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切削刀片、刀柄及切削刀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5:46: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削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切削刀片、刀柄及切削刀具。


背景技术:

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9157157u公开了一种小零件车削内孔及端面刀片,其具有刀片本体,且刀片本体上有关于安装孔中心轴中心对称的两个切削部,可以对工件进行开孔加工、内孔加工或者孔口端面加工。
3.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该刀片只提供了两个切削部,利用率较低,刀具的使用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该刀片存在安装在刀柄上的稳定性不足,加工精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刀片,提高刀片的利用率及加工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切削刀片的刀柄,提高刀片安装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切削刀片及刀柄的切削刀具。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削刀片,其绕一中心轴线呈旋转对称,所述切削刀片具有:基部,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外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且呈平面的底拘束面;所述外周面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对称的四个侧拘束面,每一侧拘束面均呈平面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相邻的两个侧拘束面相互垂直;四个切削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对称,分别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向外伸出;及切刃,分别形成于所述切削部的末端。
9.较佳地,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侧拘束面分别为第一侧拘束面和第二侧拘束面;所述四个切削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拘束面和所述第二侧拘束面之间的第一切削部。
10.较佳地,所述第一切削部相比于所述第一侧拘束面往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在从所述中心轴线向所述第二侧拘束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切削部不超出所述第二侧拘束面。
11.较佳地,所述第一切削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拘束面相连接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拘束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2.较佳地,所述第一切削部具有第一部位及相比第一部位更远离所述第一侧拘束面的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宽度。
13.较佳地,所述第一切削部的宽度在所述第一部位至所述第二部位处逐渐减小。
14.较佳地,所述切刃形成于所述切削部的邻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的棱线上,所述切削部在背离所述切刃的一侧形成有避空面,所述避空面被设置为与被所述切刃加工的工件之间具有间隔。
15.较佳地,所述基部设有贯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轴线形成所述中心轴线。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刀柄,其上设有用于安装如上所述的切削刀片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安装底面和垂直于所述安装底面的两个安装侧面,两个安装侧面相互垂直,所述安装底面用于贴合所述切削刀片的底拘束面,两个所述安装侧面用于分别与所述切削刀片的其中相邻的两个侧拘束面对应贴合。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削刀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刀柄和如上所述的切削刀片,所述切削刀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刀柄的安装槽内。
1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切削刀片中,其基部的第一表面设有呈平面的底拘束面,基部的外周设有呈平面的侧拘束面,当切削刀片安装于刀柄中时,可以通过底拘束面和相邻的两个侧拘束面分别与刀柄的相应平面形成贴合拘束,从而刀柄可以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上分别向切削刀片提供支撑力,可以有效地抵抗切削刀片在各个方向上所受到的切削力,使得切削刀片和刀柄之间形成稳定拘束,保证切削刀片的加工稳定性,相应利于提高切削刀片的加工精度。该切削刀片中,通过基部可与刀柄形成稳定拘束,而四个切削部通过旋转变换位置可使其上的切刃分别参与加工,利用一个切削刀片提供了四个切刃,具有较高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切削刀具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20.图2是图1中的刀柄的立体图。
