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16:12: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昭58-0057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与像载体状的对像进行转印的转印装置有关的技术。在该现有技术中,具有:转印材料传送单元,其沿着循环移动路径使转印材料进行环形移动;夹持片,其安装于该传送单元,并轴支承于旋转轴而相对于台部件进行旋转动作,并把持所述转印材料的末端边;以及开关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台部件侧。然后,通过对所述夹持片的开关部件位置进行局部切除来检测夹持器内的转印材料的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3.转印装置具有:转印部件,其从供电装置被施加电压而形成将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电场;以及转印滚筒,其在转印位置处,与转印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例如,若根据电信号而开始以及结束针对转印部件的电压的施加,则从发送电信号起到产生以及消除转印电场为止花费时间。
4.本公开的课题在于,与根据电信号而开始以及结束针对转印部件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缩短产生以及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5.根据本公开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具有:转印部件,其从供电装置被施加电压而形成将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转印滚筒,其设置有容纳如下的保持部件的凹部,在转印位置处,所述转印滚筒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末端部;短路电路,其使施加于所述转印部件的电压与基准电位点短路;以及工作停止机构,在随着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而所述凹部冲入所述转印位置时,该工作停止机构使所述短路电路开始工作;在随着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而所述凹部从所述转印位置脱离时,该工作停止机构使所述短路电路停止工作。
6.根据本公开的第2方案,所述供电装置能够在如下的转印电压和如下的待机电压之间切换对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所述转印电压是形成将所述显影剂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的电压,所述待机电压的绝对值比所述转印电压的绝对值小,在所述短路电路工作之前,从所述转印电压切换为所述待机电压,在所述短路电路停止工作之前,从所述待机电压切换为所述转印电压。
7.根据本公开的第3方案,所述供电装置能够在如下的转印电压和如下的反向电压之间切换对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所述转印电压是形成将所述显影剂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的电压,所述反向电压的极性与所述转印电压的极性相反,在所述短路电路工作之前,从所述转印电压切换为所述反向电压,在所述短路电路停止工作之前,从所述反向电压切换为所述转印电压。
8.根据本公开的第4方案,所述供电装置能够在所述转印电压、所述反向电压、以及所述转印电压与所述反向电压之间的中间电压之间切换对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在所
述短路电路停止工作之前,从所述反向电压切换为所述中间电压,并从所述中间电压切换为所述转印电压。
9.根据本公开的第5方案,所述短路电路经由电阻值为1mω以上且4mω以下的电阻元件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短路。
10.根据本公开的第6方案,所述短路电路经由电阻值为形成转印电场时的所述转印部件的电阻值的1/2的电阻元件而与所述基准电位点短路。
11.根据本公开的第7方案,所述转印部件以由金属制成的轴部件为中心旋转,所述供电装置具有施加部件,该施加部件与所述转印部件的外周面接触而施加电压,所述短路电路使所述轴部件短路,所述工作停止机构具有:接地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轴部件接触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而使所述轴部件短路;以及切换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所述接地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接触分离。
12.根据本公开的第8方案,所述转印滚筒具有:圆筒形的滚筒主体,其形成有所述凹部;以及外周部,其设置于所述滚筒主体的外周面,所述工作停止机构在所述转印位置位于所述外周部的范围内使所述短路电路开始工作而短路。
13.根据本公开的第9方案,所述工作停止机构在所述转印位置位于所述外周部的范围内使所述短路电路停止工作。
14.根据本公开的第10方案,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具有:转印部件,其以轴部件为中心旋转,所述转印部件形成用于将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施加部件,其与所述转印部件接触而对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电压;接地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轴部件接触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而使所述转印部件接地;以及切换部件,其切换所述接地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接触分离。
15.根据本公开的第11方案,所述转印装置具有如下的转印滚筒,该转印滚筒旋转,所传送的记录介质被卷绕于该转印滚筒,在所述转印滚筒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所述切换部件与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所述接地部件的所述轴部件的接触分离。
16.根据本公开的第12方案,所述转印装置具有如下的转印滚筒,该转印滚筒旋转,并被卷绕所传送的记录介质,在所述转印滚筒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所述切换部件与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所述接地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接触分离。
17.根据本公开的第13方案,所述切换部件具有:旋转轴部,所述旋转轴部设置于在从所述轴部件的轴向观察时呈u字状的弯曲部,该旋转轴部沿所述轴向延伸;接触部,其设置于呈u字状的一侧,以所述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并且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呈u字状的另一侧,以所述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并且支承所述接地部件。
18.根据本公开的第14方案,所述转印装置具有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具有把持记录介质的末端的把持部件,在所述把持部件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
19.根据本公开的第15方案,在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如下的凹部,该凹部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在该凹部配置所述把持部件,所述转印滚筒在外周面卷绕如下的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由配置于所述凹部的所述把持部件把持,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从所述轴部件分离,在所述接触部
配置于所述转印滚筒的所述凹部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在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记录介质的部分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之前,配置于所述凹部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
20.根据本公开的第16方案,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具有:转印部件,其以轴部件为中心旋转,并被施加电压而形成用于将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转印滚筒,其与所述转印部件相对、并且旋转,在所述转印滚筒与所述转印部件之间形成转印电场;接地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轴部件接触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而使所述转印部件接地;以及切换部件,其与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所述接地部件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接触分离。
21.根据本公开的第17方案,所述转印装置具有传送部件,该传送部件具有把持记录介质的末端的把持部件,并传送记录介质,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把持部件相对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
