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13:55: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烧器是燃气灶的重要部件,目前家用燃气灶的燃烧器结构多为圆形结构,燃烧呈多环火焰形态。如申请号为200610122586.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上进风的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设置的外火盖、外环火盖座、底盘和带引射管的炉头,在底盘中央设有环形的中心火盖座与中心火盖相配;又如申请号为201410719979.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座、分火器,分火器上设置有中心火盖,中心火盖的外周设有外环火盖,同样也设置于分火器上,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均与分火器内连通。由上可知,现有技术的大部分燃烧器只有两环结构,在烹饪的时候,两环之间温度较低,导致锅底受热不均匀,影响实际的烹饪体验;而且两环之间结构较为复杂,当燃烧器发生溢液或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燃烧器中间不易清洁,从而导致脏污堆积,影响用户体验,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加重燃烧器腐蚀,减少燃烧器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如专利号为zl201621086002.8(授权公告号为cn 20609408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家用燃气灶具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家用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引射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混气座和火盖,所述混气座包括均与所述引射管相连通的内混气室和外混气室,所述火盖覆盖在所述的混气座之上,并且在对应内混气室和外混气室的位置具有内环火孔和外环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混气室位于混气座的中央位置,所述的外混气室位于至少二个分别自所述内混气室向外延伸的延伸臂内,同时,所述火盖有与所述延伸臂相匹配的形状。通过将燃烧器的混气座和火盖设置成由中央向外延伸至少二个延伸臂的形状,火焰有较大的二次空气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co排放,提高燃烧器热效率,虽然该燃烧器的延伸臂延伸至了外环火盖所在的部分,但是相邻延伸臂之间仍然留有空缺,该空缺仍会造成对应烹饪锅具的底部的加热不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改善锅具受热均匀性以及提高燃烧效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根据烹饪需求而调节火孔强度和负荷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燃烧器的燃气灶。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聚集燃烧过程中的产生热量的同时还能避免溢液影响的燃气灶。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
器,包括有
8.基座;
9.内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包括有环状周壁以及覆盖其上的盖体,所述环状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内火孔;
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11.外火盖,也设置在基座之上,所述外火盖包括有至少两个围绕所述内火盖的延伸臂,各个延伸臂沿所述内火盖周向间隔设置并整体呈放射状,各个外火盖的顶壁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外火孔,所述基座还设置有能改变第一外火孔大小的调节件。
12.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调节件包括有能对应覆盖在各自延伸臂上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上开设有对应各个所述第一外火孔的调节口,所述的调节件在外力作用下能相对各个所述外火盖在周向上转动,从而改变所述调节部在对应第一外火孔中的位置,进而改变该第一外火孔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截面积。在调节件缓慢地相对外火盖转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口和第一外火孔的交错面积大小的改变,实现第一外火孔的有效气流通道截面积的改变,能根据锅具烹饪的需求而调整调节件适应的转动速度。
