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儿童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09:57: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电动车。


背景技术:

2.文献号为cn206087107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用电动滑板车,属于电动车领域,包括踏板和电池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座和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组件一和支撑组件二;支撑组件一和支撑组件二的下端均与电池仓活动连接;支撑组件二通过其上端设置的连接转轴与支撑组件一活动连接;连接转轴有一套管和可固定转轴固定连接组成,套管套接在支撑组件一上,可固定转轴与支撑组件二上端相连接;车座与支撑组件一的顶端活动连接。通过对现有电动滑板车的改进,在踏板下、电池仓内设置可折叠座椅,在支撑组件一上设置车座,支撑组件二上连接转轴实现与支撑组件一的连接与滑动,使用者可方便的在站立式与座式之间变换调节,提供其驾乘体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推广应用。
3.上述专利在使用过程中,可折叠座椅虽然切换简单,但是使用者在站立式和座式之间进行变换调节时,使用者手部所处高度不同,要求车把所处的高度也要适应使用者的手部高度,上述专利车把高度固定,不能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4.文献号为cn206087107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滑板车,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包括踏板组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座椅组件、连接支撑组件、车杆组件和把手组件;所述的踏板组件的尾部设有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杆组件的底部设有与前轮组件相匹配的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杆组件与踏板组件间通过连接支撑组件相固定,所述的车杆组件的上部设有把手组件,所述的踏板组件尾端的上部设有座椅组件。一种电动滑板车提高运动乐趣,产品使用性能出色,可调节性强,增加安全性,可折叠。
5.上述专利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座椅组件和车把组件均能够进行调整,但是座椅组件的折叠过程以及车把组件的调整过程相对比较繁琐,不利于进行切换,同时在作为电动车进行使用时,踏板位于座椅正下方,使用者双脚不易踩到踏板上,使得使用者坐姿不适,上述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折叠座椅的能够调整车把高度的切换方便的电动滑板车。
7.为实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儿童电动车,包括有车壳、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后部的转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后轮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前部的转动轴纵向设置的用于驱动所述车壳移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前部的前轮、设置在所述车壳上的用于驱动所述前轮绕水平转动轴转动的轮縠电机以及纵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内的用于驱动所述前轮绕纵向转动轴转动的内转向杆。
8.所述车壳上部转动连接有能够供使用者座的坐垫部;所述坐垫部包括有转动连接
在所述车壳上部的收纳管、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收纳管内的用于驱动所述内转向杆纵向滑动的能够供使用者坐的内滑动板。
9.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所述收纳管处于竖直状态,所述内转向杆处于上方极限位置,使用者站立在所述车壳上操作所述内转向杆控制移动。
10.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外侧极限位置,所述收纳管处于水平状态,所述内转向杆处于下方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在所述内滑动板上操作所述内转向杆控制移动。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壳下部设置有供使用者脚踏的踏板部;所述踏板部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内的踏板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内的分别与两个所述踏板传动连接的驱动齿轮;所述车壳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的联动部;所述联动部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管上的与所述驱动齿轮传动连接的驱动锥齿轮。
12.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处于竖直状态,所述踏板收纳在所述车壳内;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处于水平状态,两个所述踏板分别向两侧伸出供使用者踩踏。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壳内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收纳管转动、所述内滑动板滑动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包括有滑动连接在所述收纳管内的能够与所述车壳插接的锁定柱、滑动连接在所述内滑动板上的能够与所述收纳管卡接并能够驱动所述锁定柱滑动的插接块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内滑动板上的能够驱动所述插接块滑动的拉手;所述锁定柱与所述收纳管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锁定柱向所述插接块方向移动的第二弹簧;所述拉手上成型有能够与所述插接块相抵的用于驱动所述插接块滑动的解锁凸块。
