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与流程

2022-04-27 07:0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产线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2.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输送系统已成为输送散状物料的一个重要设备之一。在各行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需求越来越高,带式输送系统在生产线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自动生产线上,大多数工件产品由机器人抓手代替人工进行操作,进而避免人工性重复劳动。因此,在作业环节以及整个物料输送过程中,为使机器人抓手精准地实现相关操作,开始出现对输送物料的当前位置定位以及当前传输速度等要素的控制技术。
3.然而,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带输送系统,仅能实现特定距离的物料输送,在工件产品的下料环节中,由于输送带在输送过程中,其上物料的位置产生偏移,从而导致工件产品无法准确地输送至指定区域内,进而机械抓手无法在指定区域准确地抓取到工件产品,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以解决现有输送系统在输送过程中容易使输送物料发生偏移而导致机械抓手无法准确抓取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输送梁、至少两个输送带和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其中,
6.所述至少两个输送带均设于所述两个输送梁之间,所述至少两个输送带沿所述输送梁的延伸方向依次布列,每一所述输送带均能够相对所述输送梁运动而输送待输送物,每一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均与所述输送梁的延伸方向一致;
7.所述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均设于所述输送梁上,所述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和所述至少两个输送带沿所述输送梁的宽度方向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位置检测器用于实时检测与之对应的所述输送带上的待输送物的位置。
8.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位置检测器;
9.分设于同一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位置检测器成对设置,所述成对设置的每一对所述位置检测器中的两个所述位置检测器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正对。
10.一实施例中,沿所述输送梁的延伸方向,所述位置检测器相对所述输送梁的位置可调。
11.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检测器安装座和第一调节部件;
12.所述检测器安装座安装于所述输送梁上,并能够沿所述输送梁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输送梁滑动,所述位置检测器安装于所述检测器安装座上;
13.所述第一调节部件插接于所述检测器安装座,并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输送梁延伸的方向相对所述检测器安装座运动,进以抵接所述输送梁而使所述检测器安装座和所述输送梁相对固定,或远离所述输送梁而使所述检测器安装座和所述输送梁相对松动。
14.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输送带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并能够被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而相对所述输送梁运动;
15.其中,沿所述输送梁的宽度方向,所述输送带的投影呈封闭的环形,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输送带的环形内部。
16.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
17.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两两平行,且三者分列于同一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
18.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三者的两端均分别插接于两个所述输送梁,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三者中的至少两者的两端均分别可相对所述输送梁转动,所述输送带的内表面支撑于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并能够被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三者中的至少两者带动而相对所述输送梁运动。
19.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辊轮两者的两端均分别转动插接于两个所述输送梁,用于带动所述输送带相对所述输送梁运动;所述第一辊轮和所述第二辊轮均位于所述第三辊轮的上方;
20.所述第三辊轮的两端分别滑动插接于两个所述输送梁,所述第三辊轮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输送梁延伸的方向相对所述输送梁滑动,用于张紧或放松所述输送带。
21.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部件,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插接于所述输送梁,并能够沿垂直于所述输送梁延伸的方向相对所述输送梁运动;所述第三辊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并能够被所述第二调节部件驱动而沿垂直于所述输送梁延伸的方向相对所述输送梁滑动。
22.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驱动带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辊轮,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辊轮、第二辊轮和第三辊轮合围的空间内。
23.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安装板和调节板,所述安装板和所述驱动电机相对固定,所述调节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并能够相对所述安装板活动,所述驱动电机的机壳和所述调节板固定连接,通过所述调节板相对所述安装板的活动位移调节所述驱动带的张紧度。
24.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三调节部件,所述调节板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第三调节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三调节部件上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条形孔并能够相对所述条形孔运动,进而调节所述调节板相对所述安装板的位置。
