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5:59: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


背景技术:

2.智能机器人具备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还具有效应器,智能机器人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即感觉要素,反应要素和思考要素,以中央处理器作为核心部件的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
3.目前,针对社会的需求,智能测温的机器人应用广泛,能够对进出人员进行测温,并且为了在机器人本体上通常还安装有广告系统,能够进行宣传,提高智能机器人的多功能性。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测温机器人底部通常安装有滚轮,方便移动,但一般的测温机器人都是刚性悬挂,机器人在移动时发生颠簸,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测温机器人都是刚性悬挂,机器人在移动时发生颠簸,容易损坏的问题,实现了提高测温机器人移动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测温机器人使用寿命。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包括呈空心结构的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机身、设置于底座下方的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沿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驱动轮、主动负重轮、从动负重轮和转向轮,所述驱动轮的下表面低于所述主动负重轮的下表面,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带动驱动轮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轮的一侧设置有联动机构,所述驱动轮和主动负重轮通过联动机构同步转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转向轮转向的动力机构,所述主动负重轮与底座通过第一弹性悬挂架连接,所述从动负重轮与底座通过第二弹性悬挂架连接,所述转向轮与所述底座通过第三弹性悬挂架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驱动轮一端并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设置于主动负重轮一端并同轴设置的第二齿轮、套设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上的履带。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悬挂架包括设置于驱动轮一端的驱动轴、设置于主动负重轮一端的第一转轴、设置于驱动轴和第一转轴靠近底座一侧的第一连接条、设置于第一连接条一侧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底座一侧的第一安装杆,所述驱动轴和第一转轴均与第一连接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安装杆之间设置有倾斜的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安装杆转动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悬挂架包括设置于从动负重轮一端的第二转轴、设置于第二转轴一侧的第二连接条、设置于第二连接条一侧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底座一侧的第二安装杆、转动设置于第二连接条一端的支杆,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安装杆之间设置有倾斜的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
固定杆和第二安装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条倾斜设置,且第二伸缩杆与第二连接条的倾斜方向相反。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弹性悬挂架包括设置于底座一侧的第三安装杆、转动连接于转向轮一侧的活动座、两端分别与第三安装杆和活动座转动连接的第三伸缩杆,所述活动座的另一端与底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活动座与转向轮的转动轴线竖直设置,所述活动座与底座的转动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三伸缩杆两端的转动轴线水平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驱动电机、连接两个驱动轮中心的长轴、设置于长轴上的蜗轮、设置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蜗杆,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相啮合。
12.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底座上的动力齿轮、沿底座宽度方向滑动的动力齿条、转动连接于活动座一侧的滑套、滑动设置于滑套内的活动杆、设置于活动杆一端的竖杆、转动连接于竖杆上的弧形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动力齿轮转动的制动组件,所述动力齿轮与动力齿条啮合,所述滑套的一端与底座的侧壁固定,所述活动杆的一端穿过滑套和底座与动力齿条固定,所述转向轮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弧形杆的一端水平滑动于连接轴的一端,且所述弧形杆与转向轮的端部间隔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制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动力齿轮上端面的制动轴、设置于底座上的制动电机、设置于制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锥齿轮、设置于制动轴上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相啮合。
1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下端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孔的两孔壁通过弹性布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板向下移动的调节装置。