14.当切换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向所述收纳管内滑动,使得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收纳管插接,同时所述插接块滑动将驱动所述锁定柱滑动,使得所述锁定柱与所述车壳插接。
15.当切换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拉手转动能够使得所述插接块滑动至不再与所述收纳管插接,所述锁定柱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运动至不再与所述车壳插接。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坐垫部还包括两个中部转动连接的支撑架;一个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内滑动板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收纳管转动连接。
17.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处于竖直状态,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内侧极限位置,两个所述支撑架的转动连接的一端位于相互靠近的极限位置,所述支撑架处于收纳状态。
18.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处于水平状态,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外侧极限位置,两个所述支撑架的转动连接的一端位于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车壳相抵,从而支撑所述内滑动板和所述收纳管。
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齿轮一侧中央位置成型有第二圆带轮;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与所述驱动锥齿轮传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所述传动锥齿轮一侧中央位置成型有与所述第二圆带轮传动连接的第一圆带轮;所述第一圆带轮与所述第二圆带轮外周设置有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圆带轮与所述第二圆带轮传动连接的圆带;所述车壳内转动连接有多个
与所述圆带转动连接的用于使所述圆带弯折继而穿过所述车壳的转角导向轴。
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部还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前部的与所述前轮转动连接的外转向管;所述内转向杆沿轴向滑动连接在所述外转向管内;所述外转向管内沿轴向成型有贯穿至所述外转向管外侧的轴向滑动槽;所述内转向杆外壁成型有与所述轴向滑动槽纵向滑动连接的能够驱动所述外转向管周向转动的滑动凸块;所述内转向杆能够在所述外转向管内轴向滑动,所述内转向杆周向转动带动所述外转向管同步周向转动。
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壳内纵向滑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内转向杆纵向滑动的升降管;所述车壳内设置有外缸体与所述车壳固定连接的、内杆体与所述升降管固定连接的第一液压杆;所述收纳管内设置有外缸体与所述收纳管固定连接、内杆体与所述内滑动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一液压杆的外缸体与所述第二液压杆的外缸体连通。
22.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所述内转向杆位于上方极限位置;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位于外侧极限位置,所述内转向杆位于下方极限位置。
2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联动部还包括有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内的能够限制所述升降管移动的限位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管上的与所述限位板相抵的联动环;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车壳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限位板向所述联动环运动的第三弹簧;所述联动环外周成型有两个向内侧凹陷的限位凹槽。
24.当作为电动滑板车或电动车使用时,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凹槽相抵,所述第三弹簧的弹力使得所述限位板位于靠近所述联动环的极限位置,所述升降管与所述限位板相抵,所述升降管不能纵向滑动,即所述内转向杆不能纵向滑动。
25.当所述收纳管转动进行切换时,所述联动环外周与所述限位板相抵,所述限位板位于远离所述联动环极限位置,所述升降管不与所述限位板相抵,所述升降管能够驱动所述内转向杆纵向滑动。
2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轮一侧中央位置固定连接有制动碟;所述车壳上安装有用于阻碍所述止动碟转动的后刹;所述驱动部还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所述内转向杆上端的水平设置的转向横杆、设置在所述转向横杆一侧的用于使所述轮縠电机驱动所述前轮转动的调速转把以及设置在所述转向横杆另一侧的用于使所述后刹阻碍所述止动碟转动的刹把。
2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初始状态下,内滑动板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收纳管处于竖直状态,插接块位于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内转向杆处于上方极限位置,限位板与升降管下端相抵,联动柱位于一个限位凹槽内;脚撑位于下方极限位置与地面相抵,踏板收纳在车壳内。
28.使用本产品电动滑板车功能时,打开总开关,使用者双手分别握持转向横杆两端,脚部驱动脚撑转动至上方极限位置,不再与地面相抵。双脚站立在车壳上的同时,转动调速转把,使得控制器控制轮縠电机工作,驱动前轮转动,前轮与地面相抵,前轮转动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车壳向前运动。车壳移动的过程中,后轮与地面相抵将使得后轮同步转动,后轮转动带动止动碟同步转动,继而保持车壳平稳向前移动。
29.通过调整调速转把的转动角度,控制器将控制轮縠电机以不同功率工作,即使得前轮转动速度改变,车壳的移动速度改变。调速转把转动角度越大,车壳移动速度越快,调速转把转动角度越小,车壳的移动速度越慢。通过转动转向横杆使得内转向杆周向转动,内
