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方便拆卸多级卸落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5-21 10:34: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拆卸多级卸落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大型跨海跨江桥梁的建设中,经常会用临时支座。
3.仅以连续梁施工为例,连续梁桥墩分为边墩和中墩,中墩仅放置一个永久支座。连续梁施工时,经常会采取先简支后连续的施工方式,即施工时,中墩的永久支座两侧需设置临时支座,使连续梁的每一跨先处于简支状态,再现浇湿接缝(对于混凝土桥梁)或焊接钢板(对于钢结构桥梁),使桥梁从简支结构转变为连续结构。传统的临时支座系统采用钢支座系统,前后跨的临时支座支架会采用钢结构连接起来,桥梁简支转连续后,会采用切割机割除临时支座的连接位置,再撤除临时支座,影响了施工效率,切割作业也带了一定的危险性。传统的临时支座卸落装置由上下两个砂箱组成,上面的砂筒直径较小,下面的砂筒直径较大,砂筒里灌满砂。卸落时,将下砂筒的泄砂孔打开,沙子从砂筒里流出,从而减小砂筒体积,实现支座卸落。传统的砂箱支座每次卸落后,都必须重新灌砂,调节砂箱高度,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提高施工效率的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方便拆卸多级卸落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通过将前、后跨临时支架与联结系之间采用快速栓接,并在临时支架上设置具有多级泄砂腔体和泄砂孔的卸落装置,以实现复用三次而无需重复灌砂。
5.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方便拆卸多级卸落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连续梁施工时,将前、后两跨临时支架以及联结系分别吊装到中墩墩顶位置,将所述联结系的两端分别同前、后两跨所述临时支架栓接固定组成临时支座;所述临时支架的顶面安装有卸落装置并支撑所述连续梁的梁体,所述卸落装置包括上下套装的上砂筒和下砂筒,所述下砂筒内由至少两个托盘分隔为上、中、下三个腔体,每个所述腔体的侧壁面上均开设有泄砂孔;(2)所述连续梁施工完成后,打开所述卸落装置内上腔体中的所述泄砂孔进行卸落,以使所述卸落装置上的所述上砂筒与所述连续梁的梁体之间产生脱空,之后拆除所述临时支座;(3)解开所述卸落装置的所述上砂筒,取出所述下砂筒的上腔体内的所述托盘以及所述托盘上所剩余的砂,之后重新安装上所述上砂筒,以使第一级卸落的高度为固定值;
(4)将所述临时支座按照步骤(1)中的方法安装至下一连续梁工程中,在所述卸落装置的所述上砂筒上抄垫一垫板,所述垫板的高度为第一级卸落的高度;(5)步骤(4)中的所述连续梁施工完成后,打开所述卸落装置内中腔体中的所述泄砂孔进行卸落,以使所述卸落装置上的所述上砂筒与所述连续梁的梁体之间产生脱空,之后拆除所述临时支座;(6)解开所述卸落装置的所述上砂筒,取出所述下砂筒的中腔体内的所述托盘以及所述托盘上所剩余的砂,之后重新安装上所述上砂筒,以使第二级卸落的高度为固定值;(7)重复步骤(4)-(6),完成所述卸落装置在第三个连续梁工程中的第三级高度卸落,之后回收。
6.所述托盘由固定于所述下砂筒内壁面上的圈梁或若干凸点支撑。
7.所述前跨临时支架与所述后跨临时支架的结构相同,均由上钢板、下钢板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h型钢支架组成,所述h型钢的一侧翼缘上焊接有一外凸的槽口,所述槽口由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槽钢以及分别焊接设置于两块所述第一槽钢两侧翼缘上的第一钢板所组成。
8.所述联结系的端部与所述槽口相适配,所述联结系由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二槽钢以及分别焊接设置于两块所述第二槽钢两侧翼缘上的第二钢板所组成,在两块所述第二槽钢之间间隔布设有若干h型钢加劲肋。
9.本发明的优点是:(1)将临时支座分为几个装配构件,方便吊装;(2)对于前、后跨临时支架中心距离不同的桥梁,仅需对中间联结系部分稍加修改就可使用,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3)安装临时支座时无需进行焊接作业,只需采用钢板将前、后跨临时支架与中间联结位置栓接,方便了施工作业;(4)拆除临时支座时无需进行切割机作业,降低了施工的风险性;(5)卸落装置采用多级卸落的砂箱,临时支座拆卸一次后,无需灌砂操作,可以在使用三次后再进行灌砂操作,提高了临时支座的使用效率;(6)使用在同一项目工程上的不同桥跨时,只需在前、后跨临时支架上抄垫上上次卸落高度的钢块就可以继续使用,不用反复调节临时支座高度。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发明中桥梁临时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前跨或后跨临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中间联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中卸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中卸落装置的平面视图;图6为本发明图4中的a-a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