22.根据本公开的第18方案,在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如下的凹部,所述凹部沿所述轴部件的轴向延伸,并且在该凹部配置所述把持部件,通过将所述转印滚筒的一部分设为凸轮面,所述切换部件与所述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是否通过所述接地部件使所述转印部件接地。
23.根据本公开的第19方案,所述凸轮面在所述轴向上形成于所述转印滚筒的端部,所述凸轮面的形状在所述轴向上与其他部分不同。
24.根据本公开的第20方案,在所述转印滚筒上被卷绕所传送的记录介质,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转印滚筒中的被卷绕记录介质的部分相对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从所述轴部件分离。
25.根据本公开的第21方案,所述切换部件具有:旋转轴部,其沿所述轴部件的轴向延伸;以及接触部,其以所述旋转轴部为中心旋转,并且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从所述轴部件分离;在所述接触部配置于所述凹部内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轴部件接触,在所述转印部件到达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记录介质的部分之前,配置于所述凹部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转印滚筒的外周面接触。
26.根据本公开的第22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显影剂像;以及上述转印装置,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所述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27.(效果)
28.根据所述第1方案,与根据电信号而开始以及结束针对转印部件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产生以及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29.根据所述第2方案,与在短路电路工作时也保持转印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的冲击电流。
30.根据所述第3方案,与在短路电路工作时也保持转印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的冲击电流。
31.根据所述第4方案,与从反向电压直接切换为转印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产生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32.根据所述第5方案,与经由电阻值小于1mω的电阻元件而与基准电位点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的冲击电流。
33.根据所述第6方案,与经由电阻值跟形成转印电场时的转印部件的电阻值相同的电阻元件而与基准电位点短路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电流的变化幅度。
34.根据所述第7方案,与短路电路从供电装置直接与基准电位点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的冲击电流。
35.根据所述第8方案,与在转印位置未处于外周部时使短路电路开始工作而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从转印部件向滚筒主体的漏电。
36.根据所述第9方案,与在转印位置未处于外周部时使短路电路停止工作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从转印部件向滚筒主体的漏电。
37.根据所述第10方案,与根据电信号而结束对转印部件施加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38.根据所述第11方案,能够与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形成转印电场,并且消除转印电场。
39.根据所述第12方案,与专门设置形成凸轮面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元件数量。
40.根据所述第13方案,与切换部件相对于旋转轴部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延伸的跷跷板类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切换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41.根据所述第14方案,与在把持部件与转印部件相对的状态下使接地部件与轴部件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转印部件向把持部件的流动。
42.根据所述第15方案,能够在转印滚筒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记录介质的卷绕部分与转印部件相对之前形成转印电场。
43.根据所述第16方案,与根据电信号而结束针对转印部件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与转印滚筒的旋转动作联动地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44.根据所述第17方案,与在转印部件跟把持部件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跟轴部件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转印部件向把持部件的流动。
45.根据所述第18方案,与专门设置形成凸轮面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元件数量。
46.根据所述第19方案,能够在轴向上不受转印滚筒的中央侧的部分的形状的影响而切换是否通过接地部件使转印部件接地。
47.根据所述第20方案,与在转印部件与被卷绕于转印滚筒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相对时接地部件与轴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能够在记录介质上转印显影剂像的面积。
48.根据所述第21方案,能够从被卷绕于转印滚筒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分起转印显影剂像。
49.根据所述第22方案,与具有根据电信号而开始以及结束针对转印部件的电压的施加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记录介质的末端空白量。
附图说明
50.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所具有的切换部等的立体图。
51.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所具有的二次转印辊、相对辊以及切换部等的立体图。
52.图3的(a)、(b)、(c)是示出通过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传送片材部件的动作的动作图。
53.图4的(a)、(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切换部的切换动作的动作图。
54.图5的(a)、(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切换部的切换动作的动作图。
55.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链式夹持器的立体图。
56.图7是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滚筒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57.图8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二次转印辊冲入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转印滚筒的凹部内时和脱离该凹部时的示意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b部分的放大图。
58.图9是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切换部的主视图。
59.图10是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施加电路以及短路电路的接线图。
60.图11是图10的接线图的等效电路图。
61.图12是示出切换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供电装置所供给的电压的时序图。
62.图13是对切换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供电装置所供给的电压的时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63.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概略结构图。
64.图15是示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65.图16是示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所具有的切换部等的立体图。
66.图17是示出变形方式的转印装置所具有的二次转印辊、相对辊以及切换部等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第1实施方式>
68.根据图1至图15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进深方向(水平方向)。另外,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概略结构图。由此,存在细节部分与详细图示的其他图未准确地一致的部位。
69.(图像形成装置10)
70.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参照图3)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片式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供纸机构
