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9 22:0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体充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水体充氧技术主要有喷泉式充氧、跌水式充氧、文丘里管充氧、曝气充氧。
3.1、喷泉式充氧:利用水泵将水抽送至空中形成喷泉式的水珠,与空气接触增氧再落回受纳水体并进行扩散,从而提高水体氧含量;2、跌水式充氧:水流从高处下落,便会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形成高速流动的水体,在下落过程中会与空气充分接触增氧,最终与受纳水体进行撞击形成大量含氧水花,从而提高水体氧含量;3、文丘里管充氧:利用文丘里效应,将水流与负压吸入的空气混合再排入受纳水体;4、曝气充氧:强制加速向水体中传递氧气,使空气与水体充分混合。其中,喷泉式充氧和跌水式充氧均包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特征,但存在溶氧度低、耗能高和充氧水深受限等缺陷;而文丘里管充氧虽然溶氧度较高但耗能高、充氧水深受限、噪声大,而曝气充氧虽然溶氧度高、充氧水深不受限但耗能高、容易堵塞以及维护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用于解决目前传统充氧方式的溶氧度低、耗能高、充氧水深受限、容易堵塞以及维护不便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包括太阳能组件、水泵和充氧管,太阳能组件与水泵电连接用于提供水泵电能,所述充氧管与水泵连接,所述充氧管包括进水管件、配水盘和重力加速管,所述配水盘位于待充氧水体的上方,所述进水管件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水管件与配水盘连接用于向配水盘内注水,所述重力加速管与配水盘连接用于将配水盘内水引出,所述重力加速管连接有充氧件,所述充氧件与同时与重力加速管的内部和外部连通,通过水泵向配水盘内注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配水盘中水沿重力加速管落下,同时重力加速管产生负压由充氧件吸入空气与重力加速管水体混合形成充氧水,重力加速管将充氧水注入待充氧水体内即可提高水体的含氧量。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进行了以下改进:
8.进一步,所述充氧件包括充氧接头,所述充氧接头安装于重力加速管上,所述充氧接头中部设有充氧腔,所述充氧腔内设有导流管,所述充氧接头上开设有进气孔。重力加速管下落时经过导流管后水流加速形成负压由进气孔吸入空气,同时经过导流管的水流形成紊流使吸入的空气与水流充分混合即可形成含气泡的溶氧水。
9.进一步,所述进气孔的数量有多个且等间距分布于充氧接头上。可沿多个方向吸入空气与水流混合有利于空气与水流混合的均匀性。
10.进一步,所述重力加速管的数量有多个且等间距分布于进水管件四周。通过设置
多个重力加速管向四周排放溶氧水有利于提高充氧效果。
11.进一步,所述充氧管还包括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上设有连接盘上设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进水管件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与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一端与重力加速管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释放管,所述释放管没入待充氧的水体内。将进水管件分为两个部分并通过连接盘连接,可根据需求选用不同长度的第二进水管改变配水盘与待充氧水面的高度。
12.进一步,所述释放管呈弧形结构。通过弧形的释放管对重力加速管的出水进行缓冲导流,增加溶氧水的扩散面积。
13.进一步,所述释放管上安装有溶氧头,所述溶氧头内设有细化斗,所述溶氧头一端安装有鸭嘴释放斗,由于高速水流碰到障碍物后会裂成小水滴,所以当含气泡的高速水流由大管径的重力加速管流入小管径的细化斗时,形成更小气泡的溶氧水,再由鸭嘴释放斗释放有利于防止气泡重新融合产生大气泡,从而提高充氧质量。
14.进一步,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过滤头,所述过滤头包括遮挡罩和网罩,所述网罩位于遮挡罩的下部。在水压的作用下,周边水体由网罩进入,从而起到过滤作用,防止水泵堵塞。由于网罩过滤面朝下并且面积较大,所以对周边水体形成的吸力较小,从而防止形成强力吸附造成网罩堵塞。其次,在重力作用下,附着于网罩比重较大的异物在水泵停止运作的情况下,也会自然脱落,从而实现防堵功能。同时将网罩设置于遮挡罩的下方可避免水中杂物沉降时堆积在网罩上造成过滤头堵塞的问题。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水泵通过进水管件向配水盘内注水,在重力作用下配水盘内的水进入重力加速管自由下落使重力加速管顶端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充氧件吸入大量空气并在重力加速管混合形成充氧水,充氧水沿重力加速管直接冲入湖水内与湖水混合即可提高湖水的氧含量,充氧能力较好。