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03:03: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建筑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2.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建筑构件,与新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安装,从而实现光伏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bipv光伏屋面属于bipv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光伏建筑屋面就是在屋面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建筑领域进行发电,以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3.bipv光伏屋面既然属于建筑构件,除了需要满足光伏要求,还必须满足建筑要求,其中防水就是建筑要求中的一个。目前市场上bipv光伏屋面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有w型槽,光伏组件的边缘搭接在w型槽的槽口边缘上,下雨时光伏组件上的水可以流至w型槽内,从而起到排水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久后,w型槽容易积尘,经过雨水冲击和尘埃沉积会形成泥块,不仅会造成w型槽堵塞、影响排水功能,而且存积的泥块还会增大整个屋面系统的承重压力,对光伏屋面造成负担,影响光伏屋面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屋面系统采用w型槽连接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时间长久后,w型槽容易积尘,经过雨水冲击和尘埃沉积,形成泥块,不仅会造成w型槽堵塞、影响排水功能,还会增大整个屋面系统的承重压力,从而提供一种光伏建筑屋面系统。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光伏建筑屋面系统,至少包括;支撑件,每个所述支撑件包括本体和端部,所述本体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端部设置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最高点大于所述本体的最高点,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通过所述搭接部连接;保护盖,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适于对所述搭接部进行遮盖。
7.进一步地,所述搭接部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平面部、拱部和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高于所述第二平面部,所述拱部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部搭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搭接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平面部搭接;所述保护盖设置在相互配合的两个所述搭接部之间的上方;所述保护盖、所述拱部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部所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组装方向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本体呈凹凸相间的结构,所述凹凸相间的结构中的凸部形成支撑面,适于支撑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凹凸相间的结构中的凹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之间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组装方向垂直。
9.进一步地,所述搭接部中所述拱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之间形成倾斜面,以形成防水坡。
10.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坡与所述第一平面部之间的高度差范围为15mm-35mm,所述防水坡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5
°
-45
°

11.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盖的内表面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防水坡相适配的粘接面,所述粘接面与所述防水坡相贴合设置;所述粘接面向靠近所述第一平面部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贴合设置,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之间采用防水胶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防水胶的点胶面积范围为φ15mm-φ35mm。
13.进一步地,该光伏建筑屋面系统还包括桁条,位于所述第二平面部背对所述保护盖的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桁条之间按照预设间隔平行设置;相互搭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平面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桁条上。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面部的搭接长度范围为30mm-40mm。
1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材质包括铝镁锰合金板、6063-t6铝板与碳纤维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屋面系统,通过支撑件的端部设置的搭接部对相邻两个支撑件进行连接,无需使用w型槽作为桥接件,零部件更少,安装难度更低;而且,在搭接部的上方使用保护盖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树叶以及灰尘等杂物落入支撑件的搭接缝的位置后形成泥块,避免造成堵塞,也不会增大整个屋面系统的承重压力,避免对光伏屋面造成负担,有利于延长光伏屋面的寿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建筑屋面系统中支撑件的搭接部放大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支撑件;
ꢀꢀꢀꢀꢀꢀꢀꢀꢀꢀꢀ
2、搭接部;
ꢀꢀꢀꢀꢀꢀꢀꢀꢀ
3、太阳能电池组件;
24.4、保护盖;
ꢀꢀꢀꢀꢀꢀꢀꢀꢀꢀꢀꢀ
5、桁条;
ꢀꢀꢀꢀꢀꢀꢀꢀꢀꢀꢀꢀ
6、第一散热通道;
25.7、第二散热通道;
ꢀꢀꢀꢀꢀꢀ
8、支撑面;
ꢀꢀꢀꢀꢀꢀꢀꢀꢀꢀ
