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

2022-05-11 21:5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微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


背景技术:

2.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为了提高人们对其自然生物的了解特别时一些的微生物,从而需要使用到显微镜,而使用显微镜时需要使用载玻片对其观察的物体进行固定。
4.载玻片在将其物体或者液体进行固定时会需要通过盖玻片进行配合使用,将盖玻片放置到载玻片上时需要放置到中心位置,而现有的放置方式都是通过手动,容易出现放置位置不准确甚至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需要重新操作,耗时耗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解决了将盖玻片放置到载玻片上时需要放置到中心位置通过手动的方式容易出现放置位置不准确甚至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需要重新操作,耗时耗力,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包括:载玻片主体;
8.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载玻片主体的底部;
9.移动结构,所述移动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所述移动结构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边形支撑柱;
10.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多边形支撑柱的正面,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滑块,所述弧形滑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内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背面与所述多边形支撑柱的正面转动连接;
11.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柱的内部。
12.优选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左侧且位于所述固定柱的外侧设置有拉簧,所述移动杆内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夹板。
13.优选的,所述移动夹板和所述中心柱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l形挡板。
14.优选的,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l形挡板。
15.优选的,所述载玻片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夹板,所述夹板的内侧开设有凹槽。
16.优选的,所述夹板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内部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夹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限位环。
17.优选的,所述限位环的内侧且位于所述滑杆的表面设置有弹簧,所述夹板的外侧
固定安装有拉环。
18.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通过底板、移动结构、转动结构、夹持结构、多边形支撑柱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将其盖玻片稳定的以四十五度角慢慢的放置到载玻片主体上,由于不是直接的通过手动放置盖玻片,从而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手动而导致其无法较为精准的将盖玻片放置到载玻片主体的中心位置,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小误差,从而避免了因为偏差较大而需要重新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所示的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1、载玻片主体,2、底板,3、第一l形挡板,4、移动结构,5、转动结构,51、弧形滑槽,52、弧形滑块,53、固定柱,54、连接柱,55、中心柱,6、多边形支撑柱,7、夹持结构,71、移动杆,72、拉杆,73、拉簧,74、移动夹板,8、第二l形挡板,
26.9、夹板,10、凹槽,11、贯穿孔,12、滑杆,13、限位环,14、弹簧,15、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第一实施例
29.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包括:载玻片主体1;
30.底板2,所述底板2设置于所述载玻片主体1的底部;
31.移动结构4,所述移动结构4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2顶部的右侧,所述移动结构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多边形支撑柱6;
32.转动结构5,所述转动结构5设置于所述多边形支撑柱6的正面,所述转动结构5包括弧形滑槽51,所述弧形滑槽5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滑块52,所述弧形滑块5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53,所述固定柱53内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4,所述连接柱5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中心柱55,所述中心柱55的背面与所述多边形支撑柱6的正面转动连接;
33.夹持结构7,所述夹持结构7设置于所述固定柱53的内部。
34.所述夹持结构7包括移动杆71,所述移动杆7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拉杆72,所述拉杆72的左侧且位于所述固定柱53的外侧设置有拉簧73,所述移动杆71内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夹板74。
35.固定柱53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贯穿孔,移动杆71处于贯穿孔的内部,通过拉杆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拉动移动杆71和移动夹板74进行移动。
