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2:5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被广泛的用于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相关技术提供的空调器还能够用于过滤、净化空气;这类空调器包括用于过滤空气的引风模块,引风模块设置于空调器的底座上,且引风模块包括过滤组件和风机,风机用于驱动空气进入引风模块,过滤组件用于过滤、净化引入的空气;其中,引风模块可以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当引风模块引入的为室外新风时,可以用于提高室内环境空气的含氧量,当引风模块引入的为室内空气使,能够提升空气洁净度。
3.相关技术中的风机和过滤组件装配在一起,而风机的蜗壳组件容易与过滤组件的端壳之间容易因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不利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改善蜗壳组件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6.底座;
7.引风模块,引风模块包括过滤组件和风机;过滤组件包括端壳和过滤网;风机包括蜗壳组件,过滤网设置于端壳和蜗壳组件之间,端壳与底座连接,蜗壳组件与端壳固定连接。
8.由于端壳与底座连接,且蜗壳组件与端壳固定连接,当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可以减少端壳和蜗壳组件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进而确保蜗壳组件与端壳的连接稳定性,改善蜗壳组件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蜗壳组件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扣合且连接,第二蜗壳与端壳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
10.第二蜗壳与端壳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且端壳与底座连接,可以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减少第二蜗壳和端壳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进而确保第二蜗壳与端壳可靠地连接,改善第二蜗壳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端壳与底座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12.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端壳和底座,能够确保端壳与底座连接的稳定性;而且,端壳还通过第一紧固件与第二蜗壳固定连接,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能够有效地减少第二蜗壳和端壳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确保第二蜗壳与端壳连接的稳定性,改善第二蜗壳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引风模块设置有装配口,装配口用于装卸过滤网,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均邻近装配口设置。
14.如此设置,可以使连接第二蜗壳和端壳的第一紧固件设置于邻近连接端壳和底座的第二紧固件,以便于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二蜗壳和端壳连接的稳定性;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减少第二蜗壳和端壳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改善第二蜗壳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端壳包括端壳本体和连接耳,端壳本体具有朝向底座的端面,连接耳连接于端面,连接耳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底座连接。
16.如此设置,不仅能够确保端壳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底座稳定地连接,还能够确保端壳与底座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的易操作性。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座设置有配合部,连接耳与配合部搭接配合。
18.通过连接耳与配合部的搭接配合,一方面确保了将端壳装配于底座的易操作性,另一方面确保了端壳与底座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的稳定性。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凹槽,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凸缘,第二蜗壳与端壳扣合,且凸缘与凹槽插接配合。
20.通过凸缘与凹槽的插接配合,一方面确保了第二蜗壳与端壳装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确保第二蜗壳和端壳之间扣合连接处的气密性,进而确保引风模块的出风量。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蜗壳与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卡齿,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卡槽,卡齿与卡槽卡接配合。
22.通过卡齿与卡槽的卡接配合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二蜗壳与端壳装配的易操作性,以及两者装配在一起的稳定性。
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连接有延伸板,延伸板开设有卡槽。
24.通过延伸板的设置,不仅可以确保卡齿与卡槽可靠地卡接配合,还可以减少在第二蜗壳或端壳上开设的通槽,进而确保第二蜗壳或端壳自身结构的强度。
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延伸板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开设有卡槽,第二板远离第一板的一端与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连接。
26.由于延伸板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故延伸板大致呈l字型,在大致呈l字型的延伸板上开设卡槽,一方面便于卡槽与卡齿的卡接配合,另一方面不需要对连接有延伸板的第二蜗壳或端壳的结构作调整,进而便于生产。
