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7:31: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液体加热容器用于盛装液体,部分液体加热容器还兼具加热液体的功能。
3.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盖一般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对于泡茶容器而言,出水孔不能阻挡茶叶随液体一起流出,影响用户喝茶的体验。对于炖汤的容器而言,出水孔不能阻挡食物残渣随液体一起流出,影响用户喝汤的体验。因此,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功能比较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容器盖及液体加热容器,该容器盖结构简单,能够适用于煲汤、泡茶等不同的使用场景,功能丰富。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盖,所述容器盖包括:本体和上盖,本体用于与容器体配合,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所述上盖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上盖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孔对应的第一缺口和与所述第二出水孔对应的第二缺口。其中,所述第一缺口或所述第二缺口分别用于与容器体配合,以限制容器盖相对容器体的转动。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设置有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当容器体内盛放不同的液体时,不同的液体能够对应不同的出水孔出水,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通过设计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的孔径来适应于不同的液体,例如当容器体内盛放牛奶时,可以从第一出水孔倒出。当容器体内盛放茶水等液体时,可以从第二出水孔倒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结构简单,具有多功能的优点。此外,当使用第一出水孔时,可以将第二缺口与容器体配合限制容器盖的转动。当使用第二出水孔时,可以将第一缺口与容器体配合限制容器盖的转动,从而提高了容器盖和容器体配合的可靠性。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出水孔的数量是一个,所述第二出水孔的数量是多个,所述第一出水孔的过水面积大于各所述第二出水孔的过水面积之和。
8.当用户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水、牛奶等无需过滤的液体时,使用第一出水孔将容器体内的液体倒出,由于第一出水孔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孔,因此出水较快,便于倒水。当用户使用液体加热容器煲汤或煮茶时,使用第二出水孔将容器体内的液体倒出,食物残渣或茶叶无法通过面积较小的第二出水孔流出,因此第二出水孔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提高了用户体验。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出水孔为条形孔,沿所述容器盖的高度方向延伸。
10.第二出水孔为沿容器盖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因此第二出水孔的宽度较小,但过水面积较大,从而保证在对容器体内的液体起到过滤的同时具有较快的出水速度,从而减少倒出等量液体所需的时间,提升使用体验。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出水孔的第一标识部和对应于所述第二出水孔的第二标识部。
12.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标识部标识了第一出水孔的位置,第二标识部标识了第二出水孔的位置,用户通过第一标识部和第二标识部即可判断容器盖的朝向,从而便于容器盖和容器体的组装,提升用户体验。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器盖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固定于所述本体,用于密封容器体。
14.选用直径略小于本体的直径的密封件,将密封件安装于本体时,密封件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因此若想使密封件与本体分离,则需有较大外力使密封件发生更大的形变,从而使密封件固定于本体。将容器盖与容器体组装,密封件能够密封容器体的开口,从而防止倒水时液体从出水口以外的地方流出。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本体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一对第一凸出部和设置在一对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的第一凹槽,所述密封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的第二凹槽和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凸出部。
16.第一凸出部伸入第二凹槽,第二凸出部伸入第一凹槽,限制了密封件相对容器盖沿容器体的高度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安装部与密封件的连接更加可靠,提升用户体验。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密封件包括连接部和用于与容器体的内壁抵接的环状抵接部,所述连接部套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环状抵接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环状抵接部沿所述容器盖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喇叭状。
18.组装液体加热容器时,向下按压容器盖,使容器盖的下端和密封件进入容器体内,由于环状抵接部沿容器盖的径向向外延伸,因此环状抵接部与容器体的内壁接触并被容器体的内壁挤压,环状抵接部与容器体的内壁之间存在摩擦,因此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倒水时,容器盖不会与容器体分离。环状抵接部形成喇叭状,即环状抵接部下端的直径大于容器体的开口,进一步阻止容器盖与容器体分离,使容器盖和容器体的连接较为可靠。同时,由于环状抵接部与容器体的内壁在密封件的周向方向上均有接触,因此环状抵接部密封了容器盖与容器体之间的空间,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倒水时,水不会从容器盖与容器体之间流出。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容器盖的径向,所述环状抵接部具有均匀的厚度。
