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节能屋电力节能式控制柜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3:28: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节能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屋电力节能式控制柜。


背景技术:

2.节能屋是指通过采用铝合金外遮阳卷帘、中空玻璃、中水回收利用、地板式电采暖等技术,并使用新型节能围护体系和综合节能技术措施,使采暖地区的住宅采暖能耗降低,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目标,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功能和环境质量的住宅。节能屋控制柜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其布置应满足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便于检修,不危及人身及周围设备的安全,是节能屋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申请号为cn201120164443.6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控制柜的风冷系统及含有该系统的变频控制柜,包括控制柜的底板,设置在控制柜中的电器元件安装面板,设置在控制柜的左面板、控制柜的右面板和控制柜的后面板顶端的雨帽及设置在电器元件安装面板的背面的散热器,电器元件安装面板的四边分别与雨帽、控制柜的底板、控制柜的左面板和控制柜的右面板的内表面接触;控制柜的左面板和控制柜的右面板的顶部均设置有出风口,该出风口设置在电器元件安装面板与控制柜的后面板之间;控制柜的底板上设置有进风口,该进风口设置在电器元件安装面板和控制柜的后面板之间。
4.该技术方案通过风冷系统实现对控制柜的便捷降温,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便捷降温保护设备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体降温造成一定的浪费,且只对控制柜表面降温,降温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全面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屋电力节能式控制柜能够全面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可以实现充分局部高效降温,避免浪费提高效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7.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屋电力节能式控制柜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部放置的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上部安装有上顶盖,所述底座两侧设置有双夹道,所述控制柜两侧安装有分层温度感应器,所述控制柜四周及内部设置有分层降温导流管,所述分层降温导流管与进流管之间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分层温度感应器为热电偶式温度传感器。
8.进一步的,所述进流管安装在降温液箱上部,所述降温液箱与进流管之间设置有水泵,所述降温液箱两侧分别安装有处理器和蓄电池,所述处理器为stc12c5a60s2单片机控制器,所述分层降温导流管远离进流管且与降温液箱连通的一端设置有落流管。
9.进一步的,所述蓄电池上部连接有电转换传输管,所述电转换传输管设置有与分层降温导流管一一对应的分层传输管,所述分层传输管上部安装有水能转换器,所述分层传输管另一端连通有转轴架,所述转轴架上部安装有扇叶,所述扇叶分段安装在所述落流
管中。
1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底部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前侧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上部设置有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一传动齿与第一传送带的内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传送带另一端的内齿与第二传动齿啮合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动齿固定安装在第二转杆上部,所述第二转杆中间段安装有第三传动齿,所述第二转杆与转动支架一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与第二传送带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上部内部啮合连接有第四传动齿。
12.具体实施时,驱动电机带动第一转杆转动,第一转杆带动第一传动齿转动,第一传动齿带动第一传送带转动传输,第一传送带带动第二传动齿转动,第二传动齿带动第二转杆转动,第二转杆带动第三传动齿转动,第三传动齿带动第二传送带转动传输。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杆中间段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第五传动齿,所述第五传动齿一侧啮合连接有用于变向的第六传动齿,所述第六传动齿固定安装在第三转杆上部,所述第三转杆安装在转动支架二上部。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转杆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七传动齿,所述第七传动齿上部啮合连接有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三传送带另一端啮合连接有第八传动齿,所述第八传动齿固定安装在第四转杆上部,所述第四转杆一端连接有转动支架三上部,所述第四转杆中间段安装有第九传动齿,所述第九传动齿啮合连接有第四传送带,所述第四传送带上部啮合连接有第十传动齿。