转向杆周向转动带动滑动凸块转动,滑动凸块转动带动轴向滑动槽运动进而使得外转向管转动,外转向管转动带动前叉转动进而带动前轮转动,从而使得前轮的滚动方向改变,即使得车壳的移动方向改变,从而达到改变行进方向的目的。
30.当需要车壳停止移动时,手部捏下刹把,使得刹把向转向横杆方向转动,刹把转动,控制器控制轮縠电机停止工作,与此同时,刹把将驱动后刹工作,使得刹车片与止动碟摩擦,使得止动碟逐步停止转动,即使得后轮逐步停止转动,车壳停止运动。接着,使用者离开车壳,松开调速转把与刹把,调速转把与刹把在对应的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脚部驱动脚撑转动至下方极限位置,与地面相抵,支撑车壳使得车壳与地面相对固定,最后关闭总开关。
31.使用本产品电动车功能时,手部转动两个拉手,使得两个拉手相向转动至相抵的极限位置,拉手转动带动解锁凸块转动,解锁凸块转动将与驱动块相抵,使得两个驱动块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第一弹簧压缩蓄力,即使得插接块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插接块不再与锁定卡块卡接。锁定柱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至与锁定插孔分离,收纳管能够相对车壳转动。随后向下转动收纳管,收纳管转动带动转动柱转动,转动柱转动带动联动环转动,联动环转动将使得联动柱运动至离开限位凹槽,继而使得联动柱带动限位板运动至远离联动环的极限位置,第三弹簧压缩,限位板不再与升降管下端相抵。
32.接着,向外侧拉动拉手至外侧极限位置,拉手向外侧运动将使得内滑动板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内滑动板向外侧运动将拉动第二液压杆的内杆体向外侧运动至极限位置。第二液压杆的外缸体与第一液压杆的外缸体通过软管连通,第二液压杆的内杆体向外侧运动,第二液压杆的外缸体内压强减小,第一液压杆的外缸体内的液体将在压强作用下进入到第二液压杆内,从而使得第二液压杆内的内杆体向内侧收回。第二液压杆内杆体收缩带动提拉板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升降管向下运动,升降管向下运动带动滑动凸块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内转向杆向下运动,当内滑动板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时,内转向杆向下运动至下方极限位置。
33.再上述锁定柱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锁定柱向上运动带动抵压板向上运动,抵压板向上运动带动插接块向上运动,插接块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内滑动板向上运动。此过程中,升降管下端与限位板相抵不能向下运动,内滑动板向上运动的距离相对较短,故此时第二液压杆的压强变化不能使得第一液压杆的内杆体收缩。
34.接着,继续向下转动收纳管至水平状态,联动环转动至另一个限位凹槽与联动柱正对,限位板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联动环方向运动至极限位置,限位板与升降管上端相抵,即使得内转向杆保持在下方极限位置。在内滑动板向外侧运动的过程中,内滑动板带动对应的支撑架的转动连接的一端运动,继而使得两个支撑架相对转动,收纳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两个支撑架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限位卡口相抵,支撑架支撑内滑动板,使得坐垫更加稳固。
35.收纳管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将同步带动驱动锥齿轮转动,驱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传动锥齿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圆带轮转动,第一圆带轮转动通过圆带带动第二圆带轮转动进而使得驱动齿轮正向转动。驱动齿轮正向转动带动从动齿条转动,使得两个踏板分别向左右两侧运动至极限位置。
36.使用者在进行使用时,打开总开关,使用者双手分别握持转向横杆两端,脚部驱动
脚撑转动至上方极限位置,不再与地面相抵。坐在座垫上,双脚分别踩在踏板上。随后,转动调速转把使得控制器控制前轮转动,继而使得车壳向前运动,转动转向横杆改变行进方向,调节调速转把调整运动速度,捏刹把进行制动。
37.当再次切换至电动滑板车功能时,向上转动收纳管至联动柱运动至不再与限位凹槽相抵,使得限位板运动至远离远离联动环的极限位置,限位板不再与升降管上端相抵。转动拉手至原来位置,使得解锁凸块不再与插接块相抵,插接块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向运动至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随后向内侧按下内滑动板至驱动斜面与锁定卡块相抵,内滑动板向内侧运动使得第二液压杆收缩,同时使得第一液压杆伸长,使得升降管带动内转向杆运动至上方极限位置。随后向上转动收纳管至竖直状态,联动环转动至另一个限位凹槽与联动柱正对,限位板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运动至与升降管下端相抵,内转向杆高度相对固定。
38.接着向内侧按下内滑动板至内侧极限位置,驱动斜面相对锁定卡块运动,使得两个插接块相向运动,第一弹簧压缩蓄力,随着插接块的持续向下运动,随后插接块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两侧运动,插接块与锁定卡块卡接,内滑动板与收纳管相对固定。在此过程中,插接块向下运动将与抵压板相抵,使得锁定柱向下运动至初始位置,第二弹簧压缩蓄力,锁定柱与锁定插孔插接,收纳管与车壳相对固定。内滑动板向下运动也将同步带动两个支撑架转动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从而使得支撑架竖直并与收纳管贴合。收纳管转动带动驱动锥齿轮转动,进而使得驱动齿轮反向转动,两个踏板分别向内侧运动至初始位置,踏板被收入到车壳内。
39.本发明通过设置内滑动板,当内滑动板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时,内转向杆位于上方极限位置,使用者站立在车壳上,通过转动内转向杆调整车壳的行进方向,进而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当内滑动板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时,使得第二液压杆伸长,进而使得第一液压杆收缩,内转向杆向下运动至下方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在内滑动板上的坐垫上,通过内转向杆调整车壳的行进方向,继而作为电动车使用,内转向杆的高度与使用者的使用高度相适应,在拉出坐垫的同时,内转向杆同步进行调整,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切换简单,使用方便。