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卡齿设置有引导面,延伸板能与引导面滑动配合。
28.通过延伸板与引导面的滑动配合,确保第二蜗壳与端壳装配的易操作性。
2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卡钩,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另一者与卡钩插接配合。
30.通过第二蜗壳与端壳两者中的一者与卡钩的插接配合,能够确保第二蜗壳与端壳装配时的易操作性。
3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卡钩设置有导向面,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能与导向面滑动配合。
32.通过第二蜗壳和端壳两者中的一者与卡钩的导向面滑动配合,确保第二蜗壳和端
壳装配的易操作性。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风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风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和风机在第一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和新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图1中ⅵ处的放大图;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风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40.图8为图7中

处的放大图;
41.图9为图5中

处的放大图;
42.图10为图3中

处的放大图;
43.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组件和风机在第二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4.图12为图11中

处的放大图;
45.图13为图11中xiii处的放大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100-底座;101-配合部;200-引风模块;210-过滤组件;211-端壳;212-过滤网;213-端壳本体;214-连接耳;215-弯折部;220-风机;221-风叶组件;230-蜗壳组件;231-第一蜗壳;232-第二蜗壳;233-底壁;234-蜗壳侧壁;235-安装框;236-第一装配部;237-第二装配部;238-装配口;239-通孔;240-新风底座;251-凸缘;252-凹槽;253-第一槽壁;254-第二槽壁;255-槽底;256-第一壁;257-第二壁;258-第三壁;259-第四壁;260-台阶面;261-卡齿;262-卡槽;263-延伸板;264-第一板;265-第二板;266-引导面;267-插接腔;268-第一端;269-第二端;270-卡钩;271-第三板;272-第四板;273-导向面;274-插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48.相关技术提供的空调器不仅能够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净化室内空气或者增加室内环境空气的含氧量;此类空调器包括能够用于过滤、净化室内空气或增加室内空气含氧量的引风模块。引风模块包括过滤组件和风机,风机用于驱动空气进入引风模块,过滤组件用于过滤、净化引入的空气;其中,引风模块可以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当引风模块引入的为室外新风时,可以用于提高室内环境空气的含氧量,当引风模块引入的为室内空气使,能够提升空气洁净度。
49.相关技术中的风机和过滤组件装配在一起,当空调器出现跌落或碰撞等现象时,风机的蜗壳组件和过滤组件的端壳之间容易因跌落和碰撞等产生的冲击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相对拉扯和位移的现象,进而导致两者之间出现张口,并容易因两者之间的张口的形成产生漏风、噪音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50.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则可以改善蜗壳组件与端壳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5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其是指一种室内挂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可以是指立柜式空调,或者室内机和与其配合使用的外机。以下将以室内挂机为例进行说明。
53.请参照图1,空调器包括底座100、换热器(图未示出)和出风组件(图未示出),换热器设置于底座100,用于对空气进行换热;出风组件设置于底座100,用于将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吹出,进而实现环境温度的调节。
54.空调器还包括引风模块200,引风模块200设置于底座100,引风模块200能够将室外或室内的空气引入,并对引入的气体进行过滤,以便于达到增加室内环境空气的含氧量或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其中,当引风模块200引入的为室外空气时,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并起到一定的空气净化作用;当引风模块200引入的为室内空气时,能够净化室内空气,提升空气的洁净度。
55.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引风模块200包括过滤组件210和风机220,过滤组件210包括端壳211和过滤网212,风机220包括蜗壳组件230和风叶组件221,过滤网212设置于端壳211和蜗壳组件230之间过滤网212用于过滤空气;风叶组件221设置于蜗壳组件230内,风叶组件221用于将空气引入引风模块200并使被引入的空气能够经过过滤网212过滤后再吹出。
56.请参照图2和图3,蜗壳组件230包括第一蜗壳231和第二蜗壳232,第一蜗壳231和第二蜗壳232扣合且连接,风叶组件221设置于第一蜗壳231和第二蜗壳232之间;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扣合且连接,过滤网212设置于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如此设置,便于利用风叶组件221将空气引入引风模块200并使被引入的空气能够经过过滤网212过滤后再吹出。
57.请参照图3和图4,第二蜗壳232包括底壁233、蜗壳侧壁234和安装框235,蜗壳侧壁234和安装框235均与底壁233连接,且蜗壳侧壁234和安装框235分别位于底壁233的两侧,蜗壳侧壁234与第一蜗壳231扣合且连接,风叶组件221装配于第一蜗壳231和底壁233的一侧;安装框235与端壳211扣合,过滤网212装配于端壳211和底壁233的另一侧。
