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08:35: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屏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如智能手机、电脑或平板等,而背光源是液晶显示屏中的一个重要部件,背光源包括led光源、导光板以及电路模块,led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一侧入光,导光板将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传导并反射出光形成面光源,使液晶显示屏显示。
3.相关技术中,一般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为出光面以及网点面,导光板本体的一端为光源入光端,网点面用于反射和扩散光线,出光面用于光线折射出光,网点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光线从光源入射端进入至导光板本体内时,经凸起反射至出光面,由此使led光源形成所需的面光源出光。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采用上述导光板对光线进行传导扩散时,光线的扩散效果和导光效果差,使导光板的出光亮度不匀。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导光板出光时亮度不匀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
6.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为网点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一端设置为光源入射端,所述网点面上设置有多个网点本体,各所述网点本体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凹陷部均朝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凹陷,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切,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凹陷部用于扩散光线,所述第一凹陷部包括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一侧边以及所述第二面的一侧边均与所述网点面重合连接,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朝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的一侧边重合连接,所述第一面的正投影面与所述第二面的正投影面均为圆环形且同中心重合。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的第一面对从光源入射端进入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扩散,使原先的部分光线的扩散范围增大,同时第二面能够对部分光线进行反射,使部分光线在第一面对部分光线所扩散的范围内进行扩散分布,由此能够增大网点本体对光线的扩散范围,且有效的引导光线,使光线分布合理分布,提高光能利用率,由此有效的提高出光均匀度以及亮度。
8.优选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连接形成的角度设置范围为5
°‑
20
°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面与第二面连接形成的角度设置在5
°‑
20
°
,有利于第一面接收网点本体的周边光线,对网点本体周边光线反射扩散,由此能够对光线进行引导,使更多的光线趋于出光面所需位置出射,优化导光效果。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面的宽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面的宽度大于第二面的宽度能够使第一面接收更多光线,增大第一面的受光面积,使更多的光线能够扩散并反射至出光面,提高光效。
12.优选的,所述网点本体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凹陷部,各所述第二凹陷部与第一凹陷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凹陷部均朝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凹陷,所述第二凹陷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第一凹陷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深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凹陷部内设置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深度比第一凹陷部深,由此能够将未经第一凹陷部反射的部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由此能够将部分光线进行更好的引导,由此进一步地优化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度,减少光线从导光板侧边漏光。
14.优选的,所述第二凹陷部包括第三面与第四面,所述第三面的一侧边与第一凹陷部的第一面重合连接,所述第四面的一侧边与所述网点面重合连接,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的一侧边重合连接形成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自网点面至所述第二连接边朝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凹陷部正投影于所述网点面时,所述第三面的正投影面与所述第四面的正投影面均为圆环形且同圆心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面与第四面自网点面至第二连接边朝导光板本体内部倾斜设置,如此能够接收更多从光源入射端入射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趋于出光面引导,使光线具有指向性。
16.优选的,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的角度设置范围为10
°
至40
°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面与第四面之间的角度设置范围为10
°
至40
°
,有利于对未经第一面反射的光线进行拦截引导,同时能够对第二面反射的光线进行指向反射,使更多的光线趋于出光面反射,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对光线导光效果。
18.优选的,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自网点面至所述第二连接边圆弧过渡,且朝靠近所述导光板本体内部的一端逐渐凸出。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面与第四面均自网点面至第二连接边圆弧过渡,如此可增大第三面与第四面的扩散范围,有效改善部分光线的传导方向。
20.优选的,所述网点本体还包括至少三个凸起部,至少三个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一一对应,至少三个所述凸起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凸起部用于聚光反射,所述凸起部朝远离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一端凸出。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部用于聚光反射,凸起部朝远离导光板本体的一端凸出,由此能够对部分光线进行聚集反射,提高网点本体的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强导光板的出光亮度。