25.本技术提供的输送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输送系统,通过设置多段型输送带,以替代现有沿输送方向整体式延展的输送带,并在各个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侧均设置位置检测器,该位置检测器用于实时检测处于不同位置处的输送带上的待输送物的当前位置,获取该位置信号后,结合输送系统的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该位置信息控制各输送带按照不同的次序运动,进而控制各输送带互相衔接而沿正确的方向输送待输送物,避免其下料位置偏移,下料位
置得到准确设定,则机械抓手可准确抓取带输送物。
2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适于上述的输送系统的输送方法,所述输送方法包括:
28.沿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处于上游的上一所述输送带对应的位置检测器,实时检测并获取上一所述输送带上的待输送物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29.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处于下游的下一所述输送带对应的驱动电机开始运转,同时控制上一所述输送带对应的驱动电机停止运转;
30.以此类推,直至至少两个所述输送带将待输送物输送出处于输送方向末端的所述输送带。
31.本技术提供的输送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技术提供的输送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34.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一侧的主输送梁和副输送梁;
3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副输送带;
3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副输送带。
3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9.100、输送梁;200、输送带;300、位置检测器;400、防静电橡胶轮; 500、调节组件;600、驱动组件;
40.101、主输送梁;102、副输送梁;103、支撑孔;
41.201、第一副输送带;202、主输送带;203、第二副输送带;
42.501、检测器安装座;502、第一调节部件;
43.601、第一辊轮;602、第二辊轮;603、第三辊轮;604、第二调节部件; 605、驱动电机;606、安装板;607、调节板;608、第三调节部件;609、条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6.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及输送方法进行说明。
49.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输送梁100、至少两个输送带200和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300。其中,位置检测器300优选为激光位置传感器。
50.其中,至少两个输送带200均设于两个输送梁100之间,至少两个输送带200沿输送梁100的延伸方向依次布列,每一输送带200均能够相对输送梁100运动而输送待输送物,每一输送带200的输送方向均与输送梁100的延伸方向一致;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300均设于输送梁100上,至少两个位置检测器300和至少两个输送带200沿输送梁100的宽度方向一一对应地设置,位置检测器300用于实时检测与之对应的输送带200上的待输送物的位置。
51.本实施例中,每一输送梁100均包括一主输送梁101和一副输送梁102,两个主输送梁101平行间隔设置,输送带200位于两个主输送梁101之间,每一主输送梁101均为一体式设计,以此提高对输送带200的整体支撑刚性,以及输送的直线度。
52.两个副输送梁102分别位于两个主输送梁101的外侧,分别一体成型于两个主输送梁101上,副输送梁102的长度远小于主输送梁101的长度。副输送梁102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间隔的至少两个支撑孔103,该支撑孔103的上半部分面积小于下半部分的面积,支撑孔103用于插接于支撑轴其中一端,支撑轴由下半部分进入支撑孔103后,滑动到支撑孔103的上半部分,而支撑轴的另一端连接于其他部件,如此位于两侧的支撑轴可通过两侧的支撑孔103将一对主输送梁101支撑于工作空间内。
53.本技术实施例中,输送系统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输送带200。本实施例中,优选输送系统包括3个输送带200,分别为第一副输送带201、主输送带202和第二副输送带203,沿系统的输送方向,第一副输送带201、主输送带202和第二副输送带203依次设置。其中,主输送带202 的输送长度大于第一副输送带201和第二副输送带203的长度,第一副输送带201和第二副输送带203的长度相同。
54.一实施例中,每一输送带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位置检测器300;分设于同一输送带20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检测器300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每一对位置检测器300中的两个位置检测器300沿输送带 200的宽度方向正对,进以提供同一位置处的检测精度。其中,位置检测器 300优选为位置传感器。
55.本实施例中,第一副输送带201的宽度两侧各设有一个位置检测器300,两个位置检测器300对称设置,且两个位置检测器300远离主输送带202。第二副输送带203的宽度两侧各设有一个位置检测器300,两个位置检测器 300对称设置,且两个位置检测器300远离主输送带202。而主输送带202 的宽度两侧各设有两个位置检测器300,两对位置检测器300
中分别对称设置,其中一对靠近第一副输送带201,另一对靠近第二副输送带203。
56.本实施例中,输送系统还包括多个防静电橡胶轮400,每一主输送梁101 上均设有多个防静电橡胶轮400,多个防静电橡胶轮400沿主输送梁10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而位置检测器300位于任意相邻两个防静电橡胶轮 400之间。其中,防静电橡胶轮400用于对输送带200上待输送物进行限位,以防止其掉落。
57.一实施例中,沿输送梁100的延伸方向,位置检测器300相对输送梁 100的位置可调,以便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位置检测器300的位置,可在输送梁100的任意位置安装且可实现快换。
58.本实施例中,输送系统还包括调节组件500,调节组件500包括检测器安装座501和第一调节部件502;检测器安装座501滑动卡装于输送梁100 上,并能够沿输送梁100的延伸方向相对输送梁100滑动,位置检测器300 安装于检测器安装座501上;第一调节部件502插接于检测器安装座501,并能够沿垂直于输送梁100延伸的方向相对检测器安装座501运动,进以抵接输送梁100而使检测器安装座501和输送梁100相对固定,或远离输送梁 100而使检测器安装座501和输送梁100相对松动。其中,第一调节部件502 可优选为调节旋钮、紧固螺钉或紧固销钉等等。