58.需要说明的是,底壁233设置有通孔239,以便于使第一蜗壳231和第二蜗壳232之间的空间与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的空间连通,进而确保被风叶组件221引入引风模块200的空气能够流经过滤网212过滤。
59.请参照图5、图6和图7,本实施例的引风模块200还包括新风底座240,新风底座240与底座100连接,蜗壳组件230与新风底座240连接;如此,可以利用新风底座240使得风机220和过滤组件210可靠地设置于底座100。新风底座240与底座100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例如:卡接、通过紧固件连接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60.蜗壳组件230与新风底座240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本实施例的蜗壳组件230与新风底座240卡接且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包括但是不限于螺栓或螺钉等。进一步地,第一蜗壳231和第二蜗壳232均与新风底座240卡接,且第一蜗壳231通过紧固件与新风底座240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蜗壳232能够与新风底座240通过紧固件连接。
61.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蜗壳组件230与新风底座24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仅包括卡接或紧固件连接中的一种,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62.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端壳211与底座100连接,且蜗壳组件230与端壳211固定连接。由于端壳211与底座100连接,且蜗壳组件230与端壳211固定连接,故端壳211的装配稳定性较好;当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不容易因为产生的冲击导致端壳211和蜗壳组件230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进而确保蜗壳组件230与端壳211的连接稳定性,改善蜗壳组件230与端壳211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而且,由于蜗壳组件230和端壳211之间不容易出现张口的现象,还可以改善因两者之间的张口而出现的漏风、噪音等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3.进一步地,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或螺钉等。通过利用第一紧固件使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固定连接,且端壳211与底座100连接,可以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减少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进而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可靠地连接,改善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4.再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和图6,安装框235连接有第一装配部236,端壳211连接有第二装配部237,安装框235与端壳211扣合,第一装配部236与第二装配部237抵接,且第一紧固件连接第一装配部236和第二装配部237,即可使安装框235与端壳211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也即使得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通过第一装配部236和第二装配部237的抵接,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端壳211和第二蜗壳232固定连接是指两者在连接后,在连接未断开或未松弛的情况下,两者的相对位置不会出现位移,而在需要拆卸、维护空调器时,可以通过拧松第一紧固件的方式使端壳211和第二蜗壳232分离,而不是端壳211和第二蜗壳232无法拆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壳211和第二蜗壳232也可以是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并在连接后无法拆分。
66.请参照图7和图8,安装框235和端壳211扣合还形成装配口238,过滤网212能够通过装配口238拆装于安装框235和端壳211之间;第一装配部236和第二装配部237均邻近装配口238设置;这样一来,能够利用第一紧固件更可靠地连接安装框235和端壳211,改善两者之间容易出现开口的问题。
67.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端壳211与底座100通过第二紧固件(图未示出)连接,其中,第二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或螺钉等。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端壳211和底座100,能够确保端壳211与底座100连接的稳定性;而且,端壳211还通过第一紧固件与第二蜗壳232固定连接,即可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充分地确保端壳211装配位置的稳定性;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产生的冲击不容易使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出现相对拉扯、位移的问题,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连接的稳定性,改善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并减少漏风、噪音问题的产生,以提升用户体验。