40.本发明通过设置收纳管,当收纳管处于竖直状态时,限位板位于靠近联动环的极限位置,与升降管下端相抵,从而使得内转向杆高度相对固定,同时,踏板位于车壳内,车壳左右两侧平整;当收纳管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联动环转动使得限位板运动至远离联动环的极限位置,限位板不再与升降管下端相抵,升降管能够纵向滑动,同时收纳管转动将使得驱动锥齿轮带动驱动齿轮转动,进而使得踏板向两侧运动;当收纳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限位板将运动至升降管上端相抵,使得升降管高度相对固定,同时,踏板向两侧伸出至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到坐垫上的同时,双脚踩到踏板上,骑乘姿势舒适,同时内转向杆便于持握,继而使用电动车功能,操作简单省力。
41.本发明通过设置插接块,当内滑动板向收纳管内运动时,插接块能够与锁定卡块卡接,进而使得内滑动板与收纳管相对固定,同时,插接块向内侧运动还将使得锁定柱运动,进而使得锁定柱与锁定插孔插接,收纳管与车壳相对固定,在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内滑动板与收纳管不能运动,从而保证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当内滑动板向收纳管外运动时,拉手向外转动,将使得两个插接块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内滑动板与收纳管分离,同时锁定柱与锁定插孔分离,拉动拉手使得内滑动板向外侧运动,没有增加新的操作
步骤,使用简单方便。
42.本发明即能够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又能够作为电动车使用,使用者能够根据各自的使用习惯进行切换使用;本发明的坐垫和转向横杆能够随使用功能进行快速切换,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坐垫处于收纳状态,转向横杆处于上方极限位置,便于使用者站立时握持,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坐垫向外伸出展开,转向横杆位于下方极限位置,便于使用者坐时握持,切换过程简单方便,无需进行拆卸;本发明具备踏板扩展功能,在作为电动车使用时,踏板能够向两侧展开,从而使得使用者骑乘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6.图4是本发明车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本发明驱动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本发明坐垫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本发明踏板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本发明联动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1.图9是本发明锁定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2.图10是本发明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1是本发明作为电动车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54.10、车壳;101、坐垫转动座;102、锁定插孔;103、转角导向轴;104、外滑动管;105、液压杆座;106、定位轴;107、限位卡口;11、脚撑;20、后轮;21、制动碟;22、后刹;3、驱动部;30、前轮;31、外转向管;311、前叉;312、轴向滑动槽;32、内转向杆;321、滑动凸块;322、转向横杆;33、调速转把;34、刹把;35、轮縠电机;40、升降管;401、限位凸圈;41、提拉板;42、第一液压杆;5、坐垫部;50、收纳管;501、转动柱;502、滑动通孔;503、锁定卡块;504、第一支撑座;505、导向滑槽;51、内滑动板;511、第二支撑座;512、导向凸块;513、滑动通槽;514、拉手座;52、坐垫;53、支撑架;54、第二液压杆;6、锁定部;61、锁定柱;611、抵压板;612、弹簧限位柱;62、插接块;621、驱动块;622、驱动斜面;63、拉手;631、拉手柱;632、解锁凸块;64、第一弹簧;65、第二弹簧;7、联动部;71、限位板;711、联动柱;712、内滑动轴;72、联动环;721、限位凹槽;73、驱动锥齿轮;74、传动锥齿轮;741、第一圆带轮;75、第三弹簧;8、踏板部;81、踏板;811、从动齿条;812、延伸柱;82、驱动齿轮;821、第二圆带轮;822、转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55.根据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儿童电动车,包括有车壳10、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后部的转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后轮20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前部的转动轴纵向设置的用于驱动所述车壳10移动的驱动部3;所述驱动部3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前部的前轮30、设置在所述车壳10上的用于驱动所述前轮30绕水平转动轴转动的轮縠电机35以及纵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内的用于驱动所述前轮30绕纵向转动轴转动的内转向杆32。
56.所述车壳10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能够供使用者座的坐垫部5;所述坐垫部5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上部的转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收纳管50、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收纳管50内的用于驱动所述内转向杆32纵向滑动的能够供使用者坐的内滑动板51;所述内滑动板51上安装有用于供使用者座的坐垫52。
57.所述车壳10由水平设置的水平部和成型在所述水平部上端前部的竖直部组成;所述前轮30、所述后轮20安装在所述水平部下部并能够与地面相抵;所述收纳管50转动连接在所述竖直部后方中部;所述收纳管50远离所述内滑动板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转动柱501;所述竖直部中部成型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分别与所述转动柱501转动连接的坐垫转动座101;所述收纳管50内壁成型有多个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导向滑槽505;所述内滑动板51外周成型有多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导向滑槽505滑动连接的导向凸块512。