13.除了实现改变第一外火孔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截面积的方式,还具有能完全遮挡住第一外火孔的方式,优选地,所述调节件还包括有能对应覆盖在各自延伸臂上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相邻一个或至少一个所述调节部设置,并且在所述遮挡部覆盖在所述外火盖上的状态下,能遮挡住所述第一外火孔。
14.优选地,还包括有能改变所述调节件的调节部和遮挡部相对所述外火盖位置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够实现调节第一外火孔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方式以及遮挡第一外火孔的方式之间的转换。
15.为了避免因调节件的转动而使得遮挡件都对应地遮挡住第一外火孔,从而使得外火盖不具有外圈火,优选地,每个所述外火盖的延伸臂直接与内火盖的环状周壁相接连,包括有远离所述内火盖的外侧端以及连接内火盖和外侧端的内侧边和外侧边,所述内侧边和/或外侧边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外火孔。通过外火盖的内侧边和/或外侧边的第二外火孔能实现外火盖的侧边出火,能避免不具有外圈火的现象发生。
16.为了促进外火盖的第一外火孔的充分燃烧,优选地,所述外火盖之顶壁的上表面自所述的外侧端至所述内火盖的环状周壁具有至少两个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的凸出部开设有所述第一外火孔,各个第一外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所述凹凸结构的凹下部则构成各自对应的第一外火孔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通过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设置能够使得二次空气更好地补充至各个第一外火孔的根部,促进各个第一外火孔的充分燃烧。
17.为了避免内火盖和外火盖相互之间干扰,优选地,所述内火盖之环状周壁的顶部高于所述凹凸结构之凸出部的顶部。
18.为了实现调节部在调节件缓慢地相对外火盖转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口和第一外火孔的交错面积大小的改变,实现第一外火孔的有效气流通道截面积的改变,优选地,所述调节部呈一字型板状,并且所述调节部同样具有至少两个凹凸部,所述调节口开设在凸部上。
19.为了方便将调节部和遮挡部整体一起进行转动,优选地,所述调节件还包括有能
将所述调节部和所述遮挡部的外侧端相连接的调节圈。
20.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如上述燃烧器的燃气灶,包括有灶具面板,至少局部位于所述灶具面板之上的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内火盖和外火盖覆盖在所述基座上共同形成混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面板之下设置有与所述混气室相连通的竖向引射管,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适配有喷嘴。
21.为了避免驱动机构驱动调节件转动时燃气管也随着一起旋转,优选地,所述引射管包括有喇叭口朝下的收窄段以及喇叭口朝上的扩散段,所述收窄段对应设置在喷嘴座上的所述喷嘴,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有用于支承所述喷嘴和所述驱动机构的底座,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喷嘴座上具有供燃气管穿过的中空部,所述燃气管穿过所述底座后继续上行、经过所述中空部后与所述喷嘴相连通。驱动机构和喷嘴座上具有供燃气管穿过的中空部,避开了燃气管、喷嘴等部件,旋转过程中不影响进气、引射等,避免了泄漏等风险。
22.驱动机构的选择可有多种,从结构简单的角度考虑,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的动力输出端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连接有传动块,所述传动块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引射管外围的传动套,所述传动套与所述调节圈相接连,从而实现在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传动块转动的状态下,能带动所述传动套和所述调节圈一起相对所述外火盖沿周向转动。另外,调节圈与基座与下方旋转动力机械通过齿轮连接,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旋转机械的缓慢转动,可是火焰在锅具周向均匀分布,改善锅具的受热的均匀性,且配合两种燃烧状态,可大幅提高燃烧适应性。
23.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传动套设置在所述引射管的外围,包括有设置有与所述引射管之收窄段相平行的收缩部以及与所述引射管之扩散段相平行的扩散部,所述扩散部具有继续向上延伸并沿周向向外膨大构成膨大腔的凸壁,所述凸壁的顶端与调节圈的底端通过紧固件相抵接。该传动套除了构成带动调节圈转动的作用以外,其与引射管嵌套设置,同样具有的收缩部和扩散部使得传动套具有如同引射管一样的引射作用,在传动套带动调节圈转动的情况下能加速外部的空气引射进入调节圈的同时也能引射进入引射管,进而起到辅助引射管提高引射一次空气的能力,另外,外部的空气因传动套的引射进入调节圈的内围,能更好地向外火盖提供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
