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计算机电源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3:30: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散热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电源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计算机属于弱电产品,也就是说部件的工作电压比较低,一般在正负12伏以内,并且是直流电,而普通的市电为220伏(有些国家为110伏)交流电,不能直接在计算机部件上使用,因此计算机和很多家电一样需要一个电源部分,负责将普通市电转换为计算机可以使用的电压,一般安装在计算机内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工作电压非常低,并且由于计算机工作频率非常高,因此对电源的要求比较高,计算机的电源为开关电路,将普通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再通过斩波控制电压,将不同的电压分别输出给主板、硬盘、光驱等计算机部件,安全标准对电器的温度要求很重视,同时要求材料有阻燃性,对开关电源来说,内部温升不应超过65℃,如果环境温度是25℃,电源的元器件的温度应小于90℃,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源在刚开始用时对使用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不良影响,但用久了以后,由于潮湿的空气和灰尘的影响可能导致高压区短路,不但造成电源本身损坏,还会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
3.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效果不好、外界杂质易进、不够实用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计算机电源所存在的散热效果不好、外界杂质易进、不够实用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电源的散热装置,能够导热且其内部空气易于流通,使内部环境能够保持清洁。
5.包括第三风扇、防护架,其侧面设有防护网,其中含有微处理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散热外壳,其作用是支撑和保护内部待安装电源,所述散热外壳底部设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外层导热环、内层导热环,所述外层导热环与所述内层导热环截面均为c形,作用是导热且能避免内部空气不易流通,所述内层导热环设在所述外层导热环内且二者之间活动连接,作用是便于拆卸与安装,还包括导热片,所述导热片为板状且设在所述内层导热环内侧与所述外层导热环外侧,作用是加强导热,还包括通风环、第一风扇,所述通风环为左右两端均开通的圆台壳体,作用是作为通气通道,所述通风环设在所述散热外壳侧壁,直径大的一侧朝外,易产生内外压差,促进气体流动,所述第一风扇设在所述散热外壳的左侧壁上,作用是形成内外压差,使散热外壳内部空气排出,还包括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设在所述散热外壳底面上,所述排风管道的一端开通,作用是使热空气进入,另一端穿出所述散热外壳与热风出口相连接,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在所述热风出口上,作用是使热空气排出,还包括集热水管,所述集热水管的一端设在所述排风管道内,作用是对所述排风管道内热空气进行降温,从而对所述散热外壳内进行降温,所述集热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散热片,所述循环水泵提供水的动力,所述散热片使水能够降温,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散热外壳下底面上,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
所述第三风扇、所述循环水泵均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网内侧设有空气滤芯,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杂质进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风扇扇叶上设有v形沟槽,作用是增大扇叶与空气接触面积,加快散热。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外壳上顶面左右对称设置有多个狭缝,作用是使空气进入且能阻挡较大颗粒杂质进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导热环与所述内层导热环底部均设有半圆形缺口且位置相对应,使气流易于穿过加快散热。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片两侧对称设置有翅片,其目的是使进一步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所述翅片涂有导热硅脂,提高散热效果。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风管道设有多个与其相贯通的斜置的进风管口,作用是使更多热空气进入排风管道内。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截面为c形的外层导热环、内层导热环以及设置半圆形缺口,能够导热且其内部空气易于流通,通过在外层导热环和内层导热环上设置导热片、翅片,在翅片上涂导热硅脂,增大了与空气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使散热效果更好,通过在散热外壳上设置空气滤芯、狭缝,使空气中的杂质不易进入,通过设置排风管道、进风管口、集热水管、散热片、循环水泵,使内部热空气易于被排出,且能够通过在集热水管中循环的水对排风管道内的热空气进行降温,进而降低了排风管道的温度,从而起到了对散热外壳内部的降温作用,增加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热件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层导热环与所述内层导热环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散热外壳;2、第三风扇;3、狭缝;4、v形沟槽;5、防护架;6、第一风扇;7、通风环;8、排风管道;9、导热件;10、进风管口;11、热风出口;12、第二风扇;13、散热片;14、循环水泵;15、集热水管;16、空气滤芯;17、防护网;18、外层导热环;19、内层导热环;20、导热片;21、翅片;22、半圆形缺口;23、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实施例1