58.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所述收纳管50处于竖直状态,所述内转向杆32处于上方极限位置,使用者站立在所述车壳10上操作所述内转向杆32控制移动。
59.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外侧极限位置,所述收纳管50处于水平状态,所述内转向杆32处于下方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在所述内滑动板51上操作所述内转向杆32控制移动。
60.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收纳状态,不会影响站立在所述车壳10上的使用者,同时所述内转向杆32处于上方极限位置,使用者能够方便的被站立的使用者握持,便于转向以及移动控制;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水平状态,使得所述内滑动板51能够供使用者座,同时内转向杆32运动至下方极限位置,能够方便的被坐在所述内滑动板51上的使用者握持。
61.所述车壳10下部设置有供使用者脚踏的踏板部8;所述踏板部8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内的踏板81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内的转动轴纵向设置的分别与两个所述踏板81传动连接的驱动齿轮82;所述车壳10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驱动齿轮82转动的联动部7;所述联动部7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管50上的与所述驱动齿轮82传动连接的驱动锥齿轮73;所述驱动锥齿轮73的转动轴与所述收纳管50的转动轴同轴。
62.所述驱动齿轮82上端中央位置成型有与所述车壳10转动连接的转动孔822;所述车壳10内成型有与所述转动孔822转动连接的定位轴106;所述踏板81朝向所述驱动齿轮82的一端成型有多个与所述车壳10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的延伸柱812;所述踏板81朝向所述驱动齿轮82的一端成型有与所述驱动齿轮82传动连接的传动齿条811。
63.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竖直状态,所述踏板81收纳在所述车壳10内;所述车壳10两侧无凸出,外表平整;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水平状态,两个所述踏板81分别向两侧伸出供使用者踩踏,使用者坐到所述坐垫52上时,双脚踩到所述踏板81上,使用者腿部得到支撑,骑乘舒适。
64.所述车壳10内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收纳管50转动、所述内滑动板51滑动的锁定部6;所述锁定部6包括有沿所述收纳管50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收纳管50内的能够与所述车壳10插接的锁定柱61、两个对称设置的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内滑动板51上的能够与所述收纳管50卡接并能够驱动所述锁定柱61滑动的插接块62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转动
连接在所述内滑动板51上的能够驱动对应的所述插接块62滑动的拉手63;所述锁定柱61与所述收纳管50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锁定柱61向所述插接块62方向移动的第二弹簧65;所述拉手63上成型有能够与所述插接块62相抵的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插接块62滑动的解锁凸块632。
65.所述车壳10内靠近所述收纳管50成型有能够与所述锁定柱61插接的锁定插孔102;所述锁定柱61外壁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弹簧65一端相抵的弹簧限位柱612;所述收纳管50内沿长度方向成型有与所述锁定柱61滑动连接的滑动通孔502;所述锁定柱61远离所述锁定插孔102的一端成型有能够与所述插接块62相抵的抵压板611。
66.所述内滑动板51远离所述收纳管50的一端成型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拉手63转动连接的拉手座514;所述拉手63上成型有与所述拉手63转动轴同轴的与对应的所述拉手座514转动连接的拉手柱631;两个所述插接块62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使两个所述插接块62相互远离的第一弹簧64。
67.所述收纳管50内壁远离所述锁定插孔102的一端成型有两个能够分别与所述插接块62卡接的锁定卡块503;所述插接块62靠近所述锁定卡块503的一端成型有倾斜设置的能够与所述锁定卡块503相抵的驱动斜面622;所述插接块62远离所述锁定卡块503的一端成型有能够与所述解锁凸块632相抵的驱动块621;所述内滑动板51远离所述收纳管50的一端位于所述驱动斜面622与所述驱动块621之间成型有与所述插接块62滑动连接的滑动通槽513。
68.当切换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拉手63处于收纳状态,所述内滑动板51向所述收纳管50内滑动,使得所述插接块62与所述收纳管50插接,所述内滑动板51与所述收纳管50相对固定,同时所述插接块62滑动将驱动所述锁定柱61滑动,使得所述锁定柱61与所述车壳10插接,所述收纳管50与所述车壳10相对固定。
69.当切换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拉手63转动能够使得两个所述插接块62相向滑动至不再与所述收纳管50插接,所述内滑动板51能够与所述收纳管50分离,所述内滑动板51向外侧滑动能够使得所述锁定柱61在所述第二弹簧65的弹力作用下运动至不再与所述车壳10插接。
70.当所述内滑动板51向所述收纳管50内运动时,所述插接块62能够与所述锁定卡块503卡接,进而使得所述内滑动板51与所述收纳管50相对固定,同时,所述插接块62向内侧运动还将使得所述锁定柱61运动,进而使得所述锁定柱61与所述锁定插孔102插接,所述收纳管50与所述车壳10相对固定,在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51与所述收纳管50不能运动,从而保证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当所述内滑动板51向所述收纳管50外运动时,所述拉手63向外转动,将使得两个所述插接块62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所述内滑动板51与所述收纳管50分离,同时所述锁定柱61与所述锁定插孔102分离,拉动所述拉手63使得所述内滑动板51向外侧运动,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使用简单方便。