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6,图中各标记分别为:临时支架1、上钢板1-1、h型钢支架1-2、下钢板1-3、槽钢1-4、钢板1-5;联结系2、槽钢2-1、h型钢加劲肋2-2、钢板2-3;卸落装置3、上砂筒3-1、下砂筒3-2、一级泄砂孔3-3、二级泄砂孔3-4、三级泄砂孔3-5、一级圈梁3-6、二级圈梁3-7、一级托盘3-8、二级托盘3-9、加劲肋3-10。
12.实施例: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拆卸多级卸落的桥梁临时支座施工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连续梁施工时,将前、后两跨临时支架1、联结系2分别吊装到中墩墩顶,临时支架1上设置有卸落装置3,将联结系2的两端分别插装至前、后两跨临时支架1的槽口内,将临时支架1上的钢板1-5与联结系2上的钢板2-3位置匹配并通过拧入螺栓构成栓接,完成临时支座的安装。
13.该桥梁临时支座包括前跨临时支架1、后跨临时支架1、联结系2以及卸落装置3,联结系2的两端分别同前、后两跨临时支架1之间进行装配并栓接,卸落装置3设置于临时支架1的上端面上。
14.如图1-3所示,前、后两跨临时支架1均采用钢材构成。临时支架1由上钢板1-1、下钢板1-3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h型钢支架1-2焊接组成,在h型钢支架1-2的一侧翼缘上焊接有一外凸的槽口,该槽口呈矩形状用于同同样呈矩形状的联结系2的端部进行装配,该槽口由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槽钢1-4以及分别焊接在两块槽钢两侧翼缘上的钢板1-5焊接组成,形成具有一定槽深的槽口,在钢板1-5上间隔开设有若干螺栓孔,以便于同后续对应插入的联结系2的端部进行栓接。
15.如图1-3所示,联结系2采用钢材构成,由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槽钢2-1以及分别焊接设置于两块槽钢2-1端部两侧翼缘上的钢板2-3所组成,为了进一步增加联结系2的结构强度,在两块槽钢2-1之间间隔布设有若干h型钢加劲肋2-2。在钢板2-3上间隔开设有若干螺栓孔,并与钢板1-5上所开设螺栓孔形成对应关系,当联结系2的端部对应插装入临时支架1上的槽口内时,钢板1-5与钢板2-3位置匹配并通过拧入螺栓构成栓接。
16.如图4、5、6所示,卸落装置3固定安装在临时支架1的顶面上,由上下设置的上砂筒3-1和下砂筒3-2组成,在下砂筒3-2的外壁面上沿环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劲肋10以增加其底座稳定性;在下砂筒3-2内上下间隔设置有一级托盘3-8和二级托盘3-9,以将下砂筒3-2的内腔分隔为上、中、下三个腔体,一级托盘3-8由固定在下砂筒3-2内壁面上的一级圈梁3-6支撑,二级托盘3-9由固定在下砂筒3-2内壁面上的二级圈梁3-7支撑,前述的圈梁也可用若干凸起的点来代替,只要可以保证固定托盘位置即可。在上、中、下三个腔体的侧壁面上均开设有泄砂孔,即一级泄砂孔3-3、二级泄砂孔3-4、三级泄砂孔3-5。通过自上而下依序打开泄砂孔,可实现卸落装置3的分级卸落。
17.(2)连续梁连续段施工完后打开卸落装置3中上腔体内的第一级泄砂孔3-3进行卸落,以使临时支座与梁体脱空,拧开临时支架1与联结系2之间的螺栓,即可拆除临时支座系统。
18.(3)解开卸落装置3的上砂筒3-1,取出下砂筒3-2内的一级托盘3-8以及一级托盘3-8上剩余的砂,之后重新安装好上砂筒3-1,这样就能保证第一次卸落的高度是固定的。
19.(4)将临时支座安装到同一项目其他桥跨上时,只需在前、后跨临时支架1上抄垫第一次泄砂时的高度(如前所述为一个固定值),即可继续使用临时支座,无需灌砂。
20.(5)第二次使用完之后,在同一项目第三次使用该临时支座时,需取出二级托盘3-9及二级托盘3-9上的砂,这样可以保证二级卸落高度也是一个固定值。
21.(6)第三次使用卸落装置3时,只需在前、后跨临时支架1上抄垫第一次泄砂和第二次泄时的高度和(固定值),即可重复利用临时支座。
22.(7)第三次使用完后对卸落装置3进行灌砂操作,临时支座系统又可复用三次而不需重复灌砂。
23.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临时支座分为几个装配构件,方便吊装;(2)对于前、后跨临时支架中心距离不同的桥梁,仅需对中间联结系部分稍加修改就可使用,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3)安装临时支座时无需进行焊接作业,只需采用钢板将前、后跨临时支架与中间联结位置栓接,方便了施工作业;(4)拆除临时支座时无需进行切割机作业,降低了施工的风险性;(5)卸落装置采用多级卸落的砂箱,临时支座拆卸一次后,无需灌砂操作,可以在使用三次后再进行灌砂操作,提高了临时支座的使用效率;(6)使用在同一项目工程上的不同桥跨时,只需在前、后跨临时支架上抄垫上上次卸落高度的钢块就可以继续使用,不用反复调节临时支座高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