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03 08:0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可折叠设备的壳体装置通常包括两个壳体及折叠机构,折叠机构的两侧部件分别连接两个壳体。在弯折或展平的过程中,折叠机构需要保持两个壳体的弯折同步性。传统的折叠机构通过同步齿轮结构来实现折叠机构的两侧部件的弯折同步性,但是传统的折叠机构结构复杂,部件多,尺寸链长,同步齿轮结构容易磨损,折叠机构可能产生功能异常,壳体装置的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折叠机构结构简单,部件少,尺寸链短,能够有效降低折叠机构发生磨损的风险,提高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折叠机构包括中壳、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及第一传送带;

第一摆臂的一端形成第一转动部,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中壳,第二摆臂的一端形成第二转动部,第二摆臂通过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中壳,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间隔设置,第一传送带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且第一传送带处于张紧状态;

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缠绕第二转动部,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松开第一转动部,第一摆臂相对中壳转动的角度与第二摆臂相对中壳转动的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松开第二转动部,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缠绕第一转动部,第一摆臂相对中壳转动的角度与第二摆臂相对中壳转动的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缠绕第二转动部的意思可以是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本来就有一部分缠绕于第二转动部,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进一步缠绕于第二转动部。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松开第一转动部的意思是,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本来有部分缠绕于第一转动部,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缠绕于第一转动部的部分变少了。例如,第二端部本来缠绕于第二转动部半圈,第一端部本来缠绕于第一转动部半圈,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端部的缠绕动作可以是第二端部变为缠绕于第二转动部四分之三圈,第一端部的松开动作可以是第一端部变为缠绕于第一转动部四分之一圈。

本申请通过第一传送带固定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以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转动的角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从而实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的同步转动,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由于第一传送带相比于同步齿轮结构,不需要通过同步齿轮结构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配合,避免了同步齿轮结构由于长时间啮合转动产生刚性冲击(如撞齿等),导致部分缺陷或磨损的情况,保证了折叠机构的转动效果,能有效降低磨损的情况,提高折叠机构的可靠性。且第一传送带结构简单,部件少,相比于齿轮啮合同步结构要求更低,尺寸链更短,尺寸便于测量,更容易实现尺寸管控。当该折叠机构应用于壳体装置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受力均匀,能有效降低折叠机构发生磨损的风险,减小对相关部件的损耗,提高壳体装置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提高用户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缠绕半径相等,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9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0°,以便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一者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传送带拉动另一者同步朝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以缓冲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过度转动时,对第一传送带形成的拉伸,提高第一传送带的使用寿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部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第二端部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当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部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90°,第二端部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转动的角度相同,方向相反,实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同步转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弧面,第一弧面的圆心与第一转动部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弧面,第二弧面的圆心与第二转动部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一弧面的半径与第二弧面的半径相等;第一端部缠绕于第一弧面,第二端部缠绕于第二弧面。也就是说,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缠绕于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缠绕半径相等,以保证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同步转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部的外表面为圆柱面,第一弧面形成于第一转动部的外表面;或者,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收容槽,第一收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转动部的外表面,第一收容槽的底壁形成第一弧面,第一端部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收容槽。能在保证第一转动部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折叠机构的小型化,进而有利于壳体装置的薄型化。同时,第一收容槽还能对第一传送带进行限位,防止第一传送带缠绕的路径发生偏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摆臂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转动部的中部,第一传送带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传送带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的两端,以使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二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且第二传送带处于张紧状态,第二传送带与第一传送带间隔设置;

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传送带的一端松开第二转动部,第二传送带的另一端缠绕第一转动部;

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二传送带的一端缠绕第二转动部,第二传送带的另一端松开第一转动部。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折叠机构包括两个传送带,当第一传送带的第一端部缠绕第一转动部的时候,第二传送带的第三端部松开第一转动部,当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松开第二转动部的时候,第二传送带的第四端部缠绕第二转动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时,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成×字型,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在转动时拉动第二转动部同步转动,第二转动部在转动时拉动第一转动部同步转动,即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拉力是双向的,有利于实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转动地更加顺畅,提高同步组件的寿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缠绕半径相等,且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9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0°,以便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一者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传送带拉动另一者同步朝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传送带于第一转动部的缠绕半径与第一传送带于第一转动部的缠绕半径相等或不等。第二传送带于第一转动部的缠绕半径与第一传送带于第一转动部的缠绕半径相等时更便于统一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动带的尺寸,提高折叠机构组装效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摆臂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转动部的中部;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固定于第一转动部的同一端;或者,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的两端。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的两端有利于保证第一转动部两端之间的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摆臂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转动部的中部;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传送带和一个第二传送带形成一个传送组,两个传送组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的两端。两个传送组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的两端有利于保证第一转动部两端之间的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机构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于中壳内,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于限位件的不同位置,以通过限位件限位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始终保持张紧状态。示例的,限位件的材料为耐磨损、高刚度及高强度材料,避免了限位件在转动过程中磨损而影响其限位效果,以更准确的限位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距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第一轴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部,第二轴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部,限位件转动连接在第一轴芯和第二轴芯之间。第一轴芯、第二轴芯和限位件配合,以限位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并实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第一摆臂的另一端形成第一活动部,第二摆臂的另一端形成第二活动部;第一连接臂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且转动连接中壳,第一摆臂的第一活动部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连接臂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且转动连接中壳,第二摆臂的第二活动部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当然折叠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折叠机构能够实现电子设备两侧部件的展平或折叠,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两侧部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一活动部,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二活动部;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的支撑面、中壳的支撑面与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面齐平;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的支撑面与第二支撑件支撑面相对设置、且在靠近中壳的支撑面的方向上彼此远离。当折叠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与中壳配合以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件还转动连接第一活动部,第二支撑件还转动连接第二活动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中壳及第二支撑件拼接。当折叠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一支撑件的支撑面、中壳的支撑面及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面可以拼接形成电子设备的折弯区支撑面,电子设备的折叠机构能够在打开状态中,通过折弯区支撑面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使得柔性显示屏不易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凹陷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装置和柔性显示屏,壳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上述的折叠机构,折叠机构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展开;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及第二非折弯部,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第二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发生形变。折叠机构的结构简单,部件少,尺寸链短,能够有效降低折叠机构发生磨损的风险,提高壳体装置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壳体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壳体装置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壳体装置的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折叠机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折叠机构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第一壳体和第一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所示的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4A是图12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图14A所示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同步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2所示的同步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5所示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中壳沿A-A处剖开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中壳沿B-B处剖开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图4所示折叠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结构沿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沿D-D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沿E-E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0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0所示结构沿F-F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结构在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沿G-G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沿H-H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4所示折叠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所示结构沿I-I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2所示结构另一角度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5A是图32所示结构沿J-J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5B是图33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A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32所示结构沿K-K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沿L-L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沿M-M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4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41所示电子设备的壳体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以下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转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多个”是指至少两个。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壳体装置,壳体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壳体装置能够带动柔性显示屏折叠或展开。壳体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折叠机构及第二壳体,折叠机构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折叠机构的结构简单,部件少,尺寸链短,能够有效降低折叠机构发生磨损的风险,提高壳体装置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可折叠的电子产品。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装置10和柔性显示屏20,柔性显示屏20安装于壳体装置10。柔性显示屏20用于显示图像,壳体装置10用于带动柔性显示屏20运动。