15.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间隔设置于底座内顶壁的两个第一固定板、间隔设置于定位板上的两个第二固定板、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板内侧的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板内侧的第二连杆、设置于定位板上的滑座、竖直滑动于滑座内的调节电机、设置于调节电机输出轴上的丝杠、螺纹连接于丝杠上的移动座,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端部转动连接并形成转动连接点,所述移动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连接。
16.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1、由于采用了行走装置的结构,所以能够通过第一弹性悬挂架、第二弹性悬挂架以及第三弹性悬挂架进行缓冲,在移动时能够越过较为颠簸不平的路面,如地面上埋设的电线或减速条等,进而减少机身所受到的冲击,提高机器人使用寿命。
17.2、由于采用了动力机构,所以能够通过启动制动电机,带动动力齿轮转动,使得与动力齿轮啮合的动力齿条沿着底座的宽度方向滑动,若需要向左侧转向,通过驱动动力齿条向底座左侧移动,使得与动力齿条连接的活动杆带动弧形杆向远离底座左侧的方向移动,使得转向轮改变方向,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便于驱动机器人转向的问题,进而实现了方便在弹性悬挂的条件下驱动机器人转向。
18.3、由于采用了调节装置,所以能够通过在机器人移动到指定位置,对进出人员进行提问测量时,启动调节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使得丝杠上螺纹连接的移动座向调节电机处移动,进而驱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处的夹角张开,带动定位板向下移动并与地
面抵紧,对机器人进行支撑,便于对机器人进行定位,稳定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测温机器人都是刚性悬挂,机器人在移动时发生颠簸,容易损坏的问题,实现了提高测温机器人移动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测温机器人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三弹性悬挂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制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11、安装孔;12、定位板;121、转向孔;13、弹性布;2、机身;21、电子显示屏;22、体温测量装置;3、防护座;31、容纳槽;32、圆板;4、行走装置;41、驱动轮;42、主动负重轮;43、从动负重轮;44、转向轮;45、驱动机构;451、驱动电机;452、蜗轮;453、蜗杆;454、长轴;46、联动机构;461、第一齿轮;462、第二齿轮;463、履带;47、动力机构;471、动力齿轮;472、动力齿条;473、滑套;474、活动杆;475、竖杆;476、弧形杆;477、制动组件;4771、制动轴;4772、制动电机;4773、第一锥齿轮;4774、第二锥齿轮;5、第一弹性悬挂架;51、驱动轴;52、第一转轴;53、第一连接条;54、第一固定杆;55、第一安装杆;56、第一伸缩杆;6、第二弹性悬挂架;61、第二转轴;62、第二连接条;63、第二固定杆;64、第二安装杆;65、支杆;66、第二伸缩杆;7、第三弹性悬挂架;71、第三安装杆;72、活动座;73、第三伸缩杆;74、连接轴;741、安装槽;8、调节装置;81、第一固定板;82、第二固定板;83、第一连杆;84、第二连杆;85、滑座;86、调节电机;87、丝杠;88、移动座;9、转向装置;91、转向盘;92、台板;93、转向齿轮;94、转向齿条;95、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提供了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通过将主动负重轮42、从动负重轮43以及转向轮44的弹性悬挂架,能够改变不同轮子在移动时的线速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测温机器人都是刚性悬挂,机器人在移动时发生颠簸,容易损坏的问题,实现了提高测温机器人移动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测温机器人使用寿命。
2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2.参照图1、图2,一种智能ai测温广告机器人,包括底座1、机身2、行走装置4,底座1为空心长方体状,在底座1的外侧壁包覆有圆盘状的防护座3,防护座3的中心开设有容纳槽31,底座1位于容纳槽31内,且容纳槽31的宽度方向大于底座1的宽度方向,即底座1较长的两侧面与容纳槽3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便于安装行走装置4,并且容纳槽31的底部贯穿于防护座3的底部,容纳槽31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的两端固定连接,在防护座3和底座1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圆板32,机身2固定安装于圆板32上,且机身2的顶部安装有体温测量装置22,
机身2的前侧安装有电子显示屏21,可以把用于展示广告信息或对于体温测量的信息提示等。机身2内部安装有语音播报装置,与体温测量装置22电连接,能够用于及时播报体温测量情况。
23.参照图3、图4,行走装置4包括沿底座1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驱动轮41、主动负重轮42、从动负重轮43和转向轮44,底座1较长的侧面均安装有驱动轮41、主动负重轮42、从动负重轮43和转向轮44。在平台的地面行走时,主动负重轮42、从动负重轮43和转向轮44的下表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驱动轮41的下表面低于主动负重轮42的下表面,当经过颠簸的路面时,驱动轮41能够稳定转动,进而带动整体移动。主动负重轮42与底座1通过第一弹性悬挂架5连接,从动负重轮43与底座1通过第二弹性悬挂架6连接,转向轮44与底座1通过第三弹性悬挂架7连接。底座1上安装有驱动机构45,用于带动驱动轮41转动,驱动轮41的一侧安装有联动机构46,驱动轮41和主动负重轮42通过联动机构46同步转动,底座1上安装有动力机构47,用于驱动转向轮44转向,便于及时调整机器人的行走方向。