68.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和图7,引风模块200设置有装配口238,即安装框235和端壳211扣合还形成装配口238,装配口238用于装卸过滤网212,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均邻近装配口238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连接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的第一紧固件设置于邻近连接端壳211和底座100的第二紧固件,以便于更加可靠地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连接的稳定性;在空调器出现跌落、碰撞等现象时,减少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出现相对拉
扯、位移的问题,改善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69.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端壳211包括端壳本体213和连接耳214,端壳本体213具有朝向底座100的端面,连接耳214连接于端面,连接耳214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底座100连接。如此设置,不仅能够确保端壳211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底座100稳定地连接,还能够确保端壳211与底座100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的易操作性;而且,将连接耳214连接于端壳本体213的端面,能够在不改变端壳本体213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得端壳本体213通过连接耳214与底座100可靠地连接,进而确保了端壳211的易生产性和端壳211自身结构的强度。
70.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底座100设置有配合部101,连接耳214与配合部101搭接配合。通过连接耳214与配合部101的搭接配合,一方面在装配引风模块200时,能够利用连接耳214与配合部101的搭接,来准确地定位端壳211的装配位置,进而确保了将端壳211装配于底座100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还通过连接耳214和配合部101的搭接配合确保了端壳211与底座100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的稳定性。
71.连接耳214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请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的连接耳214具有弯折部215,弯折部215能够与配合部101卡接;这样一来,能够利用弯折部215与配合部101的卡接配合进一步确保端壳211装配时的定位准确性和装配可靠性。
72.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第二蜗壳232设置有凸缘251,端壳211设置有凹槽252,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扣合,且凸缘251与凹槽252插接配合。通过凸缘251与凹槽252的插接配合,一方面确保了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扣合连接处的气密性,进而确保引风模块200的出风量。
73.进一步地,第二蜗壳232的安装框235远离底壁233的一端设置有凸缘251,且当安装框235与端壳211扣合时,凸缘251与凹槽252插接配合。
74.本实施例中,凹槽252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槽壁253、槽底255和第二槽壁254,凸缘251与凹槽252插接;可选地,凸缘251能够与第一槽壁253、底壁233和第二槽壁254三者中的至少一者抵接;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地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之间的气密性。
75.进一步地,第一槽壁25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壁256和第二壁257,且第二壁257与槽底255连接;第二槽壁25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壁258和第四壁259,且第四壁259与槽底255连接;第二壁257与第四壁259相对且间隔分布;第一壁256和第三壁258呈喇叭状分布,具体地,第一壁256远离第二壁257的一端至靠近第二壁257的一端逐渐向靠近第二槽壁254的方向延伸,第三壁258远离第四壁259的一端至靠近第四壁259的一端逐渐向靠近第一槽壁253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在扣合装配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时,第一壁256和第三壁258能够与凸缘251滑动配合,以便于引导凸缘251插接于凹槽252内,进而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
76.为了进一步地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良好的气密性,进而确保引风模块200的风量;凸缘251与安装框235之间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260,凸缘251与凹槽252插接,端壳211与台阶面260抵接。
7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蜗壳232设置有凹槽252,端壳211设置有凸缘251,且当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扣合时,凸缘251与凹槽252插接配合。
78.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第二蜗壳232还设置有卡钩270,具体地,卡钩270与安装框235连接;端壳211与卡钩270插接配合。如此设置,通过端壳211与卡钩270的插接配合,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时的易操作性。
79.进一步地,卡钩270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三板271和第四板272,第四板272远离第三板271的一端与安装框235连接,第三板271朝向第四板272的一侧形成插接空间274;在装配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时,端壳211能够插接于插接空间274内,进而确保了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装配时的易操作性。
