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6:2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尤指一种适用于平稳易控制且不易转倒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


背景技术:

2.现有消费者喜爱方便的二轮摩托车,对于平衡操控能力较差的骑乘者,当遇有突然状况急煞车时易失控转倒,尤当行驶于湿滑或不平整碎石路面时,就骑乘者操控能力较佳的人也经常无法避免失控转倒。
3.探讨其转倒主要原因有,因二轮摩托车仅前后各设置一个轮子,所提供平稳度不足,必须靠骑乘者行进中以转向的修正及人与车身重心的改变来平衡车子致不转倒,因此,遇状况时必需要有快速应变控制平衡能力的人,方可维持车不转倒。又因二轮摩托车遇路面湿滑时失控转倒主要原因,为轮胎与地面失去抓地力,致无法再做转向修正以平衡车身所造成。
4.其次,于三轮摩托车能让骑乘者能同二轮摩托车顺畅的骑乘,则三轮摩托车必须要设计同二摩托车能左右顺畅倾斜来转移车辆的重心以平衡转弯的离心力,因此,于三轮摩托车的其中左右对称两轮必须设计能同车体顺畅同步左右倾斜的倾斜装置。此倾斜装置让骑乘者转弯时,人与车体倾斜重心转移以平衡转弯的离心力,而在此时左右两轮能随同车身倾斜且轮胎一直保持贴着地面,让骑乘者顺畅平稳转弯。
5.然而,左右两轮所设的倾斜装置,让车辆于行进时左右两轮是能绕着主架自由的摆动,故车辆于非行进时的静止态车辆是无法站立会有侧向倾倒的危险。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通过增设卡钳及二锁固片的防倾倒机构,于车辆静止状态或骑乘短暂停车时,使左右轮组的倾斜装置功能暂时消失,让三轮着地能站立不倾倒,骑乘者可不需用脚着地支撑车辆;于车辆骑乘状态下,则恢复左右轮组的倾斜装置功能,让骑乘者可顺畅安全转弯。
7.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包括有一主架、一动力组、至少一后轮组、一前右轮组、一前左轮组、一下连杆组件以及一上连杆组件。主架固设有一卡钳,动力组设置于主架上,至少一后轮组连接动力组。前右轮组具有一前右轮支架,该前右轮支架包括一第一枢接点及一第二枢接点。前左轮组具有一前左轮支架,该前左轮支架包括一第三枢接点及一第四枢接点。下连杆组件枢接于第一枢接点及第三枢接点,并以一棒轴与主架挂接。上连杆组件包括一固设有一第一锁固片的第一上连杆及一固设有一第二锁固片的第二上连杆,第一上连杆一端枢接于第二枢接点,另一端枢接于车架,第二上连杆一端枢接于第四枢接点,另一端枢接于车架。
8.其中,第一锁固片及该第二锁固片是穿过卡钳的夹片间,使卡钳可选择式地夹持第一锁固片及第二锁固片,或释放第一锁固片及第二锁固片。通过上述设计,当卡钳夹持第一锁固片及第二锁固片时,第一上连杆及第二上连杆与主架锁定且不再对主架摆动,此亦间接控制了左右轮组不可摆动,因此使左右轮组倾斜装置功能消失,让三轮着地能站立不倾倒。反之,当卡钳释放第一锁固片及第二锁固片时,第一上连杆及第二上连杆可对主架自由摆动,因此使左右轮倾斜装置功能恢复,让骑乘转弯时人与车重心能顺畅转移以平衡转弯的离心力。
9.上述第一上连杆与前右轮支架枢接的第二枢接点可位于前右轮组的轮圈的外边圆周的正视投影区域内。因此,可让上连杆组件及下连杆组件配置尽量集中化,左右悬吊轻量化,使悬吊运动更敏捷。
10.上述第二上连杆与前左轮支架枢接的第四枢接点可位于前左轮组的轮圈的外边圆周的正视投影区域内。因此,可让上连杆组件及下连杆组件配置尽量集中化,左右悬吊轻量化,使悬吊运动更敏捷。
11.上述第一上连杆、第二上连杆与主架可枢接于同一枢接点。因此,可有效维持整车的对称性及平衡性,当第一上连杆及第二上连杆对主架自由摆动时,会更加平稳顺畅。
12.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附图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的立体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的局部放大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卡钳的局部放大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右轮组的局部放大图。
17.图5是图4的正视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9]1ꢀꢀꢀꢀꢀꢀꢀꢀꢀꢀꢀꢀꢀꢀꢀꢀꢀ
前两轮车辆
[0020]2ꢀꢀꢀꢀꢀꢀꢀꢀꢀꢀꢀꢀꢀꢀꢀꢀꢀ
主架
[0021]
21
ꢀꢀꢀꢀꢀꢀꢀꢀꢀꢀꢀꢀꢀꢀꢀꢀ
卡钳
[0022]
211
ꢀꢀꢀꢀꢀꢀꢀꢀꢀꢀꢀꢀꢀꢀꢀ
夹片
[0023]3ꢀꢀꢀꢀꢀꢀꢀꢀꢀꢀꢀꢀꢀꢀꢀꢀꢀ
动力组
[0024]4ꢀꢀꢀꢀꢀꢀꢀꢀꢀꢀꢀꢀꢀꢀꢀꢀꢀ
