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7:4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压缩空气疏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压缩空气是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动力能源,又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工艺气源,其应用范围遍及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轻工、纺织、汽车制造、电子、食品、医药、生化、国防、科研等行业和部门。
3.空气压缩机是压缩空气的气源发生装置,它通过原动机(通常为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将压缩的空气存储于压力容器中,再通过管路输送至各生产车间,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大气中相对湿度一般高达65%以上,经空气压缩机压缩冷凝后,即成为湿饱和空气,而湿饱和空气中会夹带大量的液态水滴,这些液态水滴滴落并积聚,会使管道、阀门等锈蚀,甚至损坏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包括筒体、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和控制器,筒体顶部封闭、底部敞口,筒体底部敞口处连通有排水管,筒体外周壁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位于进气口上方;进气管采用具有夹层的夹层管,夹层管盘设在筒体内周壁上,夹层管一端与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位于进气口下方,夹层管的夹层内还通有循环的冷却水;液位计设置在筒体内周壁上,能够监测筒体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电磁阀设置在排水管上,用于控制筒体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排出;控制器设置在筒体外周壁上,能够根据液位计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压缩空气经进气口进入夹层管,在夹层管内盘旋而下,与此同时,盘旋而下的压缩空气会与夹层管的夹层内的循环冷却水相作用,使压缩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并沿着夹层管向下流动,积聚于筒体底部,此时液位计能够监测筒体内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液位计反馈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将液态水排出,实现自动疏水;与此同时干燥的压缩空气经夹层管末端排出,并最终经出气口排出,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经过上述过程,能够将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分离并排出,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水分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
8.可选的,所述夹层管内周壁上沿夹层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凸起块,多个第一凸起块能够阻碍气体的流动,使气体与第一凸起块及夹层管内周壁交错碰撞并充分凝结为水珠。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空气沿夹层管盘旋而下时,夹层管内周壁上的第一凸起块能够阻碍压缩空气的流动,使压缩空气与第一凸起块及夹层管内周壁充分交错碰撞,并在循环冷却水的作用下充分凝结为水珠,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的含水量,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
10.可选的,所述夹层管外周壁上沿夹层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凸起块,多个第二凸起块能够使经夹层管排出的气体与第二凸起块及夹层管外周壁交错碰撞,并充分凝结为水珠。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夹层管末端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向筒体顶部流动时,压缩空气会与第二凸起块及夹层管外周壁充分交错碰撞,并在循环冷却水的作用下充分凝结为水珠,从而进一步减小压缩空气中的含水量,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
12.可选的,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气体干燥装置,气体干燥装置位于出气口和进气口之间,气体干燥装置能够对经夹层管排出的气体进行干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夹层管末端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向上流动至气体干燥装置时,气体干燥装置能够对压缩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吸湿干燥,进一步去除压缩空气中夹杂的水分,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
14.可选的,所述气体干燥装置包括第一网孔板和干燥棉,第一网孔板水平固设在筒体内周壁上,且位于出气口和进气口之间;干燥棉水平固设在第一网孔板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夹层管末端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向上流动至气体干燥装置时,压缩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网孔板和干燥棉,第一网孔板能够保证压缩空气顺利通过,干燥棉能够对压缩空气进行吸湿干燥,去除压缩空气中夹杂的水分,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