21.图3是图1中的切削刀片的立体图。
22.图4是图3的正视图。
23.图5是图4的俯视图。
24.图6是图1的切削刀具进行内径加工的状态示意图。
25.图7是图6所示状态中切削刀具与工件在另一视角方向下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6.图8是图1的切削刀具进行端面加工的状态示意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切削刀具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28.图10是图9中的切削刀片的立体图。
29.图11是图9的切削刀具进行内径槽加工的状态示意图。
30.图12是图11所示状态中切削刀具与工件在另一视角方向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1.图13是图9的切削刀具进行外径槽加工的状态示意图。
32.图14是本实用新型切削刀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
33.图15是图14中的切削刀片的立体图。
34.图16是图14的切削刀具进行端面槽加工的状态示意图。
35.图17是图16所示状态中切削刀具与工件在另一视角方向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7.100、切削刀具;1、切削刀片;11、基部;111、中心孔;112、第一表面;113、第二表面;114、第一侧拘束面;1141、第一棱边;1142、第二棱边;1143、第三棱边;1144、第四棱边;115、第二侧拘束面;116、第三侧拘束面;117、第四侧拘束面;12、切削部;12a、第一切削部;121、
第一侧面;122、第二侧面;123、端面;124、前角面;125、避空面;13、切刃;131、侧部切刃;132、端部切刃;2、刀柄;21、安装槽;211、安装底面;212、安装侧面;22、固定孔;3、紧固件;
38.200、工件;201、内孔;202、加工面;
39.300、工件;301、端面;
40.400、切削刀具;4、切削刀片;41、基部;415、第二侧拘束面;42、切削部;42a、第一切削部;422、第二侧面;425、避空面;426、避让槽;43、切刃;431、侧部切刃;432、端部切刃;
41.500、工件;501、内孔;502、内径槽;
42.600、工件;601、外周面;602、外径槽;
43.700、切削刀具;7、切削刀片;71、基部;714、第一侧拘束面;715、第二侧拘束面;72、切削部;72a、第一切削部;721、第一侧面;722、第二侧面;725、避空面;73、切刃;731、侧部切刃;732、端部切刃;
44.800、工件;801、端面;802、端面槽。
具体实施方式
45.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切削刀具第一实施例:
48.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切削刀具100包括刀柄2、切削刀片1及紧固件3。切削刀片1可拆卸地安装在刀柄2上,并通过紧固件3固定。紧固件3例如为螺栓。当需要拆装时切削刀片1时,相应地操作紧固件3即可。
49.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刀柄2为长条状结构,其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安装切削刀片1的安装槽21。
50.安装槽21具有安装底面211和垂直于安装底面211的两个安装侧面212。安装底面211整体上为平面,或者至少中部区域为平面。本实施例中,安装底面211还设有供紧固件3固定的固定孔22。两个安装侧面212均为平面,并相互垂直。两个安装侧面212之间具有间隔,固定孔22的中心轴线到这两个安装侧面212的垂直距离相同。
51.在切削刀片1安装于该安装槽21时,安装底面211和两个安装侧面212分别与切削刀片1贴合,对切削刀片1形成稳定拘束。
52.刀柄2可以适配地安装于相应的切削加工设备上,使切削刀片1对工件进行加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刀柄2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不限于本实施例的长条状结构,
并且刀柄上2也不限于仅设置一个安装槽21。
53.再参阅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切削刀片1整体上为绕一中心轴线l1旋转对称的结构,其中切削刀片1的中央设有一中心孔111,该中心孔111的轴线即形成该中心轴线l1。该中心孔111可供紧固件3穿过以利用紧固件3将切削刀片1安装固定在刀柄2上。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如果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切削刀片1,也可以考虑不设置中心孔111。
54.该切削刀片1具有基部11、从基部11向外伸出的四个切削部12及分别形成于切削部12的末端的切刃13。需要说明的是,该切削刀片1实际上为一整体结构,关于基部11和切削部12的区别名称是为便于表述所作出的人为定义。
55.基部1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以及连接在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之间的外周面。基部11的中央设置该中心孔111,中心孔111贯通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