71.所述坐垫部5还包括两个中部转动连接的支撑架53;一个所述支撑架53的一端与所述内滑动板51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支撑架53的一端与所述收纳管50转动连接。
72.所述收纳管50远离所述转动柱501的一端成型有能够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架53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座504;所述内滑动板51远离所述转动柱501的一端成型有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架53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撑座511;所述水平部上端成型有两个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能够与
对应的所述支撑架53相抵的限位卡口107。
73.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竖直状态,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所述第一支撑座504与所述第二支撑座511位于相互靠近的极限位置,即两个所述支撑架53的转动连接的一端位于相互靠近的极限位置,所述支撑架53与所述收纳管50平行且贴合,所述支撑架53处于收纳状态。
74.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收纳管50处于水平状态,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外侧极限位置,所述第一支撑座504与所述第二支撑座511位于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即两个所述支撑架53的转动连接的一端位于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所述支撑架5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限位卡口107内与所述车壳10相抵,从而支撑所述内滑动板51和所述收纳管50,提升了所述坐垫部5的整体稳定性,使用者坐在所述坐垫部5上端,更加安全。
75.所述驱动齿轮82一侧中央位置成型有第二圆带轮821;所述壳体10内转动连接有与所述驱动锥齿轮73传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74;所述传动锥齿轮74一侧中央位置成型有与所述第二圆带轮821传动连接的第一圆带轮741;所述第一圆带轮741与所述第二圆带轮821外周设置有一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圆带轮741与所述第二圆带轮821传动连接的圆带;所述车壳10内转动连接有多个与所述圆带转动连接的用于使所述圆带弯折继而穿过所述车壳10的转角导向轴103。
76.所述驱动齿轮82位于所述水平部内,所述驱动锥齿轮73位于所述竖直部内;所述圆带分别与所述驱动齿轮82、所述驱动锥齿轮73传动连接,所述圆带在所述转角导向轴103的导向作用下,能够穿过弯折的所述车壳10,从而使得所述收纳管50的转动的同时,驱动所述驱动齿轮82转动,即驱动所述踏板81滑动,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使用简单方便。
77.所述驱动部3还包括有转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前部的转动轴纵向设置的与所述前轮30转动连接的外转向管31;所述外转向管31下端成型有与所述前轮30转动连接的前叉311;所述内转向杆32沿轴向滑动连接在所述外转向管31内;所述外转向管31内沿轴向成型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贯穿至所述外转向管31外侧的轴向滑动槽312;所述内转向杆32外壁成型有与所述轴向滑动槽312纵向滑动连接的能够驱动所述外转向管31周向转动的滑动凸块321;所述内转向杆32能够在所述外转向管31内轴向滑动,所述内转向杆32周向转动带动所述外转向管31同步周向转动。
78.所述车壳10内位于所述外转向管31外周纵向滑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内转向杆32纵向滑动的升降管40;所述车壳10内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外缸体与所述车壳10固定连接的、内杆体与所述升降管40固定连接的第一液压杆42;所述收纳管50内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外缸体与所述收纳管50固定连接、内杆体与所述内滑动板51固定连接的第二液压杆54;所述第一液压杆42的外缸体与所述第二液压杆54的外缸体连通。
79.所述升降管40上下两端分别成型有能够与所述滑动凸块321上下两端相抵的限位凸圈401;所述升降管40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液压杆42的内杆体固定连接的提拉板41;所述车壳10内成型有两个对称设置的与所述第一液压杆42的外缸体固定连接的液压杆座105。
80.当所述内滑动板51向所述收纳管50内部滑动时,所述第二液压杆54的内杆体向对应的外缸体内滑动,使得该外缸体内的液体进入到所述第一液压杆42内的外缸体中,从而使得第一液压杆42的内杆体向外伸出,即使得所述升降管40带动所述内转向杆32向上方移
动;同理,当所述内滑动板51向所述收纳管50外部滑动时,所述第二液压杆54抽取第一液压杆42内的液体,使得所述第一液压杆42的内杆体向内收回,即使得所述内转向杆32向下方移动。
81.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所述内转向杆32位于上方极限位置;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所述内滑动板51位于外侧极限位置,所述内转向杆32位于下方极限位置。
82.在调整所述内滑动板51位置的同时,使得所述内转向杆32同步移动,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使用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83.所述联动部7还包括有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车壳10内的能够限制所述升降管40移动的限位板71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收纳管50上的与所述限位板71相抵的联动环72;所述限位板71与所述车壳10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使所述限位板71向所述联动环72运动的第三弹簧75;所述联动环72外周成型有两个向内侧凹陷的限位凹槽721。