20.沿容器盖的径向,环状抵接部具有均匀的厚度,从而使环状抵接部被挤压于容器盖和容器体之间时受力均匀,防止环状抵接部上出现应力集中,进而密封圈损坏,影响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盖和加热装置,所述容器盖盖合于所述容器体的开口且所述容器盖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加热装置与所述容器体配合,用于对所述容器体内的液体加热。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体和容器盖能够彼此分离,将容器盖从容器体取下,可以直接清洗容器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容器盖连接在容器体上、容器盖无法取下的液体加热容器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结构简单,从容器体取下后,无清洗死角,便于清洗,用户体验较好。加热装置可以与容器体分体设置或设置于容器体内。以加热装置与容器体分体设置为例,将容器体放置于加热装置上,用户启动加热装置,加热装置
使加热管对容器体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同时,容器盖盖合容器体的开口能够阻碍容器体内的热量通过容器体的开口散失,从而减少加热相同容量的液体所需的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器体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包括卡钩,所述卡钩与所述容器体的上边缘卡接,所述容器体包括出水口,所述卡钩能与所述第一缺口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卡钩还能与所述第二缺口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4.容器体上设置有手柄,通过手柄能够实现对液体加热容器的移动。手柄的卡钩与容器体的上边缘卡接,卡钩凸出于容器体的上边缘,因此当卡钩的一部分伸入第一缺口时,卡钩限制了容器盖相对容器体的转动,同时使第二出水孔与出水口连通,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顺利出水;同样的,当卡钩的一部分伸入第二缺口时,卡钩限制了容器盖相对容器体的转动,同时使第一出水孔与出水口连通,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顺利出水。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8.图3为图1中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容器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1的爆炸图;
31.图6为图1的剖视图;
32.图7为图6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3.附图标记:
34.1-容器盖;
35.11-本体;
36.111-第一出水孔;
37.112-第二出水孔;
38.113-安装部;
39.113a-第一凸出部;
40.113b-第一凹槽;
41.12-上盖;
42.121-第一缺口;
43.122-第二缺口;
44.123-第三缺口;
45.124第一标识部;
46.125-第二标识部;
47.13-密封件;
48.131-连接部;
49.131a-第二凸出部;
50.131b-第二凹槽;
51.132-环状抵接部;
52.14-提手;
53.2-容器体;
54.21-出水口;
55.22-手柄;
56.221-卡钩;
57.23-加热管。
5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6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62.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3.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如图1和图5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2和容器盖1,容器盖1盖合于容器体2的开口,容器体2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容器体2配合,用于对容器体2内的液体加热。
65.如图1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容器体2和容器盖1能够彼此分离,将容器盖1从容器体2取下,可以直接清洗容器体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容器盖1连接在容器体2上、容器盖1无法取下的液体加热容器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1结构简单,从容器体2取下后,无清洗死角,便于清洗,用户体验较好。
66.另外,加热装置可以与容器体2分体设置或设置于容器体2内。以加热装置与容器体2分体设置为例,将容器体2放置于加热装置上,用户启动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使加热管23对容器体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同时,容器盖1盖合容器体2的开口能够阻碍容器体2内的热量通过容器体2的开口散失,从而减少加热相同容量的液体所需的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6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盖1,该容器盖1具有结构简单、能够用于多种使用场
景的优点。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盖1包括本体11和上盖12,本体11用于与容器体2配合,本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出水孔111和第二出水孔112,上盖12与本体11连接,上盖12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孔111对应的第一缺口121和与第二出水孔112对应的第二缺口122。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缺口121或第二缺口122分别用于与容器体2配合,以限制容器盖1相对容器体2的转动。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盖1设置有第一出水孔111和第二出水孔112,当容器体2内盛放不同的液体时,不同的液体能够对应不同的出水孔出水,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通过设计第一出水孔111和第二出水孔112的孔径来适应于不同的液体,例如当容器体2内盛放牛奶时,可以从第一出水孔111倒出。当容器体2内盛放茶水等液体时,可以从第二出水孔112倒出,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盖1结构简单,具有多功能的优点。此外,当使用第一出水孔111时,可以将第二缺口122与容器体2配合限制容器盖1的转动。当使用第二出水孔112时,可以将第一缺口121与容器体2配合限制容器盖1的转动,从而提高了容器盖1和容器体2配合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容器盖1还包括第三缺口123,第三缺口连通容器体2内部和外界,从而保证液体加热容器倒水时的排气,防止液体无法倒出。
69.如图3所示,容器盖1上还设置有提手14,通过提手14能够方便的拿起或移动容器盖1,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7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出水孔111的数量是一个,第二出水孔112的数量是多个,第一出水孔111的过水面积大于各第二出水孔112的过水面积之和。
