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3: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


背景技术:

2.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带程序控制起降的不载人飞机。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执行人员不能到达或者飞行航程较为危险的任务,同时,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还需要使用起降平台,从而实现无人机的起飞或降落。
3.公开号为cn11385956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智能自动起降平台,通过固定组件夹紧固定,同时配合保护箱体可以避免无人机倾倒造成损坏,提高起降的稳定性。但是此专利中的智能自动起降平台,结构较为复杂,同时由于采用刚性的起降板结构,也不便于携带。
4.基于此,发明人设计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通过在上起降平台和下支撑平台之间设置的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可以科学的分散引导气流向周围平吹,有效降低或避免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地效,以解决以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通过在上起降平台和下支撑平台之间设置的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可以科学的分散引导气流向周围平吹,有效降低或避免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地效,有效提高无人机起降时的安全性。
6.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包括上起降平台和设置于上起降平台下方的下支撑平台;
8.上起降平台由左支撑网架和右支撑网架组成;左支撑网架的右侧与右支撑网架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
9.左支撑网架和右支撑网架的顶端均设有钢丝网;
10.下支撑平台由左水平架和右水平架组成;左水平架顶端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杆与左支撑网架底端左侧相连接,左水平架顶端右侧通过第二连接杆与左支撑网架底端右侧相连接;右水平架顶端左侧通过第三连接杆与右支撑网架底端左侧相连接,右水平架顶端右侧通过第四连接杆与右支撑网架底端右侧相连接;
11.左水平架顶端右侧设有左导流板,右水平架顶端左侧设有右导流板;
12.左水平架的底端设有左支腿,左支腿与左水平架相铰接,右水平架的底端设有右支腿,右支腿与右水平架相铰接。
13.进一步的,左支撑网架和右支撑网架之间通过两个合页进行铰接。
14.进一步的,左导流板为右侧厚左侧薄的结构,且左导流板的厚度由右侧向左侧逐步平滑过渡,左导流板的前后宽度由右至左逐渐减小;
15.右导流板为左侧厚右侧薄的结构,右导流板的厚度由左侧向右侧逐步平滑过渡,右导流板的前后宽度由左至右逐渐减小;
16.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为采用3d打印技术制成的塑料空心凹面体结构,用于分散、导流无人机悬停产生的气流,使气流向平台四面水平方向分散,消除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气流反冲作用,提高安全性。
17.进一步的,左水平架的左端、以及右水平架的右端还设有软质提手,软质提手采用尼龙编织材料制成,便于平台折叠后进行手提转运。
18.进一步的,左水平架的右端、以及右水平架的左端均设有强磁连接块,通过强磁连接块可以实现当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展开时,左水平架的右端和右水平架的左端能够紧密贴合,提高平台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体积较小、材质轻,便于在野外展开使用,作为复杂地面进行飞行任务时的临时起降点,也可作为城市内固定位置的永久起降点,该平台有无尘的效果,可以减少无人机机体连接缝隙部位进入尘土的几率。
21.2、上起降平台和下支撑平台之间设置的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可以科学的分散引导气流向周围平吹,有效降低或避免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地效,有效提高无人机起降时的安全性。
22.3、当使用完毕后将左支撑网架和右支撑网架合并在一起,同时,将左支腿转动并贴合左水平架,右支腿转动并贴合右水平架,对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进行折叠,通过软质提手可以实现手提转运。
附图说明
23.图1为实施例1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实施例1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1、左支撑网架;12、右支撑网架;13、合页;14、钢丝网;21、左水平架;22、右水平架;23、第一连接杆;24、第二连接杆;25、第三连接杆;26、第四连接杆;27、左导流板;28、右导流板;31、左支腿;32、右支腿;4、软质提手;5、强磁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1
29.参阅图1-3,一种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包括上起降平台和设置于上起降平台下方的下支撑平台;
30.上起降平台由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组成;
31.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转动连接,具体的,左支撑网架11的右侧与右支撑
网架12的左侧通过合页13铰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之间通过两个合页13进行铰接;
32.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的顶端均设有钢丝网14(为了便于对结构进行描述,图中仅画出部分钢丝网14,实际实施过程中,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的顶面完全均布钢丝网14),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用于起降时支撑无人机,通过采用钢丝网14的结构,能够便于无人机旋翼产生的气流通过。
33.下支撑平台由左水平架21和右水平架22组成;
34.左水平架21顶端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杆23与左支撑网架11底端左侧相连接,左水平架21顶端右侧通过第二连接杆24与左支撑网架11底端右侧相连接;右水平架22顶端左侧通过第三连接杆25与右支撑网架12底端左侧相连接,右水平架22顶端右侧通过第四连接杆26与右支撑网架12底端右侧相连接;
35.左水平架21和右水平架22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主要起到承放、连接、导流和防尘的作用。第一连接杆23、第二连接杆24、第三连接杆25和第四连接杆26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主要用于支撑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保证上起降平台和下支撑平台之间有足够的导流空间。
36.左水平架21顶端右侧设有左导流板27,右水平架22顶端左侧设有右导流板28;
37.左导流板27为右侧厚左侧薄的结构,且左导流板27的厚度由右侧向左侧逐步平滑过渡,左导流板27的前后宽度由右至左逐渐减小,且左导流板27最左端逐渐汇聚成一点;
38.右导流板28为左侧厚右侧薄的结构,右导流板28的厚度由左侧向右侧逐步平滑过渡,右导流板28的前后宽度由左至右逐渐减小,且右导流板28最右端逐渐汇聚成一点;
39.左导流板27和右导流板28为采用3d打印技术制成的塑料空心凹面体结构,用于分散、导流无人机悬停产生的气流,使气流向平台四面水平方向分散,消除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气流反冲作用,提高安全性。
40.当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展开时,左导流板27的右侧与右导流板28的左侧相靠接。
41.左水平架21的底端设有左支腿31,左支腿31与左水平架21相铰接,右水平架22的底端设有右支腿32,右支腿32与右水平架22相铰接;所述左支腿31和右支腿32采用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轻质、耐用的特性,用于支撑整个平台并保持平衡,并使平台脱离地面,避免四散气流吹起地面灰尘。
42.左水平架21的左端、以及右水平架22的右端还设有软质提手4,软质提手4采用尼龙编织材料制成,便于平台折叠后进行手提转运;左水平架21的右端、以及右水平架22的左端均设有强磁连接块5,通过强磁连接块5可以实现当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展开时,左水平架21的右端和右水平架22的左端能够紧密贴合,提高平台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43.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
44.使用时,如图1、2所示,打开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之间的合页13,将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展开,并水平放置,此时通过左水平架21右端、右水平架22左端的强磁连接块5,可以实现左水平架21和右水平架22的紧密贴合;同时将左支腿31和右支腿32竖直设置,此时将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置于便于无人机起降的
位置,然后将无人机放置于上起降平台的顶端进行起降,在起降过程中,通过左导流板27和右导流板28可以消除无人机起降时产生的气流反冲作用,提高安全性。
45.当使用完毕后,如图3所示,转动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将左支撑网架11和右支撑网架12合并在一起,同时,将左支腿31转动并贴合左水平架21,右支腿32转动并贴合右水平架22,对所述无人机便携式无地效无尘起降平台进行折叠,通过软质提手4可以实现手提转运。
4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