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重介选煤粉尘治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6:39: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选煤领域,具体的是重介选煤粉尘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煤在筛分、破碎、胶带转运点处产生大量煤尘。由于无法对落下的煤尘进行清扫,煤尘二次飞扬严重,从选煤的具体工序来说,以运输、破碎、筛分及其清扫积货等工序产生粉尘最多。造成环境粉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1、来煤含水量低(当煤的含水量低于6%时,煤尘飞扬严重);2、产尘点没有通风除尘设备,粉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3、转载点、栈桥地面和一些死角死面落煤堆积,产生二次粉尘飞扬;4、胶带机运行不正常(跑偏、密闭不严)造成胶带落煤严重。
3.某公司洗煤车间采用的是重介选煤工艺,原煤经胶带运输机运至原煤准备系统,进入筛分、手选、破碎作业。主要设备有:一台原煤筛、4条胶带运输机以及一台强力破碎机。原煤筛和转载皮带之间的落差高达15米。破碎机和转载皮带之间的溜槽角度几乎垂直。另外,受空间限制,原煤溜槽角度较小,漏料严重。整个系统工作时,空气浮尘浓度较大,不仅超出国家允许标准,也时刻威胁着车间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介选煤粉尘治理装置,有效避免选煤过程中扬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重介选煤粉尘治理装置,包括浮选池和除尘器,所述除尘器包除尘风机和粉尘收集箱;
6.所述粉尘收集箱为顶部敞口的中空箱体,其中空内腔包括内侧壁和内底壁,所述内底壁为倾斜的斜面;内侧壁与内底壁底端的交汇处设置有由中空内腔向外贯通粉尘收集箱的出口一;在粉尘收集箱的侧壁设置有与粉尘收集箱的中空内腔连通的喷水通道;
7.沿竖向,粉尘收集箱设置于除尘风机的下方,且粉尘收集箱的顶部敞口与除尘风机的粉尘出口密封连接;在浮选池与粉尘收集箱之间设置有封闭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一端与出口一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浮选池相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喷水通道对正内底壁的顶端设置。
9.进一步的,粉尘收集箱的顶部敞口与除尘风机的粉尘出口之间经布罩密封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通道包括中转收集箱;沿竖向,所述中转收集箱位于粉尘收集箱与浮选池之间;沿水平方向,所述中转收集箱位于粉尘收集箱与浮选池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中转收集箱为封闭的中空箱体,其空腔包括内周侧壁、内顶端壁和内底端壁,所述内底端壁为倾斜的斜面;内周侧壁与内底端壁底端的交汇处设置有由空腔向外贯通中转收集箱的底部出口;内周侧壁与内顶端壁的交汇处设置有由空腔向外贯通中转收集箱的顶部入口;沿水平方向,顶部入口和底部出口分居中转收集箱的左右两侧;顶部入口与粉尘收集箱的出口一密封连接;底部出口与浮选池连通。
12.进一步的,中转收集箱与粉尘收集箱之间设置有连接管一,所述连接管一一端连接于粉尘收集箱的出口一,另一端倾斜向下连接于中转收集箱的顶部入口;
13.中转收集箱与浮选池之间设置有连接管二,所述连接管二一端连接于中转收集箱的底部出口,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浮选池。
14.进一步的,连接管二的倾斜坡度小于连接管一的倾斜坡度。
15.进一步的,粉尘收集箱的内底壁的坡度小于连接管一的倾斜坡度,其大于或者等于45
°
;中转收集箱的内底端壁的坡度大于或者等于连接管二的倾斜坡度,并小于或者等于45
°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除尘风机用于抽走部分煤尘,未被抽走的剩余煤尘则通过除尘风机的粉尘出口排放到除尘风机下方的粉尘收集箱内。通过粉尘收集箱上设置的喷水通道起到降尘作用,通过喷水通道喷水,使得粉尘收集箱内的煤尘遇水打湿降落,并混合形成煤泥水。通过中空内腔的内侧壁倾斜设置,故,煤泥水沿着内侧壁自流至出口一,并经过连接通道输送至浮选池内。煤泥水可以实现自流,可以避免堵塞淤积现象,还无须动力设备施加动力促使煤泥水流动,更节能。而且,直接将水通入粉尘收集箱形成煤泥水,煤泥水自然下流,无需人工操作,节约了时间和劳动力。
17.由于粉尘收集箱与除尘风机之间密封连接;在浮选池与粉尘收集箱之间设置有封闭的连接通道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在整个输送过程实现密闭控制,能有效抑制煤尘扩散。通过连接通道一端与出口一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浮选池相连接,即连接通道倾斜设置,从而缩小煤流的倾角,从而降低煤泥水的流速,起到控制粉尘飞扬的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20.图3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21.图中,除尘风机1、粉尘出口1a、粉尘收集箱2、内侧壁2a、内底壁2b、中空内腔2c、出口一2d、喷水通道2e、布罩3、中转收集箱4、空腔4a、内周侧壁4b、内顶端壁4c、内底端壁4d、底部出口4e、顶部入口4f、连接管一5、连接管二6、浮选池7。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23.重介选煤粉尘治理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浮选池7和除尘器,所述除尘器包除尘风机1和粉尘收集箱2;