24.参照图3、图5,第一弹性悬挂架5包括驱动轴51、第一转轴52、第一连接条53、第一固定杆54、第一安装杆55、第一伸缩杆56,驱动轴51固定安装于驱动轮41的中心,主动负重轮42的一端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转轴52,第一连接条53呈长条状,且驱动轴5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条53的一端与底座1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2与第一连接条5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条53与驱动轴51转动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一连接条53与第一转轴52转动连接的端部。第一固定杆54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接条53靠近底座1的一侧,且第一固定杆54位于第一连接条53靠近驱动轴51的位置,第一安装杆55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长侧壁上,第一伸缩杆5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杆55和第一固定杆54的端部转动连接,且第一伸缩杆56与第一安装杆55转动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一伸缩杆56与第一固定杆54转动连接的端部。即第一连接条53和第一伸缩杆56的倾斜方向相反。驱动轴51、第一转轴52、第一固定杆54和第一安装杆55均水平设置,且第一安装杆55的高于驱动轴51的端部。
25.参照图3和图6,从动负重轮43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每个从动负重轮43均通过一个第二弹性悬挂架6与底座1连接,第二弹性悬挂架6包括第二转轴61、第二连接条62、第二固定杆63、第二安装杆64、支杆65和第二伸缩杆66,从动负重轮43靠近底座1的一端面与一个第二转轴6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条62呈长条状,且第二连接条62的一端与第二转轴6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底座1上固定安装有支杆65,第二连接条62的另一端与支杆65的端部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杆63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条62靠近底座1的一侧,且第二固定杆63位于第二连接条62靠近支杆65的位置,第二安装杆64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长侧壁上,且第二安装杆64和支杆65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安装杆64靠近第一弹性悬挂架5,第二伸缩杆6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杆63和第二安装杆64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条62和第二伸缩杆66均倾斜设置,且第二伸缩杆66与第二连接条6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二连接条62与支杆65转动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二连接条62与第二转轴61转动连接的端部。第二伸缩杆66与第二安装杆64转动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二伸缩杆66与第二固定杆63转动连接的端部。第二转轴61、第二安装杆64、第二固定杆63和支杆65均水平设置。在遇到颠簸不平的路面时,第二伸缩杆66能够对从动负重轮43进行缓冲,减少从动负重轮43所受到的冲击。
26.参照图3和图7,第三弹性悬挂架7包括第三安装杆71、活动座72、第三伸缩杆73,第三安装杆71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长侧壁上,并且靠近从动负重轮43的位置处。在转向轮44的
中心转动连接有连接轴74,在连接轴74靠近底座1的端部开设有安装槽741,安装槽741位于连接轴74的中心,且安装槽741水平设置,活动座72的一端插接于安装槽741内并与安装槽741的槽底转动连接,且活动座72与转向轮44的转动轴线竖直设置,活动座72的另一端与底座1的长侧壁转动连接,活动座72与底座1的转动轴线为水平设置,第二伸缩杆66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安装杆71和活动座72的上端面转动连接,第三伸缩杆73两端的转动轴线均水平设置。第三伸缩杆73趋近于水平设置。
27.参照图3和图8,驱动机构45包括驱动电机451、蜗轮452、蜗杆453,驱动电机451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内顶壁上,且靠近底座1一端的中心处,位于底座1两侧的驱动轴51通过长轴454固定连接,蜗轮452固定安装于长轴454的中心处,蜗杆453固定安装于驱动电机451输出轴上,且蜗轮452与蜗杆453相啮合。通过启动驱动电机451,能够带动蜗杆453转动,与蜗杆453啮合的蜗轮452转动,进而带动两个驱动轴51转动,使得驱动轮41能够转动。
28.参照图3和图4,联动机构46包括第一齿轮461、第二齿轮462、履带463,第一齿轮461固定于驱动轴51上,第二齿轮462固定于第一转轴52上,履带463套设于第一齿轮461和第二齿轮462上,履带463的内侧壁成型有与第一齿轮461和第二齿轮462啮合的齿面,履带463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条62的一侧,通过驱动轴51转动,能够带动第一齿轮461转动,进而通过履带463带动第二齿轮462转动,使得固定于主动负重轮42一端面的第一转轴52转动。
29.参照图3、图7和图8,动力机构47包括动力齿轮471、动力齿条472、滑套473、活动杆474、竖杆475、弧形杆476和制动组件477,在底座1的内端面固定安装有导向座,导向座上开设有横槽,动力齿轮471转动连接于导向座内,动力齿条472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的宽度方向一致,且动力齿条472滑动设置于横槽内,动力齿轮471与动力齿条472啮合,且动力齿条472的两端分别穿过横槽,滑套473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侧壁上,且滑座85的两端分别位于底座1的内侧和外侧,活动座7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滑套473位于底座1外侧的一段上,活动杆474插接于滑套473内并沿滑套473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活动杆474的一端穿过滑套473与动力齿条472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杆474的另一端延伸至转向轮44周面的一侧,且竖杆475与活动杆474位于转向轮44周面处的端部固定连接,竖杆475与转向轮44的周面间隔设置,弧形杆476沿竖杆475的高度方向设置有两个,弧形杆476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竖杆475上,弧形杆47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连接轴74的端面上。