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5:1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后对重电梯,特别是一种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


背景技术:

2.电梯的排布结构根据电梯井道的空间需求分为侧对重电梯和后对重电梯,其中侧对重电梯的结构如专利200480000108.5和202010747923.9中所记载的,将电梯对重装置设置在轿厢的侧面,并通过一组倾斜或两组并排设置在轿厢顶部或底部的反绳轮对轿厢进行曳引驱动,使其能够适用于宽度较大、深度较小的井道结构。而后对重电梯则分为背包架电梯和对重后置电梯,其中背包架电梯如201911065672.x所记载的,通过背包结构的电梯轿架对轿厢进行托举,使得对重装置能够设置在背包架电梯的一侧并实现曳引功能;而对重后置电梯则如201620401377.2所记载的,将曳引绳从轿厢的侧部伸出后,通过井道反绳轮牵引至轿厢背面并连接对重装置,使得对重装置在轿底轮排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将对重装置由轿厢侧部转移至轿厢背部;而后对重电梯相比侧对重电梯则能够适用于宽度较小、深度较大的井道结构。
3.但在目前的后对重电梯中,背包架电梯由于需要将轿厢的整体重量施加在轿厢一侧的轿架上,导致轿架在长期受到轿厢的偏心力后容易造成自身的变形和轿厢的垂落,进而出现振动、噪音问题,稳定性和舒适性逐年下降。而对重后置电梯一方面由于井道反绳轮的设置,会增加电梯曳引结构的复杂度和安装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钢丝绳的走线方向和轿厢深度方向呈相互垂直设置,导致其对轿厢在深度方向上的倾斜垂落很难起到抑制作用,即当轿厢的重心偏移造成倾斜后,曳引机构无法对该状态起到缓解和保护,降低了电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因此,现有的后对重电梯存在安全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它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包括电梯井道,电梯井道内分别设有轿厢、曳引机和对重装置,对重装置位于轿厢的背面,轿厢、曳引机和对重装置之间经钢丝绳依次连接,还包括连接轿厢的反绳轮组,反绳轮组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八字形对称设置在轿厢底部,反绳轮组的一端设有位于轿厢侧面的第一绳口,反绳轮组的另一端设有位于轿厢背面的第二绳口,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穿过第一绳口连接电梯井道,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绳口依次连接曳引机和对重装置。
7.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以轿厢在深度方向的中间线为基准线,所述第一绳口和第二绳口分别位于基准线的前后两侧。
8.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所述反绳轮组包括并排的两个反绳轮,其中一个反绳轮延伸至轿厢侧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一绳口,另一个反绳轮延伸至轿厢背
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二绳口。
9.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两个反绳轮之间经安装架相互连接,两组反绳轮组的安装架在端部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外部连接轿厢,两组反绳轮组的安装架在中部连接有加强筋,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基准线的前后两侧。
10.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所述曳引机上连接有并排的两个曳引轮,两个曳引轮分别与两组反绳轮组的第二绳口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齐。
11.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所述两个曳引轮之间经传动轴相互连接,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曳引机和制动器,曳引机和制动器的外侧经固定框架连接电梯井道。
12.前述的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中,所述传动轴的两侧设有轴承连接固定框架的第一台阶部,两侧第一台阶部之间设有连接曳引轮的第二台阶部,第二台阶部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圆螺母,圆螺母的内侧与曳引轮相互贴合,曳引轮的内侧设有连接第二台阶部的套管,两侧套管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弹性件的外部设有定位筒,定位筒的两端与套管的外圆面相互贴合。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4.(1)本发明通过呈八字形设置在轿厢底部的反绳轮组,使得钢丝绳的一端能够从轿厢侧面伸出并连接电梯井道,钢丝绳的另一端能够从轿厢背面伸出并连接曳引机,从而实现后对重电梯的排布结构,并在减少对井道宽度要求的同时降低了曳引结构的复杂度和安装难度;通过钢丝绳呈八字形对轿厢进行托举的结构,相比常规并排或倾斜设置的轿厢底部的钢丝绳结构还能够实现对轿厢在宽度和深度两个方向的牵引,即对轿厢形成包裹的效果,有效缓解轿厢在水平两个方向上的受力倾斜,提高轿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5.(2)通过对反绳轮组之间连接结构的限定,则能够提高反绳轮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并使两侧第一绳口和第二绳口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固定;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还进一步优化了对曳引轮的安装结构,使得安装人员能够分别调整两个曳引轮的横向位置和相对距离,进而使曳引轮上的绳槽位置能够与第二绳口的水平位置趋于一致,缓解钢丝绳因伸入伸出角度倾斜造成的磨损,提高钢丝绳的曳引稳定性;
16.所以,本发明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反绳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实施例1中曳引轮的连接结构图;
20.图4是实施例2中曳引轮的连接结构图。