2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电源的散热装置,包括第三风扇
2、防护架5,其侧面设有防护网17,其中含有微处理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散热外壳1,所述散热外壳1底部设有导热件9,热量传递至所述导热件9进行散热,所述导热件9包括外层导热环18、内层导热环19,所述外层导热环18与所述内层导热环19截面均为c形,所述内层导热环19设在所述外层导热环18内且二者之间活动连接,还包括导热片20,所述导热片20为板状且设在所述内层导热环19内侧与所述外层导热环18外侧,还包括通风环7、第一风扇6,所述通风环7为左右两端均开通的圆台壳体,所述通风环7设在所述散热外壳1侧壁,直径大的一侧朝外,所述第一风扇6设在所述散热外壳1的左侧壁上,启动第一风扇6,通风环7左右两侧产生气压差,散热外壳1内的热空气从通风环7中排向外界,起到换气散热的效果,还包括排风管道8,所述排风管道8设在所述散热外壳1底面上,所述排风管道8的一端开通,另一端穿出所述散热外壳1与热风出口11相连接,还包括第二风扇12,所述第二风扇12设在所述热风出口11上,还包括集热水管15,所述集热水管15的一端设在所述排风管道8内,所述集热水管15上设有循环水泵14、散热片13,启动第二风扇,热空气从排风管道8上设置的多个进风管口10进入排风管道8内,从热风出口11处排出,所述集热水管15受到所述排风管道8内的热空气的传热,将其内部的水升温,升温后的水经散热片13散热后通过循环水泵14进入所述散热外壳1内再次被加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3,所述温度传感器23设在所述散热外壳1下底面上,接受所述散热外壳内部温度信号,所述第一风扇6、所述第二风扇12、所述第三风扇2、所述循环水泵14均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网17内侧设有空气滤芯16,外部空气经空气滤芯16将杂质滤除后进入散热外壳1内对电源进行降温。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风扇2扇叶上设有v形沟槽4,可增大扇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散热。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外壳1上顶面左右对称设置有多个狭缝3,外界空气可通过狭缝3进入所述散热外壳1内且使外界杂质不易进入散热外壳内。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层导热环18与所述内层导热环19底部均设有半圆形缺口22且位置相对应,气流便于从半圆形缺口22处通过,使所述外层导热环18与所述内层导热环19内部的热空气能够更快地进行流通。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片20两侧对称设置有翅片21,热量从外层导热环18和内层导热环19传递至导热片20与翅片21上,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行散热,所述翅片21涂有导热硅脂,提高散热效率。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风管道8设有多个与其相贯通的斜置的进风管口10,启动第二风扇,热空气从设置的多个进风管口10进入排风管道8内。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当温度传感器23接收到温度信号到达指定值时,微处理器控制防护架5上的第三风扇2启动,向外排风散热,外部空气经过防护网17,经空气滤芯16将杂质滤除后进入散热外壳1内对电源进行降温,散热外壳1内设置的导热件9,包括截面均为c形的外层导热环18和内层导热环19,气流便于从半圆形缺口22处通过,便于进行散热,热量从外层导热环18和内层导热环19传递至导热片20与翅片21上,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行散热,启动第二风扇,热空气从排风管道8上设置的多个进风管口10进入排风管道8内,从热风出口11处排出,所述集热水管15受到所述排风管道8内的热空气的传热,将其内部的水升温,升温后的水经散热片13散热后通过循环水泵14进入所述散热外壳1内再次被
加热,启动第一风扇6,通风环7左右两侧产生气压差,散热外壳1内的热空气从通风环7中排向外界,起到换气散热的效果,第三风扇2上的v形沟槽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散热,狭缝3可起到辅助进气的作用且使外界杂质尽量少地进入散热外壳1内。
29.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机械与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公知常识。
3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微处理器采用stm32芯片,用来启停电机,stm32的管脚及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教材或厂商出版的技术手册获得技术启示。
31.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32.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