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吹干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08 04:5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干手机、干身机等吹干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吹干机。


背景技术:

2.干手机、干身机这类吹干机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吹干电器,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吹出气流来进行干燥,一般来说采用在流道内设置风机直接吹风,另外,可通过增设加热单元来提供热风,从而具有冷风和热风两种功能,区别于在流道内设置风机直接吹风的技术方案,还有一类采用风量倍增器的吹干机,风量倍增器也可以称之为空气倍增器,空气倍增器不会积尘,也不会发出很大的噪音,更不会伤到因为好奇而想摸摸风扇的小朋友。最重要的是,风量倍增器吹出来的风比一般风扇吹出来的要均匀和煦许多,但是凉爽度不比任何一种风扇差。风量倍增器基于伯努利原理设计,通过风量倍增管喷出的高速薄气幕形成负压区,使得风量倍增器周围产生较强的气流。但是现有技术的风量倍增器,结构复杂,不能形成均匀的薄气幕,吸力效果一般,从而限制了所述的吹干机的性能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吹干机,采用新型的风量倍增器,该风量倍增器结构简单,吸力强,形成的薄气幕较均匀,从而有利于吹干机的性能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4.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吹干机,它包括壳体和风量倍增器,该风量倍增器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用于吹干物体,风量倍增器包括风量倍增管、通风管及风机,所述的风机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管与所述的风量倍增管进行连接;所述的风量倍增管包括环形喷管,所述的环形喷管内侧形成通风增幅圈,所述的环形喷管的管体内为中空结构,所述的管体的一端的管壁上设有环状窄缝,所述的环状窄缝与所述的管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的管体外侧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的进风口通过通风管与所述的风机出风口连接。
5.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的吹干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6.由于本发明的吹干机基于伯努利原理设计,通过风量倍增管喷出的高速均匀薄气幕形成负压区,产生较强的气流,结构简单,吸力强,从而有利于吹干机的性能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7.作为改进,所述的管体的外侧的管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进风口。采用此种结构后,环状窄缝吹出的薄气幕较均匀。
8.作为改进,所述的管体的外侧的管壁上且在所述的进风口的位置处设有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的管体的内腔相连通。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设计较合理,导入风的效果较好,更加有利用于形成均匀的薄气幕。
9.作为改进,所述的连接管的截面上第一通孔的形状为一端宽且另一端窄,所述的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的环状窄缝的一端较宽,越靠近所述的环状窄缝就逐渐变窄;所述的进
风口的形状与所述的第一通孔的形状相匹配。采用此种结构后,可以减小风阻。
10.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较宽的一端的内壁为圆弧面,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较窄的一端的内壁也为圆弧面。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设计较合理。
11.作为改进,所述的管体的截面上第二通孔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的环状窄缝设于所述的第二通孔的一侧且该环状窄缝与所述的第二通孔相连接。采用此种结构后,更加有利用于形成均匀的薄气幕。
12.作为改进,所述的环状窄缝内设有环状支撑圈,所述的环状支撑圈设有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所述的第二支撑圈设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内;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之间形成出风缝隙。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更加可靠,环状窄缝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会变形。
13.作为改进,所述的环形喷管为圆环形或椭圆环形或8字形。
14.作为改进,所述的连接管的截面上第一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15.作为改进,壳体与通风管、风机前后依序套接,至少在壳体与风机之间形成间隔,壳体的周向设有进风口,气流依序经过进风口、间隔、风机、通风管后进入环形喷管。
16.作为改进,壳体包括呈t字形分布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通风管、风机前后依序套接,至少在第一壳体与风机之间形成间隔,第二壳体安装所述的环形喷管。
17.作为改进,壳体与通风管之间也形成间隔,进风口位于通风管周向。
18.作为改进,环形喷管采用进口宽度大、出口宽度小的沿气流轴向宽度缩小的轴向延伸结构。
19.作为改进,通风管内安装有加热体,该加热体用于加热流过通风管的气流。
20.作为改进,第一壳体作为手持部。
21.作为改进,还包括支架,该支架用于支撑吹干机,吹干机可通过手动结构或自动结构沿支架升降。
22.作为改进,壳体包括呈t字形分布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支架可升降连接,第二壳体安装所述的环形喷管,环形喷管的进口、出口为上下分布。
23.作为改进,设于壳体的进风口与通风增幅圈102这两者均朝下设置,并且两者相邻。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具有两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风量倍增器的风量倍增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风量倍增器的风量倍增管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风量倍增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具有一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发明具有一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的仰视图。
32.图9为本发明具有一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的俯视图。
33.图10为图8的c-c向剖视图。
34.图11为本发明一种吹干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发明一种吹干机的俯视图。
