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1:52: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海绵领域,尤其是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


背景技术:

2.海绵,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够用于清洁物品。人们常用的海绵由木纤维素纤维或发泡塑料聚合物制成。另外,也有由海绵动物制成的天然海绵,大多数天然海绵用于身体清洁或绘画。另外,还有三类其他材料制成的合成海绵,分别为低密度聚醚(不吸水海绵)、聚乙烯醇(高吸水材料,无明显气孔)和聚酯。
3.海绵一侧缺乏过滤结构,不易对进入海绵内部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海绵内部缺乏吸附结构,影响对空气的处理效果,且海绵不具备防静电效果,易老化,不易进行吸湿防水,影响海绵的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海绵一侧缺乏过滤结构,不易对进入海绵内部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海绵内部缺乏吸附结构,影响对空气的处理效果,且海绵不具备防静电效果,易老化,不易进行吸湿防水,影响海绵的使用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包括第一过滤层、海绵芯层和防护底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底部复合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底部复合有吸附层和海绵芯层;所述海绵芯层底部设置有防静电保护层和吸湿层,所述防静电保护层和吸湿层之间复合有连接层,所述吸湿层底部复合有防护底层。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层的厚度小于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位于第一过滤层和吸附层之间,所述吸附层的厚度与第二过滤层相同,所述吸附层表面设置有若干通孔。
7.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层底部复合在海绵芯层上,所述海绵芯层底部复合有防静电保护层,所述防静电保护层的厚度小于海绵芯层,所述防静电保护层的厚度大于连接层。
8.进一步地,所述防静电保护层内部嵌合有若干导电条,所述防静电保护层顶部设置有防静电涂层,所述防静电涂层的厚度小于防静电保护层。
9.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层位于连接层底部,所述吸湿层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吸湿层内部填充有填充芯,所述填充芯的厚度大于吸湿层侧壁。
10.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层底部和防护底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厚度小于防护底层。
11.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第一过滤层、防静电层和吸湿层,解决了不易对进入海绵内部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海绵内部缺乏吸附结构,影响对空气的处理效果,且海绵不具备防静电效果,易老化,不易进行吸湿防水的问题,取得了可对空气进入海绵前初步过滤,带有吸附结构,对空气处理效果好,带有防静电功能,不易老化,具备吸湿防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吸附层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层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填充芯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第一过滤层;2、第二过滤层;3、吸附层;4、海绵芯层;5、防静电保护层;501、连接层;6、吸湿层;601、填充芯;7、防护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本实施例中的海绵可以适用于各种汽车风道,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汽车风道,本实施例中的海绵可以用来安装在如下汽车风道内。
25.该汽车风道,包括:风道本体,其中,该风道本体的内壁面固定设置有轮廓筋,轮廓筋围成的形状与待粘接的海绵外轮廓形状相匹配,在轮廓筋围成的区域内的风道本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粘接筋。轮廓筋的形状可以为凸台状,与风道本体一体成型,且垂直于风道本体的内壁面。如图所示,根据待粘接海绵的尺寸大小,可以设置轮廓筋的高度h1为4mm,宽度w1为3mm,其顶部边缘设置半径为1.5mm的圆角。
26.粘接海绵时,通常选择的海绵,其待粘接的一面设置有粘结剂,或粘贴有双面胶,所以待粘的海绵自身具有粘性,以轮廓筋的位置为基准,在轮廓筋的内部区域粘接海绵,使海绵能完全容置在轮廓筋围成的区域内。由于轮廓筋围成的区域内设置有粘接筋,使海绵与粘接筋的各个表面均接触粘接,与现有技术中将海绵直接粘接的光滑的风道内壁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风道增大了海绵的粘接面积,从而增加了海绵粘接的牢固性。由于轮廓筋的限制,使海绵粘接的位置更准确,粘接的质量更高。
27.优选的是,上述粘接筋包括外圈粘接筋和内侧交叉筋,外圈粘接筋、内侧交叉筋以及上述的轮廓筋均可以与风道本体通过一体吹塑成型。外圈粘接筋围成的形状与轮廓筋围成的形状相同,且外圈粘接筋与轮廓筋之间平行设置,且具有设定的距离间隙。
28.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安装在其他结构的汽车风道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进行介绍。
29.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活性炭风道过滤海绵,包括第一过滤层1、海绵芯层4和防护底层7,所述第一过滤层1底部复合有第二过滤层2,所述第二过滤层2底部复合有吸附层3和海绵芯层4,便于第一过滤层1和第二过滤层2提高过滤效果;所述海绵芯层4底部设置有防静电保护层5和吸湿层6,所述防静电保护层5和吸湿层6之间复合有连接层501,所述吸湿层6底部复合有防护底层7,便于增强材料的连接强度。
30.所述第一过滤层1的厚度小于第二过滤层2,所述第二过滤层2位于第一过滤层1和吸附层3之间,所述吸附层3的厚度与第二过滤层2相同,所述吸附层3表面设置有若干通孔,便于提高材料的吸附效果;所述吸附层3底部复合在海绵芯层4上,所述海绵芯层4底部复合有防静电保护层5,所述防静电保护层5的厚度小于海绵芯层4,所述防静电保护层5的厚度大于连接层501,便于海绵芯层4的安装和使用;所述防静电保护层5内部嵌合有若干导电条,所述防静电保护层5顶部设置有防静电涂层,所述防静电涂层的厚度小于防静电保护层5,便于提高材料的防静电效果;所述吸湿层6位于连接层501底部,所述吸湿层6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吸湿层6内部填充有填充芯601,所述填充芯601的厚度大于吸湿层6侧壁,便于填充芯601提高吸湿层6的吸湿效果;所述吸湿层6底部和防护底层7之间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厚度小于防护底层7,便于对材料底部进行防护。
31.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第一过滤层1和第二过滤层2的孔隙逐渐缩小,第一过滤层1和第二过滤层2内部分别为亚麻和无纺布材质,可对空气初步过滤,吸附层3的通孔内填充有活性炭微粒,可对空气进行吸附处理,海绵芯层4为带有孔隙的海绵,便于空气通过,防静电保护层5的防静电涂层为防静电剂制成,连接层501内部含有聚氨酯,吸湿层6内部的填充芯601采用氧化铝微粒制成,可对海绵内部进行吸湿,吸湿层6和防护底层7之间设置的防水层为高分子防水透气膜,防护底层7也为海绵材质。
32.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3.1.本技术操作简单,第一过滤层1和第二过滤层2可对进入海绵的空气进行初步过
滤,吸附层3和海绵芯层4对空气吸附处理,提高对空气的处理效果,整个材料质地柔软,便于在风道内部放置;
34.2.本技术结构合理,防静电保护层5可对材料防静电保护,连接层501可增强防静电保护层5和吸湿层6的连接,并对材料耐老化保护,填充芯601和防水层可对材料进行吸湿防水保护,便于材料整体的使用。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