48、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00以及排纸机构56等。
71.[供纸机构48]
[0072]
供纸机构48具有将容纳在未图示的容纳部内的片材部件p传送到链式夹持器66的功能。
[0073]
供纸机构48由卷挂于一对辊48a的环状传送带48b构成。而且,利用传送带48b传送片材部件p,将该片材部件p交接到后述的把持部件76(参照图6)。
[0074]
[图像形成部12]
[0075]
图像形成部12具有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图像形成部12具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及将由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装置30。另外,调色剂图像是显影剂像的一例,调色剂图像形成部是显影剂像形成部的一例。
[0076]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多个,以便按照每个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12中,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共计4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另外,符号后面的(y)、(m)、(c)以及(k)分别表示与各颜色对应的结构部分。并且,在不区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情况下,省略符号后面的(y)、(m)、(c)以及(k)进行说明。
[0077]-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0078]
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之外,基本上同样地构成。由此,以不区分各颜色的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以沿着构成转印装置30的转印带31的上部的水平部分的方式排列。
[0079]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向图中箭头a01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1;以及使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22。而且,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对由带电器22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23;以及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24。
[0080]-转印装置30-[0081]
转印装置30具有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的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与中间转印体重叠地进行一次转印并将该重叠后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转印装置30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转印带31、多个辊32、一次转印辊33、二次转印辊34以及转印滚筒36。而且,转印装置30具有: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的施加辊44;以及传送片材部件p的链式夹持器66。并且,转印装置30具有使二次转印辊34接地的接地单元180(参照图1)。
[0082]
转印带31呈无端状,以成为倒三角形状的姿势的方式卷挂在多个辊32以及二次转印辊34上。通过多个辊32中的至少1个辊被旋转驱动,转印带31向箭头b方向环绕。
[0083]
一次转印辊33配置在隔着转印带31而与各颜色的感光鼓21相反的一侧。而且,一次转印辊33具有将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功能。
[0084]
转印滚筒36的截面为圆形状,配置在隔着转印带31而与二次转印辊34相反的一侧。该转印滚筒36具有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带31与转印滚筒36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nt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
[0085]
链式夹持器66具有:一对链条72;链轮71、73;以及具有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把持部件76的把持单元68(参照图6)。
[0086]
如图6所示,一对链条7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分离地配置,链条72被形成为无端状。而且,如图2所示,一对链条72配置在转印滚筒36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卷挂在以轴向为装置进深方向的一对链轮73上。
[0087]
如图15所示,一对链条72配置于后述的加压辊140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卷挂在以轴向为装置进深方向的一对链轮71上。
[0088]
如图14所示,链条72卷挂在配置于加压辊140的两端侧的链轮71和配置于转印滚筒36的两端侧的链轮73上。而且,在该结构中,通过向多个链轮71、73中的任一个传递旋转力,一对链条72以从链轮73侧向链轮71侧移动的方式向图中箭头c方向环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力被传递到链轮73。
[0089]
把持单元68设置有多个,沿着链条72的周向(环绕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配置。而且,如图6所示,把持单元68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把持单元68的装置进深方向的两侧的部分分别安装于一对链条72。而且,把持单元68具有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由金属制成的把持部件76。
[0090]
在该结构中,链式夹持器66沿着一对链条72的环绕方向传送片材部件p。
[0091]
并且,关于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辊34、施加辊44、链式夹持器66以及转印滚筒36等的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0092]
[定影装置100]
[0093]
图14所示的定影装置10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30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
[0094]
如图15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加热辊130,其与所传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辊140,其朝向加热辊13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压;以及从动辊150,其从动于加热辊130而旋转,并对加热辊130进行加热。
[0095]
并且,定影装置100具有:支承部件156,其与加压辊140的轴部148接触来支承加压辊140;以及施力部件158,其经由支承部件156对于加压辊140向加热辊130侧施力。
[0096]
在该结构中,从动辊150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而且,通过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传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而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
[0097]
[排纸机构56]
[0098]
图14所示的排纸机构56具有将通过定影装置100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向未图示的排出部排出的功能。并且,排纸机构56具有接收解除了把持部件76(参照图6)的保持的片材部件p并传送该片材部件p的功能。排纸机构56由卷挂在一对辊56a上的环状的传送带56b构成。而且,利用传送带56b传送片材部件p,并将该片材部件p向未图示的排出部排出。
[0099]
(图像形成动作的概要)
[0100]
在图1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下地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首先,各颜色的带电器22使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负电。接着,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而对带电的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曝光光而形成
静电潜像。
[0101]
由此,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而且,各颜色的显影装置24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使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并且,转印装置30的一次转印辊33将形成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转印到转印带31上。
[0102]
因此,从未图示的容纳部送出的片材部件p通过供纸机构48传送而被交接到链式夹持器66上,并通过链式夹持器66传送。通过链式夹持器66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转印带31与转印滚筒3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片材部件p被转印带31和转印滚筒36夹持传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表面上。