24.所述粉尘收集箱2为顶部敞口的中空箱体,其中空内腔2c包括内侧壁2a和内底壁2b,所述内底壁2b为倾斜的斜面;内侧壁2a与内底壁2b底端的交汇处设置有由中空内腔2c向外贯通粉尘收集箱2的出口一2d;在粉尘收集箱2的侧壁设置有与粉尘收集箱2的中空内腔2c连通的喷水通道2e;
25.沿竖向,粉尘收集箱2设置于除尘风机1的下方,且粉尘收集箱2的顶部敞口与除尘风机1的粉尘出口1a密封连接;在浮选池7与粉尘收集箱2之间设置有封闭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一端与出口一2d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浮选池7相连接。
26.本实用新型中,除尘风机1用于抽走部分煤尘,未被抽走的剩余煤尘则通过除尘风机1的粉尘出口1a排放到除尘风机1下方的粉尘收集箱2内。由于粉尘收集箱2上设置有与其中空内腔2c连通的喷水通道2e,通过喷水通道2e喷水,使得粉尘收集箱2内的煤尘遇水打湿降落,并混合形成煤泥水。由于中空内腔2c的内侧壁2a倾斜设置,故,煤泥水沿着内侧壁2a流动至出口一2d,并经过连接通道输送至浮选池7内。
27.由于粉尘收集箱2与浮选池7之间存在较高的落差,煤泥水可以实现自流,可以避免堵塞淤积现象,还无须动力设备施加动力促使煤泥水流动,更节能。而且,直接将水通入粉尘收集箱2形成煤泥水,煤泥水自然下流,无需人工操作,节约了时间和劳动力。
28.由于粉尘收集箱2与除尘风机1之间密封连接;在浮选池7与粉尘收集箱2之间设置有封闭的连接通道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在整个输送过程实现密闭控制,能有效抑制煤尘扩散。
29.由于连接通道一端与出口一2d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浮选池7相连接,即连接通道倾斜设置,从而缩小煤流的倾角,从而降低煤泥水的流速,起到控制粉尘飞扬的作用。
30.喷水通道2e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只要能将水喷入中空内腔2c即可,但是,为了提高效率,优选的,所述喷水通道2e对正内底壁2b的顶端设置。该设置,喷洒出的水作用于内底壁2b上,具有促进内底壁2b煤泥水加速流动的作用。
31.为了避免粉尘收集箱2与除尘风机1的连接处漏尘,且易于粉尘收集箱2与除尘风机1之间的拆卸,最优的,粉尘收集箱2的顶部敞口与除尘风机1的粉尘出口1a之间经布罩3密封连接。
32.可以直接采用管道作为连接通道,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粉尘飞扬的效果,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通道包括中转收集箱4;沿竖向,所述中转收集箱4位于粉尘收集箱2与浮选池7之间;沿水平方向,所述中转收集箱4位于粉尘收集箱2与浮选池7之间。中转收集箱4的设置,在煤泥水由粉尘收集箱2流向浮选池7的途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了管道过长带来的维修不便的问题,同时,利于调节煤泥水流向浮选池7的最终坡度,以尽可能的控制粉尘飞扬。
33.所述中转收集箱4为封闭的中空箱体,其空腔4a包括内周侧壁4b、内顶端壁4c和内底端壁4d,所述内底端壁4d为倾斜的斜面;内周侧壁4b与内底端壁4d底端的交汇处设置有由空腔4a向外贯通中转收集箱4的底部出口4e;内周侧壁4b与内顶端壁4c的交汇处设置有由空腔4a向外贯通中转收集箱4的顶部入口4f;沿水平方向,顶部入口4f和底部出口4e分居中转收集箱4的左右两侧;顶部入口4f与粉尘收集箱2的出口一2d密封连接;底部出口4e与浮选池7连通。
34.该结构,由于顶部入口4f位于内周侧壁4b与内顶端壁4c的交汇处,并与底部出口4e分居中转收集箱4的左右两侧,使得煤泥水由顶部入口4f流入空腔4a掉落到内底端壁4d的顶端,与将顶部入口4f设置于顶部其它位置相比,该设置,煤泥水由粉尘收集箱2到内底端壁4d的高差小,能减少中转收集箱4内扬尘。通过内底端壁4d呈斜面设置,使得掉落于内底端壁4d的煤泥水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向底部出口4e。
35.中转收集箱4与粉尘收集箱2之间设置有连接管一5,所述连接管一5一端连接于粉尘收集箱2的出口一2d,另一端倾斜向下连接于中转收集箱4的顶部入口4f;
36.中转收集箱4与浮选池7之间设置有连接管二6,所述连接管二6一端连接于中转收集箱4的底部出口4e,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浮选池7。
37.为了尽可能避免煤泥水进入浮选池7的时候发生飞溅等,连接管二6的倾斜坡度小于连接管一5的倾斜坡度。该设置,在中转收集箱4之前,坡度更陡峭,利于提高煤泥水的输送速度;中转收集箱4之前,坡度减缓,从而减小煤泥水进入浮选池7的流速,以缓解扬尘。
38.最优的,粉尘收集箱2的内底壁2b的坡度小于连接管一5的倾斜坡度,其大于或者等于45
°
,如此设置,更利于煤泥水流入连接管一5。中转收集箱4的内底端壁4d的坡度大于或者等于连接管二6的倾斜坡度,并小于或者等于45
°
,能有效缓解煤泥水的输送速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