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电镀含氰废水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2:3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电镀含氰废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电镀废水包括工件表面清理、电镀、刻蚀、钝化等处理后产生各种废水,为便于处理,一般将各类废水分别处理,以提高处理效果,对于其中的含氰废水,其除了含有氰离子外,还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需要进行回收固化处理,而且其中的金银等贵金属还有进行回收利用,以降低生产成本。
3.在进行含氰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这些污泥一般是在废水处理的最后工序进行沉降分离,分离出的污泥进行过滤,为了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均设置有污泥回流设施,将沉淀池的部分污泥返回的反应池内,这实际上增加了废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子电镀含氰废水的处理装置,其包括调配池、反应络合池、沉淀池、碱液罐、一级氧化剂罐和加药罐;
5.该反应络合池包括一池体,该池体沿一水平轴线方向延伸,在该池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块溢流板,该至少两块溢流板与水平轴线相垂直、且沿该水平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各溢流板的底部密封地连接在池体的池底,且各溢流板的顶部均低于池体的顶部,使溢流板的顶部形成溢流部;
6.沿该水平轴线方向,各溢流板将池体的内腔分割为若干个反应腔;沿该水平轴线方向,将位于池体两端的反应腔分别称为首级反应腔和末级反应腔;
7.在每个反应腔内均设置有一折流板,折流板的顶部与池体的顶部等高,折流板的底部与池体底面之间具有距离;折流板将反应腔分割为进水腔和出水腔,沿池体内废水的流动方向,其中进水腔位于出水腔的上游侧,在折流板的下端设置有呈通孔状的过流孔,该过流孔连通进水腔和出水腔;
8.废水泵的进口经进水管连通调配池,废水泵的出口经出水管连通反应络合池的首级反应腔,反应络合池的末级反应腔经自流管连通沉淀池;该碱液罐和一级氧化剂罐均连接到该进水管上,该加药罐连通首级反应腔,该加药罐用于添加硫酸亚铁溶液;沉淀池的底部经污泥泵连通压滤机。
9.在本技术工作时,首先将含氰废水排入到调配池内,对各种含氰废水进行调节,然后调配池内的含氰废水经废水泵排入到反应络合池内,同时将碱液和次氯酸钠溶液分别经碱液罐和一级氧化剂罐添加到进水管内,将含氰废水的ph值调节在11-13之间,进行一级氧化,使氰离子氧化为氰酸离子。并将硫酸亚铁经加药罐投入到反应络合池内,对其中的金属离子进行络合,使其沉淀。
10.在反应络合池内,随着反应的进行,废水中的杂质逐渐沉淀到反应络合池的底部,控制沉泥槽内污泥的量,使其向上超过折流板的底部、但位于过流孔的下侧,使废水能够经
过流孔流向下游,利用反应络合池内的污泥,使反应络合池内保持一定的污泥量,无需将沉淀池的污泥进行回流。
11.从反应络合池内排出的废水进入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分离,其中的清液作为回用水,其中的污泥被送入到压滤机内进行过滤脱水。
12.本技术中,取消将沉淀池的部分污泥返回反应络合池的结构,使部分污泥保持在反应络合池内,延长污泥在反应络合池的时间,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
13.进一步,为保证对氰化物的处理效果,还包括二级氧化剂罐和硫酸罐,该二级氧化剂罐和硫酸罐均连通反应络合池的中间部。仅仅采用一级氧化,虽然能够完成对氰化物的处理,但需要采用强氧化物,本技术中,采用次氯酸钠作用氧化剂,利用二级氧化工艺,对氰化物进行处理,利用硫酸罐向废水中投加硫酸,以降低ph值,以利于进行二级氧化。
14.进一步,对应于每个反应腔,在池体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向下凹陷的沉泥槽,折流板的底部向下伸入到沉泥槽内,且折流板与沉泥槽的底面之间具有距离;在每个沉泥槽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出泥孔,该出泥孔经污泥泵连通压滤机。
15.设置沉泥槽后,可以将部分污泥保留在反应络合池内,维持反应络合池内的污泥量,在运行时,沉泥槽内的污泥向上超过折流板的底部、但位于过流孔的下侧,使废水能够经过流孔流向下游。在反应络合池内保持一定量的污泥,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效果和沉降效果,降低各添加剂的用量。
16.进一步,为提高反应效果,在出水管上安装有静态混合器。
17.进一步,为提高排水质量,该处理装置还包括一膜过滤器,沉淀池经过滤泵连通膜过滤器的进水口,膜过滤器的浓水出口连通反应络合池的中间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阅图1,一种电子电镀含氰废水的处理装置,其包括调配池10、反应络合池20和沉淀池30。废水泵16的进口经进水管17连通调配池10,废水泵16的出口经出水管18连通反应络合池,反应络合池20经自流管281连通沉淀池30。在出水管18上安装有静态混合器181。