36.所述移动夹板74和所述中心柱55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l形挡板8。
37.所述底板2顶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l形挡板3。
38.通过第一l形挡板3从而能够提高对其载玻片主体1定位的准确性,简化操作使其能够处于底板2的顶部且位于中心位置。
3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工作原理如下:
40.通过将其载玻片主体1放置到底板2的顶部,再通过手动的向内侧推动载玻片主体1,通过载玻片主体1的受力在底板的顶部向背面进行移动,直至其载玻片主体1的背面和第一l形挡板3的正面接触即可,从而将载玻片主体1放置在底板2上的状态处于正中心。
41.再通过向外侧拉动夹持结构7中的拉杆72,通过拉杆72的受力从而带动移动杆71受力,促使其移动杆71在固定柱53的内部进行向右侧移动,再通过移动杆71的移动从而带动移动夹板74进行移动,并且通过拉杆72的移动从而拉动拉簧73,促使其拉簧73发生弹性形变,再通过移动夹板74的移动从而扩大了移动夹板74和中心柱55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将其盖玻片放置到中心柱55和移动夹板74之间,并且处第二l形挡板8的底部,再通过向推动推动其盖玻片,使其盖玻片的内面和第二l形挡板8的正面接触以及,再通过松开对其夹持结构7中的拉杆72的向外侧拉动,通过拉簧73的弹性形变从而向内侧带动拉杆72以及移动杆71进行向左侧移动,再通过移动杆71的移动从而带动移动夹板74进行移动,从而缩小了和中心柱55之间的距离,配合着第二l形挡板8从而对其盖玻片进行夹持固定即可,且此时盖玻片处于倾斜四十五度角的状态,左侧底右侧高。
42.再通过向右测推动多边形支撑柱6,通过多边形支撑柱6的受力从而带动移动结构4进行移动,再通过移动结构4的向右侧移动从而带动多边形支撑柱6和转动结构5以及夹持结构7和盖玻片进行移动,直至其移动结构4移动到最左侧的状态,而此时盖玻片处于载玻片主体1的顶部且处于中心的位置,再通过手动的向下推动固定柱53,通过固定柱53的受力从而促使其弧形滑块52在弧形滑槽51的内部进行向下移动,同时带动夹持结构7和盖玻片进行移动,且此时的移动以中心柱55中心进行转动,而固定柱53在进行转动时会带动连接柱54进行转动,再通过连接柱54的转动从而带动中心柱55进行转动,而此时的盖玻片左侧同样为中心位置不变,而右侧从上往下进行转动画弧,直至转动九十度从而使其盖玻片和载玻片主体1相互平行且盖玻片处于载玻片主体1的顶部,同时在使用夹持结构7固定盖玻片时盖玻片的底部和载玻片主体1的顶部接触,从而能够达到实验所需要的要求将其盖玻片以四十五度角缓慢的合在载玻片主体1上,当完成操作后,再通过向外侧拉动夹持结构7使其松开对其盖玻片的夹持固定即可,再将其转动结构5复位然后再将其载玻片主体1和盖玻片取下进行实验使用即可。
4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4.通过底板2、移动结构4、转动结构5、夹持结构7、多边形支撑柱6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将其盖玻片稳定的以四十五度角慢慢的放置到载玻片主体1上,由于不是直接的通过手动放置盖玻片,从而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手动而导致其无法较为精准的将盖玻片放置到载玻片主体1的中心位置,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小误
差,从而避免了因为偏差较大而需要重新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45.第二实施例
46.请结合参阅图5,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47.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所述载玻片主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夹板9,所述夹板9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0。
48.通过凹槽10从而能够提高夹板9对其载玻片主体1进行夹持固定的稳定性。
49.所述夹板9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贯穿孔11,所述贯穿孔11的内部设置有滑杆12,所述滑杆12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夹板9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限位环13。
50.夹板9的数量为两个,贯穿孔的数量为两个均开设在夹板9左侧内部的顶部和底部。
51.通过限位环13从而能够提高其弹簧14的工作稳定性,避免其在工作中出现脱离处于滑杆12表面的状态。
52.所述限位环13的内侧且位于所述滑杆12的表面设置有弹簧14,所述夹板9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拉环15。
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的工作原理如下:
54.通过向两侧推动夹板9,通过夹板9的受力从而在滑杆12的表面向外侧移动,再通过夹板9的移动从而挤压弹簧14,促使其弹簧14发生弹性形变,再通过夹板9的移动,从而使其两个夹板9之间的距离逐渐的增加,直至其两个夹板9之间的距离能够将其载玻片主体1放入即可。
55.再将其载玻片主体1放进两个夹板9内侧所开设的凹槽10中,再通过松开对其夹板9的向外侧推动的力,通过弹簧14的弹性形变从而向内侧推动其夹板9受力,促使其夹板9在滑杆12的表面向内侧进行移动,再通过夹板9的向内侧移动从而缩小了两个夹板9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夹板9将其载玻片主体1进行夹持固定即可,再将其整体放置到桌面上,从而会使其夹板9的底部和桌面接触,从而使其载玻片主体1离桌面拥有一定的距离,配合着拉环15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拿取。
5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微形态学用载玻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7.通过夹板9、凹槽10、贯穿孔11、滑杆12、限位环13、弹簧14、拉环15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其载玻片主体1在放置时距离桌面拥有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在戴手套的情况下能够拿取到载玻片主体1,从而提高了便捷性,从而可间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