后轮组
[0025]5ꢀꢀꢀꢀꢀꢀꢀꢀꢀꢀꢀꢀꢀꢀꢀꢀꢀ
前右轮组
[0026]
50
ꢀꢀꢀꢀꢀꢀꢀꢀꢀꢀꢀꢀꢀꢀꢀꢀ
轮圈
[0027]
51
ꢀꢀꢀꢀꢀꢀꢀꢀꢀꢀꢀꢀꢀꢀꢀꢀ
前右轮支架
[0028]
511
ꢀꢀꢀꢀꢀꢀꢀꢀꢀꢀꢀꢀꢀꢀꢀ
第一枢接点
[0029]
512
ꢀꢀꢀꢀꢀꢀꢀꢀꢀꢀꢀꢀꢀꢀꢀ
第二枢接点
[0030]6ꢀꢀꢀꢀꢀꢀꢀꢀꢀꢀꢀꢀꢀꢀꢀꢀꢀ
前左轮组
[0031]7ꢀꢀꢀꢀꢀꢀꢀꢀꢀꢀꢀꢀꢀꢀꢀꢀꢀ
下连杆组件
[0032]
75
ꢀꢀꢀꢀꢀꢀꢀꢀꢀꢀꢀꢀꢀꢀꢀꢀ
棒轴
[0033]8ꢀꢀꢀꢀꢀꢀꢀꢀꢀꢀꢀꢀꢀꢀꢀꢀꢀ
上连杆组件
[0034]
81
ꢀꢀꢀꢀꢀꢀꢀꢀꢀꢀꢀꢀꢀꢀꢀꢀ
第一上连杆
[0035]
811
ꢀꢀꢀꢀꢀꢀꢀꢀꢀꢀꢀꢀꢀꢀꢀ
第一锁固片
[0036]
82
ꢀꢀꢀꢀꢀꢀꢀꢀꢀꢀꢀꢀꢀꢀꢀꢀ
第二上连杆
[0037]
821
ꢀꢀꢀꢀꢀꢀꢀꢀꢀꢀꢀꢀꢀꢀꢀ
第二锁固片
[0038]cꢀꢀꢀꢀꢀꢀꢀꢀꢀꢀꢀꢀꢀꢀꢀꢀꢀ
外边圆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如图1至图4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的立体图、局部放大图、卡钳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前右轮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为一种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1,主要包括有一主架2、一动力组3、一后轮组4、一前右轮组5、一前左轮组6、一下连杆组件7以及一上连杆组件8。主架2固设有一卡钳21并吊挂动力组3,该动力组3连接后轮组4,以提供驱动动力。主架2是通过下连杆组件7及上连杆组件8分别与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具防倾倒机构的前两轮车辆1,可适用在具前二轮后一轮以上的车辆,提供一种平稳易控制且不易转倒的车辆。
[0040]
在本实施例中,前右轮组5具有一前右轮支架51,该前右轮支架51包括一第一枢接点511及一第二枢接点512,前左轮组6具有一前左轮支架(图未示),该前左轮支架包括一第三枢接点及一第四枢接点,其对称于前右轮支架51,因图面角度关系,并未能显示该元件。
[0041]
下连杆组件7枢接于第一枢接点511及第三枢接点,并以一棒轴75与该主架2挂接。上连杆组件8包括一固设有一第一锁固片811的第一上连杆81及一固设有一第二锁固片821的第二上连杆82,第一上连杆81一端枢接于第二枢接点512,另一端枢接于车架2,第二上连杆82一端枢接于第四枢接点,另一端枢接于车架2。其中,第一上连杆81、第二上连杆82与主架2枢接于同一枢接点,因此,可有效维持整车的对称性及平衡性,当第一上连杆81及第二上连杆82对主架2自由摆动时,会更加平稳顺畅。
[0042]
此外,第一锁固片811及第二锁固片821穿过卡钳21的夹片211间,使卡钳21可选择式地夹持第一锁固片811及第二锁固片821,或释放第一锁固片811及第二锁固片821。通过上述设计,当卡钳21夹持第一锁固片811及第二锁固片821时,第一上连杆81及第二上连杆82与主架2锁定且不再对主架2摆动,此亦间接控制了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不可摆动,故使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倾斜装置功能消失,让三轮着地能站立不倾倒。反之,当卡钳21释放第一锁固81片及第二锁固片821时,第一上连杆81及第二上连杆82可对主架2自由摆动,故使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的倾斜装置功能恢复,让骑乘转弯时人与车重心能顺畅转移以平衡转弯的离心力,而在此时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能随同车身倾斜且轮胎一直保持贴地面,让骑乘者顺畅平稳转弯。
[0043]
如图5为图4的正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连杆81与前右轮支架51枢接的第二枢接点512位于前右轮组5的轮圈50的外边圆周c的正视投影区域内。同理,第二上连杆82与前左轮支架枢接的第四枢接点位于前左轮组6的轮圈的外边圆周的正视投影区域内。因此,通过上述设计可让上连杆组件8及下连杆组件7配置尽量集中化,左右悬吊轻量化,使悬吊运动更敏捷。
[0044]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
申请文件的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