84.所述限位板71远离所述联动环72的一端成型有多个纵向均匀排列的内滑动轴712;所述车壳10内成型有多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内滑动轴712滑动连接的外滑动管104;所述第三弹簧75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外滑动管104外周;所述限位板71朝向所述联动环72的一侧上下两端分别成型有能够驱动所述升降管40上下移动的斜面,使得所述升降管40即使在没有达到上方或下方极限位置时,能够在所述限位板71的驱动下达到上方或下方极限位置。
85.所述限位板71朝向所述联动环72的一端中部成型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沿前后方向设置的联动柱711;所述联动环72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柱501外周,且所述联动环72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柱501同轴设置。
86.当作为电动滑板车或电动车使用时,所述联动柱711与所述限位凹槽721相抵即所述限位板71与所述限位凹槽721相抵,所述第三弹簧75的弹力使得所述限位板71位于靠近所述联动环72的极限位置,所述升降管40与所述限位板71上端或下端相抵,所述升降管40不能纵向滑动,即所述内转向杆32不能纵向滑动。
87.当所述收纳管50转动进行切换时,所述联动柱711与所述联动环72外周相抵即所述联动环72外周与所述限位板71相抵,所述限位板71位于远离所述联动环72极限位置,所述升降管40不与所述限位板71相抵,所述升降管40能够驱动所述内转向杆32纵向滑动。
88.所述后轮20一侧中央位置固定连接有制动碟21;所述车壳10上安装有用于阻碍所述止动碟21转动的后刹22;所述驱动部3还包括有固定连接在所述内转向杆32上端的水平设置的转向横杆322、设置在所述转向横杆322一侧的用于使所述轮縠电机35驱动所述前轮30转动的调速转把33以及设置在所述转向横杆322另一侧的用于使所述后刹22阻碍所述止动碟21转动的刹把34。
89.所述车壳1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车壳10防止所述车壳10倾倒的脚撑11;所述车壳10内安装有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车壳10外壁安装有用于向所述蓄电池充电的充电口和总开关;所述蓄电池、所述总开关、所述调速转把33、所述轮縠电机35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90.初始状态下,内滑动板51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收纳管50处于竖直状态,插接块62位于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第二弹簧65处于压缩状态;内转向杆32处于上方极限位置,限位板71与升降管40下端相抵,联动柱711位于一个限位凹槽721内;脚撑11位于下方极限位置与
地面相抵,踏板81收纳在车壳10内。
91.使用本产品电动滑板车功能时,打开总开关,使用者双手分别握持转向横杆322两端,脚部驱动脚撑11转动至上方极限位置,不再与地面相抵。双脚站立在车壳10上的同时,转动调速转把33,使得控制器控制轮縠电机35工作,驱动前轮30转动,前轮30与地面相抵,前轮30转动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车壳10向前运动。车壳10移动的过程中,后轮20与地面相抵将使得后轮20同步转动,后轮20转动带动止动碟21同步转动,继而保持车壳10平稳向前移动。
92.通过调整调速转把33的转动角度,控制器将控制轮縠电机35以不同功率工作,即使得前轮30转动速度改变,车壳10的移动速度改变。调速转把33转动角度越大,车壳10移动速度越快,调速转把33转动角度越小,车壳10的移动速度越慢。通过转动转向横杆322使得内转向杆32周向转动,内转向杆32周向转动带动滑动凸块321转动,滑动凸块321转动带动轴向滑动槽312运动进而使得外转向管31转动,外转向管31转动带动前叉311转动进而带动前轮30转动,从而使得前轮30的滚动方向改变,即使得车壳10的移动方向改变,从而达到改变行进方向的目的。
93.当需要车壳10停止移动时,手部捏下刹把34,使得刹把34向转向横杆322方向转动,刹把34转动,控制器控制轮縠电机35停止工作,与此同时,刹把34将驱动后刹22工作,使得刹车片与止动碟21摩擦,使得止动碟21逐步停止转动,即使得后轮20逐步停止转动,车壳10停止运动。接着,使用者离开车壳10,松开调速转把33与刹把34,调速转把33与刹把34在对应的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脚部驱动脚撑11转动至下方极限位置,与地面相抵,支撑车壳10使得车壳10与地面相对固定,最后关闭总开关。
94.使用本产品电动车功能时,手部转动两个拉手63,使得两个拉手63相向转动至相抵的极限位置,拉手63转动带动解锁凸块632转动,解锁凸块632转动将与驱动块621相抵,使得两个驱动块621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第一弹簧64压缩蓄力,即使得插接块62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插接块62不再与锁定卡块503卡接。锁定柱61在第二弹簧65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至与锁定插孔102分离,收纳管50能够相对车壳10转动。随后向下转动收纳管50,收纳管50转动带动转动柱501转动,转动柱501转动带动联动环72转动,联动环72转动将使得联动柱711运动至离开限位凹槽721,继而使得联动柱711带动限位板71运动至远离联动环72的极限位置,第三弹簧75压缩,限位板71不再与升降管40下端相抵。
95.接着,向外侧拉动拉手63至外侧极限位置,拉手63向外侧运动将使得内滑动板51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内滑动板51向外侧运动将拉动第二液压杆54的内杆体向外侧运动至极限位置。第二液压杆54的外缸体与第一液压杆42的外缸体通过软管连通,第二液压杆54的内杆体向外侧运动,第二液压杆54的外缸体内压强减小,第一液压杆42的外缸体内的液体将在压强作用下进入到第二液压杆54内,从而使得第二液压杆54内的内杆体向内侧收回。第二液压杆54内杆体收缩带动提拉板41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升降管40向下运动,升降管40向下运动带动滑动凸块321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内转向杆32向下运动,当内滑动板51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时,内转向杆32向下运动至下方极限位置。