壳体装置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1、折叠机构12以及第二壳体13。折叠机构12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也即,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能够通过折叠机构12的形变实现相对折叠,也能够通过折叠机构12的形变实现相对展开,壳体装置10能够折叠或展开。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可以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也即壳体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柔性显示屏20随壳体装置10展开,处于展平形态。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夹角可以大致呈18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时,两者之间的角度也可以相对180°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等。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可以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也即壳体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此时,柔性显示屏20随壳体装置10折叠,处于折叠形态,柔性显示屏20位于壳体装置10内侧。

其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也可以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也即壳体装置10处于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中间状态可以为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柔性显示屏20随壳体装置1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能够随壳体装置10展开和折叠。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形态,柔性显示屏20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和操作体验。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100的平面尺寸较小(具有较小的宽度尺寸或较小的长度尺寸),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能够完全合拢,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没有较大缝隙,使得壳体装置10和电子设备100的外观体验较佳,且防水、防尘、防异物的性能较佳。此外,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完全合拢,也可以避免电子设备100外部的一些异物(例如钉子、曲别针、玻璃渣等)进入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以避免异物损伤柔性显示屏20,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多个模组(图中未示出),多个模组可以收纳于壳体装置10内部。电子设备100的多个模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板、处理器、存储器、电池、摄像头模组、听筒模组、扬声器模组、麦克风模组、天线模组、传感器模组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100的模组数量、类型、位置等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时,电子设备100的听筒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上边,电子设备100的麦克风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下边,电子设备100被用户的左右手握持的两侧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左右两边。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左右对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上下对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柔性显示屏2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1、折弯部2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3。第一非折弯部2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第二非折弯部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22发生形变。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1带动第一非折弯部21活动,第二壳体13带动第二非折弯部23活动,第一非折弯部21与第二非折弯部23相对折叠或展开。其中,在本申请中,两者固定连接是指两者彼此连接,且连接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有机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11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面111,第二壳体13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面131。示例性的,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非折弯部21可以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例如,第一非折弯部21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第二非折弯部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例如,第二非折弯部23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非折弯部2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第二非折弯部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因此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或展开时,能够准确地控制第一非折弯部21与第二非折弯部23之间的相对折叠和展开的动作,使得柔性显示屏20的变形过程和运动形态可控,可靠性较高。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可以包括主体部分及滑动部分,主体部分与折叠机构12连接,滑动部分滑动连接主体部分,滑动部分可以相对主体部分发生少许滑动,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形成于滑动部分。第二壳体13可以包括主体部分及滑动部分,主体部分与折叠机构12连接,滑动部分滑动连接主体部分,滑动部分可以相对主体部分发生少许滑动,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形成于滑动部分。此时,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非折弯部21和第二非折弯部23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中滑动部分与主体部分发生的少许相对滑动,以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的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实现位置微调,从而更好地在展平形态和折叠形态之间转换,降低柔性显示屏20发生损坏的几率,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3至图5,图4是图3所示壳体装置1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壳体装置1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壳体装置10所处视角相对图4所示壳体装置10所处视角进行了左右翻转。

折叠机构12包括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支撑件124以及第二支撑件125。第一固定架12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1靠近折叠机构12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块112,第一固定架122安装于第一固定块112,以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其中,第一固定块1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第一固定架122可以通过紧固件、焊接、粘接、扣合连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一固定块112,实现第一固定架122固定于第一壳体11。第二固定架1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第二壳体13靠近折叠机构12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块132,第二固定架123安装于第二固定块132,以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其中,第二固定块1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第二固定架123可以通过紧固件、焊接、粘接、扣合连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二固定块132,实现第二固定架123固定于第二壳体13。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件124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面1241,第二支撑件125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面1251,中壳121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面1211。柔性显示屏20的折弯部22包括靠近第一非折弯部21的第一部分、靠近第二非折弯部23的第二部分、以及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可以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的部分区域,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层粘接固定。第二部分可以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的部分区域,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层粘接固定。第三部分对应于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第三部分可以相对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活动。

其中,位于第一非折弯部2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之间的胶层、位于折弯部22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之间的胶层、位于折弯部22与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之间的胶层、位于折弯部22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之间的胶层以及位于第二非折弯部23与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之间的胶层,可以是连续的整面胶层,也可以是点断式胶层,也可以是具有镂空区域的胶层,本申请实施例对胶层的具体方案不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6,图6是图3所示壳体装置10的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及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齐平。可以理解的是,折叠机构12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和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用于使柔性显示屏20呈现展平形态。此时,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和第二支撑件125能够为柔性显示屏20提供平整的强力支撑,以提高用户的触控操作、画面观看等体验。其中,当柔性显示屏20安装在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上,能够呈现平整的形态,即认为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齐平。例如,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及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齐平的情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场景: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和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三者本身相互齐平;或者,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上设有粘接层,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上设有粘接层,及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上设有粘接层,三个支撑面(1241、1211、1251)设置粘接层后的高度齐平;或者;柔性显示屏20上设有补强板,三个支撑面(1241、1211、1251)上堆叠补强板之后的高度齐平等。

示例的,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整体为平面、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整体为平面,及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整体为平面,三者相互齐平。或者,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平面区域,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平面区域,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平面区域,三者的平面区域相互齐平。例如,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的主要区域为用于实现支撑的平面区域,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的周缘可以设置有用于实现转动避让的倾斜区域,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和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靠近的区域为用于实现支撑的平面区域,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的中部可以设置有用于实现避让的弧面区域,例如通过设置胶层以实现支撑于该部分的柔性显示屏20与其他区域实现平齐,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的主要区域为用于实现支撑的平面区域,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的周缘可以设置有用于实现转动避让的倾斜区域,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阅图3和图6,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或其用于实现支撑的平面区域)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齐平,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或其用于实现支撑的平面区域)与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齐平。此时,壳体装置10的用于为柔性显示屏20提供支撑的多个支撑面齐平,使得柔性显示屏20展平且具有平整的支撑环境,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触控操作、画面观看等体验。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和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均为平面,且两者共面,从而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此时,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之间的胶层可以和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之间的胶层相等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彼此平行,但两者之间有少许错位时,可以通过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之间的胶层和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之间的胶层的厚度的少许差异,使柔性显示屏20固定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和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后,柔性显示屏20的相应区域为仍为平面区域,这种情况也认为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齐平。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的折弯部22与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之间也可以无固定连接关系,也即两者之间无连接胶层,两者可以直接接触。此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彼此平行,且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相对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少许凸出,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和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设置有胶层之后的高度齐平,以使柔性显示屏20仍可以获得平面支撑,这种情况也认为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齐平。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可以包括靠近第一支撑件124的平面部分和远离第一支撑件124的弧面部分,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为平面,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的平面部分共面、或者平行且有少许错位,这种情况也认为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齐平。在本实施例中,壳体装置10可以支撑柔性显示屏20呈现3D显示效果。

