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血液分离装置、工作方法以及PRP血浆分离方法与流程

2022-05-21 09:1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血液分离装置、工作方法以及prp血浆分离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分离装置、工作方法以及prp血浆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血液中prp血浆的分离都会用到血液分离装置,通过血液分离装置对血液依次进行两次分离,从而分离出prp血浆。
3.现有的血液分离装置参照在先专利,专利号:201280063492.8,专利名称:血液分离装置,在现有的血液分离装置中,通过柱塞杆式结构的限位器来封堵上下两个分离腔室的开口部,以往的柱塞式存在以下问题:
4.柱塞杆的通过螺纹拧紧,柱塞棒有断裂风险,并且中间腔室内由于设置了柱塞杆,容易影响血液在上下两个分离腔室之前流通,影响中间腔室的容积。
5.因此,综上所述,现有的血液分离装置存在封堵结构不可靠,容易造成上下分离腔室泄露的问题,影响血液分离装置的稳定可靠的血液分离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血液分离装置、工作方法以及prp血浆分离方法,解决现有的血液分离装置封堵结构不稳定不可靠,容易造成分离腔室泄露的问题。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第一方面:
9.提供一种血液分离装置,包括
10.注入管,其上端连接第一分离管,其下端连接第二分离管;
11.所述第一分离管和第二分离管均包括
12.管体和盖体,所述管体一端与注入管之间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管体另一端与盖体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盖体与管体之间做相对转动,以调节分离管内腔容积;
13.通断机构,设置于管体与注入管之间,并适于控制注入管内腔与分离管内腔通断;所述管体与注入管做相对转动,经通断机构控制注入管内腔与分离管内腔之间通断。
14.进一步的,所述通断机构包括
15.第一密封面,形成于注入管上,所述第一密封面上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注入管内腔连通;
16.第二密封面,形成于内管上,所述第二密封面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管体内腔连通;
17.当第一密封面与第二密封面之间随着注入管和内管之间拧紧以形成密封抵紧时,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处于封堵状态,以断开注入管内腔和管体内腔;
18.当第一密封面与第二密封面之间随着注入管和内管之间松开以使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相隔开时,所述注入管内管和内管内腔经两个密封面之间的隔腔相连通。
19.进一步的,所述注入管包括
20.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上端与第一分离管连接,所述上官下端与下管上端螺纹连接,所述下管下端与第二分离管螺纹连接。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离管的盖体上开设抽孔。
22.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第二密封面上形成密封凸台,所述密封凸台适于与第一通孔形成密封配合。
23.第二方面:
24.提供一种上述的血液分离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
25.血液通过注入管的注射入口,并填充至第一分离管内,将第一分离管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一次分离,分离后,红细胞位于下层,血清为上层,通过转动第一分离管的第一盖体,将血清推入注入管内,然后封闭第一分离管,并将红细胞留在第一分离管内;
26.将注入管内的血清填充至第二分离管内,将第二分离管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形成prp层和杂质层,通过转动第二分离管的第二盖体,将杂质层推入注入管内,然后封闭第二分离管,通过第二盖体的抽孔抽取prp血浆。
27.第三方面:
28.提供一种prp血浆分离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上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包括
29.血液通过注入管的注射入口,并填充至第一分离管内,将第一分离管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一次分离,分离后,红细胞位于下层,血清为上层,通过转动第一分离管的第一盖体,将血清推入注入管内,然后封闭第一分离管,并将红细胞留在第一分离管内;
30.将注入管内的血清填充至第二分离管内,将第二分离管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形成prp层和杂质层,通过转动第二分离管的第二盖体,将杂质层推入注入管内,然后封闭第二分离管,通过第二盖体的抽孔抽取prp血浆。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2.本发明的血液分离装置、工作方法以及prp血浆分离方法,对于上下两个分离管内腔与注入管之间的通断机构进行了重新的优化设计,不占用注入管的内部空间,整体组装方便,各个部件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即可,不存在断裂的风险,可以稳定可靠的控制分离管与注入管之间的腔室连通,并且注入管内部没有其他部件,血浆可以顺畅的上下流动。