36.图13为本发明一种吹干机的仰视图。
37.图14为图8的d-d向剖视图。
38.图15为本发明另一种吹干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中所示:1、风量倍增管,101、环形喷管,102、通风增幅圈,103、环状窄缝,104、第二通孔,105、进风口,106、连接管,107、第一通孔,2、通风管,3、风机,4、进风口,5、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进口,8、出口,9、加热体,10、支架,11、过滤网,12、过滤棉,13、墙壁。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更好得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
41.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物体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2.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3.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两端进风风量倍增器,包括风量倍增管1、通风管2及风机3。所述的风量倍增管1包括环形喷管101,所述的环形喷管101为圆环形或椭圆环形或8字形。所述的环形喷管101内侧形成通风管2道102,所述的环形喷管101的管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的管体的一端的管壁上设有环状窄缝103,所述的环状窄缝103与所述的管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的管体的截面上第二通孔104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的环状窄缝103设于所述的第二通孔104的一侧且该环状窄缝103与所述的第二通孔104相连接。所述的环状窄缝103内设有环状支撑圈,所述的环状支撑圈设有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所述的第二支撑圈设于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内;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之间形成出风缝隙。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的宽度均为1毫米。所述的第一支撑圈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环状窄缝103的内壁上,可以通过胶水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圈和第二支撑圈均为铁圈,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
44.为了简化示意,采用一个风机3供应气流,实际上,可以分别在两端设置风机3。
45.所述的管体外侧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105,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口105有两个,该两个进风口105对称地设于所述的管体的外侧的管壁上。所述的管体的外侧的管壁上且在所述的进风口105的位置处设有连接管106,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管106设有两个,两个连接管106分别与对应的进风口105对接;所述的连接管106的内腔与所述的管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的通风管2也设有两根,两根通风管2分别连接在风机3和对应的连接管106之间,连接管106可视为通风管2的延伸部分,或者说为通风管2的组成部分。所述的连接管106的截面上第一通孔107的形状为一端宽且另一端窄,所述的第一通孔107远离所述的环状窄缝103的一端较宽,越靠近所述的环状窄缝103就逐渐变窄。所述的连接
管106的截面上第一通孔107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的进风口105的形状与所述的第一通孔107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的第一通孔107较宽的一端的内壁为圆弧面,所述的第一通孔107较窄的一端的内壁也为圆弧面。
46.本发明的风量倍增器使用时,启动风机3,风机3通过通风管2将风吹入风量倍增管1的管体内,然后从环状窄缝103处吹出均匀薄气幕形成负压区,风量倍增管1内侧及周围受负压影响会产生叠加倍增的气流。
47.相比于上述风量倍增器,如图7至图10所示,公开了具有一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但是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而环形喷管101采用椭圆形,区别仅在于一端进风以及环形喷管101在轴向延伸上的宽度缩小变化。本例中,主要举例将具有一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装入壳体,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吹干机,当然也可以是将具有两端进风的风量倍增器装入壳体以形成吹干机,基本原理相似。吹干机的工作原理就是由该风量倍增器吹出气流进行干燥物体,比如干手、吹干身体。
48.如图14所示,壳体与通风管2、风机3前后依序套接,至少在壳体与风机3之间形成间隔,壳体的周向设有进风口4,气流依序经过进风口4、间隔、风机3、通风管2后进入环形喷管101。这样,一方面结构较为紧凑,进风口4设置较为方便和灵活,另一方面有利于下述的进风口4与通风增幅圈102这两者均朝下设置,并且两者相邻。
49.如图11、14所示,壳体包括呈t字形分布的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第一壳体5与通风管2、风机3前后依序套接,至少在第一壳体5与风机3之间形成间隔,第二壳体6安装所述的环形喷管101。图14中的箭头实线用于大致示意气流的流动情况。
50.本例中,为了更加安全的使用,第二壳体6设有过滤网11,进风口4设有过滤棉12。
51.壳体与通风管2之间也形成间隔,进风口4位于通风管2周向。这样,可以延伸进风流道,有利于降低噪音。
52.环形喷管101采用进口7宽度大、出口8宽度小的沿气流轴向宽度缩小的轴向延伸结构,这样更有利于造型设计。进口7、出口8以及之间的流道即构成通风增幅圈102。
53.通风管2内安装有加热体9,该加热体9用于加热流过通风管2的气流。
54.第一壳体5作为手持部。这样,吹干身体时,可通过手持第一壳体5来方便移动吹干机,从而更好地吹干身体。另外,进风口4位于通风管2周向,也方便握持,从而在握持时不会遮盖进风口4。
55.对于吹干身体的应用场景,还可以包括支架10,支架10安装在墙壁13上,该支架10用于支撑吹干机,吹干机可通过手动结构或自动结构沿支架10升降。从而更好地以及更加方便地吹干身体。手动结构或自动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这里不加赘述。
56.本例中,壳体包括呈t字形分布的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第一壳体5与支架10可升降连接,第二壳体6安装所述的环形喷管101,环形喷管101的进口7、出口8为上下分布。这样能够更好地吹干身体。
57.设于壳体的进风口4与通风增幅圈102这两者均朝下设置,并且两者相邻。这样,吹出的热气流在干燥物体时,能够同时被重新吸入进风口4,那么吸入的气流虽然经过冷却,但是还是比其它部位的空气温度高,那么前述设计就具有一定的节能作用。
58.在理解本发明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5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