15.具体实施时,第一转杆上部的第五传动齿带动啮合连接的第六传动齿反向转动,第六传动齿带动第三转杆转动,第三转杆带动第七传动齿转动,第七传动齿带动第三传送带转动传输,第三传送带带动第八传动齿转动,第八传动齿带动第四转杆转动,第四转杆带动第九传动齿转动,第九传动齿带动第四传送带转动传输,通过第二传送带和第四传送带同步传输运动将底座提升。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送带和第四传送带内侧对称安装有卡接层架,所述卡接层架上部设置有上缓冲层,所述上缓冲层之间通过缓冲环和缓冲弹簧与下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层架嵌套进入双夹道中。
1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柜外侧设置有柜保护体,所述柜保护体放置在节能屋外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9.1.分段式局部降温,减少浪费。本发明通过温度感应器、电动阀门及并联式的分层降温导流管实现对控制柜高温层的局部降温,避免整体降温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20.2.立体式降温,提高效率。本发明通过立体式分层降温导流管贯穿整个控制柜,实现对控制柜立体式高效降温,同时在温度过高无法快速降温时可将控制柜提升出柜保护体通过自然风协助降温,以此达到提高降温效率效果。
21.3.节能降损。本发明通过落流管中的扇叶及配套设置的水能转换器实现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果,节能降损。
22.4.便捷后期维护,防止设备损坏。本发明通过底座以及传送带的配合作业实现控制柜与柜保护体的便捷错位分离,维护人员登高对柜保护体进行维护,操作便捷,同时卡接层架对升降过程中的晃动进行缓冲防止损坏设备。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控制柜结构示意图及局部剖视图。
24.图2是本发明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25.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柜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的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27.图5是本发明的图3中c处局部放大图。
28.图6是本发明的图3中d处局部放大图。
29.图7是本发明的控制柜内部主视图。
30.图8是本发明的控制柜局部剖视图。
31.图9是本发明的图8中e处局部放大图。
32.图10是本发明的分层降温导流管布局结构视图。
33.图11是本发明的分层降温导流管俯视图。
34.图12是本发明的升降结构示意图。
35.图13是本发明的升降结构局部剖视图。
36.图14是本发明的图13中f处局部放大图。
37.图15是本发明的控制柜提升出柜保护体结构视图。
38.图16是本发明的结构视示意图。
39.图中:
40.1、底座;2、控制柜;3、降温液箱;4、水泵;5、进流管;6、分层降温导流管;7、落流管;8、蓄电池;9、电转换传输管;10、驱动电机;11、第一转杆;12、第一传动齿;13、第一传送带;14、第二传动齿;15、第二转杆;16、第三传动齿;17、第二传送带;18、第四传动齿;19、第三转杆;20、第七传动齿;21、第三传送带;22、第八传动齿;23、第四转杆;24、第九传动齿;25、第四传送带;26、第十传动齿;27、卡接层架;28、分层温度感应器;29、处理器;30、柜保护体;31、节能屋;101、双夹道;201、上顶盖;61、电动阀门;91、水能转换器;92、分层传输管;93、转轴架;94、扇叶;111、第五传动齿;151、转动支架一;191、第六传动齿;192、转动支架二;231、转动支架三;271、上缓冲层;272、缓冲环;273、缓冲弹簧;274、下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42.实施例:
43.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屋电力节能式控制柜,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部放置的控制柜2,所述控制柜2上部安装有上顶盖201,所述底座1两侧设置有双夹道101,所述控制柜2两侧安装有分层温度感应器28,所述控制柜2四周及内部设置有分层降温导流管6,所述分层降温导流管6与进流管5之间设置有电动阀门61,所述分层温度感应器28为热电偶式温度传感器。
44.如附图2至附图11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进流管5安装在降温液箱3上部,所述降温液箱3与进流管5之间设置有水泵4,所述降温液箱3两侧分别安装有处理器29和蓄电池8,所述处理器29为stc12c5a60s2单片机控制器,所述分层降温导流管6远离进流管5且与降温液箱3连通的一端设置有落流管7。
45.如附图7至附图9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蓄电池8上部连接有电转换传输管9,所述电转换传输管9设置有与分层降温导流管6一一对应的分层传输管92,所述分层传输管92上部安装有水能转换器91,所述分层传输管92另一端连通有转轴架93,所述转轴架93上部安装有扇叶94,所述扇叶94分段安装在所述落流管7中。