具体地,在连接轴74的端面上开设有两个条形槽,条形槽与安装槽741相互平行,两个条形槽分别位于安装槽741的上下两侧,弧形杆476远离竖杆475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限位块滑动连接于对应的条形槽内。弧形杆476与转向轮44的端部间隔设置。制动组件477安装于底座1上,用于驱动动力齿轮471转动,制动组件477包括制动轴4771、制动电机4772、第一锥齿轮4773、第二锥齿轮4774,制动轴4771固定安装于动力齿轮471的中心并穿过导向座的上端面向底座1的内顶壁处延伸,制动电机4772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内顶壁上,且第一锥齿轮4773固定安装于制动电机4772的输出轴上,第二锥齿轮4774固定安装于制动轴4771上,第一锥齿轮4773和第二锥齿轮4774相啮合。通过启动制动电机4772,带动动力齿轮471转动,使得与动力齿轮471啮合的动力齿条472向远离底座1的一侧移动,进而活动杆474随之移动,推动弧形杆476,使得弧形杆476带动转向轮44转向。
30.参照图2、图3,底座1的下端面开设有安装孔11,安装孔11的截面呈长方形,安装孔11内活动安装有定位板12,定位板12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安装孔11的两孔壁通过弹性布13
连接,为了提高弹性布13的收纳性能,在弹性布13内安装有记忆钢丝,能够使得定位板12插接于安装孔11内时,弹性布13折叠收纳。在底座1上安装有调节装置8,用于带动定位板12向下移动,使得定位板12与地面抵紧,进而能够对机身2进行定位,使得机身2不易发生移动,稳定拍摄测量进出人员的体温。
31.参照图3和图8,调节装置8包括第一固定板81、第二固定板82、第一连杆83、第二连杆84、滑座85、调节电机86、丝杠87、移动座88,第一固定板81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内顶壁上,且沿底座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板81和第二固定板82均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固定板82固定安装于定位板12的上端面上,且第二固定板82沿定位板1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固定板81相向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83,两个第二固定板82相向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84,位于底座1同一侧的第一连杆83和第二连杆84的另一端相互铰接并形成铰接点,第一连杆83与第一固定板81的连接点以及第二连杆84与第二固定板82的连接点均位于底座1的同一端,使得位于底座1同一侧的第一连杆83和第二连杆84的铰接点处形成夹角。在定位板12上固定安装有竖向设置的滑座85,滑座85沿底座1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贯通设置,滑座85位于两个第二固定板82中心的位置,调节电机86滑动连接于滑座85上,在滑座85的两个相对内侧壁开设有t形槽,在调节电机86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t形块,t形块滑动连接于对应的t形槽内,使得调节电机86沿着滑座85竖直滑动,移动座8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连接。丝杠87的一端与调节电机8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丝杠87的另一端与移动座88螺纹连接。启动调节电机86,使得调节电机86带动移动座88沿着底座1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滑座85的方向移动,在移动座88移动时,调节电机86与移动座88均沿滑座85的高度方向向下滑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杆83和第二连杆84之间的夹角增大,将定位板12向底座1外顶出,使得定位板12与地面抵紧进而对机身2进行支撑。
32.参照图2、图3,为了便于调整机身2的方向,在定位板12的底部安装有转向装置9,在定位板12的中心处开设有转向孔121,转向装置9包括转向盘91、台板92、转向齿轮93、转向齿条94、电动推杆95,转向盘91转动连接于转向孔121内,转向盘91的下端面低于定位板12的下端面。台板92固定安装于定位板12的上端面,台板92的长度大于转向孔121的直径,台板92的中心转动连接有转向齿轮93,转向齿轮93的中心与转向盘91的中心通过固定柱连接,固定柱与台板92转动配合,转向齿条94滑动连接于台板92上,转向齿条94沿台板92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且转向齿条94的一侧与转向齿轮93啮合,电动推杆95固定安装于台板92上,且电动推杆95的活塞杆与转向齿条94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电动推杆95的伸缩,带动转向齿条94水平移动,进而带动与其啮合的转向齿轮93正向或反向转动,方便对转向盘91的转向进行调节。
33.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先启动驱动电机451,使得驱动轮41转动,带动整体进行移动,当经过不平的路面时,能够通过第一弹性悬挂架5、第二弹性悬挂架6以及第三弹性悬挂架进行缓冲,减少机身2所受的冲击,当移动到合适位置时,能够启动调节电机86,使得定位板12向下伸出,对机身2进行支撑定位,使得机身2不易移动,方便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在需要对机身2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启动电动推杆95,能够带动转向盘91转动,进而对机身2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体温测量的角度更加精准。
3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35.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实施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