其中,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以及这两者与柔性显示屏20之间的连接关系等的相关设计,可以与上述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以及这两者与柔性显示屏20之间的连接关系等的技术方案相同,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图7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的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设置、且在靠近中壳121的方向上彼此远离。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设置,也即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呈现面对面的位置关系,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相对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自动避让,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用于容置柔性显示屏20,壳体装置10对柔性显示屏20的折叠动作稳定、挤压力较小,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20因折叠机构12的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使得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较高。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相对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倾斜,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倾斜,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与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平行。此时,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非折弯部21与第二非折弯部23能够相互靠近至合拢状态,折弯部22弯折成水滴状。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壳121具有外侧面1212,外侧面1212与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相背设置,外侧面1212背向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设置,外侧面1212可以加工成平面形成外观面。

示例性的,中壳121的外侧面1212可以包括第一弧面部分、平面部分以及第二弧面部分,第一弧面部分和第二弧面部分分别连接于平面部分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外侧面1212形成类似弧面的形状,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外观体验和握持体验。此外,外侧面1212的中部为平面部分,使得中壳121的厚度(在垂直于平面部分的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壳体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整体厚度较小、处于闭合状态时的整体宽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和轻薄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外侧面1212也可以为弧面或其他光滑曲面。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装置10还可以包括顶侧端盖(图中未示出)和底侧端盖(图中未示出),顶侧端盖位于折叠机构12的顶侧,底侧端盖位于折叠机构12的底侧。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时,顶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顶侧遮挡中壳121,底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底侧遮挡中壳121;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闭合状态时,中壳121被顶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顶侧进行遮挡,被底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底侧进行遮挡。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折叠机构12的其他部件可以由顶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顶侧进行遮挡、由底侧端盖从壳体装置10的底侧进行遮挡,也可以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从壳体装置10的顶侧和底侧进行遮挡。故而,壳体装置10能够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中,对折叠机构12进行全方位遮蔽,使得壳体装置10能够更好地实现自遮蔽。外侧面1212还可以通过覆盖中部端盖以提高外观面的平整性,提高外观体验和握持体验。

其中,顶侧端盖、底侧端盖和中部端盖可以为中壳121的一部分,也可以为与中壳121相互独立的部件、并连接折叠机构12,也可以为与中壳121相互独立的部件、并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本申请不对顶侧端盖、中部端盖及底侧端盖的具体结构及安装方式进行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3所示折叠机构12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折叠机构12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折叠机构12所处视角相对图8所示折叠机构12所处视角进行了左右翻转。折叠机构12包括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支撑件124、第二支撑件125、第一连接臂126、第二连接臂127和同步组件128。

其中,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连接臂126、第二连接臂127和同步组件128可以共同形成第一连接组件。示例性的,第一连接组件可以作为折叠机构12的底部连接组件。折叠机构12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可以作为折叠机构12的顶部连接组件。转动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可以作为折叠机构12的中部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可以不具有同步组件,也可以具有同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组件均连接中壳121、第一支撑件124以及第二支撑件125。

示例的,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结构、对称或部分对称结构、或者不同结构。第三连接组件位于第一连接组件之间。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为中心对称结构,第二连接组件的部件结构的基础设计、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设计、及部件与组件之外的其他结构的连接关系设计,均可参阅第一连接组件的相关方案,同时允许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在部件的细节结构或位置排布上有些许不同。

示例性的,第二连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连接臂126’、第二连接臂127’和同步组件128’,第二连接组件的各部件结构、各部件与中壳121、第一支撑件124以及第二支撑件125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对应地参考第一连接组件的相关描述,第三连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连接臂126”和第二连接臂127”,第三连接组件的各部件结构、各部件与中壳121、第一支撑件124以及第二支撑件125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对应地参考第一连接组件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2也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其他连接组件,其他连接组件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连接组件的结构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其中,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一固定架122、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三连接组件的第二固定架122”可以为彼此独立的结构件,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件的多个部分;第一连接组件的第二固定架123、第二连接组件的第二固定架123’和第三连接组件的第二固定架123”可以为彼此独立的结构件,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件的多个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8所示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连接臂126和第二连接臂127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臂126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

第一固定架122包括顶面1221、底面1222、第一侧面1223及第二侧面1224,顶面1221与底面1222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223与第二侧面1224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223和第二侧面1224位于顶面1221与底面1222之间。

其中,第一固定架122设有第一转动端1225,第一转动端1225形成于第二侧面1224,示例的,第一转动端1225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爪齿。第一固定架122还可以设有第一滑槽1226,第一滑槽1226在第二侧面1224形成开口。示例性的,第一固定架122还可以设有第一活动缺口1227,第一活动缺口1227连通第一滑槽1226且在顶面1221和底面1222均形成开口。

其中,第一固定架122还设有第一弧形槽1228,第一弧形槽1228在顶面1221及第一侧面1223均形成开口。其中,第一弧形槽1228还可以在连接第一侧面1223和第二侧面1224之间的侧面形成开口,第一弧形槽1228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一固定架122还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紧固孔1229。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122为一个整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122还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架123包括顶面1231、底面1232、第一侧面1233及第二侧面1234,顶面1231与底面1232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233与第二侧面1234相背设置,第一侧面1233和第二侧面1234位于顶面1231与底面1232之间。

其中,第二固定架123设有第二转动端1235,第二转动端1235形成于第二侧面1234,示例的,第二转动端1235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爪齿。第二固定架123还可以设有第二滑槽1236,第二滑槽1236在第二侧面1234形成开口。示例性的,第二固定架123还可以设有第二活动缺口1237,第二活动缺口1237连通第二滑槽1236且在顶面1231和底面1232均形成开口。

其中,第二固定架123还设有第二弧形槽1238,第二弧形槽1238在顶面1231及第一侧面1233均形成开口。其中,第二弧形槽1238还可以在连接第一侧面1233和第二侧面1234之间的侧面形成开口,第二弧形槽1238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二固定架123还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紧固孔1239。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123为一个整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123还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

其中,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可以为相同结构、镜面对称结构、部分镜面对称结构、中心对称结构、部分中心对称结构或者不同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本申请中,两个结构为部分镜面对称结构是指这两个结构的部分区域镜面对称、另一部分区域不进行限定,两个结构为部分中心对称结构是指这两个结构的部分区域中心对称、另一部分区域不进行限定。

第一连接臂126包括连接的转动端1261和第一弧形臂1262,第一连接臂126的转动端126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爪齿。第一连接臂126的转动端1261与第一固定架122的第一转动端1225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127包括连接的转动端1271和第二弧形臂1272,第二连接臂127的转动端127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爪齿。第二连接臂127的转动端1271与第二固定架123的第二转动端1235转动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1设有多个紧固孔113。结合参阅图5和图11,图11是图4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一固定架12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固定架122固定于第一壳体11时,第一固定架122安装于第一固定块112。第一固定架12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第一连接臂126的第一弧形臂1262悬空设置,第一固定架122的底面1222面向第一固定块112的安装面。第一紧固孔1229正对部分第一壳体11的紧固孔113,以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锁紧。

其中,第一固定架122与第一壳体11之间,还可以设置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结构,以提高彼此之间的连接稳固度。本申请对固定架与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不作严格限定。