附图说明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血液分离装置立体图;
35.图2是本发明血液分离装置半剖图;
36.图3是注入管与第一分离管的配合图;
37.其中,1、注入管,11、上管,12、下管;
38.2、第一分离管,21、第一内管,22、第一盖体;
39.3、第二分离管,31、第二内管,32、第二盖体;
40.4、通断机构,41、第一通孔,42、第二通孔,421、密封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4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42.实施例一
43.如图1图2所示,一种血液分离装置,包括
44.注入管1,其上端连接第一分离管2,其下端连接第二分离管3,注入管1上开设呼吸阀和注入口;
45.所述第一分离管2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一盖体22,所述第一管体一端与注入管1之间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另一端与第一盖体22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盖体22与第一管体之间做相对转动,以调节第一分离管2内腔容积;
46.所述第二分离管3包括第二管体和第二盖体32,所述第二管体一端与注入管1之间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另一端与第二盖体32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盖体32与第二管体之间做相对转动,以调节第二分离管3内腔容积;并且在第二分离管3的第二盖体32上开设抽孔;
47.第一分离管2与注入管1之间以及第二分离管3与注入管1之间均设置通断机构4;通断机构4用于控制注入管1内腔与分离管内腔通断;
48.依靠分离管中的管体与注入管1做相对转动,经通断机构4控制注入管1内腔与分离管内腔之间通断。
49.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通断机构4包括
50.第一密封面,形成于注入管1上,注入管1上形成螺纹连接段,第一密封面位于螺纹连接段的前端,所述第一密封面上开设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通孔41与注入管1内腔连通;
51.第二密封面,形成于内管(第一内管或第二内管)上,内管上开设螺纹连接孔,第二密封面位于螺纹连接孔的孔底面,所述第二密封面上开设第二通孔42,所述第二通孔42与管体内腔连通;
52.当第一密封面与第二密封面之间随着注入管1和内管之间拧紧以形成密封抵紧时,所述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均处于封堵状态,以断开注入管1内腔和管体内腔;
53.当第一密封面与第二密封面之间随着注入管1和内管之间松开以使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相隔开时,所述注入管1内管和内管内腔经两个密封面之间的隔腔相连通。
54.本实施例中的内管,可以是第一内管21,也可以是第二内管31,第一分离管2和第二分离管3的通断机构4原理都是相同的。
55.本实施例的通断机构4,不像在先专利那样,不占用注入管1的内腔空间,对注入管1的封堵比较可靠稳定。
56.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内管的第二密封面上形成密封凸台421,所述密封凸台421适于与第一通孔41形成密封配合。依靠密封凸台421,提升机内管与注入管1之间的密封性。
57.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注入管1包括
58.上管11和下管12,所述上管11上端与第一分离管2连接,所述上官下端与下管12上端螺纹连接,所述下管12下端与第二分离管3螺纹连接。
59.本发明血液分离装置中的各个部件均是采用螺纹连接在一起,组装方便,尤其是
对于通断机构4的设计,不占用注入管1内腔,对于分离管和注入管1之间通断控制均稳定可靠,为prp血浆分离提供保障。
60.本发明血液分离装置的工作方法如下:
61.血液通过注入管1的注射入口,并填充至第一分离管2内,将第一分离管2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一次分离,分离后,红细胞位于下层,血清为上层,通过转动第一分离管2的第一盖体22,将血清推入注入管1内,然后封闭第一分离管2,并将红细胞留在第一分离管2内;
62.将注入管1内的血清填充至第二分离管3内,将第二分离管3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形成prp层和杂质层,通过转动第二分离管3的第二盖体32,将杂质层推入注入管1内,然后封闭第二分离管3,通过第二盖体32的抽孔抽取prp血浆。
63.实施例二
64.一种prp血浆分离方法,采用上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包括
65.血液通过注入管1的注射入口,并填充至第一分离管2内,将第一分离管2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一次分离,分离后,红细胞位于下层,血清为上层,通过转动第一分离管2的第一盖体22,将血清推入注入管1内,然后封闭第一分离管2,并将红细胞留在第一分离管2内;
66.将注入管1内的血清填充至第二分离管3内,将第二分离管3内腔封闭之后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形成prp层和杂质层,通过转动第二分离管3的第二盖体32,将杂质层推入注入管1内,然后封闭第二分离管3,通过第二盖体32的抽孔抽取prp血浆。
67.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