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的纵截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头结构示意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24.太阳能组件1、水泵2、过滤头21、遮挡罩211、网罩212、第一进水管31、第二进水管32、连接盘4、第一接头41、第二接头42、配水盘51、进气管52、重力加速管61、释放管62、溶氧头7、细化斗71、充氧件8、充氧接头81、充氧腔82、进气孔83、导流管84、鸭嘴释放斗9。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6.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包括太阳能组件1、水泵2和充氧管,太阳能组件1与水泵2电连接用于提供水泵2电能,充氧管与水泵2连接,充氧管包括进水管件、配水盘5和重力加速管61,配水盘5位于待充氧水体的上方,进水管件与水泵2连接,进水管件与配水盘5连接用于向配水盘5内注水,重力加速管61与配水盘5连接用于将配水盘5内水引出,配水盘5为未封闭的容器,重力加速管61连接有充氧件8,充氧件8与同时与重力加速管6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通过水泵2向配水盘5内注水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配水盘5中水沿重力加速管61落下,同时重力加速管61产生负压由充氧件8吸入空气与重力加速管61水体混合形成充氧水,重力加速管61将充氧水注入待充氧水体内即可提高水体的含氧量。
27.具体地,如图3所示,充氧件8包括充氧接头81,充氧接头81安装于重力加速管61上,充氧接头81中部设有充氧腔82,充氧腔82内设有导流管84,充氧接头81上开设有进气孔83,在安装充氧接头81时切断重力加速管61,再由充氧接头81将切断的重力加速管61连接。水流沿重力加速管61加速下落,随着水流下落重力加速管61内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进气孔83吸入空气与水流混合即可形成溶氧水,其中,进气孔83的数量有多个且等间距分布于充氧接头81上,可沿多个方向吸入空气与水流混合有利于空气与水流混合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进气孔83的数量优选为8个。
28.具体地,为提高充氧效果,重力加速管61的数量有多个且等间距分布于进水管件四周,本实施例中重力加速管61的数量为四个,通过四个重力加速管61向四周排放溶氧水。
29.具体地,充氧管还包括连接盘4,连接盘4上设有连接盘4上设有第一接头41和第二接头42,进水管件包括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进水管32,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进水管32与第一接头41连接,第二接头42一端与重力加速管61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释放管62,释放管62没入待充氧的水体内,将进水管件分为两个部分并通过连接盘4连接,可根据需求选用不同长度的第二进水管32与重力加速管61改变配水盘51与待充氧水面的高度,配水盘51高度增加后重力加速管61内水流速度加快负压增强吸入氧气的体量增大,可增大充氧量同时重力加速管61内水流速度加快后进入待充氧水体时扩散面积也可随之增大。
30.具体地,释放管62呈弧形结构,通过弧形的释放管62对重力加速管61的出水进行缓冲、导流,有利于增加溶氧水的扩散面积。
31.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释放管62上安装有溶氧头7,所述溶氧头7内设有细化斗71,所述溶氧头7一端安装有鸭嘴释放斗9,由于高速水流碰到障碍物后会裂成小水滴,所以当含气泡的高速水流由大管径的重力加速管流入小管径的细化斗71时,形成更小气泡的溶氧水,再由鸭嘴释放斗9释放有利于防止气泡重新融合产生大气泡,从而提高充氧质量。
32.具体地,如图1、图5所示,水泵2的进水端连接有过滤头21,过滤头21包括遮挡罩211和网罩212,网罩212位于遮挡罩211的下部。在水压的作用下,周边水体由网罩212进入,从而起到过滤作用,防止水泵堵塞。由于网罩212过滤面朝下并且面积较大,所以对周边水体形成的吸力较小,从而防止形成强力吸附造成网罩212堵塞。其次,在重力作用下,附着于网罩212比重较大的异物在水泵停止运作的情况下,也会自然脱落,从而实现防堵功能。同时将网罩212设置于遮挡罩211的下方可避免水中杂物沉降时堆积在网罩212上造成过滤头21堵塞的问题。
33.在使用时,由太阳能组件1提供水泵2工作所需电能,通过水泵2将湖水沿第一进水管31和第二进水管32注入配水盘5内,由于重力加速管61与配水盘5接通,配水盘5内水进入
重力加速管61并自由下落。在重力加速下重力加速管61内水流速度由上自下逐渐加快使重力加速管61内形成负压,由于充氧件8与同时与重力加速管6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进气管52吸入空气与重力加速管61内水体混合形成溶氧水,最终溶氧水沿释放管62充入湖水内达到充氧的目的。
3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太阳能重力流负压充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