22.优选的,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曲面以及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的一侧边与所述网点面重合连接,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均自所述网点面至远离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一端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导光板本体逐渐凸出。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圆弧过渡,且朝远离导光板本体逐渐凸出,如此可以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集中反射至出光面,以增强出光亮度。
24.优选的,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折射光线的出光切槽,所述出光切槽均为v形槽。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光切槽为v形槽对光线在出光时改变光线角度,为光线提供引导,进一步地优化导光板的导光效果。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设置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的第一面对从光源入射端进入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扩散,使原先的部分光线的扩散范围增大,同时第二面能够对部分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原先出光面光线较少的区域增加光线出光,从而有效提高出光均匀度与亮度;2. 在第一凹陷部内设置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深度比第一凹陷部深,由此能够将未经第一凹陷部反射的部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由此能够将部分光线进行更好的引导,由此进一步地优化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度;3. 第三面与第四面均自网点面至第二连接边圆弧过渡,如此可增大第三面与第四面的扩散范围。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光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正投影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第二光路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第三光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另一正投影视图;图8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2的光路原理图;图10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2的正投影视图;图11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2的另一光路原理图;图12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2的另一正投影视图;图13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3的光路原理图;图15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3的正投影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导光板本体;2、网点面;3、出光面;4、光源入射端;5、网点本体;6、第一凹陷部;61、第一面;611、第一迎光面;612、第一逆光面;62、第二面;621、第二迎光面;622、第二逆光面;7、凸起部;71、第一曲面;72、第二曲面;8、第二凹陷部;81、第三面;811、第三迎光面;812、第三逆光面;82、第四面;821、第四迎光面;822、第四逆光面;9、出光切槽;10、第一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1、第一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2、第二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3、第二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4、第三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5、第三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6、第四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7、第四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8、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9、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20、第三凹陷部;21、第三凹陷部的正投影面。
具体实施方式
29.结合附图对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
31.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1相对的两侧表面分别为网点面2以及出光面3,导光板本体1的一端设置为光源入射端4。在本实施例中,网点面2上设置有多个网点本体5,多个网点本体5可采用规则布点或随机布点分布的方式进行排列,从而调整光能分布。此外,出光面3设置有出光切槽9,出光切槽9自光源入射端4至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沿平行光源方向设置,具体的,出光切槽9为v形槽,出光切槽9深度设置范围为20um-40um,相邻两个出光切槽9相对的两槽边的间距设置范围为0-100um。
32.参照图2和图3,网点本体5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朝导光板本体1内部凹陷,第一凹陷部6的深度设置范围为3um-8um,且每个第一凹陷部6的深度或多个网点本体5的第一凹陷部6的深度可自光源入射端4至远离光源入射端4朝平行光源方向逐渐增大,拦截更多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3。
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6采用的是深度等高,因此每个第一凹陷部6均包括第一面61与第二面62,第一面61与第二面62靠近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侧边重合连接,第一面61以及第二面62远离导光板本体1的一侧边与网点面2重合连接,且第一面61与第二面62自网点面2至第一连接边朝导光板本体1内部倾斜设置,第一面61与第二面62连接形成的角度设置范围为5
°‑
20
°
。第一面61与网点面2之间连接的角度等于第二面62与网点面2连接形成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61与网点面2之间连接形成的角度以及第二面62与网点面2连接形成的角度之间的角度设置范围为100
°‑
150
°
,优选为140
°
,相邻两个第一凹陷部6的第一面61与网点面2重合连接的一侧边相切。更具体的,第一面61包括第一迎光面611以及第一逆光面612,第二半面包括第二迎光面621以及第二逆光面622,第一迎光面611与第二迎光面621均位于靠近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第一逆光面612与第二逆光面622均位于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