96.再上述锁定柱61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锁定柱61向上运动带动抵压板611向上运动,抵压板61向上运动带动插接块62向上运动,插接块62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内滑动板51向上运动。此过程中,升降管40下端与限位板71相抵不能向下运动,内滑动板51向上运动的距离相
对较短,故此时第二液压杆54的压强变化不能使得第一液压杆42的内杆体收缩。
97.接着,继续向下转动收纳管50至水平状态,联动环72转动至另一个限位凹槽721与联动柱711正对,限位板71在第三弹簧75的弹力作用下向联动环72方向运动至极限位置,限位板71与升降管40上端相抵,即使得内转向杆32保持在下方极限位置。在内滑动板51向外侧运动的过程中,内滑动板51带动对应的支撑架53的转动连接的一端运动,继而使得两个支撑架53相对转动,收纳管50转动至水平状态时,两个支撑架53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限位卡口107相抵,支撑架53支撑内滑动板51,使得坐垫52更加稳固。
98.收纳管50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将同步带动驱动锥齿轮73转动,驱动锥齿轮73转动带动传动锥齿轮74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圆带轮741转动,第一圆带轮741转动通过圆带带动第二圆带轮821转动进而使得驱动齿轮82正向转动。驱动齿轮82正向转动带动从动齿条811转动,使得两个踏板81分别向左右两侧运动至极限位置。
99.使用者在进行使用时,打开总开关,使用者双手分别握持转向横杆322两端,脚部驱动脚撑11转动至上方极限位置,不再与地面相抵。坐在座垫52上,双脚分别踩在踏板81上。随后,转动调速转把33使得控制器控制前轮30转动,继而使得车壳10向前运动,转动转向横杆322改变行进方向,调节调速转把33调整运动速度,捏刹把34进行制动。
100.当再次切换至电动滑板车功能时,向上转动收纳管50至联动柱711运动至不再与限位凹槽721相抵,使得限位板71运动至远离远离联动环72的极限位置,限位板71不再与升降管40上端相抵。转动拉手63至原来位置,使得解锁凸块632不再与插接块62相抵,插接块62在第一弹簧64的弹力作用向运动至相互远离的极限位置,随后向内侧按下内滑动板51至驱动斜面622与锁定卡块503相抵,内滑动板51向内侧运动使得第二液压杆52收缩,同时使得第一液压杆42伸长,使得升降管40带动内转向杆32运动至上方极限位置。随后向上转动收纳管50至竖直状态,联动环72转动至另一个限位凹槽721与联动柱711正对,限位板71在第三弹簧75的弹力作用下运动至与升降管40下端相抵,内转向杆32高度相对固定。
101.接着向内侧按下内滑动板51至内侧极限位置,驱动斜面622相对锁定卡块503运动,使得两个插接块62相向运动,第一弹簧64压缩蓄力,随着插接块62的持续向下运动,随后插接块62在第一弹簧64的弹力作用下向两侧运动,插接块62与锁定卡块503卡接,内滑动板51与收纳管50相对固定。在此过程中,插接块62向下运动将与抵压板611相抵,使得锁定柱61向下运动至初始位置,第二弹簧65压缩蓄力,锁定柱61与锁定插孔102插接,收纳管50与车壳10相对固定。内滑动板51向下运动也将同步带动两个支撑架53转动连接的一端相互靠近,从而使得支撑架53竖直并与收纳管50贴合。收纳管50转动带动驱动锥齿轮73转动,进而使得驱动齿轮82反向转动,两个踏板81分别向内侧运动至初始位置,踏板81被收入到车壳10内。
102.本发明通过设置内滑动板51,当内滑动板51位于内侧极限位置时,内转向杆32位于上方极限位置,使用者站立在车壳10上,通过转动内转向杆32调整车壳10的行进方向,进而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当内滑动板51运动至外侧极限位置时,使得第二液压杆54伸长,进而使得第一液压杆42收缩,内转向杆32向下运动至下方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在内滑动板51上的坐垫52上,通过内转向杆32调整车壳10的行进方向,继而作为电动车使用,内转向杆32的高度与使用者的使用高度相适应,在拉出坐垫52的同时,内转向杆32同步进行调整,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切换简单,使用方便。
103.本发明通过设置收纳管50,当收纳管50处于竖直状态时,限位板71位于靠近联动环72的极限位置,与升降管40下端相抵,从而使得内转向杆32高度相对固定,同时,踏板81位于车壳10内,车壳左右两侧平整;当收纳管50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联动环72转动使得限位板71运动至远离联动环72的极限位置,限位板71不再与升降管40下端相抵,升降管40能够纵向滑动,同时收纳管50转动将使得驱动锥齿轮73带动驱动齿轮82转动,进而使得踏板81向两侧运动;当收纳管50转动至水平状态时,限位板71将运动至升降管40上端相抵,使得升降管40高度相对固定,同时,踏板81向两侧伸出至极限位置,使用者坐到坐垫52上的同时,双脚踩到踏板81上,骑乘姿势舒适,同时内转向杆32便于持握,继而使用电动车功能,操作简单省力。
104.本发明通过设置插接块62,当内滑动板51向收纳管50内运动时,插接块62能够与锁定卡块503卡接,进而使得内滑动板51与收纳管50相对固定,同时,插接块62向内侧运动还将使得锁定柱61运动,进而使得锁定柱61与锁定插孔102插接,收纳管50与车壳10相对固定,在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内滑动板51与收纳管50不能运动,从而保证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当内滑动板51向收纳管50外运动时,拉手63向外转动,将使得两个插接块62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内滑动板51与收纳管50分离,同时锁定柱61与锁定插孔102分离,拉动拉手63使得内滑动板51向外侧运动,没有增加新的操作步骤,使用简单方便。
105.本发明即能够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又能够作为电动车使用,使用者能够根据各自的使用习惯进行切换使用;本发明的坐垫和转向横杆能够随使用功能进行快速切换,当作为电动滑板车使用时,坐垫处于收纳状态,转向横杆处于上方极限位置,便于使用者站立时握持,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坐垫向外伸出展开,转向横杆位于下方极限位置,便于使用者坐时握持,切换过程简单方便,无需进行拆卸;本发明具备踏板扩展功能,在作为电动车使用时,踏板能够向两侧展开,从而使得使用者骑乘更加舒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