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9:52: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物料加工领域,进行生产时,经常需要将原料通过各种运输设备输送到加工设备当中,而现在基本采用自动化,设备看护的人员少,输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原料偶尔会出现断料的问题,而看护人员并不能及时发现,往往要到后端加工出现问题的时候,看护人员才会察觉,断料会致使下一工序工况不稳定,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设备损坏,由于人工观察带来的滞后性,导致安全性能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安全性能高。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包括:下料斗,上端设有进料口,底端设有下料口;料斗门,转动安装于所述下料斗底端,并能封闭或打开所述下料口;弹性机构,一端安装于所述下料斗,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料斗门,所述弹性机构能施加弹性力给所述料斗门,以使所述料斗门封闭所述下料口,且所述弹性机构能在外力作用下弹性活动至使所述料斗门打开所述下料口;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料斗门的关闭,并在检测到所述料斗门关闭后控制所述下料口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下料斗底端设置料斗门和弹性机构,以在物料输送正常时打开下料口,断料时封闭下料口,料斗门的关闭即意味着断料现象的发生,又通过设置感应装置,以检测料斗门的关闭,并在检测到料斗门关闭后,控制下料口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从而能够防止下一工序不稳定,避免设备损坏,安全性能高。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料口边缘向外延伸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底端能够拆卸地安装有安装架,所述料斗门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所述料斗门封闭所述下料口时,所述料斗门与所述延伸板下端相抵。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料斗门一端弯折形成有插孔,所述安装架上对应所述插孔的两端均固设有安装块,所述插孔内穿设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块上。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料斗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料斗门形成对开门,所述安装架对应所述料斗门设有两个。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感应装置为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延伸板底面,所述料斗门封闭所述下料口时,所述料斗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抵。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安装筒、连接杆、弹簧,所述安装筒铰接于所述安装架,所述安装筒内设有一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连接杆滑动安装于所
述安装腔内,所述连接杆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开口端,并与所述料斗门铰接,所述弹簧为压簧且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并能施加弹性力给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料斗门的一端,以使所述料斗门能封闭所述下料口。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腔开口端螺纹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安装腔的筒盖,所述筒盖上设有供所述连接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一端设有台阶面,用于与所述筒盖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端相抵。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架包括一体成型且相互垂直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上表面与所述延伸板相贴,所述安装筒铰接于所述第二板背离所述第一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固设有加强板。
1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在料斗门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在料斗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料斗门与安装架的安装状态分解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料斗与喂料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下料斗100、下料口101、延伸板110、安装架120、安装块121、第一板122、第二板123、加强板124;
22.料斗门200、插孔201、安装轴210;
23.弹性机构300、安装筒310、安装腔311、连接杆320、台阶面321、弹簧330、筒盖340;
24.感应装置400;
25.喂料机构500、电机510、料仓520、送料螺杆53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
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参照图1、图2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包括:下料斗100、料斗门200、弹性机构300、感应装置400。
30.下料斗100上端设有进料口,进料口用于连接喂料机构500,下料斗100底端设有下料口101,具体的,喂料机构500包括电机510、料仓520和送料螺杆530,电机510能驱动送料螺杆530转动,送料螺杆530穿设于料仓520和下料斗100,并连通下料斗100的进料口,从而能将料仓520内的物料螺旋输送至下料斗100内,可以理解的是,下料口101的下端设置有下一级加工设备(图未示),下级加工设备用于接收和处理从下料口101掉落的物料。
31.料斗门200转动安装于下料斗100底端,并能转动至封闭或打开下料口101。
32.弹性机构300一端安装于下料斗100,另一端连接于料斗门200,弹性机构300能施加弹性力给料斗门200,以使料斗门200封闭下料口101,且弹性机构300能在外力作用下弹性活动至使料斗门200打开下料口101,可以理解的是,喂料机构500将物料输送至下料斗100内后,物料压在料斗门200上,以间接施加作用力给弹性机构300,弹性机构300在物料的作用下弹性活动至使料斗门200打开下料口101,以向下级设备输送物料,当发生断料的情况时,下料斗100内的物料逐渐减少,导致外力减小,料斗门200会在弹性机构300的作用下封闭下料口101。
