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合一控制器及其冷却结构、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1:09: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乘用车、商用车及工程机械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以及采用了该冷却结构的多合一控制器。


背景技术:

2.乘用车、商用车及工程机械电动化的过程中,对整车布置空间要求更紧凑,同时要求成本更低。
3.现有的obc(车载充电机)、mcu(控制器)、vcu(整车控制器)为单独零部件,在整车端进行零散布置,对整车的空间要求更高。这些部件的零散布置需要多个固定支架、连接线束、多套壳体,因而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分散零件需要为各零部件设置孤立的冷却结构,再采用橡胶水管串并联形式,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对整车的控件要求。
4.目前出现了多合一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将上述单独零部件集成为一个零部件,结构更加集成化,并省去了多个固定支架、连接线束、多套壳体等,成本相对较低。结构也更加紧凑,对整车空间需求更小。
5.但是,如何对多合一控制器进行冷却,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冷却方案,因而如何提供一种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多合一控制没有对应的冷却方案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合一控制器及其冷却结构、汽车。
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包括:
8.第一冷却道,其环绕在车载充电机四周,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对所述车载充电机两侧的mos管进行散热;
9.第二冷却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道的另一端连通,且覆盖在igbt的表面,对所述igbt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冷却道的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
10.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却道内的冷却液的流经路径呈u形。
11.进一步,所述第二冷却道包括可供冷却液流经的冷却面,将所述冷却面与第一冷却道连通的第一条形冷却道,将所述冷却面与所述出液管连通的第二条形冷却道。
12.进一步,所述出液管与所述第一条形冷却道相互平行。
13.进一步,所述冷却面设有用于增加冷却面积的冷却凸起。
14.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却道与所述第二冷却道上下耦合,或者左右耦合。
15.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却道与第二冷却道之间设有可打开或闭合的排气口,所述整车加注口低于所述冷却结构内冷却液的高度,则所述排气口打开,否则所述排气口关闭。
1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合一控制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
1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所述汽车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
18.进一步,所述汽车为电动车。
19.本实用新型针对多合一控制器设计了结构紧凑的冷却结构,各个冷却部分的耦合度较高,且实现成本较低,将mcu及obc冷却回路进行耦合,并增加排气口,多合一控制器布置与整车冷却液加注口相对位置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道1和第二冷却道2。
26.第一冷却道1环绕在车载充电机四周,第一冷却道1内的冷却液的流经路径呈u形,用来对车载充电机两侧的mos管进行散热。该u形的第一冷却道1的一端与进液管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却道2连通。
27.第二冷却道2的一端与第一冷却道1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冷却道的另一端与出液管6连通,第二冷却道2覆盖在igbt的表面,对igbt进行散热。
28.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冷却道2包括可供冷却液流经的冷却面,以及将冷却面与第一冷却道1连通的第一条形冷却道,将冷却面与出液管6连通的第二条形冷却道。出液管6与第一条形冷却道相互平行,而且出液管6和第一条形冷却道相互靠拢至一定间距,使得冷却结构更加紧凑。冷却面设有用来增加冷却面积的冷却凸起,冷却面在第二冷却道内设有冷却凸起,igbt则设置在冷却面的外侧,由于冷却凸起的存在使得冷却液与冷却面的换热面积增加,因而换热效率得到了提高。
29.在第一冷却道1与第二冷却道2之间设置着排气口4,排气口4设置在整个冷却结构的最高点,与整车的排气管连通,排气口4可被打开或闭合,当冷却结构安装在多合一控制器上时,整车的加注口(与进液管5连通)低于控制器的安装高度,即低于控制器的冷却结构的安装高度,使得整车加注口低于冷却结构内的冷却液的高度,则可以将排气口4打开,否则可以将排气口4关闭。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道1与所述第二冷却道2上下耦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道1和第二冷却道2还可以左右耦合。
3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冷却道1也可以称之为obc侧立体冷却道,冷却obc两侧mos管。第二冷却道可以称之为igbt侧冷却道。连接obc侧立体冷却道与igbt侧冷却道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内置式耦合性连接水道3,将obc与igbt部分的冷却结构进行耦合。排气口4设置在靠近obc侧立体冷却道一侧,如果对排气口4进行封堵,可将obc出口冷却液引流至内置式耦合性连接水道。整车的冷却液通过进液口进入到obc侧立体冷却道,进行冷却循环,再从出液管6的出液口(也称之为控制器出液口)流出,通过出液口冷却液将热量带入整车循环进行散热。
32.整车循环水路从进液管5进入到控制器的壳体内,经过obc侧立体冷却道先冷却obc侧,再通过内置式耦合性连接水道进入igbt侧冷却道,而后经过出液管6进入到整车冷却水道。其中排气口4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当控制器布置位置低于整车加注口时,采用堵头进行封堵,起到密封作用;第二种当控制器布置位置高于整车加注口时,此时多合一控制器的回路需要排气,以保持冷却液可以在管路中加注满,排气口可以外接整车排气回路,起到控制器回路的排气作用。
33.当多合一控制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冷却结构时,多合一控制器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冷却结构的多合一控制器应用在汽车上时,对应的汽车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汽车为电动车。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道,其环绕在车载充电机四周,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对所述车载充电机两侧的mos管进行散热;第二冷却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道的另一端连通,且覆盖在igbt的表面,对所述igbt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冷却道的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道内的冷却液的流经路径呈u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道包括可供冷却液流经的冷却面,将所述冷却面与第一冷却道连通的第一条形冷却道,将所述冷却面与所述出液管连通的第二条形冷却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与所述第一条形冷却道相互平行。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面设有用于增加冷却面积的冷却凸起。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道与所述第二冷却道上下耦合,或者左右耦合。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道与第二冷却道之间设有可打开或闭合的排气口,整车加注口低于所述冷却结构内冷却液的高度,则所述排气口打开,否则所述排气口关闭。8.一种多合一控制器,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采用了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合一控制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为电动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合一控制器及其冷却结构、汽车。其中多合一控制器的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道,其环绕在车载充电机四周,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对所述车载充电机两侧的MOS管进行散热;第二冷却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道的另一端连通,且覆盖在IGBT的表面,对所述IGBT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冷却道的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可以很好地为多合一控制器进行散热,同时与整车的配合更加灵活。灵活。灵活。


技术研发人员:韩永杰 刘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威迈斯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4/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