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7:5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浸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


背景技术:

2.影响浸出率的因素有:浸出原料的组成、结构和粒度,浸出剂的浓度、温度、固液相间的相对流动速度和矿浆浓度、矿浆粘度等,且,浸出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具体是在有液、固、气相参与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浸出速度不仅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而且也取决于边界层或固体膜的扩散传质速度。当浸出过程速度受化学反应速度控制时,要提高浸出剂的浓度和浸出温度,减小固体物料的粒度以增大固体颗粒的反应表面积。当浸出过程速度受液-固相间扩散传质速度控制时,提高反应速度的有效措施强化浸出过程,例如采用高温、加压浸出技术或加强固液相间的相对流动速度等。现有的浸出装置多数是在浸出灌内增加加热设备或者喷射液体来扰动浸出灌内的物质,而涉及到需要循环的物质,通常是利用循环泵进行简单的循环流动,最多是利用加压装置进行加压处理,加压循环方式单一,并不能够有效的提高浸出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以对浸出容器的反应物进行循环加压的同时获得高度湍动,从而提高浸出效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包括壳体、加压泵叶轮、变频电机;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加压泵叶轮,所述加压泵叶轮连接变频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变频电机位于壳体外侧;所述壳体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所述出液端位于加压泵叶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位于加压泵叶轮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和加压泵叶轮之间为扰流腔室,所述扰流腔室内设置有扰流柱主轴、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所述扰流柱主轴同轴连接加压泵叶轮,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组,若干第一扰流组沿着扰流柱主轴的轴向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扰流柱,若干第一扰流柱沿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一扰流柱与扰流腔室的内壁间隔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扰流组之间,所述第二扰流组间隔设置在扰流腔室的内壁上,每一第二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扰流柱,若干第二扰流柱沿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二扰流柱均与扰流柱主轴及第一扰流柱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第二扰流柱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扰流柱。
6.优选的,所述壳体和变频电机安装在底座上。
7.优选的,每一第一扰流组的若干第一扰流柱绕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一扰流柱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的中心轴线相交。
8.优选的,每一第二扰流组的若干第二扰流柱绕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二扰流柱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的中心轴线相交。
9.优选的,每一第一扰流柱不连接扰流柱主轴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中心轴线之
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扰流柱不连接扰流腔室内壁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压泵叶轮实现循环反应物的加压循环,通过壳体的进液端和加压叶轮之间设置的扰流腔室使得循环反应物在加压之前受到扰动,具体是通过设置多组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来使得扰流腔室形成迷宫式多级腔体,循环反应物进入扰流腔室后受到随加压泵叶轮转动而转动的第一扰流柱的扰动,循环反应物在该种扰动下与第一扰流柱、第二扰流柱产生强剪切,从而获得高度湍流,高度湍动使得循环反应物的微团尺寸减小,进而大大加速了分子扩散的效率,也就是说,循环反应物经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不仅得到加压,还受到扰动,而加压可加快溶液对细小颗粒的渗透,扰动则减小循环反应物微团的尺寸,加快分子扩散速度,进而提高浸出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14.图3是扰流腔室的截面图。
1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6.图中:壳体1、加压泵叶轮2、变频电机3、出液端4、进液端5、扰流腔室6、扰流柱主轴7、第一扰流柱8、第二扰流柱9、底座10。
1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18.请参阅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包括壳体1、加压泵叶轮2、变频电机3。所述壳体1内安装有加压泵叶轮2,所述加压泵叶轮2连接变频电机3的输出轴,所述变频电机3位于壳体1外侧,所述变频电机3可带动加压泵叶轮2转动,实现加压泵出。所述壳体1具有出液端4和进液端5,所述出液端4位于加压泵叶轮2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5位于加压泵叶轮2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5和加压泵叶轮2之间为扰流腔室6,所述扰流腔室6内设置有扰流柱主轴7、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所述扰流柱主轴7同轴连接加压泵叶轮2,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组,若干第一扰流组沿着扰流柱主轴7的轴向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扰流柱8,若干第一扰流柱8沿着扰流柱主轴7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一扰流柱8与扰流腔室6的内壁间隔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扰流组之间,所述第二扰流组间隔设置在扰流腔室6的内壁上,每一第二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扰流柱9,若干第二扰流柱9沿着扰流柱主轴7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二扰流柱9均与扰流柱主轴7及第一扰流柱8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第二扰流柱9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扰流柱8,即,通过上述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的设置,可使得扰流腔室6形成迷宫式多级腔室,循环反应物通过进液端5进入扰流腔室6后,被第一扰流柱8和第二扰流柱9扰动,而第一扰流柱8能够随加压泵叶轮2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得循环反应物进入扰流腔室6后产生强剪切,从而获得高度湍动,高度湍动使得微团尺寸减小,大大加速了分子扩散的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浸出效率。
19.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和变频电机3安装在底座10上;每一第一扰流组的若干第一扰流柱8绕着扰流柱主轴7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一扰流柱8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7的中心轴线相交;每一第二扰流组的若干第二扰流柱9绕着扰流柱主轴7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二扰流柱9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7的中心轴线相交;每一第一扰流柱8不连接扰流柱主轴7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7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扰流柱9不连接扰流腔室6内壁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7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以提高扰动的程度。
20.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加压泵叶轮、变频电机;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加压泵叶轮,所述加压泵叶轮连接变频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变频电机位于壳体外侧;所述壳体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所述出液端位于加压泵叶轮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位于加压泵叶轮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进液端和加压泵叶轮之间为扰流腔室,所述扰流腔室内设置有扰流柱主轴、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所述扰流柱主轴同轴连接加压泵叶轮,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组,若干第一扰流组沿着扰流柱主轴的轴向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扰流柱,若干第一扰流柱沿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一扰流柱与扰流腔室的内壁间隔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扰流组之间,所述第二扰流组间隔设置在扰流腔室的内壁上,每一第二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扰流柱,若干第二扰流柱沿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环绕设置,每一第二扰流柱均与扰流柱主轴及第一扰流柱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第二扰流柱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扰流柱。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变频电机安装在底座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扰流组的若干第一扰流柱绕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一扰流柱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的中心轴线相交。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扰流组的若干第二扰流柱绕着扰流柱主轴的径向均布设置,且每一第二扰流柱的长度方向延长线与扰流柱主轴的中心轴线相交。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扰流柱不连接扰流柱主轴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扰流柱不连接扰流腔室内壁的一端端部至扰流柱主轴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湍动加压输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加压泵叶轮,加压泵叶轮连接变频电机的输出轴;壳体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进液端和加压泵叶轮之间为扰流腔室,扰流腔室内设置有扰流柱主轴、第一扰流组和第二扰流组;扰流柱主轴同轴连接加压泵叶轮,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组,若干第一扰流组沿着扰流柱主轴的轴向设置,每一第一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扰流柱;每一第一扰流组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扰流组之间,第二扰流组间隔设置在扰流腔室的内壁上,每一第二扰流组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扰流柱,相邻两第二扰流柱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扰流柱。本装置可以对浸出容器的反应物进行循环加压的同时获得高度湍动,从而提高浸出效率。而提高浸出效率。而提高浸出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亮 覃家翁 史磊 方皓 陈奇志 王智青 陆宾 韦庆兴 黄丽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汇元锰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0
技术公布日:2022/5/3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