可以理解的,第二固定架123与第二壳体13之间的连接关系及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固定架122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连接关系及相对位置关系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2至图13,图12是图8所示的同步组件128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同步组件128包括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彼此间隔设置,第一摆臂3通过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与第二摆臂4转动连接。

如图13,第一摆臂3包括第一活动部31和第一转动部32。第一活动部31形成于第一摆臂3的一端,第一转动部32形成于第一摆臂3的另一端。第一摆臂3还可以包括连接第一转动部32和第一活动部31的第一连接部33。第一连接部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转动部32的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一活动部31。其中,第一摆臂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第一活动部31包括第一滑块311、第一转接块312和第一活动缺口313,第一转接块312设于第一滑块311,第一活动缺口313贯穿第一转接块312和第一滑块311。第一转接块312设有转轴孔。

第一转动部32包括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的圆心与第一转动部32的转动中心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32的外表面为圆柱面,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形成于第一转动部32的外表面,即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为圆柱面的两个部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可以是360°的圆面或小于360°的弧面。第一转动部32可以设有转轴孔323。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32的轴向端部还可以设置转轴。

第二摆臂4包括第二活动部41和第二转动部42。第二活动部41形成于第二摆臂4的一端,第二转动部42形成于第二摆臂4的另一端。第二摆臂4还可以包括连接第二转动部42和第二活动部41的第二连接部43。第二连接部4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转动部42的中部,另一端连接第二活动部41。其中,第二摆臂4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第二活动部41包括第二滑块411、第二转接块412和第二活动缺口413,第二转接块412设于第二滑块411,第二活动缺口413贯穿第二转接块412和第二滑块411。第二转接块412设有转轴孔。

第二转动部42包括第二弧面421和第四弧面422,第二弧面421和第四弧面422的圆心与第二转动部42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二弧面421的半径与第一弧面321的半径相等,第四弧面422的半径和第三弧面322的半径相等。第一弧面321和第三弧面322的半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42的外表面为圆柱面,第二弧面421和第四弧面422形成于第二转动部42的外表面,即第二弧面421和第四弧面422为圆柱面的两个部分。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弧面421和第四弧面422可以是360°的圆面或小于360°的弧面。第二转动部42可以设有转轴孔423。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42的轴向端部还可以设置转轴。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相对间隔设置。

如图12和图13,第一传送带5包括连接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第二传送带6包括连接的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且第一传送带5处于张紧状态。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且第二传送带6处于张紧状态。第二传送带6与第一传送带5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一端部51缠绕于第一弧面321,第二端部52缠绕于第二弧面421。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的缠绕方向相反。第三端部61缠绕于第三弧面322,第四端部62缠绕于第四弧面422。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的缠绕方向相反。

如图14A和图14B,图14A是图12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4B是图14A所示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用于使第一摆臂3与第二摆臂4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具体的,如图14A所示,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松开第一转动部32,第二传送带6的第四端部62松开第二转动部42,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6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第一摆臂3转动的角度与第二摆臂4转动的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14B,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松开第二转动部42,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第二传送带6的第四端部6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61松开第一转动部32。第一摆臂3转动的角度与第二摆臂4转动的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由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始终处于张紧状态,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转动,传递拉力给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使得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进一步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传递转动力矩给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使得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从第一转动部32松开,且带动第一转动部32转动;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转动,传递拉力给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61,使得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61进一步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第二传送带6的第四端部62传递转动力矩给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使得第二传送带6的第四端部62从第二转动部42松开,且带动第二转动部42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的意思可以是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本来就有一部分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进一步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松开第一转动部32的意思是,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本来有部分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的部分变少了。例如,第二端部52本来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半圈,第一端部51本来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半圈,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二端部52的缠绕动作可以是第二端部52变为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四分之三圈,第一端部51的松开动作可以是第一端部51变为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四分之一圈。同理,第二传送带6缠绕或松开第一转动部32或第二转动部42的意思和第一传送带5缠绕或松开第一转动部32或第二转动部42的意思相同,不再赘述。

本申请通过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以使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转动的角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从而实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之间的同步转动,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由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相比于同步齿轮结构,不需要通过同步齿轮结构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配合,避免了同步齿轮结构由于长时间啮合转动产生刚性冲击(如撞齿等),导致部分缺陷或磨损的情况,保证了同步组件128的转动效果,能有效降低磨损的情况,提高同步组件128的可靠性。且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结构简单,部件少,相比于齿轮啮合同步结构要求更低,尺寸链更短,尺寸便于测量,更容易实现尺寸管控。当该同步组件128应用于壳体装置10(图3)时,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受力均匀,能有效降低折叠机构12发生磨损的风险,减小对相关部件的损耗,提高壳体装置10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提高用户体验。

同时,当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5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的时候,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61松开第一转动部32,当第一传送带5的第二端部52松开第二转动部42的时候,第二传送带6的第四端部62缠绕第二转动部4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时,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成×字型,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32在转动时拉动第二转动部42同步转动,第二转动部42在转动时拉动第一转动部32同步转动,即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的拉力是双向的,有利于实现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转动地更加顺畅,提高同步组件128的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32还可以包括第一收容槽和第三收容槽,第一收容槽和第三收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转动部32的外表面,第一收容槽的底壁形成第一弧面321,第三收容槽的底壁形成第三弧面322。第一收容槽和第三收容槽间隔设置或连通。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的第一传送带5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缠绕于第一转动部32的第二传送带6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三收容槽,能在保证第一转动部32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同步组件128的小型化,进而有利于壳体装置10的薄型化。同时,第一收容槽和第三收容槽还能分别对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进行限位,防止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缠绕的路径发生偏斜。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42还可以包括第二收容槽和第四收容槽,第二收容槽和第四收容槽的开口位于第二转动部42的外表面,第二收容槽的底壁形成第二弧面421,第四收容槽的底壁形成第四弧面422。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的第一传送带5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收容槽,缠绕于第二转动部42的第二传送带6至少部分收容于第四收容槽,能在保证第二转动部42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同步组件128的小型化,进而有利于壳体装置10的薄型化。同时,第二收容槽和第四收容槽还能分别对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进行限位,防止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缠绕的路径发生偏斜。

如图13和图14A,示例性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的缠绕半径可以相等,且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9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0°,以便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一者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传送带5拉动另一者同步朝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动。其中,第一弧面321和第二弧面421的圆心角大于缠绕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均具有一定长度,且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第一端部51的缠绕半径为第一弧面321的半径,第二端部52的缠绕半径即为第二弧面421的半径。缠绕角度即为第一端部51(或第二端部52)接触于第一弧面321(或第二弧面421)的部分对应第一弧面321(或第二弧面421)的圆心的角度。

示例的,第一传送带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第一传送带5的材料可以是塑料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第一传送带5的形状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圆柱状或其他形状。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当然,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还可以分别通过粘接、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第一端部51与第一转动部32固定的位置为第一端部51远离第二端部52的一端,第二端部52与第二转动部42固定的位置为第二端部52远离第一端部51的一端,以免第一端部51远离第二端部52的一端翘起,及第二端部52远离第一端部51的一端翘起,影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转动顺畅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以缓冲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过度转动时,对第一传送带5形成的拉伸,提高第一传送带5的使用寿命。