[0103]
定影装置100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排纸机构56。被送出到排纸机构56的片材部件p向未图示的排出部排出。
[0104]
(主要部分结构)
[0105]
接着,对转印装置30所具有的链式夹持器66、二次转印辊34、施加辊44、转印滚筒36、施加电路400、短路电路500以及接地单元180等进行说明。
[0106]
[链式夹持器66]
[0107]
如前面所述,图15所示的链式夹持器66具有:一对链条72;链轮71、73;以及具有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把持部件76的把持单元68(参照图6)。链式夹持器66是传送部件的一例。
[0108]
如图6所示,把持单元68具有: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板部80;支承板部80的一对支承板82;以及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并且端部分别安装于链条72的轴部件84。而且,把持单元68具有在与板部80之间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把持部件76。
[0109]-板部80、支承板82、轴部件84-[0110]
如图6所示,板部80为不锈钢制品,配置在一对链条72之间。而且,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板部80以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相对于下游侧的部分靠近片材部件p的方式相对于片材传送方向倾斜。
[0111]
支承板82为不锈钢制品,将板厚方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分别配置在板部80的两端部。而且,板部80的两端部分别安装于一对支承板82,一对支承板82支承板部80。并且,在支承板82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82a。
[0112]
轴部件84为不锈钢制品,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相对于板部80配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而且,轴部件84分别通过形成于支承板82的贯通孔82a。而且,轴部件84的两端部分别安装于一对链条72。
[0113]-把持部件76-[0114]
如图6所示,把持部件76设置有多个,沿着装置进深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安装于轴部件84。把持部件76具有:形成有供轴部件84通过的贯通孔86a的主体部86;以及与片材部件p接触的接触部88。
[0115]
主体部86为铝制品,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主体部86中的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为圆弧状。而且,在主体部86中的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环状的链条72的外侧(=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被环状的链条72包围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形成有向板部80侧突出的突出部86b。并且,在从突出方向观察时,突出部86b为矩形。
[0116]
接触部88是由不锈钢制成的板部件,安装于突出部86b中的面向无端状的链条72的外侧的面。而且,接触部88从突出部86b向板部80侧延伸,从环状的链条72的外侧与板部80接触。
[0117]
在该结构中,轴部件84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旋转,接触部88从无端状的链条72的外侧向板部80侧被按压而与板部80接触,并且接触部88与板部80分离。这样一来,通过把持部件76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并解除把持。
[0118]
[二次转印辊34]
[0119]
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辊34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转印带31卷挂在二次转印辊34上。并且,二次转印辊34具有轴部件34a和轴部件34a所贯通的筒状的辊部34b。二次转印辊34是转印部件的一例。并且,装置进深方向是轴向的一例。
[0120]
轴部件34a是由不锈钢制成的轴,轴部件34a的两端部借助轴承而被支承于未图示的框架。辊部34b为橡胶制品,以与轴部件34a一起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轴部件34a。另外,关于轴部件34a,优选为导电体,更优选为金属制品,进一步优选为不锈钢制品。
[0121]
在该结构中,二次转印辊34从动于环绕的转印带31而旋转。
[0122]
[施加辊44]
[0123]
如图2所示,作为施加部件的一例的施加辊44的直径比二次转印辊34的直径小,配置在隔着二次转印辊34而与转印带31相反的一侧。而且,施加辊44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与二次转印辊34的外周表面接触。
[0124]
在该结构中,施加辊44从动于旋转的二次转印辊34而旋转。而且,通过从供电装置410(参照图10)向施加辊44的轴部供电,施加辊44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由此,在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用于将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电场。
[0125]
[转印滚筒36]
[0126]
如图2所示,转印滚筒36配置在隔着转印带31而与二次转印辊34相反的一侧。转印滚筒36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
[0127]
转印滚筒36具有:辊部174;以及分别从辊部174的两端部向装置进深方向突出的一对轴部176。而且,辊部17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从二次转印辊34的辊部34b突出。前述的链轮73分别安装于一对轴部176。
[0128]
如图3的(a)所示,在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形成有配置有把持部件76的凹部178。该凹部178从辊部174的一端沿着装置进深方向延伸至另一端。
[0129]
在该结构中,如图3的(a)所示,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把持部件76若到达旋转的转印滚筒36,则配置于辊部174的凹部178。而且,如图3的(b)所示,末端被把持部件76把持而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卷绕于旋转的转印滚筒36的同时被传送,在二次转印位置nt被辊部174和转印带31夹持。这样,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卷绕于转印滚筒36的同时被传送。即,转印滚筒36作为支承片材部件p的支承单元发挥功能。
[0130]
然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nt通过转印电场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131]
而且,如图3的(c)所示,配置于辊部174的凹部178内的把持部件76从旋转的转印滚筒36的凹部178脱离,链式夹持器66向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片材部件p。
[0132]
如图7所示,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构成为具有:由铝等金属制成的滚筒主体252;以及作为卷绕于滚筒主体252的外周部的一例的片状的夹套(jacket)部件260。在滚筒主体25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沿着轴向形成有前述的凹部178。
[0133]
夹套部件260为树脂制品,其体积电阻为比由金属制成的滚筒主体252高的电阻。夹套部件260具有:以非粘接方式卷绕于滚筒主体252的基层262;以及以粘接的状态卷绕于基层262的外周面的表面层264。在凹部178内的底壁255的周向的两端部设置有滚筒侧块256。而且,夹套部件260的基层262的端部262a螺纹紧固于滚筒侧块256,由此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滚筒主体252。换言之,能够更换夹套部件260。
[0134]
如图8的(a)所示,夹套部件260的一端部261与凹部178的一端侧的壁面部178a齐平或大致齐平。并且,夹套部件260的另一端部263与凹部178的另一端侧的壁面部178b齐平或大致齐平。
[0135]
如图8的(a)以及图8的(b)所示,夹套部件260的另一端部263形成有朝向末端侧变薄的倾斜面263a。将倾斜面263a的后端作为倾斜端部263b。
[0136]
另外,在图8的(a)中图示了两个二次转印辊34,其理由将在后面叙述。
[0137]
[接地单元180]
[0138]
如图1所示,作为工作停止机构的一例的接地单元180相对于二次转印辊34的辊部34b配置在装置进深方向的前方侧。接地单元180具有:接地部件182,其与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件34a接触而使二次转印辊34接地;以及切换部件190,其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
[0139]
切换部件190形成为在从装置宽度方向观察时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的末端侧敞开的u字状,具有旋转轴部192、主体部194以及接触滚子196。
[0140]
主体部194为树脂制品,具有一对直线部194a、194b和连结一对直线部194a、194b的基端的弯曲部194c。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直线部194a配置在转印滚筒36与轴部件34a之间,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直线部194b配置在隔着轴部件34a而与直线部194a相反的一侧。直线部194b是支承部的一例。