34.参照图4,当网点本体5正投影于网点面2时,第一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0、第一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1、第二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2以及第二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3均为扇形,第一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0与第一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1相对的两端重合连接形成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第二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2与第二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3相对的两端重合连接形成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且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与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均为圆环形。
35.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的内圆周与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的外圆周重合连接,此时的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的宽度与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的宽度相等,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的半径大于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半径,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与第二面62的正投影面的圆心重合设置。
36.参照图3,当光线经光源入射端4进入至导光板本体1内部,第一迎光面611与第二逆光面622作为迎光面,第一迎光面611作为迎光面对部分光线进行引导反射趋于光源入射端4,第一逆光面612作为逆光面对部分光线扩散反射,以增大光线的反射角度,将光线引导至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第二迎光面621对部分从第一凹陷部6围绕的区域反射出来的
光线以及经光源入射端4入射的光线进行扩散,使光线趋于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出射,由此对在第一面61扩散范围内进行光线补偿和调整,从而增强导光板的出光均匀度以及亮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37.参照图5,第一面61与网点面2连接形成的角度设置范围为110
°‑
160
°
,优选为155
°
,第二面62于网点面2连接形成的角度设置范围为100
°‑
120
°
,且a1大于a2,此时的第一面61的宽度大于第二面62的宽度,此时的第一面61更趋于出光面3倾斜。
38.当光线经光源入射端4进入至导光板本体1内,第一迎光面611作为迎光面,能够将部分光线进行拦截,引导至趋于靠近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出射,而第一逆光面612此时作为逆光面,引导光线趋于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出射,由此能够使第一面61接收更多的光线,以对更多的光线进行扩散,进一步地增大光线的扩散范围,优化扩散效果。
39.参照图6,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网点本体5还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凹陷部8,至少三个第二凹陷部8与第一凹陷部6一一对应,各第二凹陷部8位于对应的第一凹陷部6内,各第二凹陷部8均朝靠近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端凹陷,凹陷的深度设置范围为6um-10um,第二凹陷部8的深度大于第一凹陷部6的深度,由此能够拦截和引导未经第一凹陷部6反射的光线,进一步地提高光能利用率。此外,每个网点本体5的各第二凹陷部8的深度也可自光源入射端4至远离光源入射端4沿平行光源方向逐渐增大,此时的第二凹陷部8的最低深度需大于或等于第一凹陷部6的最高深度。
40.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陷部8包括第三面81以及第四面82,第三面81与第四面82靠近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侧边重合连接形成第二连接边,第三面81远离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侧边与第二面62远离第一连接边的一侧边重合连接,第三面81以及第四面82之间的夹角设置范围为10
°
至40
°
,第四面82远离第三连接边的一侧边与网点面2重合连接。更具体的,第三面81包括第三迎光面811以及第三逆光面812,第四面82包括第四迎光面821以及第四逆光面822,第三迎光面811与第四迎光面821均位于靠近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第三逆光面812与第四逆光面822均位于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参照图8,当第二凹陷部8正投影于网点面2时,第三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4与第三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5均为扇形,第三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4与第三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5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形成的第三面的正投影面13,此时的第三面的正投影面13为圆环形。同时第四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6与第四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7均为扇形,第四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6与第四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7相对的两端重合连接形成第四面82的正投影面,第四面82的正投影面为圆环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4的半径以及第三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5的半径相等、第四迎光面的正投影面16的半径以及第四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7的半径相等,第四面82的正投影面与第三面的正投影面13同中心设置,且第三面的正投影面13的半径大于第四面82的正投影面的半径。