7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用户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水、牛奶等无需过滤的液体时,使用容器盖1的第一出水孔111将容器体2内的液体倒出,由于第一出水孔111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孔,因此出水较快,便于倒水。当用户使用液体加热容器煲汤或煮茶时,使用容器盖1的第二出水孔112将容器体2内的液体倒出,食物残渣或茶叶无法通过面积较小的第二出水孔112流出,因此第二出水孔112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提高了用户体验。
7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出水孔112为条形孔,沿容器盖1的高度方向延伸。
7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出水孔112为沿容器盖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因此第二出水孔112的宽度较小,但过水面积较大,从而保证在对容器体2内的液体起到过滤的同时具有较快的出水速度,从而减少倒出等量液体所需的时间,提升使用体验。
7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盖12的上表面设置有对应于第一出水孔111的第一标识部124和对应于第二出水孔112的第二标识部125。
75.在用户将容器盖1安装于容器体2的过程中,由于上盖12的遮挡,用户无法看到第一出水孔111和第二出水孔112,因此用户需要多次旋转容器盖1使第一出水孔111或第二出水孔112与容器口21对齐、第一缺口121或第二缺口122与容器体2配合,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标识部124标识了第一出水孔111的位置,第二标识部125标识了第二出水孔112的位置,用户通过第一标识部124和第二标识部125即可判断容器盖1的朝向,从而便于容器盖1和容器体2的组装,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第一标识部124和第二标识部125的图案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7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容器盖1还包括密封件13,密封件13固定于
本体11,用于密封容器体2。
7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选用直径略小于本体11的直径的密封件13,将密封件13安装于本体11时,密封件13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因此若想使密封件13与本体11分离,则需有较大外力使密封件13发生更大的形变,从而使密封件13固定于本体11。将容器盖1与容器体2组装,密封件13能够密封容器体2的开口,从而防止倒水时液体从出水口21以外的地方流出。
7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7所示,本体11设置有安装部113,安装部113包括一对第一凸出部113a和设置在一对第一凸出部113a之间的第一凹槽113b,密封件13设置有与第一凸出部113a配合的第二凹槽131b和与第一凹槽113b配合的第二凸出部131a。
7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7所示,第一凸出部113a伸入第二凹槽131b,第二凸出部131a伸入第一凹槽113b,限制了密封件13相对容器盖1沿容器体2的高度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安装部113与密封件13的连接更加可靠,提升用户体验。
8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密封件13包括连接部131和用于与容器体2的内壁抵接的环状抵接部132,连接部131套接在本体11上,环状抵接部132连接于连接部131,环状抵接部132沿容器盖1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喇叭状。
8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组装液体加热容器时,向下按压容器盖1,使容器盖1的下端和密封件13进入容器体2内,由于环状抵接部132沿容器盖1的径向向外延伸,因此环状抵接部132与容器体2的内壁接触并被容器体2的内壁挤压,环状抵接部132与容器体2的内壁之间存在摩擦,因此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倒水时,容器盖1不会与容器体2分离。环状抵接部132形成喇叭状,即环状抵接部132下端的直径大于容器体2的开口,进一步阻止容器盖1与容器体2分离,使容器盖1和容器体2的连接较为可靠。同时,由于环状抵接部132与容器体2的内壁在密封件13的周向方向上均有接触,因此环状抵接部132密封了容器盖1与容器体2之间的空间,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倒水时,水不会从容器盖1与容器体2之间流出。
82.此外,如图7所示,由于环状抵接部132在容器体2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环状抵接部132的长度较长,环状抵接部132的下端较为柔软,因此在将容器盖1抬起,使与容器体2配合的第一缺口121或第二缺口122与容器体2分离,此时能够轻易的相对容器体2转动容器盖1,从而便于用户转换容器盖1与容器体2配合的两种状态,即第一出水孔111与出水口21对齐和第二出水孔112与出水口21对齐,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地,由于环状抵接部132在容器体2的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即环状抵接部132的下端厚度较小,当容器体2内液体较少时,液体不会被环状抵接部132阻挡而无法倒出,从而使容器体2内的液体能够全部倒出。
8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沿容器盖1的径向,环状抵接部132具有均匀的厚度。
8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沿容器盖1的径向,环状抵接部132具有均匀的厚度,从而使环状抵接部132被挤压于容器盖1和容器体2之间时受力均匀,防止环状抵接部132上出现应力集中,进而密封圈13损坏,影响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
8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容器体2还包括手柄22,手柄22包括卡钩221;卡钩221与容器体2的上边缘卡接,容器体2包括出水口21,卡钩221能与第一
缺口121配合,以使第二出水孔112与出水口21连通,卡钩221还能与第二缺口122配合,以使第一出水孔111与出水口21连通。
8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容器体2上设置有手柄22,通过手柄22能够实现对液体加热容器的移动。手柄22的卡钩221与容器体2的上边缘卡接,卡钩221凸出于容器体2的上边缘,因此当卡钩221的一部分伸入第一缺口121时,卡钩221限制了容器盖1相对容器体2的转动,同时使第二出水孔112与出水口21连通,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顺利出水;同样的,当卡钩221的一部分伸入第二缺口122时,卡钩221限制了容器盖1相对容器体2的转动,同时使第一出水孔111与出水口21连通,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顺利出水。
8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