[0141]
旋转轴部192被未图示的框架支承,以装置进深方向为轴向而贯通主体部194的弯曲部194c。而且,旋转轴部192将主体部194支承为能够旋转。
[0142]
直线部194b支承接地部件182。具体而言,通过在直线部194b的末端侧的部分并且轴部件34a侧的部分安装接地部件182,直线部194b支承接地部件182。
[0143]
接地部件182为钢铁制品,连接有未图示的接地线。由此,通过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二次转印辊34被接地。另外,关于接地部件182,优选为导电体,更优选为金属制品,进一步优选为钢铁制品。
[0144]
接触滚子196安装于直线部194a的末端,以装置进深方向为轴向旋转。而且,接触滚子196通过配置于旋转轴部192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的外周面侧被施力。接触滚子196是接触部的一例。
[0145]
并且,在接触滚子196与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参照图4的(a))。而且,在接触滚子196配置于转印滚筒36的凹部178内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参照图4的(b))。这样,辊部174的外周面以及凹部178作为凸轮面发挥功能,接触滚子196作为凸轮从动件发挥功能。
[0146]
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具体而言,与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滚子196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换言之,与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滚子196在二次转印位置nt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
[0147]
在此,在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时,将以下线与二次转印辊34的外周面的交点设为交点k01(参照图4的(a)),所述线是连结二次转印辊34的旋转中心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中心的线(后述的s1线~s4线)。“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以及“在二次转印位置nt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的意思是:在交点k01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
[0148]
如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的接触滚子196在把持部件76通过二次转印辊34之后,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换言之,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的接触滚子196在把持部件76通过了二次转印位置nt之后,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
[0149]“在把持部件76通过二次转印辊34之后”以及“在把持部件76通过二次转印位置nt之后”的意思是: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把持部件76通过了交点k01之后。
[0150]
而且,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卷绕部分在接触滚子196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之后,到达二次转印辊34。换言之,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卷绕部分在接触滚子196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之后,到达二次转印位置nt。而且,换言之,配置于凹部178内的接触滚子196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之前,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接触。另外,片材部件p中的从由把持部件76把持的部分到卷绕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的部分为止的区域不包含于卷绕部分。
[0151]“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之前”的意思是: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交点k01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之前。
[0152]
然后,在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换言之,在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下,在二次转印位置nt产生转印电场。
[0153]“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是指,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交点k01与转印滚筒36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
[0154]
如图9所示,在接地单元180的切换部件190的主体部194设置有电阻元件502。而且,接地部件182经由电阻元件502而与基准电位点g(参照图10以及图11)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部件182经由电阻元件502而与旋转轴部192电连接,旋转轴部192与基准电位点g(参照图10以及图11)电连接。
[0155]
另外,电阻元件502的电阻值被设定在1mω以上且4mω以下的范围内。并且,被设定为形成转印电场时的二次转印辊34的体积电阻的电阻值的约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元件502使用2.5mω的电阻值的元件。
[0156]
如图4的(a)以及图5的(b)所示,在接触滚子196与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由此,通过由施加辊44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
电压而产生的电流向转印滚筒36侧流动,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
[0157]
另一方面,如图4的(b)以及图5的(a)所示,在接触滚子196配置于凹部178内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由此,通过由施加辊44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流向接地部件182侧流动,经由电阻元件502(参照图9)而与基准电位点g(参照图10以及图11)短路,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的转印电场被消除。
[0158]
这样,切换部件190作为将来自二次转印辊34的电流路径切换到后述的短路电路500(参照图10以及图11)的路径切换构件发挥功能。另外,关于切换到短路电路500的时刻等的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0159]
另外,图4的(a)、图4的(b)、图5的(a)以及图5的(b)中的s1线、s2线、s3线以及s4线表示与二次转印位置nt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作为这些线与二次转印辊34的外周面的交点的交点k01(参照图4的(a))为二次转印位置nt。
[0160]
[施加电路400和短路电路500]
[0161]
图10是向二次转印辊34施加高压的施加电路400以及短路电路500的接线图。图11是图10的等效电路图。
[0162]
施加电路400构成为包含供电装置410、施加辊44以及二次转印辊34。施加辊44具有轴部件44a和轴部件44a所贯通的筒状的辊部44b。如上所述,通过从供电装置410向施加辊44的轴部件44a供电,向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在二次转印位置nt(参照图4等)形成转印电场。
[0163]
短路电路500构成为包含前述的接地部件182以及电阻元件502。如上所述,通过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而被切换到短路电路500,经由接地部件182以及电阻元件502而与基准电位点g短路,在二次转印位置nt(参照图4等)形成的转印电场被消除。
[0164]
[供电装置410]
[0165]
如图12所示,供电装置410能够将施加于施加辊44(参照图10)的电压切换为转印电压tv、反向电压gv以及中间电压cv。另外,图12是后述的电压的切换时刻的时序图。
[0166]
转印电压tv是在二次转印位置nt(参照图4等)形成转印电场时的电压。反向电压gv是极性与转印电压tv的极性相反并且电压的绝对值小的电压。中间电压cv是极性与转印电压tv的极性相同并且转印电压tv与反向电压gv之间的电压。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电压cv被设定为cv=tv/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0167]
供电装置410的转印电压tv、反向电压gv以及中间电压cv的切换通过来自控制装置402(参照图10)的电信号来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电压tv、反向电压gv以及中间电压cv的切换根据配合图像形成装置10整体的各种时刻使用的基准信号来进行。即,在相对于基准信号分别经过所设定的时间之后进行切换。
[0168]
图10所示的控制装置402具有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参照图14)整体的功能。控制装置402的硬件结构由计算机构成,该计算机包含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有用于实现各处理程序的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暂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作为存储构件的存储器以及网络接口等。