80.为了进一步地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装配时的易操作性,卡钩270设置有导向面273,端壳211能够与导向面273滑动配合。在装配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时,端壳211能够在导向面273滑动,以使端壳211容易滑动至与插接空间274插接,进而确保了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装配时的易操作性。
81.进一步地,导向面273设置于第三板271远离第四板272的一端,导向面273的一端远离第四板272,导向面273的另一端向靠近第四板272以及插接空间274的方向延伸;以便于在端壳211与导向面273滑动配合时,能够可靠地引导端壳211滑动至与插接空间274插接。
82.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壳211设置有卡钩270,具体地,卡钩270的第四板272远离第三板271的一端与端壳211连接,且第三板271设置有导向面273;在装配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时,第二蜗壳232能够与导向面273滑动配合,以使第二蜗壳232能够与插接空间274插接,即安装框235能够与导向面273滑动配合,以使安装框235能够与插接空间274插接。
83.请参照图11、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232还设置有卡齿261,端壳211设置有卡槽262,卡齿261与卡槽262卡接配合;在装配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时,可以先通过卡齿261与卡槽262的卡接配合确定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的相对位置,之后再利用第一紧固件将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连接,进而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以及两者装配在一起的稳定性。
84.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2,端壳211连接有延伸板263,延伸板263开设有卡槽262;通过延伸板263的设置,不仅可以确保卡齿261与卡槽262可靠地卡接配合,还可以减少在端壳211上开设的通槽,进而确保端壳211自身结构的强度。
85.再进一步地,延伸板263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板264和第二板265,第一板264开设有卡槽262,第二板265远离第一板264的一端与端壳211连接。由于延伸板263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板264和第二板265,故延伸板263大致呈l字型,在大致呈l字型的延伸板263上开设卡槽262,一方面便于卡槽262与卡齿261的卡接配合,另一方面不需要对连接有延伸板263的端壳211的结构作调整,进而便于生产;而且,第一板264朝向第二板265的一侧形成插接腔267,在装配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时,第二蜗壳232能够向插接腔267内移动,以使第二蜗壳232能够插接于插接腔267内,进而使得第二蜗壳232能够可靠地与端壳211扣合,以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以及两者装配在一起的可靠性。
86.需要说明的是,卡齿261与安装框235连接,以便于在安装框235与端壳211扣合时,通过卡齿261与卡槽262的配合,确保安装框235与端壳211连接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
87.为了进一步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请参照图13,卡齿261设
置有引导面266,延伸板263能与引导面266滑动配合,具体地,第一板264远离第二板265的一端能与引导面266滑动配合。通过延伸板263与引导面266的滑动配合,在装配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时,可以使第一板264远离第二板265的一端在引导面266上滑动,进而确保卡齿261能够可靠地与卡槽262卡接,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
88.进一步地,引导面266具有第一端268和第二端269,第一端268连接于安装框235与邻近安装框235分布,第二端269向远离端壳211且远离安装框235的方向延伸;当第一板264与引导面266滑动配合时,第一板264从靠近第一端268的位置向靠近第二端269的位置移动,直到越过第二端269,使得卡槽262能与卡齿261卡接。
89.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蜗壳232设置有卡槽262,端壳211设置有卡齿261,卡齿261与卡槽262卡接。进一步地,第二蜗壳232的安装框235连接有延伸板263,且延伸板263的第二板265与安装框235连接,延伸板263的第一板264开设有卡槽262;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另一方面不需要在安装框235上开设通槽、不需要对安装框235自身的结构作调整,能够确保安装框235自身结构的强度。
90.需要说明的是,延伸板263形成的插接腔267的开口与凹槽252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卡钩270形成的插接空间274的开口与延伸板263形成的插接腔267的开口相反;在装配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时,通过端壳211与卡钩270的导向面273的滑动配合、凸缘251与第一壁256和第三壁258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的滑动配合、以及延伸板263与卡齿261的引导面266的滑动配合,能够在确保第二蜗壳232与端壳211装配的易操作性的同时,确保第二蜗壳232和端壳211之间装配时可靠地定位,减少两者相互扣合装配时发生的偏移、定位不准的问题,进而确保两者装配的可靠性。
91.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不仅可以用于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利用引风模块200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或者提升室内空气的洁净度。空调器的装配时,端壳211与底座100连接,且蜗壳组件230通过第一紧固件与端壳211连接。
9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能够有效地改善蜗壳组件230与端壳211之间容易因为跌落、碰撞等产生张口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93.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