16.可选的,所述筒体靠近气体干燥装置的位置处设置有挤水组件,挤水组件能够将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较多时,通过挤水组件能够将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使干燥棉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吸湿干燥作用。
18.可选的,所述挤水组件包括压杆、压板和手柄,压杆竖直设置,压杆一端穿过筒体顶部插设在筒体内,且压杆与筒体螺纹连接,压杆另一端位于筒体外并与手柄固接;压板水平固设在压杆远离手柄的一端,压杆的长度足以使压板挤压干燥棉。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时,握紧并转动手柄,手柄带动压杆和压板向靠近干燥棉的方向运动,当压板运动至与干燥棉抵接时,继续转动手柄使压板挤压干燥棉,从而将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挤压完成后,再反方向转动手柄,使压板与干燥棉分离,完成挤压排水工作。
20.可选的,所述压板下方水平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压板同轴设置,且固定板与压板转动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柄带动压杆、压板和固定板向靠近干燥棉的方向运动至固定板与干燥棉抵接时,由于固定板与压板转动连接,这样在挤压排水时,固定板能够与干燥棉保持相对静止,一方面能够起到更好的挤压排水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小对干燥棉的损坏。
22.可选的,所述筒体内水平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一过滤板位于夹层管下方。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经夹层管冷凝滴落的冷凝水向筒体底部流动时,第一过滤板能够对冷凝水进行初步过滤,使最终经排水管排出的冷凝水保持洁净,以便二次利用。
24.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板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二过滤板,第二过滤板设置在排水管内且位于电磁阀上方,第二过滤板的目数大于第一过滤板的目数。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经第一过滤板初步过滤后的冷凝水向排水管流动时,第二过滤板能够对冷凝水进行二次过滤,进一步提高冷凝水的纯净度。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筒体、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和控制器,能够将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分离并排出,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水分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2.通过设置气体干燥装置,能够对压缩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吸湿干燥,进一步去除压缩空气中夹杂的水分,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3.通过设置挤水组件,当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较多时,通过挤水组件能够将干燥棉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使干燥棉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吸湿干燥作用。
附图说明
27.图1是旨在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疏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旨在显示夹层管的剖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筒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竖板;2、夹层管;21、第一凸起块;22、第二凸起块;3、双浮球液位计;4、电磁阀;5、控制器;6、排水管;7、气体干燥装置;71、第一网孔板;72、干燥棉;8、挤水组件;81、压杆;82、压板;83、手柄;84、固定板;9、第一过滤板;10;第二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参照图1,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包括筒体1、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4和控制器5,筒体1用于承载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4和控制器5,并能够实现压缩空气的通入、排出以及冷凝水的排出;进气管设置在筒体1内,能够对通入进气管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凝并将冷凝水排出;液位计能够监测筒体1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5;电磁阀4用于控制筒体1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排出;控制器5能够根据液位计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4的开闭。
31.使用时,压缩空气进入进气管,在进气管内冷凝结成水滴并沿进气管向下流动至筒体1底部,液位计能够监测筒体1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液位计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4的开闭,将冷凝水排出,实现自动疏水,而干燥的压缩空气最终经排出筒体1。
32.参照图1,筒体1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底部呈圆锥状,筒体1顶部封闭、底部敞口,筒体1底部敞口处连通有排水管6,筒体1外周壁上开设有进气口11(附图中未标记处)和出气口12,进气口11与出气口12分布在不同侧,且出气口12位于进气口11上方;筒体1内周壁
上沿筒体1的高度方向竖直固接有竖板13,竖板13位于进气口11下方,竖板13可以设有多块,本实施例设有四块,四块竖板13沿筒体1的周向均布。