示例的,如图14A,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展平,第一端部51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第二端部52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如图14B,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部5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第一端部5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90°,以拉动第二端部52松开第二转动部42,第二端部5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角度相同,方向相反,实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同步转动。

如图14B,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部51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90°,第二端部52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如图14A,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二端部5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第二端部5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0°,以拉动第一端部51松开第一转动部32,第一端部5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0°,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角度相同,方向相反,实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同步转动。

如图13和图14A,示例性的,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的缠绕半径可以相等。第二传送带6于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半径与第一传送带5于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半径可以相等或不等。且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9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0°,以便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一者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传送带6拉动另一者同步朝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动。其中,第三弧面322和第四弧面422的圆心角大于缠绕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均具有一定长度,且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过程中,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第三端部61的缠绕半径为第三弧面322的半径,第四端部62的缠绕半径即为第四弧面422的半径。缠绕角度即为第三端部61(或第四端部62)接触于第三弧面322(或第四弧面422)的部分对应第三弧面322(或第四弧面422)的圆心的角度。

示例的,第二传送带6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第二传送带6的材料可以是塑料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第二传送带6的形状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圆柱状或其他形状。第二传送带6的材料和形状可以与第一传送带5相同或不同。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当然,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还可以分别通过粘接、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第三端部61与第一转动部32固定的位置为第三端部61远离第四端部62的一端,第四端部62与第二转动部42固定的位置为第四端部62远离第三端部61的一端,以免第三端部61远离第四端部62的一端翘起,及第四端部62远离第三端部61的一端翘起,影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转动顺畅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端部61和第四端部62中的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另一者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以缓冲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过度转动时,对第一传送带5形成的拉伸,提高第二传送带6的使用寿命。

示例的,如图14A,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展平,第三端部61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第四端部62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0°。如图14B,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四端部6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第四端部6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90°,以拉动第三端部61松开第一转动部32,第三端部6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角度相同,方向相反,实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同步转动。

如图14B,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四端部62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90°,第三端部61的缠绕角度大于或等于10°。如图14A,当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三端部6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第三端部61缠绕第一转动部3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0°,以拉动第四端部62松开第二转动部42,第四端部62缠绕第二转动部42的缠绕角度变为大于或等于100°,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的角度相同,方向相反,实现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的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传送带5和一个第二传送带6形成一个传送组,两个传送组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弧面321和第二弧面421的数量及位置与第一传送带5的数量相适应,第三弧面322和第四弧面422的数量及位置与第二传送带6的数量相适应。两个传送组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有利于保证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两端之间的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且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均为两个,还增加了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连接强度,提高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使用寿命。当然,设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两端的传送组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还可以是一体结构,形成闭合传送带,闭合传送带呈倒“8”字型。可以理解的是,闭合传送带相当于第一传送带5的第一端部与第二传送带6的第三端部连接,第一传送带的第二端部与第二传送带的第四端部连接。示例性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可以包括凹槽,闭合传送带可以通过限位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凹槽内,以固定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之间。当然,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还可以包括卡齿,闭合传送带缠绕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部分设有与卡齿配合的凸齿,以使闭合传送带分别与其固定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啮合固定。

如图12和图13,折叠机构12还包括限位件71,限位件71构成同步组件128的一部分。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转动连接于限位件71的不同位置,以限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始终保持张紧状态。本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2还包括限位件72,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以更好的限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的距离。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的材料为耐磨损、高刚度及高强度材料,避免了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在转动过程中磨损而影响其限位效果,以更准确的限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距离。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具体结构可以不同,只要能够使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即可。

折叠机构12还包括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也构成同步组件128的一部分。第一轴芯81插接限位件71、第一转动部32和限位件72,以使第一轴芯81分别与限位件71、第一转动部32及限位件72保持转动连接,第二轴芯82插接限位件71、第二转动部42和限位件72,以使第二轴芯82分别与限位件71、第二转动部42及限位件72保持转动连接。示例的,第一轴芯81穿设于限位件71的转轴孔、第一转动部32的转轴孔323及限位件72的转轴孔,第二轴芯82穿设于限位件71的转轴孔、第二转动部42的转轴孔423及限位件72的转轴孔。第一轴芯81、第二轴芯82、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配合,以限位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并实现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与其他部件的装配。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12所示的同步组件128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数量还可以均为一个,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分别位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有利于保证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两端之间的力的平衡,以使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当然,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还可以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一转动部32的同一端。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传送带5和多个第二传送带6可以分别设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或者,多个第一传送带5和多个第二传送带6可以间隔设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同一端。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12所示的同步组件128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以上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同步组件128包括第一摆臂3、第二摆臂4及第一传送带5。也就是说,相比于以上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之间仅设了一个传送带。第一传送带5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可以通过增加其他限位结构以保证第一传送带5始终处于张紧状态。第一传送带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一个第一传送带5可以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一端,两个第一传送带5可以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以使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在转动过程中平衡受力。当然,第一传送带5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传送带5可以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同一端,或分别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且固定于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的两端的第一传送带5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5所示中壳121的结构示意图。中壳121可以包括多个活动空间和多个避让空间。其中,活动空间用于安装折叠机构12(图4)的连接中壳121的结构件,并允许这些结构件活动;避让空间用于在折叠机构12的活动过程中,避让折叠机构12的其他结构件。示例性的,中壳121可以包括上壳121a和下壳121b,下壳121b和上壳121a配合以形成活动空间和避让空间。其中,下壳121b的外侧表面可以形成中壳121的外侧面1212,上壳121a的外侧表面可以形成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下壳121b与上壳121a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上壳121a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支撑块1216,支撑块1216用于与其他结构件配合。如图8,下壳121b为多个部分间隔设置形成,以便于避让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内的电子器件的电路连接线。当然,下壳121b还可以是一个整体。本申请实施例不对上壳121a和下壳121b的部件结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式等进行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7和图18,图18是图17所示中壳121沿A-A处剖开的截面示意图。

中壳121具有第一弧形槽1213和第二弧形槽1214。示例的,下壳121b包括第一凹弧面和第二凹弧面,上壳121a包括第一凸弧面和第二凸弧面,上壳121a与下壳121b固定,第一凹弧面与第一凸弧面配合形成第一弧形槽1213,第二凹弧面和第二凸弧面形成第二弧形槽1214。第一弧形槽1213连通中壳121一侧的外部空间,第二弧形槽1214连通中壳121另一侧的外部空间。其中,第一弧形槽1213和第二弧形槽1214可以并排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第一弧形槽12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弧形槽12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7和图19,图19是图17所示中壳121沿B-B处剖开的截面示意图。中壳121具有安装空间1215,示例的,下壳121b包括凹弧面,上壳121a包括凹弧面,上壳121a的凹弧面和下壳121b的凹弧面配合形成安装空间1215。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也可以采用构成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安装空间1215可以包括主体空间1215a以及两个避让缺口(1215b、1215c)。两个避让缺口(1215b、1215c)分别位于主体空间1215a的两侧且连通主体空间1215a,两个避让缺口(1215b、1215c)分别使主体空间1215a连通至中壳121两侧的外部空间。其中,安装空间12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主体空间1215a以及两个避让缺口(1215b、1215c)均是由中壳121的上壳121a和下壳121b共同形成的。但是各空间的主要形状可以由上壳121a和下壳121b中的一部分构成,其余形状由另一部分构成。示例性的,主体空间1215a的部分形状由下壳121b构成,另一部分形状由上壳121a构成。两个避让缺口(1215b、1215c)的主要形状可以由中壳121的下壳121b构成。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0和图21,图20是图4所示折叠机构1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0示意出折叠机构12的部分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连接臂126、第二连接臂127及同步组件128。其中,图20所示结构处于打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2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折叠机构12的部分结构处于打开状态,均对应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图21是图20所示结构沿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连接臂126转动连接中壳121。示例的,第一连接臂126的第一弧形臂1262安装于中壳121的第一弧形槽1213,以使第一固定架122通过第一连接臂126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位于中壳121的外侧。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中壳121。示例的,第二连接臂127的第二弧形臂1272安装于中壳121的第二弧形槽1214,以使第二固定架123通过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固定架123位于中壳121的外侧。