24.为了避免调节件的调节部因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溢液堵塞调节口,优选地,所述凸壁沿着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经该流入口流入的空气一方面能向外火盖提供二次空气,还能辅助吹走调节件之调节部中的溢液。
25.为了能实现在调节圈需要转动时才被驱动机构驱动,而在非转动状态而与驱动机构相分离,优选地,所述传动套之收窄段与所述传动块之间还连接有能将二者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有连接在所述传动套之收窄段的连接上臂以及与该连接上臂铰接的连接下臂,所述连接下臂卡接在所述传动块的周缘,对应地,所述传动块具有供所述连接下臂卡接的卡槽。只有传动套经过连接下臂卡接在传动块的卡槽上的状态下,驱动机构的动力源才能驱动传动套带动调节圈转动。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在基座之上的外火盖具有至少两个围绕内火盖的延伸臂,各个延伸臂沿内火盖周向间隔设置并整体呈放射状,这样能均匀地补偿外火盖之间的间隔,更均匀地加热锅底,另外,各个外火盖的顶壁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外火孔,基座还设置有能改变第一外火孔大小的调节件,通过调
节件的调节,使得外火盖有至少两种状态可选用,可根据需求(包括使用环境、使用锅具等)选择不同的状态,调节火孔强度和负荷在内外环的分布,从而提高效率,改善烟气,提高适应性。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调节件的遮挡部覆盖在外火盖上的状态下,能遮挡住第一外火孔);
29.图3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调节件的遮挡部非覆盖在外火盖上的状态下,能暴露出第一外火孔);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底部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套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之动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8.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内火盖2,该内火盖2包括有环状周壁21以及覆盖其上的盖体22,环状周壁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内火孔221,还包括有也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外火盖3,该外火盖3包括有至少两个围绕内火盖2延伸臂31,各个延伸臂31沿内火盖2周向间隔设置并整体呈放射状,各个外火盖3的顶壁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外火孔32,基座1还设置有能改变第一外火孔32大小的调节件4。调节件4 包括有能对应覆盖在各自延伸臂31上的调节部41,调节部41上开设有对应各个第一外火孔32的调节口411,调节件4在外力作用下能相对各个外火盖3在周向上转动,从而改变调节部41在对应第一外火孔32中的位置,进而改变该第一外火孔32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截面积。在调节件4缓慢地相对外火盖3转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口411和第一外火孔32的交错面积大小的改变,实现第一外火孔32的有效气流通道截面积的改变,能根据锅具烹饪的需求而调整调节件4适应的转动速度。除了实现改变第一外火孔32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截面积的方式,还具有能完全遮挡住第一外火孔32的方式,调节件4还包括有能对应覆盖在各自延伸臂31上的遮挡部42,遮挡部42相邻一个或至少一个调节部 41设置,并且在遮挡部42覆盖在外火盖3上的状态下,能遮挡住第一外火孔32。本实施例中调节件4是与遮挡部42一对一的对应设置,为了能够实现调节第一外火孔32的有效气流通道的方式以及遮挡第一外火孔32的方式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有能改变调节件 4的调节部41和遮挡部42相对外火盖3位置的驱动机构。另外,为了避免因调节件4 的转动而使得遮挡件都对应地遮挡住第一外火孔32,从而使得外火盖3不具有外圈火,优选地,每个外火盖3的延伸臂31直接与内火盖2的环状周壁21相接连,包括有远离内火
