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6:1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合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2.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
3.在医学治疗中缝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考验了医护人员的外科基础,而卡线式缝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缝合方式,现有医护人员在缝合后没有辅助结构,使患者在后期因外界因素导致伤口二次开裂,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为医生增加了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医护人员在缝合后没有辅助结构,使患者在后期因外界因素导致伤口二次开裂,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为医生增加了工作负担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包括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所述第一粘粘片内侧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一固定条,所述第二粘粘片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第二固定条,所述第一粘粘片上端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一拉条,四个所述第一拉条内均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粘粘片上端均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二拉条,所述第一粘粘片内侧设置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一拉线,所述第二粘粘片内侧设置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二拉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可以在医护人员缝合时根据伤口的情况放于两侧,缝合伤口时为避免在恢复期间二次受伤,顺着缝合的始端至末端如图2所示分别依次向外拉动第一粘粘片外端的第二拉线与第二粘粘片外端的第一拉线,使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向内根据缝合收紧减少之间的距离,中间留有换药和缝合距离,缝合好后分别将第二拉线和第一拉线打结,剪去多余部分,由此保障了伤口的稳定性,设置第二拉条可以分别由上向前穿过第一拉条的开口附与第一粘粘片上方表面,而第一拉条附与第二粘粘片上方表面,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
7.进一步地,三个所述第一拉线位于第一粘粘片内侧前后两端与中间位置,三个所述第二拉线位于第二粘粘片内侧前后两端与中间位置,三个所述第一拉线与第一固定条相互错开,三个所述第二拉线与第二固定条相互错开,三个所述第一拉线前端贯穿至第二粘粘片外侧,三个所述第二拉线前端贯穿至第一粘粘片外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内侧设置三个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一是可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而是留有医护人员换药的空间,使结构更加贴合实际操作,同时不于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相互冲突。
9.进一步地,四个所述第二固定条上端均设置有第一粘粘层,四个所述第一固定条
与第二固定条活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粘粘层使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相贴合,起到稳固结构的作用。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粘片内开设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一线孔,三个所述第一线孔与第二拉线活动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粘粘片内开设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二线孔,三个所述第二线孔与第一拉线活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第一线孔和第二线孔方便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在内活动。
13.进一步地,四个所述第一拉条内均设置有第二粘粘层,四个所述第二拉条内均设置有第三粘粘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拉条内设置第二粘粘层和第二拉条内设置第三粘粘层可以将其分别固定在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上表面,同时也在需要换药时也方便拆卸。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该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可以在医护人员缝合时根据伤口的大小放置于两侧,为避免在恢复期间二次受伤,顺着缝合的始端至末端如图2所示分别依次向外拉动第一粘粘片外端的第二拉线与第二粘粘片外端的第一拉线,使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向内根据缝合收紧减少之间的距离,中间留有换药和缝合距离,缝合好后分别将第二拉线和第一拉线打结,剪去多余部分,由此保障了伤口的稳定性,设置第二拉条可以分别由上向前穿过第一拉条的开口附与第一粘粘片上方表面,而第一拉条附与第二粘粘片上方表面,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
17.2、该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通过在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内侧设置三个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一是可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而是留有医护人员换药的空间,使结构更加贴合实际操作,同时不于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相互冲突,通过第一粘粘层使第一固定条与第二固定条相贴合,起到稳固结构的作用,在第一拉条内设置第二粘粘层和第二拉条内设置第三粘粘层可以将其分别固定在第一粘粘片和第二粘粘片上表面,同时也在需要换药时也方便拆卸。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条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拉条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第一粘粘片;2、第二粘粘片;3、第一固定条;4、第二固定条;5、第一拉条;6、开口;7、第二拉条;8、第一拉线;9、第二拉线;10、第一粘粘层;11、第一线孔;12、第二线孔;13、第二粘粘层;14、第三粘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和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卡线式缝合辅助结构,包括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第一粘粘片1内侧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一固定条3,第二粘粘片2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第二固定条4,第一粘粘片1上端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一拉条5,四个第一拉条5内均开设有开口6,第二粘粘片2上端均设置有四个等距分布的第二拉条7,第一粘粘片1内侧设置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一拉线8,第二粘粘片2内侧设置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二拉线9,三个第一拉线8位于第一粘粘片1内侧前后两端与中间位置,三个第二拉线9位于第二粘粘片2内侧前后两端与中间位置,三个第一拉线8与第一固定条3相互错开,三个第二拉线9与第二固定条4相互错开,三个第一拉线8前端贯穿至第二粘粘片2外侧,三个第二拉线9前端贯穿至第一粘粘片1外侧,四个第二固定条4上端均设置有第一粘粘层10,四个第一固定条3与第二固定条4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可以在医护人员缝合时根据伤口的大小放置于两侧,为避免在恢复期间二次受伤,顺着缝合的始端至末端如图2所示分别依次向外拉动第一粘粘片1外端的第二拉线9与第二粘粘片2外端的第一拉线8,使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向内根据缝合收紧减少之间的距离,中间留有换药和缝合距离,缝合好后分别将第二拉线9和第一拉线8打结,剪去多余部分,由此保障了伤口的稳定性,设置第二拉条7可以分别由上向前穿过第一拉条5的开口6附与第一粘粘片1上方表面,而第一拉条5附与第二粘粘片2上方表面,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
25.请参阅图3和4,第一粘粘片1内开设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一线孔11,三个第一线孔11与第二拉线9活动连接,三个第二粘粘片2内开设有三个等距分布的第二线孔12,三个第二线孔12与第一拉线8活动连接,四个第一拉条5内均设置有第二粘粘层13,四个第二拉条7内均设置有第三粘粘层14,通过在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内侧设置三个第一拉线8和第二拉线9一是可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而是留有医护人员换药的空间,使结构更加贴合实际操作,同时不于第一固定条3与第二固定条4相互冲突,通过第一粘粘层10使第一固定条3与第二固定条4相贴合,起到稳固结构的作用,在第一拉条5内设置第二粘粘层13和第二拉条7内设置第三粘粘层14可以将其分别固定在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上表面,同时也在需要换药时也方便拆卸。
26.工作原理:首先,在医护人员缝合时根据伤口的大小将第一粘粘片1和第二粘粘片2放置于两侧并留有换药和缝合距离,操作时顺着缝合的始端至末端如图2所示分别依次向外拉动第一粘粘片1外端的第二拉线9与第二粘粘片2外端的第一拉线8,缝合好后分别将第二拉线9和第一拉线8打结,剪去多余部分,再将第一固定条3分别通过第一粘粘层10与第二固定条4上方贴合,再将第二拉条7由上向前穿过第一拉条5的开口6,穿过后通过第三粘粘层14固定在第一粘粘片1上表面,而第一拉条5通过第二粘粘层13固定在第二粘粘片2上表面,换药时只需将第二拉条7与第一拉条5打开,将第一固定条3和第二固定条4打开即可操作。
2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
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