其中,如图22所示,图22是图20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机构12或折叠机构12的部分结构(例如图22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均对应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闭合状态。

第一弧形臂1262安装于第一弧形槽1213,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弧形臂1272安装于第二弧形槽1214,转动连接中壳121。如图21所示,在打开状态中,第一弧形臂1262可以完全转入第一弧形槽1213,第二弧形臂1272可以完全转入第二弧形槽1214,使得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分别位于中壳121的两侧,第一固定架122与第二固定架123处于打开位置。如图22所示,在闭合状态中,第一弧形臂1262部分转出第一弧形槽1213,第二弧形臂1272部分转出第二弧形槽1214,使得第一固定架122与第二固定架123相互靠近且均位于中壳121的同一侧,第一固定架122与第二固定架123处于闭合状态。

请结合参阅图23和图24,图2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沿D-D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沿E-E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固定架12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且通过第一连接臂126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固定架1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且通过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中壳121。其中,第一固定架12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1,第一连接臂126的转动端1261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的第一转动端1225,第一连接臂126的第一弧形臂1262转动连接于中壳121,第一连接臂126与中壳121之间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从而中壳121可以做得更薄,有利于壳体装置的薄型化。当然,第一连接臂126与中壳121之间还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以提高转动精度。

第二固定架1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且通过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固定架1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且通过第二连接臂127转动连接中壳121。其中,第二固定架12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3,第二连接臂127的转动端1271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的第二转动端1235,第二连接臂127的第二弧形臂1272转动连接于中壳121,第二连接臂127与中壳121之间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从而中壳121可以做得更薄,有利于壳体装置的薄型化。当然,第二连接臂127与中壳121之间还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以提高转动精度。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20、图25和图26,图25是图20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6是图20所示结构沿F-F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5示意出中壳121的下壳121b与其他结构的组装结构;图26示意出部分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和同步组件128的组装结构。其中,如图26所示,中壳121可以包括上壳121a和下壳121b,图20、图25和图26中,折叠机构12处于打开状态。

如图25所示,第一摆臂3的一端连接中壳121,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二摆臂4的一端连接中壳121,另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安装于中壳121内,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均连接第一摆臂3的一端和第二摆臂4的一端。其中,结合图26,中壳121的上壳121a遮挡第一摆臂3的部分结构、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部分结构以及第二摆臂4的部分结构。

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安装于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安装于第一固定架122的第一滑槽1226,第一摆臂3连接在中壳121与第一固定架122之间。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安装于中壳121,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安装于第二固定架123的第二滑槽1236,第二摆臂4连接在中壳121与第二固定架123之间。第一传送带5、第二传送带6、限位件71、限位件72、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安装于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均连接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与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

其中,结合参阅图26,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的第一滑块311(图13)可以安装于第一滑槽1226,且能够在第一滑槽1226中滑动,使得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的第二滑块411(图13)可以安装于第二滑槽1236,且能够在第二滑槽1236中滑动,使得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

其中,结合参阅图19和图25,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可以安装于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的主体空间1215a,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可以通过避让缺口1215b伸出至中壳121的外侧。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可以安装于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的主体空间1215a,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可以通过避让缺口1215c伸出至中壳121的外侧。第一传送带5、第二传送带6、限位件71、限位件72、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均安装于主体空间1215a。

其中,第一轴芯81插接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并设于主体空间1215a。第二轴芯82插接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并设于主体空间1215a。限位件71转动连接在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之间,且限位件71和限位件72通过上壳121a和下壳121b限位于主体空间1215a内,进而将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限位于主体空间1215a内,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转动连接中壳121。也就是说,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分别通过第一轴芯81和第二轴芯82转动连接至中壳121。当然,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还可以直接转动连接至中壳121。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26和图27,图27是图26所示结构在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安装于第一滑槽1226,以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通过第一轴芯81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安装于第二滑槽1236,以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通过第二轴芯82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均固定在第一转动部32和第二转动部4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相对中壳121转动时,带动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中壳121转动,由于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通过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转动连接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因此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相对中壳121转动的动作同步,两者同步地相互靠近或远离彼此,提升了机构操作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同步组件128中可以有多种实现结构。例如图12、图15和图16中的实现结构为同步组件128的示例性结构,同步组件128也可以有其他实现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与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之间没有设置连接两者的传送带,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中壳121,该转轴可以为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的一部分,也可以为独立结构件且插接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端1235也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中壳121,该转轴可以为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的一部分,也可以为独立结构件且插接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

请结合参阅图28和图29,图28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沿G-G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9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沿H-H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通过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转动连接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设于中壳121的安装空间1215。其中,第一摆臂3的第一活动部31安装于第一滑槽1226,第二摆臂4的第二活动部41安装于第二滑槽1236,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通过不同的轴芯分别转动连接中壳12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摆臂3的第一转动部32与第二摆臂4的第二转动部42通过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实现联动,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用于使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在壳体装置10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中壳121保持同步转动,也即同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中壳121。此外,第一摆臂3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固定架122,第二摆臂4连接于第二壳体13的第二固定架123,因此第一摆臂3与第二摆臂4的同步转动能够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也保持同步转动,故而,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相对中壳121的转动动作同步性好,提高了壳体装置10和电子设备100的机构操作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0和图31,图30是图8所示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的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件124包括第一板体1242、第一滑动部1243和第一转动臂1244。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形成于第一板体1242,第一转动臂1244和第一滑动部1243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其中,第一板体1242具有固定面1245,第一板体1242的固定面1245背向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设置。换言之,第一板体1242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板面,其中一个板面形成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另一个板面形成固定面1245。

示例性的,如图31所示,第一滑动部1243包括连接的第一部分1243a和第二部分1243b,第一部分1243a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且露出于固定面1245。示例的,第一部分1243a可以通过螺接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当然,第一部分1243a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第二部分1243b连接于第一部分1243a露出固定面1245的表面,第二部分1243b包括弧形滑槽C。第一转动臂1244为弧形臂,第一转动臂1244位于第一滑动部1243的两侧。第一转动臂1244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的固定面1245。示例的,第一转动臂1244可以通过螺接固定在第一板体1242的固定面1245。当然,第一转动臂1244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一板体1242的固定面1245。第一转动臂1244和第一滑动部1243还可以与第一板体1242为一体结构,以提高第一支撑件124的强度。