盖2的外侧端33、连接内火盖2和外侧端33的内侧边34以及外侧边35,内侧边34 和/或外侧边35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外火孔36。通过外火盖3的内侧边34和/或外侧边 35的第二外火孔36能实现外火盖3的侧边出火,能避免不具有外圈火的现象发生。而为了促进外火盖3的第一外火孔32的充分燃烧,外火盖3之顶壁的上表面自外侧端33至内火盖2的环状周壁21具有至少两个凹凸结构30,凹凸结构30的凸出部开设有第一外火孔32,各个第一外火孔32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凹凸结构30的凹下部则构成各自对应的第一外火孔32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301。通过二次空气补充通道301的设置能够使得二次空气更好地补充至各个第一外火孔32的根部,促进各个第一外火孔32的充分燃烧。为了避免内火盖2和外火盖3相互之间干扰,内火盖2之环状周壁21的顶部高于凹凸结构30之凸出部的顶部。为了实现调节部41在调节件4缓慢地相对外火盖3转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口411和第一外火孔32的交错面积大小的改变,实现第一外火孔32 的有效气流通道截面积的改变,调节部41呈一字型板状,并且调节部41同样具有至少两个凹凸部,调节口411开设在凸部上。为了方便将调节部41和遮挡部42整体一起进行转动,调节件4还包括有能将调节部41和遮挡部42的外侧端33相连接的调节圈5。
39.参考图2和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如上述燃烧器的燃气灶,包括有灶具面板6,至少局部位于灶具面板6之上的基座1,其中内火盖2和外火盖3覆盖在基座 1上共同形成混气室7,灶具面板6之下设置有与混气室7相连通的竖向引射管8,引射管8的入气口端80适配有喷嘴9。为了避免驱动机构驱动调节件4转动时燃气管也随着一起旋转,引射管8包括有喇叭口朝下的收窄段81以及喇叭口朝上的扩散段82,收窄段 81对应设置在喷嘴座10上的喷嘴9,燃气灶还包括有用于支承喷嘴9和驱动机构的底座 20,驱动机构和喷嘴座10上具有供燃气管穿过的中空部,燃气管穿过底座20后继续上行、经过中空部后与喷嘴9相连通,驱动机构和喷嘴座10上具有供燃气管穿过的中空部,避开了燃气管、喷嘴9等部件,旋转过程中不影响进气、引射等,避免了泄漏等风险。驱动机构的选择可有多种,从结构简单的角度考虑,驱动机构包括有动力源300,动力源 300的动力输出端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连接有传动块40,传动块40上还设置有位于引射管8外围的传动套50,传动套50与调节圈5相接连,从而实现在动力源300驱动传动块 40转动的状态下,能带动传动套50和调节圈5一起相对外火盖3沿周向转动。另外,调节圈5与基座1与下方旋转动力机械通过齿轮连接,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旋转机械的缓慢转动,可是火焰在锅具周向均匀分布,改善锅具的受热的均匀性,且配合两种燃烧状态,可大幅提高燃烧适应性。其中传动套50设置在引射管8的外围,包括有设置有与引射管8之收窄段81相平行的收缩部501以及与引射管8之扩散段82相平行的扩散部502,扩散部502具有继续向上延伸并沿周向向外膨大构成膨大腔的凸壁503,凸壁503的顶端与调节圈5的底端通过紧固件相抵接。该传动套50除了构成带动调节圈5转动的作用以外,其与引射管8嵌套设置,同样具有的收缩部501和扩散部502使得传动套50具有如同引射管8一样的引射作用,在传动套50带动调节圈5转动的情况下能加速外部的空气引射进入调节圈5的同时也能引射进入引射管8,进而起到辅助引射管8提高引射一次空气的能力,另外,外部的空气因传动套50的引射进入调节圈5的内围,能更好地向外火盖3提供燃烧所需要的二次空气。为了避免调节件4的调节部41因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溢液堵塞调节口411,凸壁503沿着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 5031,经该流入口5031流入的空气一方面能向外火盖3提供二次空气,还能辅助吹走调节件4之调节部41中的
溢液。
40.最后为了能实现现在调节圈5需要转动时才被驱动机构驱动,而在非转动状态而与驱动机构相分离,传动套50之收窄段81与传动块40之间还连接有能将二者连接的连接件60,连接件60包括有连接在传动套50之收窄段81的连接上臂601以及与该连接上臂601铰接的连接下臂602,连接下臂602卡接在传动块40的周缘,对应地,传动块40具有供连接下臂602卡接的卡槽401,参考图5所示,只有传动套50经过连接下臂602卡接在传动块40的卡槽401上的状态下,驱动机构的动力源300才能驱动传动套50带动调节圈5转动,通过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外火盖3具有至少两个围绕内火盖2的延伸臂 31,各个延伸臂31沿内火盖2周向间隔设置并整体呈放射状,这样能均匀地补偿外火盖 3之间的间隔,更均匀地加热锅底,另外,各个外火盖3的顶壁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外火孔32,基座1还设置有能改变第一外火孔32大小的调节件4,通过调节件4的调节,使得外火盖3有至少两种状态可选用,可根据需求(包括使用环境、使用锅具等)选择不同的状态,调节火孔强度和负荷在内外环的分布,从而提高效率,改善烟气,提高适应性。
41.综上述,本燃气灶的外火盖3具有两种状态可选用,即外火盖3上具有遮挡部42和无遮挡部42的两个状态,这样可调节火孔强度和负荷在内外环的分布,从而提高效率,改善烟气,提高适应性,另外,火盖和混气室7均为十字形式,外火盖3上遮挡部42的凹凸结构30能为所有火孔提供充足的二次空气,在燃烧过程中,通过驱动机构的缓慢转动,使得火焰在锅具周向均匀分布,改善锅具的受热的均匀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