9、第一平面部;
26.10、拱部;
ꢀꢀꢀꢀꢀꢀꢀꢀꢀꢀꢀꢀꢀ
11、第二平面部;
ꢀꢀꢀꢀꢀ
12、防水坡;
27.13、粘接面;
ꢀꢀꢀꢀꢀꢀꢀꢀꢀꢀꢀ
14、延伸部;
ꢀꢀꢀꢀꢀꢀꢀꢀꢀ
15、防水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建筑屋面系统,每个所述支撑件包括本体和端部,所述本体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撑件1,该支撑件1可以为条形板,使用时,支撑件1位于桁条5的上方,支撑件1的本体背对桁条5的一面铺装有太阳能电池组件3。支撑件1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搭接部2,搭接部2的最高点大于本体的最高点,相邻的两个支撑件1通过搭接部2相互连接,之后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桁条5上。其中,桁条5可以c型钢,相邻的两个桁条5之间按照预设间隔平行设置,例如,该预设间隔可以根据单个支撑件1的长度进行设计。沿桁条5的长度方向上,可以等距设置十个螺栓,以保证支撑件1与桁条5之间的连接强度。保护盖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件1之间,适于对搭接部2进行遮盖。例如,为了提高保护盖4与支撑件1的连接处的密封性,可以采用防水胶15将支撑件1与保护盖4粘接在一起。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屋面系统,通过支撑件1的端部设置的搭接部2对相邻两个支撑件1进行连接,无需使用w型槽作为桥接件,零部件更少,安装难度更低;而且,在搭接部2的上方使用保护盖4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树叶以及灰尘等杂物落入支撑件1的搭接缝的位置后形成泥块,避免造成堵塞,也不会增大整个屋面系统的承重压力,避免对光伏屋面造成负担,有利于延长光伏屋面的寿命。
34.其中,搭接部2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平面部9、拱部10和第二平面部11,第一平面部9高于第二平面部11,拱部10的最高点高于第一平面部9;第一平面部9与支撑件1的端部可以焊接连接。
35.相邻的两个搭接部2之间通过第二平面部11搭接,两个第二平面部11一上一下、且两者有一部分重叠设置,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桁条5上。
36.保护盖4设置在相互配合的两个搭接部2之间的上方;上方的保护盖4、两侧的拱部10以及底部的第二平面部11所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一散热通道6,第一散热通道6的长度方向与下方的桁条5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第一散热通道6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组装方向垂直,即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一侧边缘延伸至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另一侧边
缘,第一散热通道6的开口位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边缘处,空气经第一散热通道6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一侧至另一侧的过程中,可以带走一部分太阳能电池组件3散发的热量。
37.支撑件1的本体呈凹凸相间的结构,凹凸相间的结构中的凸部形成支撑面8,太阳能电池组件3铺装在支撑面8上后,可以减小太阳能电池组件3与支撑件1的接触面积。
38.凹凸相间的结构中的凹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3之间围成的区域形成第二散热通道7,第二散热通道7与第一散热通道6相互平行,第二散热通道7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一侧边缘延伸至另一侧边缘,第二散热通道7的开口位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边缘处,空气经第二散热通道7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组装方向垂直,即从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一侧至另一侧的过程中,可以带走一部分太阳能电池组件3散发的热量,有利于提高整个光伏建筑屋面系统的散热效果。
39.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防水效果,搭接部2上的拱部10与第一平面部9之间形成倾斜面,以形成防水坡12,倾斜面靠近第一平面部9的一端低于靠近拱部10的一端。对应的,可以将保护盖4设计呈拱形结构,保护盖4朝向桁条5的一面为凹陷面,防水坡12与保护盖4相互贴合设置,而且保护盖4的端部可以沿防水坡12向下延伸至第一平面部9,此时整个防水坡12完全被保护盖4遮挡住。保护盖4可以防止第一散热通道6上方的雨水落入,防水坡12可以防止第一平面部9上的雨水灌入。
40.本实施例中,防水坡12的高度大于太阳能电池组件3的厚度,防水坡12与第一平面部9之间的高度差范围为15mm-35mm,例如,防水坡12与第一平面部9的高度差可以为20mm。其中,防水坡12相对于第一平面部9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5
°
-45
°
,例如防水坡12相对于第一平面部9的倾斜角度可以为40
°

4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建筑屋面系统中支撑件1的搭接部2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保护盖4的内表面的两端设置有与防水坡12相适配的粘接面13,粘接面13与防水坡12相贴合;粘接面13可以朝向靠近第一平面部9的方向延伸,以形成延伸部14,延伸部14与第一平面部9相互贴合,两者之间可以采用防水胶15以点胶的方式连接。
42.其中,防水胶15的点胶面积范围为φ15mm-φ35mm,例如,点胶的面积可以为φ20mm。点胶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沿第一平面部9的长度方向上,可以等距设置五个点胶位。
43.本实施例中,相互配合的两个第二平面部11的搭接长度范围为30mm-40mm,例如,搭接长度可以为35mm。
44.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的材质包括铝镁锰合金板、6063-t6铝板与碳纤维板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支撑件1也可以为彩钢瓦。
45.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建筑屋面系统,支撑件上设计有防水坡,这样能有效的避免雨水、树叶和灰尘进入;还通过凹凸相间结构形成散热通道,利于通风;支撑件的边缘设计有搭接部,安装采用螺栓连接桁条,整个安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拆卸时,只需将保护盖和螺栓取掉,更加方便;保护盖与支撑件之间采用防水胶粘接,让保护盖和支撑件的防水坡匹配在一起,保证了整个搭接处的防水性能。
4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