[0169]
[向短路电路的切换时刻和向施加辊供给的电压的切换时刻]
[0170]
图8在图中的左右图示了二次转印辊34。左侧的二次转印辊34是随着转印滚筒36
的旋转而冲入凹部178内时的状态,右侧的二次转印辊34是随着转印滚筒36的旋转而从凹部178脱离时的状态。由此,二次转印辊34实际上是一个。
[0171]
另外,如图8所示,将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的凹部178以外的周面部分作为滚筒圆周部179。
[0172]
图13是对供电装置410(参照图4等)所供电的电压的切换时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2是时序图。
[0173]-从转印电压tv切换为反向电压gv的时刻-[0174]
二次转印位置nt随着转印滚筒36的旋转而移动到图4的(a)的状态、图8、图12以及图13的s1线的位置时是将供电装置410(参照图10)向二次转印辊34供给的电压从转印电压tv(参照图12)切换为反向电压gv(参照图12)的时刻。具体而言,是从基准信号经过设定时间之后、且切换到短路电路500(参照图10)之前。并且,如图4的(a)、图8以及图12所示,s1线的位置是二次转印位置nt冲入凹部178之前且设置有夹套部件260的部位。并且,是与片材部件p的后端部pb(图13)相同的位置。
[0175]-从施加电路400切换到短路电路500的时刻-[0176]
二次转印位置nt随着转印滚筒36的旋转而移动到图4的(b)的状态、图8、图12以及图13的s2线的位置时是接地部件182与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件34a(参照图4的(b))接触而被切换到短路电路500(参照图10以及图11)并且经由接地部件182以及电阻元件502而与基准电位点g短路的时刻。具体而言,s2线的位置是二次转印位置nt即将冲入凹部178之前且设置有夹套部件260的部位。并且,s2线的位置是比片材部件p的后端部pb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0177]-从反向电压gv切换为中间电压cv以及从中间电压cv切换为转印电压tv的时刻-[0178]
二次转印位置nt随着转印滚筒36的旋转而移动到图5的(a)的状态、图8、图12以及图13的s3线的位置时是将供电装置410向二次转印辊34供给的电压从反向电压gv切换为中间电压cv的时刻。具体而言,是从基准信号经过设定时间之后且二次转印位置nt从凹部178脱离之前。并且,是所产生的电流在短路电路500短路的状态。
[0179]
然后,之后将供电装置410所供给的电压从中间电压cv切换为转印电压tv。另外,该切换的时刻也是二次转印位置nt从凹部178脱离之前、且所产生的电流通过短路电路500短路的状态。并且,是从基准信号经过设定时间之后。
[0180]-从短路电路500切换到施加电路400的时刻-[0181]
二次转印位置nt随着转印滚筒36的旋转而移动到图5的(b)的状态、图8、图12以及图13的s4线的位置时是接地部件182远离轴部件34a并从短路电路500切换到施加电路400的时刻。具体而言,是二次转印位置nt刚脱离凹部178之后且设置有夹套部件260的部位。
[0182]
另外,该s4线的位置与夹套部件260的另一端部263的倾斜面263a的倾斜端部263b(参照图8的(b))一致或大致一致。并且,此时是完成了转印电压tv的上升的状态。
[0183]
(主要部分结构的动作)
[0184]
接着,对主要部分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0185]
被送出到图14所示的供纸机构48的片材部件p被交接到链式夹持器66,并通过链式夹持器66传送。具体而言,链式夹持器66的把持部件76(参照图6)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然后,通过链式夹持器66传送片材部件p。
[0186]
并且,如图3的(a)、图3的(b)以及图3的(c)所示,把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的把持部件76若到达转印滚筒36,则配置于辊部174的凹部178内。而且,通过链式夹持器66传送的片材部件p被卷绕于转印滚筒36的同时被传送。并且,被传送的片材部件p在二次转印位置nt被夹持在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与转印带31之间。然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电场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187]
具体而言,如图4的(a)所示,在配置有把持部件76的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nt之前的状态下,接触滚子196与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然后,接地部件182从轴部件34a分离,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
[0188]
并且,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与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滚子196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前,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
[0189]
而且,如图4的(b)所示,若接触滚子196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则切换部件190的主体部194旋转,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由此,通过由施加辊44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流向接地部件182侧流动,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的转印电场被消除。
[0190]
而且,如图4的(b)以及图5的(a)所示,在转印滚筒36旋转而把持部件76通过二次转印辊34之后,接触滚子196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由于在接触滚子196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之后到达上游端为止的期间,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因此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的转印电场被消除。
[0191]
而且,如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到达凹部17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的接触滚子196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接触滚子196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接触之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卷绕部分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到达二次转印位置nt)。
[0192]
如图5的(b)所示,若接触滚子196与辊部174的外周面接触,则切换部件190的主体部194旋转,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由此,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
[0193]
这样,通过将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以及凹部178设为凸轮面,切换部件190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
[0194]
而且,片材部件p在二次转印位置nt被夹持在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与转印带31之间。然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nt通过转印电场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195]
(作用)
[0196]
接着,对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0197]
在转印装置30中,在二次转印位置nt从凹部178脱离时,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从短路电路500切换到施加电路400。由此,通过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流向转印滚筒36侧流动,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
[0198]
例如,通过利用电信号开始向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有时会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发送电信号到完成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转印电压tv为止花费时间。换言之,形成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较长。
[0199]
但是,在转印装置30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而形成转印电场。换言之,在转印装置30中,不是通过电信号,而是通过机械动作来形成转印电场。因此,与通过电信号开始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在转印装置30中,形成转
印电场所需的时间变短。