59.一实施例中,输送系统还包括驱动组件600,输送带200传动连接于驱动组件600,并能够被驱动组件600驱动而相对输送梁100运动;其中,沿输送梁100的宽度方向,输送带200的投影呈封闭的环形,驱动组件600设于输送带200的环形内部,可使得输送系统整体的结构简单化和紧凑化,占用空间小,便于在设备中的安装布置。
60.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所示,驱动组件600至少包括第一辊轮 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两两平行,且三者分列于同一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当然,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00还可包括更多的辊轮,例如4个辊轮,4个辊轮分列于同一矩形的4个顶点位置。
61.进一步地,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三者的两端均分别插接于两个输送梁100,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 三者中的至少两者的两端均分别可相对输送梁100转动,输送带200的内表面支撑于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并能够被第一辊轮 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三者中的至少两者带动而相对输送梁100 运动。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和第三辊轮603 三者的两端均分别可相对输送梁100转动。或者,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 602和第三辊轮603三者中,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602的两端均分别可相对输送梁100转动,而第三辊轮603的两端固定插接于两个输送梁100,或者第三辊轮603的两端滑动插接于两个输送梁100。
62.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辊轮601和第二辊轮602两者的两端均分别转动插接于两个输送梁100,用于带动输送带200相对输送梁100运动;第一辊轮 601和第二辊轮602均位于第三辊轮603的上方;第三辊轮603的两端分别滑动插接于两个输送梁100,第三辊轮603能够沿垂直于输送梁100延伸的方向相对输送梁100滑动,用于张紧或放松输送带200。
63.具体地,驱动组件600还包括第二调节部件604,第二调节部件604插接于输送梁100,并能够沿垂直于输送梁100延伸的方向相对输送梁100运动;第三辊轮603连接于第二调节部件604,并能够被第二调节部件604驱动而沿垂直于输送梁100延伸的方向相对输送梁100滑动。其中,第二调节部件604可优选为调节螺栓。
64.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00还包括驱动电机605,驱动电机605通过驱动带传动连接于第一辊轮601,驱动电机605设于第一辊轮601、第二辊轮 602和第三辊轮603合围的空间内,可使得输送系统整体的结构简单化和紧凑化,占用空间小,便于在设备中的安装布置。
65.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00还包括安装板606和调节板607,安装板606 和驱动电机605相对固定,调节板607连接于安装板606,并能够相对安装板606活动,驱动电机605的机壳和调节板607固定连接,通过调节板607 相对安装板606的活动位移调节驱动带的张紧度。
66.具体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00还包括第三调节部件608,调节板607上开设有条形孔609,第三调节部件608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板606,第三调节部件608上与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插接于条形孔609并能够相对条形孔609运动,进而调节调节板607相对安装板606的位置。其中,第三调节部件608 可优选为调节螺栓。
6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输送系统,通过设置多段型输送带200,以替代现有沿输送方向整体式延展的输送带200,并在各个输送带200的宽度方向侧均设置位置检测器300,该位置检测器300用于实时检测处于不同位置处的输送带200上的待输送物的当前位置,获取该位置信号后,结合输送系统的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该位置信息控制各输送带200按照不同的次序运动,进而控制各输送带200互相衔接而沿正确的方向输送待输送物,避免其下料位置偏移,下料位置得到准确设定,则机械抓手可准确抓取带输送物。
68.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适于上述的输送系统的输送方法,输送方法包括:
69.沿输送带200的输送方向,处于上游的上一输送带200对应的位置检测器300,实时检测并获取上一输送带200上的待输送物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70.控制器接收位置信息并根据位置信息控制处于下游的下一输送带200 对应的驱动电机605开始运转,同时控制上一输送带200对应的驱动电机 605停止运转;
71.以此类推,直至至少两个输送带200将待输送物输送出处于输送方向末端的输送带200。
72.以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为例。
73.当待输送物进入第一副输送带201上的对应位置时,位于第一副输送带 201侧边的位置检测器300检测到待输送物,将其位置信号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第一副输送带201的驱动电机605开始运转,并通过控制其速度控制第一副输送带201上的待输送物到达主输送带202上,此时主输送带 202侧边的靠近第一副输送带201的位置检测器300检测到待输送物,将位置信号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主输送带202的驱动电机605开始运转,同时控制第一副输送带201的驱动电机605停止运转。
74.当待输送物输送到主输送带202的下游时,主输送带202侧边的靠近第二副输送带203的位置检测器300检测到待输送物,该位置检测器300将位置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主输送带202的驱动电机605停止运转,此时待输送物处于主输送带202的中间位置,相当于一个粗定位的过程,并在主输送带202的中间位置进行作业。
75.当作业完成后,控制器控制主输送带202的驱动电机605开始运转,将主输送带202上的待输送物输送到第二副输送带203,第二副输送带203侧边的位置检测器300检测到待输送物,将位置信号传输到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第二副输送带203的驱动电机605开始运
转,同时控制主输送带202的驱动电机605停止运转。
76.当一直将待输送物沿输送方向输送后,第二副输送带203侧边的位置检测器300检测不到待输送物,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二副输送带203的驱动电机 605停止运转,从而完成整个输送过程。
77.本技术提供的输送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技术提供的输送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7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