56.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的外轮廓均呈正方形,从图5所示的视图上看,两者在沿中心轴线l1延伸方向的投影重合。本实施例中较佳地,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的除了中心孔111之外的区域均呈平面,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均垂直于中心孔111的中心轴线l1。其中,第一表面112的除了中心孔111之外的区域形成底拘束面,该底拘束面即为垂直于中心轴线l1的平面。
57.外周面具有绕中心轴线l1旋转的四个侧拘束面。为便于表述,将四个侧拘束面分别称为第一侧拘束面114,与第一侧拘束面114相邻并位于第一侧拘束面114一侧的第二侧拘束面115,与第一侧拘束面114相邻并位于第一侧拘束面114另一侧的第三侧拘束面116,以及与第一侧拘束面114相对的第四侧拘束面117。第一侧拘束面114垂直于第二侧拘束面115和第三侧拘束面116,第四侧拘束面117同样垂直于第二侧拘束面115和第三侧拘束面116。
58.第一侧拘束面114为平行于中心轴线l1的平面,第一侧拘束面114呈矩形,其外轮廓包括第一棱边1141、第二棱边1142、第三棱边1143和第四棱边1144。
59.第一棱边1141与第一表面112相接,第一棱边1141对应于第一表面112的正方形外轮廓的一条边,但第一棱边1141的长度小于正方形的边长。
60.第二棱边1142与第二表面113相接,第二棱边1142对应于第二表面113的正方形外轮廓的一条边,同样地,第二棱边1142的长度小于正方形的边长。第二棱边1142与第一棱边1141平行相对。
61.第三棱边114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棱边1141和第二棱边1142的相对的一端点,第三棱边1143的两端也即分别连接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第三棱边1143与第三侧拘束面116位于同一平面上。
62.第四棱边114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棱边1141和第二棱边1142的相对的另一端点,第四棱边1144的两端同样也分别连接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第四棱边1144邻近于第二侧拘束面115,并与第二侧拘束面115之间具有间隔。
63.由于四个侧拘束面实际上是相同的结构,通过绕中心轴线l1旋转的位置转换,第二侧拘束面115、第三侧拘束面116和第四侧拘束面117实际上也可被转换为第一侧拘束面114,在此不再重复介绍第二侧拘束面115、第三侧拘束面116和第四侧拘束面117。
64.仍然参阅图3至图5,四个切削部12也绕中心轴线l1旋转对称。各个切削部12分别
从基部11的外周面向外伸出。切削部12的两表面大致上可以分别与基部11的第一表面112和第二表面113平齐。
65.本实施例中,四个切削部12与四个侧拘束面114、115、116、117在绕中心轴线l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即相邻的两个侧拘束面之间设置有一个切削部12,同时相应地,位于相邻的两个切削部12之间的侧拘束面即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不被分割的平面。例如前文所介绍的第一侧拘束面114即为一个完整的矩形平面。
66.为便于表述,将位于第一侧拘束面114和第二侧拘束面115之间的一个切削部12称为第一切削部12a。
67.第一切削部12a和第一侧拘束面114对应于第二表面113的正方形外轮廓的同一条边,第一切削部12a相比于第一侧拘束面114往远离中心轴线l1的方向延伸。第一切削部12a的一侧与第一侧拘束面114的第四棱边1144相接,第一切削部12a的另一侧邻近第二侧拘束面115。也可以说,第一切削部12a是从第一侧拘束面114的第四棱边1144与第二侧拘束面115之间的间隔内向外延伸出。
68.在从中心轴线l1向第二侧拘束面115的方向上,第一切削部12a不超出第二侧拘束面115。以图5所示的视图上看,第二侧拘束面115是位于中心孔111的右侧,相应地,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切削部12a整体上位于第二侧拘束面115的延长线l2的左侧,不超出到该延长线l2的右侧。从而,该切削刀片1的外形比较规整,便于该切削刀片1的成型。
69.第一切削部12a邻近第一侧拘束面114的一侧具有第一侧面121,该第一侧面121与第一侧拘束面114相连接。第一侧面121与第一侧拘束面114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因此,第一切削部12a与基部11连接处的应力较为分散,使得两者连接处具有较好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21由两个平面相接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21也可以是一个完整平面或者更多数量的平面相接而成,另外,第一侧面121中也可以含有弧面。
70.第一切削部12a邻近第二侧拘束面115的一侧具有第二侧面122,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122与第二侧拘束面115之间具有一间隔,该间隔形成一让位空间。
71.第一切削部12a远离基部11的一端具有端面123,端面12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相接。
72.第一侧面121与第二侧面122之间的距离构成第一切削部12a的宽度。如图5所示,第一切削部12a具有第一部位p1及相比第一部位p1更远离第一侧拘束面114的第二部位p2,第一切削部12a在第一部位p1处的宽度w1大于第二部位p2处的宽度w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部位p1和第二部位p2是在第一切削部12a上随意选取的,并非是某个固定位置。
73.基于第一部位p1和第二部位p2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两者的宽度大小可知,第一切削部12a在靠近基部11处具有较大的宽度,利于第一切削部12a保持较好的强度。