41.参照图6,当光源从光源入射端4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内部,第三迎光面811此时能够将部分光线反射,以收窄部分光线的反射角度,使部分光线趋于光源入射端4,出射,第三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5对部分光线进一步扩散以增大光线扩散角度,如此能够拦截引导更多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出射至出光面3,由此使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3,提高出光时的亮度以及均匀度,有效改善导光板出光时亮暗不匀的情况发生。
42.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的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至少三
个第一凹陷部6,且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的第一面61相切,如此设置可以对光源入射的部分光线进行拦截引导,使部分光线反射至靠近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部分光线经第一逆光面612反射至靠近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侧,如此可以增大网点本体5对光线的扩散范围,使光线在出光面3出光时能够均匀出光,同时第二迎光面621和第二逆光面622在第一面61的扩散范围内对部分光线进行扩散反射,提高网点本体5对光线的出光亮度以及均匀度,从而提高导光板的出光均匀度。
43.实施例2:参照图9,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网点还包括至少三个凸起部7,至少三个凸起部7均设置于网点面2上,且至少三个凸起部7与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一一对应,每个凸起部7位于对应的第一凹陷部6内。至少三个凸起部7朝远离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端凸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凸起部7的凸出于网点面2的高度设置范围为10um-15um,如此可有效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对导光板的磨损。
44.参照图1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凸起部7包括第一曲面71与第二曲面72,第一曲面71与第二曲面72的一侧边重合连接于第一凹陷部6的第二面62的内圆周,第一曲面71与第二曲面72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形成第三连接边,第一曲面71与第二曲面72均自与第一凹陷部6重合连接的一端至远离网点面2的一端圆弧过渡,且朝远离导光板本体1的一端逐渐凸出。
45.参照图11,当网点本体5正投影于网点面2上,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均为半圆形,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相对的两端重合连接形成凸起部7的正投影面,凸起部7的正投影面为圆形,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均包括弧线段以及直线段,弧线段的两端分别与直线段的两端对应重合连接,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直线段以及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直线段重合。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弧线段以及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弧线段均与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的内圆周重合,且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半径等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半径。
46.参照图10,当光线从光源入射端4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内,第一曲面71对部分光线进行反射扩散,使部分光线趋于出光面3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侧反射出光,以增大网点本体5整体对光线的扩散范围。同时部分光线第二曲面72反射,以对部分光线的反射角度进行收窄,由此使部分光线趋于光源入射端4出光,由此能够进一步地利用光能,使光线分布的更合理,以调整光线的扩散角度,增强导光效果。
47.参照图12和13,当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半径大于第二曲面72的半径,此时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中心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中心不重合,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弧线段大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弧线段,且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中心位于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端,第一曲面的正投影面18的中心与第二曲面的正投影面19的中心之间距离设置范围为2un-5um。
48.此时的第一曲面71的受光面积大于第二曲面72的受光面积,由此使第一曲面71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以将光线反射出光面3,同时第二曲面72经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一曲面71,以对第一曲面71的光线进行补偿,由此提高光能利用率,使更多的光线被第一曲面71扩散至出光面3远离光源入射端4的一侧,进一步地优化导光效果。
49.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通过增设至少三个凸
起部7,且至少三个凸起部7分别与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一一对应,由此能够对光线进行聚光扩散,调整光线的传导方向,提高出光亮度,减少光损失。
50.实施例3:参照图14,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凹陷部20,第三凹陷部20朝靠近导光板本体1内部的一端凹陷,第三凹陷部20的深度高于第二凹陷部8的深度,且高度差设置范围为2um-4um,此时第一凹陷部6、第二凹陷部8以及第三凹陷部20形成了阶梯级的高度差,从而随着光线的传导过程多次调整光线的走向。
51.参照图15和图16,当第三凹陷部20正投影于网点面2时,第三凹陷部20的正投影面为圆形,且第三凹陷部20的正投影面与至少三个第一凹陷部6的第一面61的正投影面的外圆周相切,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凹陷部20的正投影面的半径设置范围为10um-30um。
52.因此,当光线经光源入射端4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内部时,部分光线经过第一凹陷部6反射扩散,部分光线经过第二凹陷部8扩散,部分光线经过第三凹陷部20的表面反射,微调整部分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出射时更加均匀。
53.本技术一种具有多环式网点的导光板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设置第三凹陷部20使第一凹陷部6、第二凹陷部8以及第三凹陷部20形成高度差,优化网点本体5的结构,进而优化对光线的导光效果。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