46.如附图2至附图5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底座1底部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10,所述驱动电机10前侧连接有第一转杆11,所述第一转杆11上部设置有第一传动齿12,所述第一传动齿12与第一传送带13的内齿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传送带13另一端的内齿与第二传动齿14啮合连接。
47.如附图3至附图5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第二传动齿14固定安装在第二转杆15上部,所述第二转杆15中间段安装有第三传动齿16,所述第二转杆15与转动支架一151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齿16与第二传送带17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17上部内部啮合连接有第四传动齿18。
48.具体实施时,驱动电机10带动第一转杆11转动,第一转杆11带动第一传动齿12转动,第一传动齿12带动第一传送带13转动传输,第一传送带13带动第二传动齿14转动,第二传动齿14带动第二转杆15转动,第二转杆15带动第三传动齿16转动,第三传动齿16带动第二传送带17转动传输。
49.如附图3至附图6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第一转杆11中间段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第五传动齿111,所述第五传动齿111一侧啮合连接有用于变向的第六传动齿191,所述第六传动齿191固定安装在第三转杆19上部,所述第三转杆19安装在转动支架二192上部。
50.如附图3至附图12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第三转杆19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七传动齿20,所述第七传动齿20上部啮合连接有第三传送带21,所述第三传送带21另一端啮合连接有第八传动齿22,所述第八传动齿22固定安装在第四转杆23上部,所述第四转杆23一端连接有转动支架三231上部,所述第四转杆23中间段安装有第九传动齿24,所述第九传动齿24啮合连接有第四传送带25,所述第四传送带25上部啮合连接有第十传动齿26。
51.具体实施时,第一转杆11上部的第五传动齿111带动啮合连接的第六传动齿191反向转动,第六传动齿191带动第三转杆19转动,第三转杆19带动第七传动齿20转动,第七传动齿20带动第三传送带21转动传输,第三传送带21带动第八传动齿22转动,第八传动齿22带动第四转杆23转动,第四转杆23带动第九传动齿24转动,第九传动齿24带动第四传送带25转动传输,通过第二传送带17和第四传送带25同步传输运动将底座1提升。
52.如附图12至附图15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第二传送带17和第四传送带25内侧对称安装有卡接层架27,所述卡接层架27上部设置有上缓冲层271,所述上缓冲层271之间通过缓冲环272和缓冲弹簧273与下缓冲层274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层架27嵌套进入双夹道101中。
53.如附图1至附图16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控制柜2外侧设置有柜保护体30,所述柜保护体30放置在节能屋31外侧。
54.工作原理
55.控制柜2在使用时温度升高,分层温度感应器28实时感应控制柜2温度并传输到处
理器29中进行分析。
56.当控制柜2某一层温度过高时,处理器29控制相对应的那层的分层降温导流管6上的电动阀门61打开,同时水泵4开始作业将降温液箱3的降温液传输到分层降温导流管6中对控制柜2进行降温,降温液通过分层降温导流管6传输到所述落流管7中,经由所述落流管7最终回流到降温液箱3中,再通过降温液箱3中的冷凝器进行降温。
57.在降温液通过落流管7时,降温液带动所述落流管7中安装的扇叶94分段转动,通过水能转换器91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到蓄电池8中保存使用,以此实现节能降损的效果。
58.当控制柜2多层温度急剧升高或控制柜2需要维护时,驱动电机10开始启动,驱动电机10带动第一转杆11转动,第一转杆11带动第一传动齿12转动,第一传动齿12带动第一传送带13转动传输,第一传送带13带动第二传动齿14转动,第二传动齿14带动第二转杆15转动,第二转杆15带动第三传动齿16转动,第三传动齿16带动第二传送带17转动传输,同时第一转杆11上部的第五传动齿111带动啮合连接的第六传动齿191反向转动,第六传动齿191带动第三转杆19转动,第三转杆19带动第七传动齿20转动,第七传动齿20带动第三传送带21转动传输,第三传送带21带动第八传动齿22转动,第八传动齿22带动第四转杆23转动,第四转杆23带动第九传动齿24转动,第九传动齿24带动第四传送带25转动传输,通过第二传送带17和第四传送带25同步传输运动将底座1提升,实现将底座1上部的控制柜2提升出柜保护体30的目的,便于控制柜2通过外部自然风同步降温或便捷用户后期登高维护。
59.卡接层架27与底座1通过双夹道101嵌套固定,卡接层架27与双夹道101接触部位设置有上缓冲层271,上缓冲层271底部通过缓冲环272和缓冲弹簧273与下缓冲层274固定连接,以此便捷的将控制柜2升降过程中的晃动进行缓冲,防止损坏设备。
6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