20.该反应络合池20包括呈矩形的池体21,该池体21沿水平轴线方向延伸,图1中,水平轴线100的延伸方向表示水平轴线方向,在该池体21内设置有三块溢流板22,该三块溢流板与该水平轴线100相垂直、且沿该水平轴线方向间隔设置,该三块溢流板22相互平行,各溢流板的底部密封地连接在池体的池底,且各溢流板的顶部均低于池体的顶部,使溢流板的顶部形成溢流部221。
21.沿该水平轴线方向,各溢流板将池体的内腔分割为四个反应腔;沿该水平轴线方向,将位于池体两端的反应腔分别称为首级反应腔23和末级反应腔29。
22.在每个反应腔内均设置有一折流板24,折流板24的顶部与池体的顶部等高,折流板的底部与池体底面之间具有距离。折流板将每个反应腔分割为进水腔和出水腔,沿池体内废水的流动方向,进水腔位于出水腔的上游侧,在图1中,箭头x的指向表示废水的流动方向。其中首级反应腔23被折流板分割为首级进水腔231和首级出水腔232,末级反应腔29被
折流板分割为末级进水腔291和末级出水腔292。在池体21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末级出水腔292的自流排水口28。本实施例中,出水管18具体连通首级反应腔的首级出水腔232。
23.在折流板的下端设置有呈通孔状的过流孔25,该过流孔连通进水腔和出水腔。
24.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每个反应腔,在池体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向下凹陷的沉泥槽26,折流板的底部向下伸入到沉泥槽内,且折流板与沉泥槽的底面之间具有距离;在每个沉泥槽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出泥孔27,该出泥孔经污泥泵56连通压滤机50。本实施例中,压滤机50采用板框压滤机。
25.沉淀池30包括呈圆筒状的池壁31和呈锥形的锥形底34,在该锥形底34的最下端设置有排泥口33,该排泥口33经污泥泵56连通压滤机50,即沉淀池的底部经污泥泵连通压滤机。在池壁31的顶部设置有自流入水口32,自流排水口28经自流管281连通该自流入水口32。
26.碱液罐12和一级氧化剂罐13均连接到该进水管17上,加药罐14连通首级反应腔的首级进水腔231,碱液罐12用于向反应络合池内添加碱液,一级氧化剂罐13用于向反应络合池内添加作用氧化剂的次氯酸钠溶液,加药罐用于添加硫酸亚铁溶液。
27.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二级氧化剂罐71和硫酸罐72,沿废水的流动方向,二级氧化剂罐和硫酸罐均连通第三个反应腔的进水腔,即二级氧化剂罐和硫酸罐均连通反应络合池的中间部。其中二级氧化剂罐用于向反应络合池20内添加次氯酸钠溶液,以补充氧化剂,硫酸用于向反应络合池20内添加硫酸,以调整废水的ph值。
28.为提高出水水质,本实施例还设置了一膜过滤器40,该膜过滤器包括底座49和安装在底座49上的支架48,在该支架上安装有十根管式膜分离组件,附图中,示例性地显示了三根管式膜分离组件,该管式膜分离组件均为有机管式膜组件41,每根有机管式膜组件41的截留分子量为80000daltons。每根有机管式膜组件41内包括7根直径为12.5mm的管状有机膜元件。
29.各有机管式膜组件41的进液口42并联在一起,形成膜过滤器的进水口45;各有机管式膜组件41的净液出口43并联在一起,形成膜过滤器的净水出口46;且有机管式膜组件41的浓液出口44并联在一起,形成膜过滤器的浓水出口47。
30.沉淀池经过滤泵35连通膜过滤器的进水口45,膜过滤器的浓水出口47连通第三个反应腔的进水腔,即膜过滤器的浓水出口连通反应络合池的中间部。
31.在本实施例工作时,首先将含氰废水排入到调配池10内,对各种含氰废水进行调节,然后调配池内的含氰废水经废水泵16排入到反应络合池20内,同时将碱液和次氯酸钠溶液分别经碱液罐12和一级氧化剂罐13添加到进水管17内,将含氰废水的ph值调节在11-13之间,进行一级氧化,使氰离子氧化为氰酸离子。并将硫酸亚铁经加药罐14投入到反应络合池20内,对其中的金属离子进行络合,使其沉淀。
32.废水进入到反应络合池20后,由首级反应腔23朝末级反应腔29的方向流动,在反应络合池20的中间部,将次氯酸钠溶液和硫酸经二级氧化剂罐71和硫酸罐72投入到反应络合池内,调节废水的ph值在8-9之间,进行二级氧化,使氰酸离子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完成氰离子的脱除。出水cn-含量稳定在0.11-0.21mg/l。
33.在反应络合池内,随着反应的进行,废水中的杂质逐渐沉淀到沉泥槽26内,控制沉泥槽26内污泥的量,使其向上超过折流板24的底部、但位于过流孔25的下侧,使废水能够经
过流孔25流向下游,利用沉泥槽26内的污泥,使反应络合池内保持一定的污泥量,无需将沉淀池的污泥进行回流。
34.从反应络合池内排出的废水进入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分离,其中的清液进入到膜过滤器内进行过滤,净水作为回用水,其中的污泥与反应络合池内污泥一起被送入到压滤机内进行过滤脱水。从膜过滤器排出的浓水返回到反应络合池内再次进行沉降,无需对浓水进行单独处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