[0200]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在二次转印位置nt冲入凹部178时,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从施加电路400切换到短路电路500。由此,通过对二次转印辊34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流经由接地部件182以及电阻元件502流动至基准电位点g而短路。由此,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的转印电场被消除。
[0201]
例如,通过利用电信号结束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有时会消除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的转印电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发送电信号到完全结束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施加为止花费时间。换言之,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较长。
[0202]
但是,在转印装置30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而消除转印电场。换言之,在转印装置30中,不是通过电信号,而是通过机械动作来消除转印电场。因此,与通过电信号结束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在转印装置30中,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变短。
[0203]
这样,与根据电信号而开始以及结束对二次转印辊34的转印电压tv的施加的情况相比,在转印装置30中,能够缩短产生以及消除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0204]
并且,在短路电路500工作之前,根据电信号而从转印电压tv切换为反向电压gv。由此,与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也保持转印电压tv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500的冲击电流。
[0205]
并且,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根据电信号而将施加电压从反向电压gv切换为中间电压cv,再从中间电压cv切换为转印电压tv。由此,与从反向电压gv直接切换为转印电压tv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产生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
[0206]
并且,电阻元件502的电阻值被设定在1mω以上且4mω以下的范围内。由此,与经由电阻元件502的电阻值小于1mω的电阻元件而与基准电位点g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500的冲击电流。
[0207]
并且,电阻元件502的电阻值被设定为形成转印电场时的二次转印辊34的体积电阻的电阻值的1/2。由此,与经由电阻值跟形成转印电场时的二次转印辊34的电阻值相同的电阻元件而与基准电位点g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供电装置410所输出的电流的输出变化。
[0208]
在此,对该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0209]
图11中的电阻部19a是从二次转印辊34的辊部34b的与施加辊44接触的接触部位到轴部件34a为止的电阻成分。电阻部19b是从二次转印辊34的辊部34b的轴部件34a到转印滚筒36为止的电阻成分。这些电阻部19a的电阻值与电阻部19b的电阻值相同。另外,准确地说,在电阻部19b中包含转印带31的电阻成分,但是在此不考虑。
[0210]
而且,流过施加电路400的电流大致为“转印电压tv/(电阻部19a的电阻值 电阻部19b的电阻值)”。
[0211]
在短路电路500中,由于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因此流过短路电路500的电流大致为“转印电压tv/(电阻部19a的电阻值 电阻部19b的电阻值)”。由此,通过将电阻元件502的电阻值设定为与电阻部19b相同的电阻值、即二次转印辊34的体积电阻的电阻值的1/2,能够抑制切换到施加电路400和短路电路500时供电装置410所输出的电流的输出变化。
[0212]
并且,与短路电路500从供电装置410至基准电位点g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短路电路500的冲击电流。
[0213]
并且,从施加电路400切换到短路电路500时的二次转印位置nt的s1线的位置是设置有夹套部件260的部位。由此,当二次转印位置nt偏离夹套部件260时,不会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因而,与二次转印位置nt未处于夹套部件260时切换到短路电路50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从二次转印辊34向由金属制成的滚筒主体252漏电。
[0214]
并且,从短路电路500切换到施加电路400时的二次转印位置nt为s4线的位置是设置有夹套部件260的部位。由此,在二次转印位置nt到达夹套部件260之前,不会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因而,与在二次转印位置nt未处于夹套部件260时切换到施加电路40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从二次转印辊34向由金属制成的滚筒主体252漏电。
[0215]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切换部件190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因此,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形成转印电场,并且消除转印电场。
[0216]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通过将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以及凹部178设为凸轮面,切换部件190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因此,与专门设置形成有凸轮面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元件数量变少。
[0217]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切换部件190通过以旋转轴部192为中心旋转,来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所述旋转轴部192配置于在从装置宽度方向观察时呈u字状的弯曲部194c。因此,与切换部件相对于旋转轴部向一侧和另一侧延伸的跷跷板类型的情况相比,切换部件19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变短。
[0218]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转印滚筒36旋转,接触滚子196在把持部件76通过二次转印辊34之后,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即,在把持部件76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换言之,在把持部件76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的状态下,不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再换言之,在从装置进深方向观察时,在以下线与二次转印辊34的外周面的交点跟把持部件76相对的状态下,不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所述线是连结二次转印辊34的旋转中心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中心的线。
[0219]
因此,与在把持部件76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的状态下形成转印电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二次转印辊34向把持部件76流动。与在把持部件76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二次转印辊34向把持部件76流动。
[0220]
并且,与在把持部件76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的情况相比,在转印装置30中能够抑制电流从二次转印辊34向把持部件76流动,由此能够抑制转印装置30中产生不良情况。
[0221]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配置于凹部178内的接触滚子196在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卷绕部分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之前,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接触。由此,在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卷绕部分与二次转印辊34相对之前,在二次转印位置nt形成转印电场。
[0222]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在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中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分离。换言之,在二次转印辊34与转印滚筒36中
的卷绕有片材部件p的部分相对的状态下,在二次转印位置nt产生转印电场。因此,与在二次转印辊34跟卷绕于转印滚筒36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分相对时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片材部件p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面积扩大。
[0223]