其中,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和第一滑动部1243共同形成连接结构。示例性的,如图30所示,第一支撑件124可以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结构。其中,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板体1242还可以具有多个避让缺口,用于避让其他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0和图31。第二支撑件125包括第二板体1252、第二滑动部1253和第二转动臂1254。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形成于第二板体1252,第二转动臂1254和第二滑动部1253固定于第一板体1242。其中,第二板体1252具有固定面1255,第二板体1252的固定面1255背向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设置。换言之,第二板体1252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板面,其中一个板面形成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另二个板面形成固定面1255。

示例性的,如图31所示,第二滑动部1253包括连接的第三部分1253a和第四部分1253b,第三部分1253a固定于第二板体1252且露出于固定面1255。示例的,第三部分1253a可以通过螺接固定于第二板体1252。当然,第三部分1253a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2第二板体1252。第四部分1253b连接于第三部分1253a露出固定面1255的表面,第四部分1253b包括弧形滑槽D。第二转动臂1254为弧形臂,第二转动臂1254位于第二滑动部1253的两侧。第二转动臂1254固定于第二板体1252的固定面1255。示例的,第二转动臂1254可以通过螺接固定在第二板体1252的固定面1255。当然,第二转动臂1254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二板体1252的固定面1255。当然,第二转动臂1254和第二滑动部1253还可以与第二板体1252为一体结构,以提高第二支撑件125的强度。

其中,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臂1254和第二滑动部1253共同形成连接结构。示例性的,如图30所示,第二支撑件125可以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结构。其中,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板体1252还可以具有多个避让缺口,用于避让其他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0、图31以及图32,图32是图4所示折叠机构1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2示意出折叠机构12的部分中壳121、第一固定架122、第二固定架123、第一支撑件124、第二支撑件125及同步组件128,图32所示结构处于打开状态。

第一支撑件124设于第一固定架122的顶面1221(图10),第一支撑件124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支撑件124靠近中壳121一侧的部分与中壳121配合。示例的,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安装于第一固定架122的第一弧形槽1228,呈弧形臂的第一转动臂1244能够于第一弧形槽1228中活动,以形成弧形臂与弧形槽的虚拟轴转动连接关系,使得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一固定架122通过虚拟轴连接,从而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一固定架122可以做得更薄,有利于壳体装置10的薄型化。第一支撑件124靠近中壳121一侧的部分可以设于中壳121的支撑块1216(图17)和/或设于上壳121a。

第二支撑件125设于第二固定架123的顶面1231(图10),第二支撑件125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支撑件125靠近中壳121一侧的部分与中壳121配合。示例的,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臂1254安装于第二固定架123的第二弧形槽1238,呈弧形臂的第二转动臂1254能够于第二弧形槽1238中活动,以形成弧形臂与弧形槽的虚拟轴转动连接关系,使得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臂1254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支撑件125与第二固定架123通过虚拟轴连接,从而第二支撑件125和第二固定架123可以做得更薄,有利于壳体装置10的薄型化。当然,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一固定架122之间还可以通过实体轴连接,第二支撑件125和第二固定架123之间还可以通过实体轴连接,以提高两者之间的转动精度。第二支撑件125靠近中壳121一侧的部分可以设于中壳121的支撑块1216(图17)和/或设于上壳121a。

请参阅图33、图34和图35A,图33是图32所示结构沿I-I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32所示结构另一角度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5A是图32所示结构沿J-J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安装于第一弧形槽1228,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活动部31的第一转接块312安装于第二部分1243b的弧形滑槽C内,第一活动部31的第一活动缺口313用于避让第二部分1243b,以使第一活动部31的第一转接块312能够在第二部分1243b的弧形滑槽C内滑动且转动。示例的,固定轴贯穿弧形滑槽C且两端固定于第一转接块312的转轴孔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124通过与第一摆臂3连接实现与中壳121的滑动连接和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臂1254安装于第二弧形槽1238,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活动部41的第二转接块412安装于第四部分1253b的弧形滑槽D内,第二活动部41的第二活动缺口413用于避让第四部分1253b,以使第二活动部41的第二转接块412能够在第四部分1253b的弧形滑槽D内滑动且转动。示例的,固定轴贯穿弧形滑槽D且两端固定于第二转接块412的转轴孔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件125通过与第二摆臂4连接实现与中壳121的滑动连接和转动连接。

如图33和图35A所示,在打开状态中,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相对中壳121处于打开位置,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远离彼此。第一活动部31带动第一滑动部1243的第二部分1243b至打开位置,呈弧形臂的第一转动臂1244部分转出第一弧形槽1228;第二活动部41带动第二滑动部1253的第四部分1253b至打开位置,呈弧形臂的第二转动臂1254部分转出第二弧形槽1238。此时,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二支撑件125相对展开,处于打开位置,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持面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齐平。

请参阅图35B和图36,图35B是图33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6是图35A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闭合状态中,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相对中壳121处于闭合位置,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相互靠近。第一活动部31带动第一滑动部1243的第二部分1243b至闭合位置,呈弧形臂的第一转动臂1244完全进入第一弧形槽1228;第二活动部41带动第二滑动部1253的第四部分1253b至闭合位置,呈弧形臂的第二转动臂1254完全进入第二弧形槽1238。此时,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二支撑件125相对折叠,处于闭合位置,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设置,且在靠近中壳121的方向上彼此远离。

其中,结合图33-图36,在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活动部31带动第一滑动部1243相对中壳121活动,第二活动部41带动第二滑动部1253相对中壳121活动,第一滑动部1243与第二滑动部1253相互靠近,第一转动臂1244与第二转动臂1254相互靠近,使得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二支撑件125大致呈V形排布,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设置,且在靠近中壳121的方向上彼此远离。此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之间形成空间较大的容屏空间。

此外,第一转动臂1244与第一固定架122之间通过虚拟轴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1254与第二固定架123之间通过虚拟轴转动连接,有利于降低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

此外,第一活动部31带动第一滑动部1243相对中壳121活动时,第一滑动部1243相对第一活动部31滑动和转动。第二活动部41带动第二滑动部1253相对中壳121活动时,第二滑动部1253相对第二活动部41滑动和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7和图38,图37是图32所示结构沿K-K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8是图37所示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7所示,在打开状态中,第一支撑件124遮挡第一固定架122的部分结构,第二支撑件125遮挡第二固定架123的部分结构。此时,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分别与中壳121彼此靠近,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与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与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之间的距离较小,折叠机构12采用三板式结构即可在打开状态中对柔性显示屏20的折弯部22(参阅图3)提供较为完整的平面支撑。