21.附图中的标记为:1-电梯井道,2-轿厢,3-曳引机,4-对重装置,5-反绳轮组,6-第一绳口,7-第二绳口,8-基准线,9-反绳轮,10-安装架,11-固定板,12-加强筋,13-曳引轮,14-传动轴,15-制动器,16-固定框架,17-圆螺母,18-套管,19-弹性件,20-定位筒,141-第一台阶部,142-第二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23.实施例1。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构成如图1-3所示,包括电梯井道1,电梯井道1内分别设有轿厢2、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对重装置4位于轿厢2的背面,轿厢2、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之间经钢丝绳依次连接,还包括连接轿厢2的反绳轮组5,反绳轮组5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八字形对称设置在轿厢2底部,反绳轮组5的一端设有位于轿厢2侧面的第一绳口6,反绳轮组5的另一端设有位于轿厢2背面的第二绳口7,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穿过第一绳口6连接位于电梯井道1顶部的钢丝绳架,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绳口7、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后连接电梯井道1顶部的钢丝绳架。
24.以轿厢2在深度方向的中间线为基准线8,所述第一绳口6和第二绳口7分别位于基准线8的前后两侧。
25.所述反绳轮组5包括沿钢丝绳走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反绳轮9,其中一个反绳轮9延伸至轿厢2侧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一绳口6,另一个反绳轮9延伸至轿厢2背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二绳口7。
26.两个反绳轮9之间经长条形的安装架10相互连接,该安装架10可选用c形钢板,两组反绳轮组5的安装架10在端部连接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外部螺栓连接在轿厢2底部,两组反绳轮组5的安装架10在中部连接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基准线8的前后两侧,加强筋12、固定板11和安装架10之间相互焊接。
27.所述曳引机3上连接有并排的两个曳引轮13,两个曳引轮13分别与两组反绳轮组5的第二绳口7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齐。
28.所述两个曳引轮13之间经传动轴14相互连接,传动轴14的两端分别连接曳引机3和制动器15,曳引机3和制动器15的外侧经固定框架16连接电梯井道1,所述传动轴14的两端分别穿过固定框架16延伸至曳引机3和制动器15内并与其驱动部件相互嵌套;传动轴14和固定框架16之间经轴承转动连接。
29.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通过将两组反绳轮组5呈八字形排布在轿厢2底部,使得钢丝绳在走线时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绳口6和第二绳口7并对轿厢2进行托举,相比现有后对重式的曳引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对轿厢2的托举效果,缓解轿厢2的受力倾斜。通过对安装架10、固定板11和加强筋12的配合,则能够使两侧反绳轮组5的绳口位置保持固定,进而使两个曳引轮13在安装时也能保持其相对距离的固定,并使第二绳口7和曳引轮13的位置相互对齐,从而减小钢丝绳在走线时的倾斜,提高钢丝绳的工作稳定性。
30.实施例2。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构成如图1、2和4所示,包括电梯井道1,电梯井道1内分别设有轿厢2、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对重装置4位于轿厢2的背面,轿厢2、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之间经钢丝绳依次连接,还包括连接轿厢2的反绳轮组5,反绳轮组5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八字形对称设置在轿厢2底部,反绳轮组5的一端设有位于轿厢2侧面的第一绳口6,反绳轮组5的另一端设有位于轿厢2背面的第二绳口7,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穿过第一绳口6连接位于电梯井道1顶部的钢丝绳架,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绳口7、曳引机3和对重装置4后连接电梯井道1顶部的钢丝绳架。
31.以轿厢2在深度方向的中间线为基准线8,所述第一绳口6和第二绳口7分别位于基
准线8的前后两侧。
32.所述反绳轮组5包括沿钢丝绳走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反绳轮9,其中一个反绳轮9延伸至轿厢2侧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一绳口6,另一个反绳轮9延伸至轿厢2背面的外侧并形成第二绳口7。
33.两个反绳轮9之间经长条形的安装架10相互连接,该安装架10可选用c形钢板,两组反绳轮组5的安装架10在端部连接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外部螺栓连接在轿厢2底部,两组反绳轮组5的安装架10在中部连接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基准线8的前后两侧,加强筋12、固定板11和安装架10之间相互焊接。
34.所述曳引机3上连接有并排的两个曳引轮13,两个曳引轮13分别与两组反绳轮组5的第二绳口7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齐。
35.所述两个曳引轮13之间经传动轴14相互连接,传动轴14的两端分别连接曳引机3和制动器15,曳引机3和制动器15的外侧经固定框架16连接电梯井道1;所述传动轴14的两端分别穿过固定框架16延伸至曳引机3和制动器15内并与其驱动部件相互嵌套。
36.所述传动轴14的两侧设有轴承连接固定框架16的第一台阶部141,第一台阶部141的边缘处和轴承内环相互贴合;两侧第一台阶部141之间设有连接曳引轮13的第二台阶部142,第二台阶部142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圆螺母17,圆螺母17的外部连接有止动垫圈,圆螺母17的内侧与曳引轮13相互贴合,曳引轮13的内侧设有连接第二台阶部142的套管18,两侧套管18之间连接有弹性件19,弹性件19的外部设有定位筒20,定位筒20的两端与套管18的外圆面相互贴合。
37.本实施例进一步优化了传动轴14和曳引轮13的外形和连接结构,使得工作人员在安装时能够通过转动圆螺母17对曳引轮13横向位置的调整,曳引轮13在移动后则能够对弹性件19进行挤压,从而利用弹性件19和对圆螺母17对曳引轮13进行位置的限定。在上述配合下,使得作业人员能够根据反绳轮9的位置调整对应曳引轮13的横向位置,进而使上下两侧钢丝绳槽的横向位置能够相互对齐,有效避免因安装误差造成钢丝绳槽的横向偏移,进而大幅降低钢丝绳在牵引时与绳槽侧壁的相互摩擦,提高钢丝绳的工作稳定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