3的轴向位置,当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可沿轴向伸缩时,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相通,当杆体3相对于第一部件1不可沿轴向伸缩时,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不相通,这给使用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即前述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何解决使得使用者快速获知第一凹槽102 和第二凹槽204是否相通的技术问题。
79.参照图7、图8,第一部件1上设置第一凹槽102,第一凹槽102的延伸方向为第一部件1的轴线方向;当螺钉101处于通孔201的第一端202时,第二凹槽204与第一凹槽102相通,任一凸筋301可由第一凹槽102运动至第二凹槽204,或者由第二凹槽204运动至第一凹槽102;螺钉101相对于通孔201的位置,由第一端202转变为第二端203的过程中,第二凹槽204与第一凹槽102 由相通的状态转变为不相通的状态。
80.在本方案中,将第二部件2相对于第一部件1绕轴向转动,使得螺钉101 相对于通孔201的位置由第一端202转变为第二端203的过程中,第二凹槽204 与第一凹槽102由相通的状态转变为不相通的状态,这使得使用者直接观察螺钉101相对于通孔201的位置,即可快速获知此时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 是否相通,因此,本方案解决了如何使得使用者快速获知第一凹槽102和第二凹槽204是否相通的技术问题。
8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件2相对于第一部件1绕轴线转动过程中,螺钉101与通孔201之间不应存在沿第二部件2轴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将使环形凸部205无法插入固定位303,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也将无法形成卡合;一种反例,通孔201的两端(第一端202和第二端203)在第二部件2的轴向上存在距离,那么,当螺钉101位于第一端202时,固定位303和第二凹槽204 处于第二重合状态,此时第二部件2可转动,在第二部件2相对于第一部件1 转动的过程中,即螺钉101由第一端202滑动至第二端203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端202和第二端203在轴向上存在距离,第二部件2将相对于第一部件1在轴向上移动,这导致前述固定位303也将在轴向上移动,从而导致环形凸部205 无法插入至前述固定位303内,即环形凸部205无法与固定位303形成卡合。因此,通孔201的轮廓需沿着第二部件2的圆周外表面延伸,且在第二部件2 相对于第一部件1转动的过程中,通孔201与螺钉101之间在第二部件2的轴向上不存在作用力。
82.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在沿着第二部件2轴向方向上,如果,固定位303的长度远大于环形凸部205的长度,则致使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卡合不牢固;因此,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存在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如何卡合牢固的技术问题。
83.优选的,沿着第一部件1的轴向,相邻两个凸筋301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凸筋301之间的间距等于环形凸部205沿轴向延伸的长度。
84.在本方案中,多个固定位303的长度均相等,且每个固定位303的长度均与环形凸部205的长度均相等,那么,在环形凸部205插入至任一固定位303,环形凸部205将与固定位303形成紧密的卡合状态,即使第一部件1在竖直方向上倾斜,或者可调节伸缩杆受到外界震动影响后,环形凸部205也不易从固定位303脱离,从而提高了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
卡合更加紧密,从而解决了前述技术方案中的如何解决环形凸部205与固定位303如何卡合牢固的技术问题。
85.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少裸露于第一部件1之外的杆体3的长度,使得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的伸缩量合理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方案来解决。
86.任意凸筋301均可被容置于第一部件1内部。
87.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如果第一部件1内仅能容纳部分凸筋301,则杆体3伸入至第一部件1内的长度,小于设置多个凸筋301的部分杆体3长度,杆体3 相对于第一部件1的长度无法调节至最短,造成了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的伸缩量不合理的技术问题;而本方案中,由于任意凸筋301均可被容置于第一部件1内部,即杆体3可带动所有凸筋301插入至第一部件1内,使得杆体3 相对于第一部件1的长度能够调节至最短,使得第一部件1和杆体3之间的伸缩量更加合理。
88.实施例2
89.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提出一种横把,其包括实施例1中的可调节伸缩杆。
90.具体的,横把包括立管101和一对可调节伸缩杆,一对可调节伸缩杆同轴设置,且分别安装在立管101的两端;还包括第四部件4,第四部件呈圆筒状,第四部件4由橡胶材质制成,第四部件4套设于杆体3远离第一部件1的一端,并且第四部件4的内表面与杆体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91.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中,可调节伸缩杆的杆体3呈直线型杆状结构,在使用者使用时,即使用者手握横把时,杆体3的圆周外表面易与使用者的手掌之前产生滑动;
92.本实施例横把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四部件4的设置,避免了使用者手掌与可调节伸缩杆直接接触,使用者在使用横把时,可将手掌于第四部件处握紧,由于第四部件4由橡胶材料制成,一方面,橡胶质软、有弹性,第四部件4与手掌、可调节伸缩杆之间分别形成弹性接触,使得使用者感受上更加舒适,另一方面,橡胶表面摩擦系数较高,有利于增加使用者手掌与第四部件之间、第四部件与可调节伸缩杆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手掌与可调节伸缩杆之间、第四部件与可调节伸缩杆之间均不易形成打滑,进而解决了前述在使用者使用时,使用者手掌与可调节伸缩杆之间易产生滑动的技术问题。
93.本实施例中的横把,其采用的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和效果,与前述实施例1 中的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和效果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94.实施例3
95.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可调节伸缩杆;交通工具为自行车、滑板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之一。
96.本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其采用的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和效果,与前述实施例1中的可调节伸缩杆的结构和效果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9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