33.感应装置400用于检测料斗门200的关闭,并在检测到料斗门200关闭后,控制下料口101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可以理解的是,感应装置400通过控制电路断开的方式以控制下料口101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下料口101的下一级加工设备用于接收物料并对物料进行加工处理,如在塑料生产领域,下级加工设备可以是对塑料颗粒进行热熔处理的设备,这类设备的主机在断料后一般都不能继续运行,继续运行则容易引起故障,因此在断料时,需要令其停止工作;此外,料斗门200的关闭指的是料斗门200将下料口101封闭,料斗门200的关闭即意味着断料现象的发生,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感应装置400,以检测是否出现断料的情况,并在断料时控制下料口101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以避免设备损坏;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喂料机构500开始输送物料一定时间后,感应装置400再开始工作,以避免感应装置400一开始则检测到料斗门200关闭。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喂料故障自动急停装置,通过在下料斗100底端设置料斗门200和弹性机构300,以在物料输送正常时打开下料口101,断料时封闭下料口101,又通过设置感应装置400,从而能够检测是否发生断料的情况,并能在断料时控制下料口101的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从而能够防止下一工序发生故障,避免设备损坏,安全性能高,相比于人工判断是否断料来说,响应速度快,不容易产生疏漏;且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弹性机构300,能方便料斗门200打开或封闭下料口101,结构简单。
35.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料口101边缘向外延伸有延伸板
110,延伸板110底端能够拆卸地安装有安装架120,料斗门200转动安装于安装架120,以间接安装于下料斗100,料斗门200封闭下料口101时,料斗门200与延伸板110下端相抵,以防止料斗门200转动过度,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架120位于下料口101的周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延伸板110与安装架120,从而将料斗门200安装在下料口101的周侧,以避免物料下落时卡在料斗门200转动安装的位置处,在避免料斗门200卡住的同时也能使下料斗100内的物料下落地更为彻底,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延伸板110与下料斗100一体设置,安装架120与延伸板110通过螺栓连接,以方便拆装。
36.参照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料斗门200一端弯折形成有插孔201,安装架120上对应插孔201的两端均固设有安装块121,插孔201内穿设有安装轴210,安装轴210转动安装于安装块121上,从而将料斗门200转动安装在安装架120上,可以理解的是,料斗门200一般都比较薄,直接在料斗门200上钻孔以形成插孔201,加工困难,而本实施例通过弯折料斗门200以形成插孔201,加工方便。
37.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料斗门200设有两个,两个料斗门200对称设置以形成对开门,安装架120对应料斗门200设有两个,两个料斗门200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架120上,显而易见的是,对应的,弹性机构300也设有两个;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料斗门200以形成对开门,相对于只设置一个料斗门200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料斗门200更容易被物料推开,物料能更为顺畅地落下。
38.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感应装置400为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安装于延伸板110下表面,料斗门200封闭下料口101时,料斗门200与压力传感器相抵,即料斗门200能施加压力给压力传感器,通过采用压力传感器,能十分方便地检测到料斗门200的关闭;可以理解的是,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系统,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后,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路断开,以使下级加工设备停止工作。
39.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0包括安装筒310、连接杆320、弹簧330,具体的,弹性机构300倾斜设置,安装筒310倾斜朝下的一端铰接于安装架120,安装筒310内设有安装腔311,安装腔311倾斜朝上的一端开口,连接杆320滑动安装于安装腔311内,连接杆320部分伸出安装腔311开口端,并与料斗门200铰接,弹簧330为压簧并安装于安装腔311内,弹簧330两端分别与安装腔311倾斜朝下的内壁以及连接杆320背离料斗门200的一端相抵,以施加弹性力给连接杆320背离料斗门200的一端,以使料斗门200能封闭下料口101,结构简单,成本低,本实施例中,当料斗门200受到来自物料的压力时,料斗门200推动连接杆320沿安装腔311滑动,连接杆320滑动时会压缩弹簧330,同时料斗门200打开下料口101。
40.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311开口端螺纹连接有用于封闭安装腔311的筒盖340,筒盖340上设有供连接杆320穿过的通孔,具体的,通孔与连接杆320尺寸匹配,通过设置筒盖340,能起到防尘的作用;连接杆320位于安装腔311内的一端设有台阶面321,即连接杆320为阶梯轴,且位于安装腔311内的一端为直径更大的一端,台阶面321用于与筒盖340朝向安装腔311的一端相抵,从而使得弹簧330以及连接杆320的部分始终位于安装腔311内,在拆装弹性机构300时能将其作为整体进行拆装,而不会使连接杆320、弹簧330以及安装筒310彼此分离,零件不易丢失;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20位于安装腔311内的部分与安装腔311周壁相贴,以使连接杆320滑动得更为顺畅。进一步的,在
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料斗门200封闭下料口101时,台阶面321与筒盖340朝向安装腔311的一端相抵,从而筒盖340能承受一部分来自连接杆320的力,以避免料斗门200压坏感应装置400。
41.参照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20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一体成型并形成l型板,第一板122上表面与延伸板110相贴,第二板123向下延伸,安装筒310铰接于第二板123背离第一板122的一侧,第一板122与第二板123之间固设有加强板124,通过将安装架120设置成l型板,并设置加强板124,从而能使安装架120的结构更为牢固,不容易因受到弹性机构300的反作用力而变形损坏;具体的,第一板122与延伸板110螺栓连接。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