示例性的,在打开状态中,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及第二支撑件125拼接。此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及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可以拼接形成折弯区支撑面,壳体装置10的折叠机构12能够在打开状态中,通过折弯区支撑面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折弯部22(参阅图3),使得柔性显示屏20不易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凹陷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及第二支撑件125拼接的情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第一支撑件124的一部分和中壳121的一部分相互连接,且连接部分之间无缝隙,第一支撑件124的另一部分和中壳121的另一部分之间可以形成缺口或缝隙;中壳121的一部分和第二支撑件125的一部分相互连接,且连接部分之间无缝隙,中壳121的另一部分和第二支撑件125的另一部分之间可以形成缺口或缝隙;或者,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和第二支撑件125相邻的两者之间整体相互连接,且相邻的两者之间无缝隙;或者,第一支撑件124的一部分和中壳121的一部分相互靠近,且相互靠近的部分之间存在小缝隙,第一支撑件124的另一部分和中壳121的另一部分之间可以形成缺口或缝隙;中壳121的一部分和第二支撑件125的一部分相互靠近,且相互靠近的部分之间存在小缝隙,中壳121的另一部分和第二支撑件125的另一部分之间可以形成缺口或缝隙。或者,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和第二支撑件125相邻的两者之间整体相互靠近,且相邻的两者之间存在小缝隙。当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及第二支撑件125相邻的两者之间存在小缝隙、或者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及第二支撑件125相邻的两者的部分之间存在小缝隙时,用户按压柔性显示屏20对应于该缝隙的区域,柔性显示屏20的对应区域也不会出现明显凹坑,折弯区支撑面能够为柔性显示屏20提供强力支撑。

其中,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上可以设置一些避让缺口,用于避免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与中壳121或者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也即用于实现避让,从而提高折叠机构12和壳体装置10的运动可靠性。

此外,可以通过优化折叠机构12的部件尺寸和形状,尽量减小缺口、缝隙及避让缺口的面积,使得柔性显示屏20对应于缺口、缝隙及避让缺口的区域可能在用户的按压下稍微下陷,但是仍不会产生明显凹坑。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可以在朝向壳体装置10的一侧设置可弯曲且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支撑件或补强板,支撑件或补强板至少覆盖第一支撑件124的避让缺口和第二支撑件125的缺口、缝隙及避让缺口,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抗按压强度。

如图38所示,在闭合状态中,第一支撑件124部分贴合第一固定架122,第二支撑件125部分贴合第二固定架123。此时,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二支撑件125自动避让,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在靠近中壳121的方向上空间逐渐变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分别与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之间空间被释放,形成容屏空间的一部分,以便于柔性显示屏20(参阅图7)部分伸入,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得电子设备100的部件排布更为紧凑,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由于第一固定架122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固定架123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一摆臂3一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另一端转动连接中壳121,第二摆臂4一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另一端转动连接中壳121。因此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固定架122与中壳121的相对运动轨迹确定,第二固定架123与中壳121的相对运动轨迹确定。如图33和图34所示,由于第一支撑件124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支撑件124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一摆臂3,第一支撑件124的运动轨迹受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一摆臂3制约,第二支撑件125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支撑件125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摆臂4,第二支撑件125的运动轨迹受第二固定架123和第二摆臂4制约,在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相对中壳121的运动轨迹确定的情况下,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的运动轨迹精确,因此能够在闭合状态中自动避让,形成容屏空间,且容屏空间控制精确,使得壳体装置10对柔性显示屏20的折叠动作稳定、挤压力较小,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20因折叠机构12的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使得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较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与第一固定架122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可以有一处或多处,第一滑动部1243与第一摆臂3之间的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结构可以有一处或多处。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部42与第二固定架123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可以有一处或多处,第二滑动部1253与第二摆臂4之间的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结构可以有一处或多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124与第一固定架122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第一滑动部1243与第一摆臂3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25与第二固定架123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第二滑动部1253与第二摆臂4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对上述连接关系的具体实现结构作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28、图29、图39和图40,图39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沿L-L处剖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0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沿M-M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8和图39,第一支撑件124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122,并转动连接且滑动连接第一摆臂3;第二支撑件125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123、并转动连接且滑动连接第二摆臂4。其中,第一支撑件124的第一转动臂1244安装于第一固定架122,第一滑动部1243安装于第一摆臂3。第二支撑件125的第二转动臂1254安装于第二固定架123,第二滑动部1253安装于第二摆臂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24连接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一摆臂3,第二支撑件125连接第二固定架123和第二摆臂4,因此第一支撑件124的运动轨迹受到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一摆臂3的相对位置的制约,第二支撑件125的运动轨迹受到第二固定架123和第二摆臂4的相对位置的制约。并且,第一摆臂3和第二摆臂4均连接于中壳121,由于第一固定架122和第二固定架123与中壳121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控制精度高,因此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的运动轨迹准确,机构可靠性高。

第一壳体11、第一支撑件124、中壳121、第二支撑件125及第二壳体13共同承载柔性显示屏20。如图23、图28和图39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齐平。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形态。如图24、图29和图40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24的支撑面1241、中壳121的支撑面1211与第二支撑件125的支撑面1251相对设置、且在靠近中壳121的方向上彼此远离。柔性显示屏20处于折叠形态,柔性显示屏20折弯的部分呈水滴状。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采用壳体装置10实现屏幕内折,电子设备100可弯折。壳体装置10的折叠机构12的主运动机构的控制精度高,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第一支撑件124和第二支撑件125在壳体装置10的展开或折叠过程中运动轨迹准确,能够在闭合状态中实现自动避让,形成容屏空间,且容屏空间控制精确,使得壳体装置10对柔性显示屏20的折叠动作稳定、挤压力较小,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20因折叠机构12的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使得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较高。

此外,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通过折叠机构1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能够完全合拢,两者之间无缝隙或缝隙较小,使得壳体装置10的外观较为完整,实现外观自遮蔽,应用该壳体装置10的电子设备100的外观较为完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防水、防尘性能。

请结合参阅图41至图43,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图4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4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壳体装置1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电子设备100的大部分技术特征,以下主要阐述两者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技术内容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装置10和柔性显示屏20,柔性显示屏20安装于壳体装置10。柔性显示屏20用于显示图像,壳体装置10用于带动柔性显示屏20运动。壳体装置10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壳体11、折叠机构12以及第二壳体13。折叠机构12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1可以与第二壳体13拼接。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拼接包括了两者相互抵持的情况,也可以包括两者之间有小缝隙的情况。其中,如图43所示,第一壳体11可以包括第一本体114及两个第一挡板115,两个第一挡板115分别固定于第一本体114的两侧。其中,第一本体114包括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和第一固定块112,第一固定块112位于两个第一挡板115之间。第二壳体13包括第二本体134及两个第二挡板135,两个第二挡板135分别固定于第二本体134的两侧。其中,第二本体134包括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和第二固定块132,第二固定块132位于两个第二挡板135之间。

结合参阅图41和图43,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挡板115靠近第一固定块112的端部与第二挡板135靠近第二固定块132的端部拼接,折叠机构12被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遮挡,电子设备100能够在打开状态实现外观自遮蔽,提高了防水、防尘性能。

结合参阅图42和图43,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挡板115靠近第一壳体11的支撑面111的顶部与第二挡板135的靠近第二壳体13的支撑面131的顶部拼接,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完全合拢,折叠机构12的中壳121外侧面1212部分伸出。此时,电子设备100能够在闭合状态中实现外观自遮蔽,提高了防水、防尘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通过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的结构设计,实现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外观自遮蔽,可以省略用于实现外观遮蔽的端盖部件,因此电子设备100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其中,第一挡板115与第二挡板135拼接的情况,可以包括两者相互接触的情况,也可以包括两者之间形成小缝隙的情况,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