33.参照图1和图2,进气管采用具有夹层的夹层管2,夹层管2通过进气口11由上至下螺旋盘设在筒体1内周壁上,且夹层管2沿盘设方向依次穿设过竖板13,通过竖板13实现与筒体1相对固定,夹层管2的夹层内通有循环的冷却水,需说明,为方便在夹层内通入循环的冷却水,可以在夹层管2始端的外周壁上开设进水孔,并外接进水管,在夹层管2末端的外周壁上开设出水孔,并外接出水管,以此来实现循环冷却水的供应(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未给出)。
34.参照图1和图2,夹层管2内周壁上沿夹层管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凸起块21,多个第一凸起块21的形状可以各自相同,也可以各自不同;夹层管2外周壁上沿夹层管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凸起块22,多个第二凸起块22的形状可以各自相同,也可以各自不同。
35.参照图1,液位计固定在安装在筒体1内周壁上,本实施例中,液位计采用双浮球液位计3,其中双浮球液位计3的高水位浮球低于筒体1的进气口11,双浮球液位计3的低水位浮球低于夹层管2末端的排气口;电磁阀4安装在排水管6上;控制器5安装在筒体1外周壁上(附图中未示出),其中控制器5、双浮球液位计3和电磁阀4三者为电连接。
36.使用时,压缩空气经进气口11进入夹层管2,在夹层管2内盘旋而下,与此同时,盘旋而下的压缩空气会与夹层管2的夹层内的循环冷却水相作用,使压缩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并沿着夹层管2向下流动,积聚于筒体1底部,此时双浮球液位计3能够监测筒体1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双浮球液位计3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4的开闭,将积聚的冷凝水排出,实现自动疏水;与此同时,干燥的压缩空气经夹层管2末端向上排出,并最终经出气口12排出筒体1外,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经过上述过程,能够将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分离并排出,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水分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
37.参照图1,筒体1内还设置有气体干燥装置7,气体干燥装置7位于筒体1上方,具体来说,气体干燥装置7位于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之间,气体干燥装置7包括第一网孔板71和干燥棉72,第一网孔板71水平固接在筒体1内周壁上,且位于出气口12和进气口11之间;干燥棉72水平固接在第一网孔板71上。
38.参照图1,气体干燥装置7上方还设置有挤水组件8,挤水组件8包括压杆81、压板82和手柄83,压杆81竖直设置,压杆81一端穿过筒体1顶部插设在筒体1内,且压杆81与筒体1螺纹连接,压杆81另一端位于筒体1外并与手柄83固接;压板82水平固设在压杆81远离手柄83的一端,压杆81的长度足以使压板82挤压干燥棉72,压板82下方水平设置有固定板84,固定板84能够将干燥棉72覆盖,固定板84与压板82同轴设置,且固定板84与压板82转动连接。
39.当经夹层管2末端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向上流动至气体干燥装置7时,压缩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网孔板71和干燥棉72,第一网孔板71能够保证压缩空气顺利通过,干燥棉72能够对压缩空气进行吸湿干燥,去除压缩空气中夹杂的水分,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当干燥棉72内积聚的水分较多时,握紧并转动手柄83,手柄83带动压杆81、压板82和固定板84向靠近干燥棉72的方向运动,当固定板84运动至与干燥棉72抵接时,继续转动
手柄83使固定板84挤压干燥棉72,从而将干燥棉72内积聚的水分挤压排出,使干燥棉72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吸湿干燥作用,挤压完成后,再反方向转动手柄83,使固定板84与干燥棉72分离,完成挤压排水工作;此外,由于固定板84与压板82转动连接,这样在挤压排水时,固定板84能够与干燥棉72保持相对静止,一方面能够起到更好的挤压排水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小对干燥棉72的损坏。
40.参照图1,筒体1内还水平固接有第一过滤板9,第一过滤板9位于夹层管2下方;第一过滤板9下方还水平设置有第二过滤板10,第二过滤板10固接在排水管6内且位于电磁阀4上方,需说明的是,第二过滤板10的目数大于第一过滤板9的目数。当经夹层管2冷凝滴落的冷凝水向筒体1底部流动时,第一过滤板9能够对冷凝水进行初步过滤,经第一过滤板9初步过滤后的冷凝水向排水管6流动时,第二过滤板10能够对冷凝水进行二次过滤,通过第一过滤板9和第二过滤板10的双重过滤作用,使最终经排水管6排出的冷凝水保持洁净,以便二次利用。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压缩空气经进气口11进入夹层管2,在夹层管2内盘旋而下,与此同时,盘旋而下的压缩空气会与夹层管2的夹层内的循环冷却水相作用,使压缩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并沿着夹层管2向下流动,积聚于筒体1底部,此时双浮球液位计3能够监测筒体1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双浮球液位计3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4的开闭,将积聚的冷凝水排出,实现自动疏水;与此同时,干燥的压缩空气经夹层管2末端向上排出,当排出的压缩空气在向上流动至气体干燥装置7时,压缩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网孔板71和干燥棉72,第一网孔板71能够保证压缩空气顺利通过,干燥棉72能够对压缩空气进行吸湿干燥,去除压缩空气中夹杂的水分,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经过上述过程,能够将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分离并排出,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水分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