74.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部12a的宽度在第一部位p1至第二部位p2处逐渐减小。事实上,在背离第一侧拘束面114的方向上,第一切削部12a各处的宽度是逐渐减小的。该宽度减小的趋势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非均匀的,即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对此不作限定。
75.在切削刀片1进行加工时,切屑可能缠绕在第一切削部12a的外周,而根据该宽度逐渐减小的结构,在加工的间隙,可以方便地将切屑从第一切削部12a上清理下来。
76.继续参阅图3至图5,切刃13分别形成于各个切削部12的末端,即切削部12的远离
基部11的一端。切刃13形成于切削部12的邻近第二表面113的一侧的棱线上。各个切削部12上的切刃13相同。
77.以第一切削部12a上的切刃13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切刃13包括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均沿直线延伸,两者之间呈一锐角夹角。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的长度相近。
78.侧部切刃131与第二侧面122相接,第二侧面122的沿侧部切刃131的部分构成侧部切刃131的后角面,限定出侧部切刃131的后角。
79.端部切刃132与端面123相接,端面123的沿端部切刃132的部分构成端部切刃132的后角面,限定出端部切刃132的后角。
80.相应于该切刃13,第一切削部12a的末端还设有前角面124,该前角面124从第一切削部12a的与第二表面113相接的表面朝向第一表面112的方向凹陷,并因此形成了排屑空间。该前角面124与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均相接,前角面124的倾斜角度限定了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的前角。
81.根据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的实际加工需求,两者的前角和后角可以适应性进行设计,进而可以相应地对第二侧面122、端面123和前角面124进行调整。
82.各个切削部12在背离切刃13的一侧还形成有避空面125,避空面125被设置为与被切刃13加工的工件之间具有间隔,从而避免加工干涉。
83.该避空面125可以是从切削部12的邻近第一表面112的一侧去除一部分材料后而形成的。从图5所示的视图中看,在沿中心轴线l1的投影来看,避空面125位于由侧部切刃131和端部切刃132包围的范围内。
84.避空面125的尺寸和角度的设置可以根据工件的尺寸要求而定,并尽可能保证切刃13的刚性。避空面125可以是单个平面、多个平面的组合、曲面或者平面与曲面的组合等,具体可以依据工件的最小加工径、切削刀片1的加工性以及切削刀片1的刚性之间取得平衡而进行设计。
85.根据切削刀片1的该切刃13结构的设置,切削刀片1可用于进行内径加工和端面加工。
86.进行内径加工的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切削刀具100对具有内孔201的工件200进行扩孔加工。
87.以切削刀片1的第一切削部12a上的切刃13参与加工为例来说明。切削刀片1在刀柄2的安装槽21中,由紧固件3所固定。切削刀片1的基部11的第一表面112与安装槽21的安装底面211贴合,具体而言,实际上是第一表面112的底拘束面与安装底面211贴合,同时基部11的第三侧拘束面116和第四侧拘束面117分别与安装槽21的两个安装侧面212贴合。
88.第一切削部12a伸出于刀柄2外。在加工时,第一切削部12a伸入工件200的内孔201中,利用切刃13的端部切刃132对工件200进行加工,去除工件200的材料,形成被扩大直径之后的加工面202,也即对内孔201进行了扩孔加工。
89.参阅图7,在扩孔加工时,第一切削部12a的切刃13接触工件200进行切削,而第一切削部12a的避空面125则与工件200的内孔201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隔,从而不会出现加工干涉的情况。
90.图8示意了利用该切削刀具100进行端面加工的状态。此时,切削刀片1利用侧部切
刃131对工件300进行加工,侧部切刃131从工件300的外周接触并切削掉工件300相应部位的材料,从而去除多余或者不平、精度低的端面,加工出新的、精度高的端面301。
91.在上述加工情形中,可以根据实际加工需求,合理设置工件200、300与切刃13的相对位置,视情况利用侧部切刃131和/或端部切刃132进行加工。
92.无论是在哪种加工情形下,在切刃13对工件200、300进行切削时,工件200、300将对切刃13产生反作用力,而通过相邻的两个侧拘束面分别与刀柄2的两个安装侧面212的贴合,以及第一表面112的底拘束面与刀柄2的安装底面211的贴合,刀柄2可以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上分别向切削刀片1提供支撑力,从而有效地抵抗切削刀片1在各个方向上所受到的切削力,使得切削刀片1和刀柄2之间形成稳定拘束,保证切削刀片1的加工稳定性,相应利于提高切削刀片1的加工精度。
93.该切削刀片1中,通过基部11可与刀柄2形成稳定拘束,而四个切削部12通过旋转变换位置可使其上的切刃13分别参与加工,利用一个切削刀片1提供了四个切刃13,具有较高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
94.由于该切削刀片1与刀柄2的拘束主要由基部11与刀柄2的配合来实现,因此,切削部12的具体结构形状可以灵活设置,同时,各个切削部12上的切刃13也可以相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以应用于不同的加工场景。以下再通过另外两个实施例具体介绍。
95.切削刀具第二实施例:
96.参阅图9,本实施例的切削刀具400包括刀柄2、可拆卸地安装在刀柄2上的切削刀片4及将切削刀片4与刀柄2固定的紧固件3。其中刀柄2的相关结构以及切削刀片4与刀柄2的配合关系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
97.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切削刀片4同样具有基部41、切削部42和切刃43。切削刀片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切削刀片1的主要区别为切刃43的设置不一样,相应于切刃43的设置,切削部42也进行了适应性的微调。
98.切刃43包括侧部切刃431和端部切刃432,侧部切刃431具有较大的长度作为加工时的主切刃使用,而端部切刃432则具有较小的长度可作为修光刃使用。
99.第一切削部42a的第二侧面422包括形成为台阶状的多个面构成,其中靠近基部41的部分相对于切刃43所在的位置更远离第二侧拘束面415,在此也可以认为第一切削部42a的第二侧面422处设有避让槽426。
100.基于该切削刀片4中的切刃43设置,该切削刀片4可用于内径槽和外径槽的加工。
101.图11示意了切削刀具400对具有内孔501的工件500进行加工的状态。切削刀片4的第一切削部42a伸入工件500的内孔501,侧部切刃431对内孔501的孔壁进行加工,在内孔501的孔壁上加工出凹陷的内径槽502。此时,第一切削部42a的避让槽426可以对工件500形成避让。
102.参阅图12,在内径槽加工时,第一切削部42a的切刃43接触工件500的孔壁进行切削,而第一切削部42a的避空面425则与工件500的内孔501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隔,从而不会出现加工干涉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避空面425呈圆弧面,可以理解的是,避空面425的形状可以灵活设置,只需避开工件500即可。
103.图13示意了利用切削刀具400进行外径槽加工的状态。此时,切削刀片4的侧部切刃431对工件600的外周面601进行切削加工,且加工位置距离工件600的端部有间隔,从而
在工件600上形成环绕外周的外径槽602。此时,第一切削部42a的避让槽426同样对工件600形成避让。
104.在该第二实施例的切削刀具400中,切削刀片4与刀柄2的固定方式及配合拘束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由于切削刀片4和刀柄2之间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上分别形成平面贴合拘束,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切削刀具400所应用的各种加工方式中,刀柄2同样能够向切削刀片4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保证切削刀片4的加工稳定性。
105.切削刀具第三实施例:
106.参阅图14,本实施例的切削刀具700包括刀柄2、可拆卸地安装在刀柄2上的切削刀片7及将切削刀片7与刀柄2固定的紧固件3。其中刀柄2的相关结构以及切削刀片7与刀柄2的配合关系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
107.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切削刀片7同样具有基部71、切削部72和切刃73。切削刀片7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切削刀片1的主要区别为切刃73的设置不一样,相应于切刃73的设置,切削部72也进行了适应性的微调。
108.切刃73包括对称的两个侧部切刃731和连接两个侧部切刃731的端部切刃732。其中,端部切刃732大致上平行于第一侧拘束面714。
109.相应于切刃73的设置,第一切削部72a的末端进行了缩窄设计,即相应地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2在远离基部71的位置相对靠拢。两个侧部切刃731分别对应于第一侧面721和第二侧面722设置。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面722与基部71相连的部分是与第二侧拘束面715平齐的。
110.基于该切削刀片7中的切刃73设置,该切削刀片7可用于端面的槽加工。
111.参阅图16和图17,该切削刀具700对工件800进行加工时,切削刀片7的第一切削部72a面向工件800的端面801,主要利用端部切刃732对工件800进行切削形成端面槽802。图17所示出的加工出的端面槽802呈圆形,根据工件800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端面槽802还可以是呈直线延伸的。当端面槽802需要加宽时,可以利用侧部切刃731对端面槽802的侧壁进行切削。另外,根据实际需求,还可以同时利用端部切刃732和其中一个侧部切刃731对工件800进行切削而加工出肩槽。
112.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部72a的避空面725也呈平面,并且其与切刃73所加工出的端面槽802的侧壁具有间隔,同样避免了加工干涉。
113.在该第三实施例的切削刀具700中,切削刀片7与刀柄2的固定方式及配合拘束方式也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由于切削刀片7和刀柄2之间在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上分别形成平面贴合拘束,因此,在第三实施例的切削刀具700所应用的各种加工方式中,刀柄2同样能够向切削刀片7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保证切削刀片7的加工稳定性。
114.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