并且,在转印装置30中,配置于凹部178内的接触滚子196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片材部件p的部分之前,与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接触。换言之,在二次转印辊34到达转印滚筒36的外周面中的被卷绕片材部件p的部分之前,形成转印电场。因此,能够从卷绕于转印滚筒36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分转印调色剂图像。
[0224]
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转印装置30。因此,与具有通过电信号结束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不必要的转印电场而导致形成于片材部件p的图像产生不良。例如,能够减少因不必要的转印电场而产生的片材部件p的末端空白量。
[0225]
在此,对能够减少因不必要的转印电场而产生的片材部件p的末端空白量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0226]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30中,为了防止二次转印辊34与由金属制成的把持部件76以及由金属制成的滚筒主体252之间发生漏电,在二次转印位置nt为s4线的位置从短路电路500切换到施加电路400。另一方面,直到在二次转印位置nt完全形成转印电场为止,调色剂图像不会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末端部。由此,从二次转印位置nt为s4线的位置到完全形成转印电场为止的区域成为无法转印的末端空白范围。
[0227]
如前面所述,与根据电信号而开始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30的形成转印电场所需的时间变短。由此,与根据电信号而开始对二次转印辊34的电压的施加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30能够减少片材部件p的末端空白量。
[0228]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与二次转印辊34接触的施加辊44。若在供电给施加辊44的轴部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则通过供电而产生的电流经由二次转印辊34的表面或二次转印辊34的内部而向轴部件34a流动。在此,二次转印辊34的表面或内部作为电阻发挥功能。因此,与向轴部件34a供电而形成转印电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接地时的路径上流过大的电流。
[0229]
<第2实施方式>
[0230]
根据图16对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231]
如图16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接地单元280具有接地部件182和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的切换部件290。
[0232]
切换部件290具有旋转轴部192、主体部294以及励磁线圈298。
[0233]
主体部294为铁制品,从旋转轴部192延伸。而且,主体部294的末端部分配置在隔着轴部件34a而与转印滚筒36相反的一侧。并且,主体部294支承接地部件182。由此,主体部294以旋转轴部192为中心旋转。主体部294是支承部的一例。
[0234]
励磁线圈298配置在隔着主体部294而与轴部件34a相反的一侧,沿着与主体部294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0235]
在该结构中,从未图示的低电压电源向励磁线圈298供电或断电,在励磁线圈298
的周围产生磁场,由此主体部294向一侧或另一测旋转。由此,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
[0236]
并且,关于第2实施方式,得到除了通过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而得到的作用以外的作用。在此,向励磁线圈298供给的电压比向施加辊44供给的电压小。由此,在励磁线圈298中,能够比通过施加辊44以电的方式切换供电和断电的情况迅速地以电的方式切换供电和断电。
[0237]
<其他>
[0238]
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23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施加电压从反向电压gv切换为中间电压cv,再从中间电压cv切换为转印电压tv,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反向电压gv直接切换为转印电压tv。
[0240]
并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从转印电压tv切换为反向电压gv,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也保持转印电压tv,也可以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设为与基准电位点g相同的电位。或者,也可以在短路电路500工作时设为绝对值小于转印电压tv的绝对值的待机电压。例如,待机电压可以是与中间电压cv相同的电压值。
[0241]
并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作为保持部件的一例的把持部件76例示为对片材部件p的末端部进行物理保持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吸引空气的力来保持片材部件p的末端。
[0242]
并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绕部件为链条,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环绕部件也可以是带。
[0243]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但是例如也可以将转印辊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244]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与二次转印辊34接触的施加辊44,但是也可以在不设置施加辊44的前提下向二次转印辊34的轴部件34a供电。但是,在设置施加辊44时,能够抑制接地时短路电路500中流过较大的电流。这是因为,若在供电给施加辊44的轴部的状态下接地部件182与轴部件34a接触,则通过供电而产生的电流经由二次转印辊34的表面或二次转印辊34的内部而流过轴部件34a,但是二次转印辊34的表面以及内部作为电阻发挥功能。
[0245]
并且,为了在定影装置100与二次转印位置nt之间使非接触的预备加热部以及所传送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姿势稳定,也可以设置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送风的送风部等。
[0246]
并且,切换部件190并不限定于将转印滚筒36设为凸轮面而被驱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与转印滚筒36一体旋转的凸轮等而驱动的结构。并且,不限于切换部件摆动并与轴部件34a接触而切换到短路电路的机构,例如也可以使与轴部件34a不同的部位、例如切换部件摆动并与施加辊44的轴部件44a接触而切换到短路电路。或者,也可以是摆动以外的动作、例如切换部件呈直线状移动的结构。总之,只要是能够将施加于转印部件的电压切换到不在转印滚筒侧短路而在基准电位点短路的短路电路的工作停止机构即可。
[0247]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转印滚筒36中的辊部174的外周面设为凸轮面,但是也可以将具有凸轮面的专用部件安装于转印滚筒36的轴部176。但是,在该情况下,得不到通过将辊部174的外周面设为凸轮面而得到的作用。
[0248]
并且,如图17的变形方式所示,也可以在转印滚筒36的辊部174的端部沿着装置进
深方向形成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形状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凸轮面360。而且,也可以通过该凸轮面360使切换部件190旋转。由此,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不受转印滚筒36的中央侧的部分的形状的影响,通过接地部件182切换是否使二次转印辊34接地。
[0249]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转印滚筒36作为转印滚筒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在转印滚筒36上卷绕有带的部件作为转印滚筒。
[0250]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把持部件76安装于一对链条72,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安装于转印滚筒36的结构。
[0251]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把持部件76,但是也可以没有把持部件。
[0252]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凸轮机构使切换部件190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旋转,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机构使切换部件190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地旋转。
[0253]
另外,“与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联动”是指,凸轮机构等通过转印滚筒36的旋转动作其本身而物理工作,来切换接地部件182相对于轴部件34a的接触分离。因而,不包括例如通过另外设置的传感器读取旋转动作并根据其工作状况并利用电信号切换接地部件182的接触分离的结构。
[0254]
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设成各种结构。而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